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總結】我的產品方法論
17年過去了,我從一個小需求開始做,到開始做項目,再到獨立負責一個產品,一年的時間,產品小白變成了小油條,需求是一個接著一個做,困難是一個接著一個來,慢慢的,彷彿開始到了一個小瓶頸,一顆棗核卡在嗓子眼,閑暇時間會和一些朋友交流,大家都有同樣的感受,困惑最多的總是那麼幾個致命問題?
1.這麼幹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2.我特么到底算不算個好產品?
3.我咋就做不出來牛逼的產品呢?
看了一些觀點,也討論過一些觀點,在18年初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先說方法論,方法論是什麼?
我覺得方法論是一種【信仰】(這個詞就有點裝逼了...)
如果說做產品是場考試,其中每個需求都是一道題,當100個人接到同一個需求,100個產品會有100種解法,這些解法路背後就是他們的方法論。
方法論是根據每個人不同階段而不斷變化的,當我剛接觸產品的時候,我認為用戶體驗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後來我去接觸了b端產品,我又認為賺錢是最重要的,談用戶體驗是小孩子乾的事兒,後來我去做項目,了解了技術實現原理,在每次作需求的時候,我都為節省開發成本考慮...
所以當1道題目有很多解法的時候,哪個才是最優解?是我們自己認為的最優解,這就關乎我們最信仰的是什麼?你信仰用戶體驗,你會選擇交互最好的方案。你信仰賺錢,那麼變現最重要,交互好不好無所謂。你信仰投入產出比,那麼哪些複雜的功能就不要做了。
所以你所信仰的,就是你的方法論!
接下來我想聊下我的方法論,不過想說在前面的是,方法論這個東西,大家有自己的一套,自己的總是最好的,別人說的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全,但可以參考。
比如我自己有了我這套方法論後,前段時間看到了俞軍跟我聊了三個小時產品(1):用戶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這篇文章出來之後,我會去看,哦,原來俞軍這個觀點其實和我方法論裡面這個點是一樣的,說明我之前想的是對的,另外一個點說的也有道理,給我的發放論做了補充,但這個點我就不是很認同,我認為是這樣。你會有一個辯證的態度去看。有自己的觀點產出,這個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說,他是俞軍,他是的都對!那你可能有點傻...
說回來,我的產品方法論有以下幾點:
1、一切以價值為核心
2、PM工作分為決策和執行兩層
3、產品發展三個方向:做深、做廣、做全
4、產品經理的發展
5、其他想法
下面細說哈~
1、一切以價值為核心
前面說過,自己做需求的時候,會想用戶體驗、技術成本,但最後讓我定下來這個需求做不做,怎麼做,是看這個需求的價值。
先說個別的,我認為互聯網的發展本質是商業,說白了,公司都是要賺錢的,只不過互聯萬具有縮短時間和距離的特性,所以和傳統生意看起來有點不太一樣。但賺錢是相通的,就是用戶把錢給你。
所以,有時候,我挺煩那些天天討論用戶體驗的文章的,追求用戶體驗沒有錯,但產品不能一味的去做用戶體驗,產品壁壘也一定不是用戶體驗產生的,做那麼多用戶體驗,不就是希望用戶多一點,留下來的時間多一點么,最終呢,還是要賺錢的親~
說回來賺錢,那用戶憑什麼願意把錢給你呢?前提是,你要先給用戶提供價值!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做的事要有價值。這裡的價值我想先叫做【核心價值】,核心價值很多時候都不是一步就成吃出來的,騰訊的核心價值是給用戶提供更方便的社交服務,淘寶的核心價值是給用戶提供更方便的購物服務,百度的核心價值是給用戶提供更好的資源搜索服務。
那麼,產品的一切工作都應該以核心價值為中心去開展!
