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佛教徒?
感恩題主開題!皈依三寶 您就成為佛教徒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成為佛教徒了之後 您若想要學習佛法
不同法門 造就您不同學習的路途若有興趣 可接下去 看末學 學習的方法 的心得報告:學佛重在實修實修最好的地點 就在 日常生活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 恰如尋兔角看電視時 不論是 連續劇 政論節目 等 我在被眼觸後的想或思 牽著走嗎?講電話時 不論是 順勢 或 逆勢 等 我在被耳觸後的想或思 牽著走嗎?在公園走路 沒注意 突然發現 毛毛蟲 爬在肩上 是平靜地把它移開 還是嚇一跳的把它彈掉?吃飯時 洗刷時 路上 公車上 及 日常生活時 都有可能 有 "不合我意"的事發生 我又在加油添醋嗎?
確認 所學的是正法?將自己所學法門 對照一下 是否具有 佛陀所說的 正法的六個特色(第4帖):正法的特色:現見、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08佛陀也有解釋過正見(第3帖):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07以實修親身體驗為依據(第16帖):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21有一乘道,凈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第10帖):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14
修習 四念處 得如實法法門不同 修法也不同介紹您一種 在日常生活就可修行的法門 四念處禪修由一開始 就是輕鬆愉悅的修 (禪悅法喜)到後來更是得自在 (拔苦 無煩惱)學佛 剛開始學會 基礎 實修方法 (如身念處) 讓自己能立即開始練習 實修並同時 學習 正見的觀念實修 可輔助自己驗證 正見的觀念進而 讓自己 親身體驗體會 而生"信"
(盲目的"迷"信 在佛教 是不被鼓勵的)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這兩篇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馬祖道一禪師:道不用修,但莫污染。這篇 有更多 相關的 古德禪師們 所說的 (第3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85練習 中性的 覺知觀察 (四念處) 只需知道 自己目前的程度就好:時時 中性的 覺知觀察 (不 加油添醋)自己 犯錯 時 知道自己 程度還不夠 就好 (並立即儘力改正錯誤)自己 有進步 時 知道自己 有進步 就好錯誤 還沒犯 就覺知到 不犯錯 就好錯誤 犯了 才覺知到 知道犯錯 並立即儘力改正錯誤 就好任何 「不覺」的 不良後果 知道就好能 "覺" 時 就 自然 後果不太差 知道就好「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能 中性的 覺知觀察 久了您會 發覺 自己 都在 被 自己的五蘊牽著走 (做自己五蘊的奴隸) (迷)發覺 自己 目前的程度 就 漸漸 會累積 知識經驗就如 切菜時 不小心 切到手指下回 會較小心些的 不須大做文章 (大做文章 只是加油添醋 讓自己更不如實)常 中性的 覺知觀察 自己目前的 無稽 (煩惱)(中性的 覺知觀察 久了自己就會發現 執著 才可能 煩惱而漸 了解 只需 不加油添醋 "趣向如實" 就好)會讓自己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時 更從容不迫
中性的 覺知觀察 最直接培養的 就是 因緣觀 與 如實觀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佛教 把 掉悔 列入 五蓋之一所以 佛教徒 只會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有 煩惱 不須 掉悔 只要知道 自己目前的程度 還是會 對此種事產煩惱的而 腦部 經過思維 會 自然的 漸 避開 不好的路途 而走 較好的路途很少事情 可完美解決的 現在無法解決的 應該暫放下 不需掉悔等改天有能力時 再改進當然 急迫的事 需要 一再努力)
一切 已成的事實 不該是 佛教徒 煩惱的原因佛教徒 應只在 當下 及 未來 的 因緣 的改善 做努力禪修時 許多人 一直 被 自己的 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而不自知結果 一直在"妄"中 而不自知久修 久練 一直 原地踏步 其實 禪修 只在 單純 (不再重複自己的 複雜 不如實)不須趕走念頭不須期待念頭不論 您現在的所緣能力 在四念處 的 身 受 心 或 法 念處 都可以只要 念住所緣於 當時最易念住的所緣 如此而已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所以 您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不在禪修時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您若花時間參考 末學的以上心得報告您會發現 修習 四念處經由 身念處 (對身觸的覺知熟悉後 也加強 眼耳鼻舌意觸覺知的熟悉)而練習 受念處 (苦集滅道 對苦 覺知觀察的熟悉)而練習 心念處 法念處 (對十二因緣 無明...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 的熟悉)自然的 練習 覺知觀察 四聖諦若 真能 時時 都在 日常生活中 都念住所緣 自然的 就能達到 不被境轉 常在 "覺" 中這進度 因人而異覺觀的能力 及 習氣的強弱 是 進步的因素別為 自己暫時 還做不到而煩惱做不到 是事實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放下問題 才是重點所以 暫時 還做不到 就只要知道 自己現在的能力還做不到 就好趣向如實 (不加油添醋) 是重點時時 都中性的覺知觀察會讓自己習慣於 無貪無嗔無癡 的生活經歷 長時間的練習 您會覺得 自己 越來越不被外境所轉剛開始 學習時自己 還沒 覺觀能力多花時間 讓自己練習 而有覺觀能力 是有幫助的好好的 在幾個月 或 一年 期間 將身念處修純熟受念處 心念處 其實能在 現實生活中修習 進步較快這篇可參考(第11帖):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page=1#pid650341(當然 自己 也 單獨的 靜坐 經行 來輔強 是 更好的)當您 在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修習時能覺觀到 自己的 感受 心態 等等 都是 好所緣所以 到時 您能 覺觀到 自己 隨波逐流 或 煩惱增多 等都只是 當下 覺知觀察到的 知道就好 (接受 自己當下的能力的不具足 不須強求一步就 到位 完美)用 中性的 方法 (讓您不再 排斥 對抗)久了 您會發覺 自己 正在練習 無貪無嗔無癡 的習性生活中 任何 時機 都是 練習 禪修的好時機!祝您 早日成就!感恩!
