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的創意生態:大年二十九探訪北京751工廠

黃昏時分探訪已經變成商業中心的798藝術區

除夕之夜來到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798工廠。到達的時候,太陽已經快要落山。

除夕之夜,工廠里沒有什麼行人,大部分的餐廳咖啡廳也已關張,歇業,車輛更是非常少。這個人頭攢動甚至連停車位都找不到的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名片,現在終於能夠安靜下來,讓我們欣賞它的本來面目。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及演變798已經由一個藝術家聚集區,徹底轉變成為了一個類似鑼鼓巷和後海一樣的商業區,儘管園區內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裝置藝術作品,但是大部分曾經被用於藝術創作空間的車間和廠房已經被改造成寫字樓辦公室或者是有創意的餐廳或咖啡廳。

拍攝於2004年的798,當時還能看到不少藝術家

798工廠內容納有各種風格形態各異的辦公樓,廠房,車間等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經由國際或是國內的設計大師之手,蛻變成了一座座富有時代感,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型建築群落。大量國際化的建築設計語言被應用在這座擁有幾十年歷史的中國工廠當中,看不到一所閑置的房屋或店鋪,所有的商鋪,商店或是餐廳,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在這裡看不到城鄉結合部揮之不去的那種土味十足的中國特色商業門臉,讓人感覺恍兮惚兮是到了國外。

751工廠定位為D-PARK,這個D代表design

據說這個園區的租金早已漲到普通人難以想像和接受的程度。這也許正是藝術家紛紛退出,而商業及辦公取而代之的原因。本想帶著孩子參觀一下工業遺迹,感受一下那個時代風貌的我們有些失望,沒有看到任何工業感的東西,滿眼都是超越我等凡夫俗子的審美水平能夠接受的所謂當代藝術,和如今在任何一個大型商業中心,或是鑼鼓巷後海這樣的時尚景區中常見的所謂文藝范兒的小清新店鋪。


被798的巨大名聲掩蓋的另外一座老工廠文創園

無奈之中,我們駕車駛離了798,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甚至都沒有下車,出了798的北門右轉,幾百米之後就是緊挨著798的另外一座老工廠751工廠。幾年前,我曾經來過這裡,參加北京國際設計周的簽約儀式,並參觀了在這裡舉行的展覽。

751工廠改造中建設了大量的空中連廊

751工廠啟動改造改造成創意產業園區,開始招商運營的時間要遠遠晚於798工廠,定位也有所不同,從音樂到時尚換了很多次方向。作為緊挨著798的文創園區,我記得當年這裡的人氣要差很多。但是與798不同的是,這裡有非常多的大型設備,高度甚至超過了五層樓房,蔚為壯觀。一條鐵路橫貫工廠,仍然像成都的東區音樂公園(現在已經改名為東郊記憶)一樣,保留著一列火車和一個蒸汽機車頭,這是751工廠的標誌。

連廊可以跨過道路通向對面的建築

我們的車駛進751工廠的時候,太陽已經完全落下山去,天空中呈現著白晝和夜幕交替瞬間那種漂亮的深藍色。看上去整個工廠已經放假了,連收停車費的保安人員也已經下班了,我們的車徑直駛入了廠區,沿著主幹道路慢慢的向前行駛。道路兩邊原有的很多工業建築,都已經被改造成了寫字樓,各種國際范的建築外立面和導視裝置已經在原有的建築上生長出來。道路的一側,建設起了一座巨大的連廊,生鏽的金屬材質和製作工廠廢棄的大型設備很搭。就在道路的盡頭,我們看到了一家大眾汽車的4s店仍然亮著燈。

這就是大眾汽車的中國研發中心

這家4s店顯然和通常在汽配城看到的4s店不同,建築設計標新,立異,燈光效果也異常華麗。當我們走到道路盡頭,翻回頭,才發現剛才路過的一座體量巨大好像酒店一樣的建築上面也頂著大眾汽車(VOLKSVAGEN)的標誌。顯然,這並不是什麼酒店,而是大眾汽車公司的一處重要辦公場所——大眾汽車中國研發中心。

建在北京751藝術區內的研發中心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最重要的研發基地,其主要工作之一便是與德國大眾的技術對接和信息溝通,同時針對中國市場特性完成本土化開發與改進,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北京研發中心其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年輕」,實際上,它已經成立15周年了,只是從前這裡極少對外界開放,所以我們並不像面對南北兩家大眾合資公司那般熟悉這裡。


一個活生生的創意生態

我們把車停在了路旁,孩子開開心心的從樓梯跑上了路邊的連廊,為了配合新年的氣氛,把連廊上加裝了led彩燈,形成了一個光影通道,孩子非常開心,在這個光影通道中奔跑著。這座巨大的連廊,四通八達,幾乎可以直達整個創意產業園區中所有的建築的二層。讓我這個建築改造連廊愛好者十分欣慰。小孩子已經早已不記得,兩年前我們帶他來過這兒。他更是從來沒經歷過那個年代,我告訴他,你爺爺年輕的時候就是在這樣的工廠里生產工作和生活,也許在他眼裡,這不過就是一個破工廠。但是那個用燈光打造的時光隧道,還是令他無比開心。

大眾汽車中國研發中心對面的燈光隧道

天色已經完全黑了,站在連廊上,視線跨過751工廠那些建築的屋頂,可以看到遠處哈迪德的望京soho和保利中心等現代建築已經打亮了景觀燈。

扎工(扎哈·哈迪德)遺作就在不遠處

創意生態就是一種「小生境」(niche),在裡面,多樣化的個體通過一種系統的、適應性的方式表達他們自己,利用一些想法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其他人支持這一努力,即使他們對此不甚理解。這種「能量-表現」關係在物質場所和非實體社群中都可以發現;重要的是關係和行動,而不是基礎設施。這種創意生態的強度可以通過能量的流動以及對於「意義」的持續學習和創造來衡量。「多樣、變化、學習和適應」這四重因素相互促進提升。——《創意生態》約翰·霍金斯

這就是創意生態,在舊工業經濟的屍體上重新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推薦閱讀:

TAG:文化創意產業 | 城市 | 創意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