說回來價值,價值有幾個屬性在我看來是很重要的,頻率、範圍、強烈。
看著是不是像是在說需求~但我更願意用價值,因為我不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來做事兒的,我又不是慈善機構,我是為了給用戶提供價值,給用戶提供價值他們才願意給我錢。上面說的價值的幾個屬性,原因是價值總會說,就是一坨屎,也會有他的價值,但一坨屎就沒有一坨金子的價值大,所以我們通過以上屬性來判定價值大不大,值不值得我們做!也就是需求性價比!
舉個例子,共享充電寶,我們腦補了下,確實大家這個需求,那麼頻率呢?一個人可能1個月出去吃飯,會有2次需要充電寶的情況,所以我認為共享充電寶價值是有的,但不足以做成大事兒,但外賣就不一樣了,一個人一天三餐都要吃飯啊,每次都有可能去點外賣,尤其是大學生這種群體。所以衣食行+社交這些高頻的需求都是成大事兒的地方~至於住,不高頻,但人家客單價高啊...賺錢=客流*客單價,要麼流量多,要麼客單價高~所以互聯萬上半場大家都在搶流量,下半場都在想著法子讓用戶去付費(根據用戶數據進行推薦,讓用戶產生消費決策)
綜上所述,我現在做需求會問問自己,這需求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價值?用戶到底有沒有人去玩,這個需求要做1個月到底值不值?很多時候,都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
其實很多時候,我自己在做需求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你自己覺得這個需求靠譜么?如果你是用戶,這個功能上線你會用么?如果你自己都不認可,那就別做了。
2、PM工作分為決策和執行兩層
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其實,做產品也一樣,決策比執行更重要,當然,執行也很重要,都特么當軍師指點江山,誰特么當將軍上戰場打仗啊?能打得一手好仗也是能力!
(這麼說起來,我參加過的產品培訓、內部產品腦爆會,能勝出的項目,其實在一開始idea的時候就已經勝出了,後面的ppt,出原型需求方案什麼的,其實沒啥用)
作為一個產品的owner,你需要決定接下來產品發展的方向是什麼,能帶來更多的客戶(拉新、促活、留存),能讓產品帶來更多的價值(功能發展和迭代),能讓更多的用戶進行付費(商業化),甚至去拓展新的業務線畫更大的餅(新的價值),這些都是決策
什麼是正確的決策?上面說到過【核心價值】,我理解對核心價值最大化幫助的事情就是正確的決策。
決策由大到小,有公司級別戰略決策,有產品線的產品規劃決策,而我們在執行過程中其實也會有決策,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完成我們所制定的戰略,這本身也是一種決策~
比如拉新的方法有很多種,有做資源推廣、公眾號軟文、線下活動、營銷h5等等,在營銷h5中又會有各種h5的方案,遊戲類、故事類、優惠裂變類等等都是需要我們去決定的。
而所有的事情都定好之後,才輪到需求執行的部分,這時候才是我們大部分產品每天在做的事情,寫prd、畫原型、開需求會、跟進項目、上線、分析數據,而這些都只是一種保證決策正確落地的正確方法,方法是可以總結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業務經驗積累,項目經驗積累,前人的經驗分享不斷的找到正確的方法。
那剛剛說到執行,一方面需要正確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的是高效完成,總結下來的話,我會覺得下面這幾點比較重要:
1.正確方法:產品sense、產品經驗(漏斗優化+黑魔法)、創造力、業務經驗
2.項目完成:邏輯縝密、有效溝通、懂技術
3.投入產出比:MVP+敏捷開發(不斷試錯)+數據總結