祝福!宗徒的事兒,留給宗徒去搞
佛的事兒,留給佛來說。佛從來不希望你成為佛教徒,他希望你成佛!要成為佛教徒,是一念之下的事情,看您的本心。
但是,對於我們凡夫大眾來說,很難做到「信心不逆」,我們相信佛法,然而我們要面對更多的是瑣碎塵事。沒有環境讓你清凈,你的心要保持清凈,那真是要有香象過河的勇氣和精神。
所以,最為方便的就是持戒。佛示寂前也交代了「要以戒為師」。戒是對於我們來說最好的護持,守護那個念頭少不了戒。現在當然也有不少論述告知在家眾如何持戒,持哪些戒。都可以參考。
說到底,對於我們凡眾,目的就是「善護念」,能做到「善護」已經很不容易了。另外,成為佛教徒,不是為了和別人說,不是為了區別於別人,這實在是您內心自己的事。再進一步,內心清凈,信心不逆,那麼這個肉身是不是佛教徒也無所可謂。一,先要了解為什麼要做佛教徒
1.1世俗利益非佛教徒追求目標。比如依靠拜佛,放生,捐款,念咒等儀式來謀取自身或特定目標的健康,財富,升學,生子等利益的行為。這類交易性質的修法有違佛陀本懷,也不是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核心。漢傳佛教有很多善巧的方便,但僅僅是方便而已。1.2佛陀本懷。佛法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的最終指向是順宜後世,簡單的說就是斷惡修善。斷惡即不做惡業以避免後世感召惡業,可簡單的分為不損害有情及改正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惡習(比如懶惰,吸煙等)。修善即是符合教義的去幫助他人(以及各類有情,比如動物),這也是菩薩道核心之一。出世間法即是解脫三有,出離輪迴,這才是佛教的核心,這裡不細談。二,如何成為佛教徒2.1皈依即三皈依,皈依佛法僧,這是需要一個儀式的,找出家人授予。皈依是佛教徒的最低標準。2.2五戒講道理的話,五戒和三皈依應當是一起受的,受持三皈五戒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既是不殺生(有情類比如動物,植物不算),不偷盜,不邪淫(比如出軌,Sm這類),不妄語(八卦,噴人這些),不喝酒(以及攝取各類毒品)。五戒是佛教徒的最低要求。2.3增上有能力及意願可持守更高的八關齋戒及菩薩戒等等。三,佛教徒與常人不同。3.1更高的原則底線因五戒的抑制,很對事情在法律上允許的在戒律上不允許,意味著很多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比如飲酒,點殺,吸煙,約炮等。3.2心態的改變參考六度四攝。比如需要學習忍辱,要精進。差不多這些了,躺床上舉平板打字砸到臉了,就暫時寫這些吧。望有用。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爵士貓10 分鐘前
你是大師嗎!你有何資格鑒定佛法是真是假!
我在幾個月前,還試圖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來,這就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哈哈哈。
1.佛道修行的生物機理就是生物物理化學過程。真的嗎?
2.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真的嗎?
3.佛道修行,我其實更認同海德格爾的哲學的觀察模式。真的嗎?
4.佛道修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認為 身病與心病說 身心不二。真的嗎?
5.佛道修行,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真的嗎?
