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是如何幫助國家擴張的?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文本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美國教育是如何幫助國家擴張的?

NO.428-美國教育工具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在美國,教育不僅僅意味著為進入人人嚮往的高等學府而努力,同樣也是美國政府為在美留學生提供幫助、向社會撥款援助、在別國普及美國教育以及和別國執法機構進行合作的工具。但是一直以來,這些目的在也在不斷地變化,以適應當代美國文化下的價值觀和美國國家利益。

作為思想層面的競爭工具,美國教育扮演的這些角色無疑都是政府意志的體現,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一以貫之地執行著。

今天的文章,就從時間和方式的流變角度,來看美國教育體制對美國意志做出的貢獻。

思想戰爭的武器

教育實際上是一場思想的戰爭。思想戰爭的本質,是觀念、思想和眼界的碰撞。這場戰爭中幾乎不存在暴力衝突,因為它是為了實現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目標而服務的。

這一類競爭的重要性體現在諸多國家政策中(安全,國內事務,國防等),可謂是一種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結合,稱為「巧實力」(smart power)。通過媒體與網路的教育,各個國家都可以在別國煽動反對派、製造社會運動,以實現自己的政治利益,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阿拉伯之春

葉門大規模示威活動

思想的戰爭可以有多種形式,主要是以下四種:學術爭論,意識形態對抗,宗教鬥爭和廣告宣傳。這些競爭與領土和資源的爭奪類似,本質上都是關於權力和影響力的競爭。人類歷史正是在這種意識形態的爭奪中不斷演進的,可惜並沒有太多人意識到這種競爭方式。

無論使用何種形式,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作為思想戰爭的一個層面,始終存在敵對的目的行為。

這種教育的形式通常是固定的,比如小學和中學教育中的歷史和政治課程。學生被教會的是唯一被認為正確的教育,而考試和評分體系用來檢驗學生對該知識的接受程度。比如在敵對的朝韓兩國,關於朝鮮半島在歷史上的主導權和兄弟國家的名稱,一國就有一國的說法,且尖銳對立。

《最後一課》中

小弗朗士的老師韓麥爾先生

最後在黑板上寫下了

「法蘭西萬歲!」(法語)

(當然,這是法國人編的)

美國,在其建國和逐漸崛起的過程中在這類文化戰場上戰果豐富,其教育體制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一直到了特朗普時代美國政府才喊出了「美國優先」的口號,但美國文化的核心其實一直是美式意識的優先性。早在1917年4月2日,時任總統威爾遜在國會演講中說到,「我們所要代表的就是美國的原則和政策,它們也是全世界具有前瞻眼光的每個人、每個現代國家和每個團體應該關注的。「這只是美國優先的一種軟性的說法。

美國文化的「優越感」建立於其歷史道德(立憲共和國)和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的基礎之上,與「極權主義」或「集體主義」經濟模式下的經濟劣勢和道德腐敗截然相反。除此之外,反俄、打擊恐怖主義、反極權主義將美國文化的優勢合法化,成為了其教育滲透的立足點。

國家教育計劃

美國建制派將教育看作推廣美式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工具,使用教育鞏固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思想政治理論。

從3至5歲開始,教育就開始發揮作用。美國的學前教育致力於給孩子建立這樣的一種觀點:每個人都生在自由社會,自由思想的形成是受到社會意識的鼓勵的。這會成為每一個接受美式教育的人的最底層內核。

到了學齡時期(6-12歲),教育方式有了兩種分歧。

沿海地區貫徹後現代左派教育學觀念,認為兒童的每個創造、每個進步帶來的結果同等重要,所有結果都是平等的,自尊是這種方法的出發點。

這種觀念的支持者發起了一場自尊運動,並在1969年布蘭登的《自尊心理學》一書中找到了運動的理論依據。到了20世紀80年代,布蘭登的觀點成為美國教育觀念中的主流觀念,並被視為自由主義的奠基理論之一。加州這個自由主義政策試點的主要場所甚至在學校中成立了「自尊小組「。

布蘭登

在這種自由主義模式下,傳統的「成功」概念是反社會的,在情感、心理、社會和精神層面無法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比追求成功或者卓越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童年的性格形成時期塑造自尊,這有利於他們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上獲得滿足,這樣的人生才稱得上成功。

在這種自由主義教育之下

很多人選擇反世俗的自尊構建

向難民提供免費性資源

成為了一些英國小姐姐選擇的方式

第二種方式是更加老舊的自由派觀念,在美國中產階級中更為流行。他們認為自製和工作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和下層社會更強調愛國主義不同,中上層社會個人主義觀念盛行,往往不顧一切地渴望成功。

這種充滿右翼色彩的自由主義觀點其實源自舊時代經濟領域糟糕的博弈方式——零和博弈。也就是社會財富是有限的,每個人必須比別人更強大才能分得更多的蛋糕。它也似乎很容易博得中國家長的贊同。