- 產品sense:借鑒(抄)、同理心、數據反饋、深挖場景、探索創新關於產品sense我最想說的是,請相信自己,也不要盲目自信,有自己的想法是ok,但完全可以多聽聽別人的建議然後去完善,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在於一開始過於挺別人意見,導致沒有自己的主見,還有就是聽完別人的意見,先第一反應是去否定,這兩種都是不好的,合理的傾聽和接受,反正別人多說說對你也沒壞處,何況這還是你的項目!關於借鑒和同理心,這個是大家公認的,不要硬抄,想清楚自己的產品需不需要,到底有沒有價值!怎麼合理的結合才是重點。數據反饋,如果一個產品上線,但是沒有數據回收,那麼這個產品就等於是白做了。探索創新,我在兩個場景下最容易有新想法出來,一個是用戶訪談會上,不斷的有用戶提出他們的想法,另一個是看競品,思考為什麼人家要去做這個。
- 懂技術:上一篇文章產品經理懂技術!看這一篇就夠了好像還很火, 這裡有個問題,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和技術同學的交流越來越順利,還被說過很「專業」,這讓我很開心,但很快我有點陷進到這種技術角度思考問題的漩渦,老闆經常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這個,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技術該怎麼實現,嗯,實現成本應該很麻煩,所以會提出反對!但這樣是不對的,上面也說了,一方面聽取別人意見不應該立即反對,而是真的從需求價值的角度來看,結合技術實現成本,綜合評估這個需求的性價比來判斷。
- 投入產出比:和幾個大廠的小夥伴有聊過,他們的項目都要有一個投入產出比的衡量,是項目的投入產出比,投入了多少人力和工時,帶來了多少的dau或者是gmv等指標,避免做無用功,有時候,做產品其實也是在做生意,至少你要先回本...
最後,在執行層面,我想說的最後一句是:
千萬不要因為各種經驗限制了你的思維!先敢想!!如果你都不敢想,那你肯定更做不好!!
好了,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產品的核心工作有決策和執行兩部分,我們可以用上面兩點去衡量一個需求的價值,甚至是產品經理的價值,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公式來打分。
*********************************************************************************
需求/產品經理的價值=(決策)對核心價值的影響*(執行)選擇正確的方法完成
*********************************************************************************
舉個例子
例如百度的廣告系統前段時間出了個黃金眼的項目,黃金眼的項目,是通過wifi探針探測醫院周圍的用戶id,從而反饋廣告的效果數據給廣告主查看
我們可以看到,決策是「我們需要一種方法精準反饋廣告效果數據給廣告主」,這個需求是直接能反饋廣告效果的指標,且對於醫院的用戶來說應該更加需要。可以給個0.9分。
而wifi探針這種方式本身的採集數據準確性有一定限制,且投入的成本比較大,但也可以打個0.8分。
這樣用上面的公式,這個需求的的價值=需求對核心價值影響0.9*正確方法0.8=0.72
綜合來看,這個項目還是比較靠譜的~
3、產品發展三個方向:做深、做廣、做全
這塊是我在最開始寫專欄的時候,分析了一些產品,他們從整體的產品戰略規划上是怎樣的發展形態,總結出來的結果,感覺有點大,但還是分享出來哈,這塊我就直接偷個懶,引用之前的文章上的段落,大家看得懂就好~
1.縱向成環:開拓產品定位的上下游市場,將用戶使用場景拓展,形成閉環式產品線
eg1.大眾點評:在美食領域,從最開始的搜集商戶信息-吸引用戶點評,拓展為可以進行團購和優惠券使用,再拓展為訂餐前對座位的預定,訂電影票時有有推薦黃金座位eg2. 原本餓了么解決了的用戶足不出戶訂外賣的需求,這樣的場景下向上衍生,即用戶在定外賣之前會考慮哪家的飯菜更好吃更便宜,所以餓了么會考慮自己開店做一些熱門的菜來賣,訂餐後如何快速送達用戶的手中
