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季,為何中國基本不干涉日本內政?

航海技術上,兩國互通有無已很方便,倭寇即為眀證。明清兩季,日本內鬥不已,各方為何都不向中國政府求援,中國也沒有主動干涉日本內政?至少明季兩國的貿易利益巨大,不足以使各方動心嗎?


針對明代強答一波

1. 大明的軍事重心在北方邊境,跨海遠征對其來說是一個高成本高風險的非必要之舉。朱八八正是將其吸取作為前元的教訓之一,定不征之國,不對四夷輕啟兵釁。這是明代朝貢體系下對周邊諸國外交戰略的基調

2.因為有倭寇問題的存在,明朝對日本採取戒備態度,不論海禁政策如何放開,日本始終都沒有被納入明朝認可的民間海外貿易範圍,對明朝朝廷來說國防的重要性優先於經濟利益,也就更加沒有主動去擴大對日貿易的動機

3.對日本的各家勢力來說,想主動拉攏大明為自己撐腰也是需要資格的,沒有大明頒布的勘合的基本上去了中土就是被當作海盜梟首示眾了,求援根本想都不用想,這一點日本人自己都有覺悟

到這裡有人就會問了,足利幕府總算是苗正根紅了吧,怎麼就不請大明為自己壯壯聲勢也好呢?

那是因為。。。連大明賜給足利家的勘合都被大內給A搶走了啊!堂堂將軍家成了無證海寇,還要拜託鄰國朝鮮才敢轉達上貢之意,可以說是悲催之至了

更何況戰國亂世,日本實際上已經淪為一個地理名詞,大明亦知其「國王勢弱,號令不行」,連嘉靖倭亂期間派去宣喻日本的使節都是直接跟大友、大內等領主展開交涉的,天皇、將軍什麼的存在感幾乎為零,這都還有啥內政好乾涉的啊。。。。。。


問題類似於中原王朝為何不干涉天竺內政,為何不干涉大食內政。

明清兩朝與前代不同,中原王朝通過穩定的朝供體系控制鄰國政治,朝供國要向朝廷彙報國內政治形勢動態,軍事動態。朝廷除了持續培植親華代理人之外,還要防止朝供國之間有軍事衝突,威脅邊疆穩定。縱觀明清兩朝,中日之間的官方交流極少,兩國之間沒有建立朝供體系,中國對日本也極不了解。

另外,主觀上,中原王朝喜歡把外國看低一等,直到清朝末年,國外禮儀在中國都沒有被平等對待過(誰都得三叩九拜)。那麼古代中國人的這種外交觀念,影響了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即很多人認為日本在國格上低中國一等,應當稱臣納供,但實際上日本對待中國則完全不是這樣。除了極小一段時間日本曾向中國朝供外,多數時間日本自認為是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國家。

與唐宋時期日本羨慕中土的繁榮不同,到了明清,日本已經不再粉中國了,就更不會有日本人想著靠向中土稱臣納供來獲得冊封。而且明亡後,還有人希望日本出兵中原,恢復漢氏江山。


這個說法很「西方」啊。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文化交流 | 航海 | 中日關係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