88年物價闖關,百姓哄搶商品是何引起的?購買力從何而來?
新聞報道一般說是價格雙軌制以及通貨膨脹所引起的,可問題是,老百姓突然暴漲的購買力是從何而來?
關於1988年中央政治局決定「物價闖關」的決策,總設計師鄧小平是極力贊成的,認為這一關早晚要過,晚過不如早過,大不了失敗了退回來。在改革開放的問題上,小平同志就是一貫氣魄雄大,主張大膽試,大膽闖。他不但幫助時任總書記下了決心,而且在公開場合還多次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樹起了大旗。 然而,另一位元老陳雲則發表了不同意見。當年5月18日,政治局常委姚依林去陳雲家中,向他通報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價格、工資改革的意見。姚依林說:我們設想,從明年開始,每年價格上漲百分之十,連漲五年。每年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算四筆賬。陳雲問:你看可以理順價格?姚依林答:我講初步理順,用五年時間。陳雲又問:物價連漲五年,你看情況會有什麼變化?姚依林答:價格總水平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工資增加百分之百。陳雲表示懷疑,說:物價每年上漲百分之十,連漲五年,我打個很大問號。姚依林說:這條路是否走得通,我也沒有把握。陳雲進一步指出:問題是,物價連續上漲百分之十,影響的面很大。如果把這個計劃公佈於眾,總書記敢講不敢講?姚依林答:那非講不可。陳雲又說:根本問題是農民從土地轉出來,拿工資,比當農民好得多。但這個事不容易。我們有生之年,農業過不了關。1984年糧食豐收,有些人頭腦發熱。我說,萬元戶沒那麼多,無糧則亂。當時,有些人不相信。 5月28日,陳雲同總理李鵬談話,明確講了他對價格、工資改革的不同看法:「每年物價上漲百分之十,辦不到。我是算賬派,腦子裡有數目字。理順價格在你們有生之年理不順,財政補貼取消不了。奇怪的是,陳雲上述兩次談話中的意見在當時中央常委、政治局、中央財經小組的會議上並沒有被傳達。當年8月的北戴河政治局會議上,終於通過了價格改革方案,驚心動魄的「物價闖關」開始了。
1988年8月19 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一條重要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通過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物價開始闖關。當天,各地就出現了搶購潮。
由於沒有及時實行保值儲蓄,也沒有提高銀行利率,老百姓認定物價上漲趨勢已成,擔心存款貶值,終於綳不住了,紛紛前往銀行擠兌及沖入市場搶購。從草紙到電池,從服裝到鞋帽,從彩電到冰箱,無論是保值商品還是基本消費品,老百姓見什麼搶什麼,恨不得將所有的紙幣都換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武漢有人買了 200 公斤食鹽,南京一市民一下子買了500 盒火柴,廣州一女士則扛回了 10 箱洗衣粉。很多商店在一天之內被全部買空;積壓多年的庫存電扇也被一搶而空;有的銀行因為不能及時兌付,櫃檯被憤怒的老百姓推倒;還有的地方為了搶購毛線而在當街大打出手。到了28日,上海搶購進入最高潮,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不得不決定採取緊急措施,實行憑票供應食鹽和火柴,鋁鍋只能以舊換新或憑結婚證和戶口本申請購買。
這次價格闖關波及面之廣、搶購商品種類之多、商品零售總額增幅之大,都堪稱新中國歷史之最。據統計局統計,當年8月,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商品零售總額增加了13%,其中糧食增銷30.9%,棉布增銷41.2%,電視機增銷56%,電冰箱增銷82.8%,洗衣機增銷130%。8月份城鄉儲蓄存款減少26.1億元,其中定期減少27.8億元,活期增加1.7億元。20多億人民幣在一個月就掀起這麼大風浪,銀行里可有3000多億,持續下去這還得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央也頂不住了。總書記和李鵬在請示小平同意後,不得不調整對策。30日,李鵬主持召開了國務院第20次常務會議,重提「穩定經濟,深化改革」的方針,通過了關於做好當前物價工作和穩定市場的決定。對外宣布物價闖關不是馬上完成,而是 5 年或更長一點時間;下半年不再出台調價的決定,加強物價管理;開辦保值儲蓄,使3年以上的存款利息不低於以至略高於物價上漲幅度;堅決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控制貨幣發行;做好糧、棉、油的收購工作,保證市場供應;整頓市場秩序。國務院保證將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下一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上漲幅度明顯低於這一年。這些措施一一落實以後,搶購風潮才漸漸平息下去。