6.佛道修行,佛性真的存在嗎?佛陀在何處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陀是無條件的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真的嗎?
7.佛道修行,宗薩仁波切心是根本 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絕對不是! 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 業是最難教導的內容。真的嗎?
8.佛道修行,「無我無非我」?,就是中道。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中道就是寂靜涅槃。中道是一個奧秘。中觀的中道,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中道是超越語言的,是一個奧秘,這是一般人所不知的。真的嗎?
9.佛道修行,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這才是真的佛法與修行之道。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郁單越、三十三天,果報覆故,此間眾生不能得見;佛性亦爾,諸結覆故,眾生不見。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學的【緣起空性】理論,既是看的【物】【我】的緣起存在,又是看到【物】【我】的緣滅而非存在。【緣起空性】理論,就是一種在一霎那一霎那的微時間段,既是【存在】也是【非存在】,【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此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就是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也就是物理的量子世界的狀態。我們的心識,佛學裡表達的就是一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
佛學的心法心所法,也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百種心法心所法】,來描述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但是佛學裡又有【一切法是本空,非實有,無自性】,告訴大眾,如果你試圖把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確定下來,進行分別,就落入了【我執】【法執】,就沒有【如實知見】,就落入了非佛法、非法性、非佛性了。
也就是說,你一打開蓋子,你就殺死了【薛定諤的貓】,【薛定諤的貓】要麼活著要麼死了,不再是【生死疊加狀態】。現今量子通訊十分熱門,量子通訊就是保持【量子的疊加狀態】【量子的薛定諤的貓特性】而進行通訊的。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三十三天】【無量劫】就是表達修行的【階梯和通路的】,【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表明【【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
【念覺】只是【心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念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客人】這個客人,只是【心識】新的層次對原來【心識】處在的層次的一個定義,視同為【客體】,而此【客體】還是一個【施設假名】,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有實體性的客體】。
【菩薩】就是一種修行的目標,就是如實知一切法的的實相。【菩薩】思想最早出自佛陀本生故事,後演化為一種修行人追求達到佛祖【佛】的境界的一種準備階段。佛祖在世時期,佛也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佛祖滅度以後,佛教徒為了提高佛祖的地位,不再使用阿羅漢一詞,而分解出【佛】與【菩薩】兩種等級,【菩薩】的含義在初期大乘佛學是與【阿羅漢】一致的,所以初期大乘經典才會同時平等的出現【阿羅漢】【菩薩】,而不是大乘佛教中後期對於【阿羅漢】的貶低、抬高【菩薩】。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修行人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我的理解,佛祖的緣起法與空性法的本意,就是人類只有閉嘴無語,才可體知那個【不可住也不能住,不可想也不能想,不可發願力也不能發願力】的奧秘。
「本質的存在」不等於「存在的本質」。「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
「存在的本質」,就是人類思想對於當下的法相的言說,比如【有神或無神】【空性】【佛性 真心 妙有】【虛無主義】等等。而後就是重重的具象,比如各類主義,各種宗教模式。在現代「存在的本質」重重的具象,就成了商業成功,政治成功,個人的成功,以至於種種幻術、法術、騙術。
「存在的本質」是人類的假象,假名。佛祖佛學就是直接擊破「存在的本質」的種種假象,而引導有情證悟「本質的存在」。
所以中道必然是「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是一個奧秘。
本沒有我,自然就沒時間。時間,來自我的分別意識。在意識的量子世界,沒有時間。再加入了外部觀察者,自我意思就分別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同之處,看到了世界的變化,就有了時間概念。時間概念再內化於人的存在狀態,內化於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代代流轉,就有了先驗的時間空間之分別。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
覺得一個大富豪,老年出家了,就意義重大。
如果王菲今天出家了,那就意義不一般。
比如李嘉誠今天出家了,那意義更加重大。因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出家,意味著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
所以我希望馬雲,立刻出家!在事業最頂峰出家,那才是真的放下!
緬甸、泰國就有成功的政客、富豪出家的傳統,所以在緬甸泰國佛教徒是民眾從內心尊重他們!
漢地佛教梁武帝出家,至今天還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視為昏君!
只有在武打武俠小說中,皇帝出家才會視為英雄!
順治出家,今天有幾個人認為是英雄的行為,勇敢的行為!中國人都說順治皇帝是弱夫!這就漢傳佛教的歷史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推薦閱讀:
※作為佛教徒,得了青光眼該如何面對?
※如何系統的學習藏傳佛教?
※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對佛教非常信仰,甚至要放棄工作,全職加入佛教團隊做義工,應該怎麼看待?
※佛教徒應該怎樣面對死亡?
※如何看待佛教僧人吃肉喝酒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