eg3.愛奇藝從內容定製-客戶端觀看-硬體終端的產品發展2.橫向拓展:以主營產品模式為原件,copy拓展相同性質的產品線eg1.滴滴出行:最開始製作打車業務,後來拓展到打專車、順風車、代駕eg.大眾點評:以美食起家,同時拓展電影/婚慶/足浴等其他生活化信息服務註:橫向拓展時盡量結合本產品在用戶心中的原本定位,不然拓展出來的業務線不易發展,同時,拓展的業務線過過多也容易造成用戶對於原由產品清晰定位的干擾eg.新浪微博:內容信息為本,拓展業務為周邊信息,包括周邊商家、電視、出行,但因為微博在人們心中的定位是看新鮮事,根本不會想著用微博去打車~而後來發展的微博直播,和人們心中對於微博的定位很強關聯,所以能很快的接受併火起來~所以,大眾點評的定位上的轉型,不能單純地從發現美食的角度來推廣,雖然他是主營業務,還是要不斷給人們傳遞信息,點評是做本地生活服務的產品~3.垂直深挖:深挖用戶在某一大場景(往往是主營業務)下的各種使用場景和痛點eg1.餓了么通過紅包和優惠來解決用戶價格上的痛點,之後通過評分解決用戶對於飯菜口味的痛點,進一步深挖之後出現了拼單、再來一單、訂單備註等細節上的痛點解決eg2.大眾點評電影區的取票信息保留到相冊、一鍵選黃金座、改簽電影票等細節痛點
eg3.全民K歌在K歌上做了跳過前奏、耳返功能、只唱副歌幾個功能上的優化帶來巨大的用戶留存
4、產品經理髮展三個方向
曾經和一個朋友聊過這個問題,應屆生出來做產品,做了一段時間,感覺什麼都會一點,但接下來怎麼走誰也不清楚,我根據自己的理解,覺得產品應該從下面三個方向不斷提升自己能力
(我發現我還挺喜歡用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哈哈哈哈...)
z.更專業:
- 領域更專業:在一個行業領域就做到精通,這是大家的共識,比如我現在是在做互聯網廣告產品,那麼我會在這個領域下不斷深挖下去,不管從廣告投放系統還是廣告推薦演算法,都應該有一定程度上的認知,說白了,先有一個專業技能保本是吧~
- 職能更專業:近3年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肯定還是奮戰在一線,上面所說的決策和執行更多的應該是在執行層面上,如何去不斷完善作為產品的專業能力,在執行層做的更好,更具有創造性,也能在執行的過程中,真的去思考這個需求背後的價值,而不是老闆要我做我就做,老闆喜歡方案a我就用方案a。希望能做到低頭做事,抬頭看天~
- 職場更專業:職場中免不了跨團隊溝通,私底下八卦的最多的,就是哪個業務方最難搞定,脾氣臭,需求不合理,我經常反思自己是否在職場上足夠專業,剛畢業出來容易有學生氣,也容易有自己的小性子,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品牌形象,我們經常說自己在業務方,或者是rd心裡都有一個人品值,人品值夠了什麼事兒都好辦,人品值不夠,什麼事兒都辦不好,需求合理,態度友善,不驕不躁,不卑不亢~
y.更全面:
- 用研:「從用戶中走來」,真做到的那天一定會有好的產品
- 運營:拉新、促活、留存、喚醒
- 交互:用戶體驗就是別讓用戶動腦子
- 市場:從0到1靠產品,從1到100靠營銷
x.更廣闊:
- 做需求=>做項目=>做產品=>帶團隊=>做投資、創業...
o.賽道選擇:
-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 自身的成長=好的公司+好的團隊+好的老闆+好的項目
5、其他想法
- 產品做好:短期靠黑魔法,長期看需求的核心價值
- 資源整合:眼光放遠一點,整個公司都是你的資源
- 個人品牌塑造:不要光顧著幹活,要讓大家知道你在做什麼,有什麼效果
- 富有創造力:這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不管是在什麼行業
以上,祝大家狗年大吉哈~
推薦閱讀:
※《人月神話》讀書筆記⑤:總結與更新
※年底了,讓我們殺一個產品經理祭天。
※方案篇(3):滴滴「移動超市」
※產品「套娃原理」 (上)
※課程篇(7):產品設計-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