儘管看上去針鋒相對,但這兩種教育理念的內核其實是一致的:為了教育以獨立意識為支撐的個體。一個人可以是自尊而滿足的,也可以是強大而富裕的,但最關鍵的點在於,這個人要足夠獨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式的理念被推往了歐洲。首先被美國化的國家是芬蘭。芬蘭的小學教育體系Peruskoulu(1-9小班制)被美國部分地區的教育模式取代。值得一提的是,稱讚芬蘭教育質量「全球最佳」的評價體系是由美國機構在芬蘭政府撥款下進行的。

隨之,南歐的義大利、西歐的德國、西班牙等都相繼對教育體系作了美國式的改造。唯一堅守原有體系的法國,也很難免在教育理念這樣的軟領域產生了一些改變。

法國人民有強大教育理論自信

強大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讓美國得以在全球強化自身的意識形態輸出。美國試圖讓世界承認,美國從根本上來說是建立在良好的思想基礎之上的,偶爾才會出現一些不公;美國是個世界性強國,有義務運用軍事手段保護世界範圍內的人權等權利。以這種強大的思想武器為背書,美國可以進一步推動世界範圍內法律和道德權利的一致性,把權威貫徹到底。

這種自由主義的教育符合現代西方社會的基礎價值觀,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一些現代主義作者的經典中。這些作者包括霍布斯、洛克和托馬斯·潘恩,基本上都是英美哲學家。而在歐陸上,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引發了暴力的大革命,馬克思和尼採的著作更是成為了極權的圭臬。

這種西方世界的內部地緣矛盾

從來沒有結束過

接受美式教育的學生腦海中就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英國和美國是自由主義的天堂,歐洲大陸和其他地區充斥著極權主義和說教主義。這種認知正好成為了可以被利用的誤解。

自由的代價

在20世紀後半葉,美國國務院直接推行了一系列科學和教育項目,目的是在別國年輕人中生產一批膜拜美國的年輕人。目標群體是出國留學的美國學生和留學美國的海外學生。召喚這些學生的思想內核,正是唯有美國才具有的自由主義——至少他們是這麼宣稱的。

實現這一目的最知名的例子就是1946年出台的「福布萊特計劃」(Fulbright program),該計劃為出國留學的美國人和到美國留學的外國人撥出大筆資助款項,覆蓋全球160個國家。上世紀90年代,該計劃主要集中在後蘇聯地區國家,但近幾年,中東和中亞地區成了熱門地區。

福布萊特計劃官網

美國國務院出台的國際倡議中,屬「校友計劃」、「全球青年問題」等最為知名,其中的附屬計劃「LGBTI校園生活」旨在聚集全世界自認「非異性戀」的學生。前國務卿希拉里曾引用過總統奧巴馬的話稱:美國外交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護世界上的性少數群體。

在對學生的補助上,美國也下過工夫。2005年,情報局為試點項目PRISP提供四百萬美元援助款,該項目的目的包括幫助學生為未來進入安全部門工作做準備。參與項目的學生兩年之內會得到5萬美元的獎學金,但必須在CIA或其他機構進行至少一次暑期實習。

該項目對外只有一個名頭,其餘一切活動都是秘密進行的,沒人知曉學生的身份。美國大學裡至少有100名年輕人已經加入了情報機構。自然,所有新加入的成員都適應了CIA時時刻刻充滿警覺的機構文化。

原來CIA是

美國的革命同志的意思

在科研方面,美國一直自稱是全球科研中心,「加州科學引文指數「的推出很能說明問題,該指數的上線要求其在大多數國家更新科學資源。

美國還有多個其他具有獨特政治文化的指數平台,包括「全球智庫指數」(global think tank index)、」脆弱和失敗國家指數」(the fragile and failed states index)等。

它們幾乎都與美國的分析中心、大學中心有密切聯繫,但主要是用來獲取外國數據信息的,並通過一套美國學界定義的自由和發展指標來衡量世界各國。

由於失敗國家指數的地圖版

涉及大量主權錯誤

所以就放個國旗版

地圖版什麼樣可以自行腦補

自由主義式的教育,以及與教育同步的撥款與活動,正是支持這些活動的軟硬條件。

只不過,在這些活動里,自由的內核變了味。在強調個人與個人之間要保持自由,個人在國家機器面前可以保持自由的同時,美國看來要比其他國家更自由一些。

在經歷了可怕的封建主義、集體主義或極權主義時代之後,人們早就意識到了自由是現代社會得以運作的基石。

然而自由意味著百花齊放。

如果自由都需要一個自由主義的導師來定義,那自由就成為了一種軟實力武器。其目的在於獨尊某一種對自由的認識,而抹殺其他不同的自由見解。自由也就不成其為自由了。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美國阿斯本度假村:全家滑雪度假,這裡是北美 No.1
華盛頓特區平台排行及數據
明星都愛的美國3家網紅快餐店,沒吃過你就不算去過美國!
重大通知:美國簽證已暫停免面簽!禁止七國持綠卡入境!英國綠卡和護照的區別是什麼?
撕破臉!特朗普究竟在套路誰?

TAG:美國 | 美國政治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