9 月 2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工作會議,決定開展「治理整頓」。9 月 26 日,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正式通過「治理經濟環境, 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針。這個決心是總書記下的,他在報告小平後才召開的政治局會議。然而,他沒有想到,此後領導經濟工作的權力就集中到了國務院手裡,他說話不太管用了。更加悲劇的是,此後,「深化改革」成了一句空話,「治理整頓」則成為主要方針。大量基本建設下馬,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遭到強行壓縮,原來已經下放的權利被收回,許多用市場調節的措施被取消。僅僅幾個月就出現了經濟滑坡,市場低迷,商品滯銷,庫存增多,企業停產,職工下崗,當年的改革進程遭到了重大挫折。
因為物價闖關失敗,改革陷入進退維谷,經濟形勢下行,物價上漲,腐敗流行,前途不明,人民情緒開始憤懣起來。「文化哥命是十年動亂,經濟改革是十年亂動,文哥是無政府主義,改革是無主義政府」、「市場供應緊繃繃,經濟秩序亂鬨哄,官倒私倒忙匆匆,平民百姓氣沖沖」。一時間,抱怨改革、抱怨政府的民謠廣為流傳。到了第二年,這種情緒終於因一個突發事件集中爆發。多少年後,前總書記對這件事反思總結說:「總之,1988年圍繞物價改革問題,可以說是一錯再錯,我在這方面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突然出現的購買力源於過去計劃經濟時期行政力量對於生產和分配的全面壟斷帶來的對於社會正常需求的嚴重壓抑。物價飛漲是上世紀的共黨國家在經濟改革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改革前,物資的生產數量和種類完全由國家機器決定,物資的分配也必須經手行政官僚,價格由行政指令決定,人民不能夠通過多付貨幣的手段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物資,生產部門也不能在利益的驅動下滿足社會的需求,只能按照國家機器的要求進行生產,經濟完全由行政力量壟斷了,人民對一些物資的需求被壓抑。但等物價放開了之後,市場調節供求,生產和分配可以由社會決定;此時,需求從計劃體制下解放出來,不受壓抑,大幅上漲,人們分別運用手中的貨幣渴望滿足更多需求;理想狀態下,需求擴張時帶來的價格上漲會吸引生產者擴大生產,平衡供求,穩定價格;針對突然上漲的大量剛性需求,生產無法及時擴大;在改革初期,人民生活狀態通常不容樂觀,需求屬於低彈性的剛需,即便物資有限,人們依舊不會降低購買的慾望;由此物價就難以控制地飛漲,更加劇了人民的恐慌,導致搶購。在這一過程中,官僚可以利用權力囤積倒賣貨物,牟取暴利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物價,導致搶購。
結合《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來看這段歷史會更有意思,這一輪博弈持續到第二年四月。
1986年10月30日上午,鄧小平和李先念按約來到陳雲家中,三人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秘密談話。(圖片來源:人民網) 1987年1月胡耀邦辭去總書記職務 1987年11月2號十三屆一中全會,任命鄧小平同志為軍委主席,陳雲同志為中顧委主任。 歷史總是很有意思,值得細細品味。參考今年的房地產漲價去庫存至於哪兒來的錢,省吃儉用攢的
1.計劃經濟時期的配給制度強行壓制了居民的消費衝動從而實現強制儲蓄,而之後的市場經濟使居民儲蓄持續增長,同時解除了對消費衝動的壓制。
2.民用輕工業產品相對居民儲蓄嚴重短缺,無法提供足夠的消費品。
3.有限的外匯儲備主要用於重工業,輕工業產品缺口無法通過進口滿足。實際上即使全部用於進口消費品也滿足不了國內需求……
4.基建帶來的相關從業人員收入向好,又進一步地刺激了消費需求。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1994年,而當年朱相上台後的藥方是:
分稅制改革,地方財政缺口通過土地財政補充。
國有企業抓大放小。
帶來的後果就是:經濟從1999開始快速增長,下崗潮以及房價暴漲。
經濟就是這樣,為了解決眼下的問題,不得不在將來也埋下的問題。積蓄,計劃經濟期間,老百姓低工資,但是基本生活品低價,社會風氣節儉,大部分家庭都是有儲蓄的。
雖然當時的工資摺合現在的購買了也就是1000元左右,但是你住公房,房租忽略不計,幾年買一件幾十元的衣服,一個月吃一兩斤豬肉。
一年下來還是能攢幾千元的,幾年下來能攢幾萬元(現在的購買力折算。)
然後突然所有東西都暴漲,你的儲蓄要大大縮水,人們的第一反映是一分錢不要留,換成實物才能保護自己的財產。
幾十年的積蓄在短時間爆發就是購買力。
如果明天宣布人民幣一個月後貶值50%,現在很多家庭拿出幾十萬幾百萬現金去買房買車一點不奇怪。來自預期的力量。本來是要存錢養老防生病,如果明天說錢會自動少一半那你怎麼辦?自然是先全買了東西啊。
蚊子肉也是肉
透支消費力
以前需要票才能買的東西,不要票敞開賣了,能不漲么?就像現在,如果你能搶到小米手機拿到taobao上也能加價賣啊。我爸說那個時候他為了買輛永久自行車,攢了一年的工資,還走了多少後門才搞到指標呢。
這個問題,高層談過很多,看看那些應該更有收穫吧,包括陳雲所謂的反對意見,都有涉及,趕緊看看。
1988年物價闖關高層決策http://www.yhcqw.com/html/cqb/2015/129/15129181313AIJ1410032B9DBK8329E88IGJ.html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