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人的錢,都去哪兒了?

中國人的勤勞幾乎是舉世公認的,但多數普通中國人的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那麼,錢究竟去哪兒了呢?

我們從小所接受到的教育,大多都教我們用「零和博弈」的一套敘事框架,去理解社會——比如,資本家的剝削,使勞工階層勤勞而不富裕;帝國主義的掠奪,使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財富被「薅羊毛」……

但是,這些經典的敘事框架,真的能反映財富運動的真實邏輯嗎?

以古往今來,一貫、普遍被認可的「貪官污吏壓榨老百姓」,這一經典敘事框架為例:

一個中等大小、中等發達程度的縣,人口數量一般會在50萬左右,而官員數量,一般會在500人左右。假設他們全是貪官,縣長之類的大官,貪個五百萬,上千萬;鄉長之類的小官,貪個二三十萬;考慮到大官數量少、小官數量多,平均就算80萬吧,80萬×500=40000萬,40000萬÷50萬(民眾)=800/民眾。縣上面的市、省、中央,官員人數遠少於縣內各級,但官均貪得更多,就給它們算作和縣內一樣,800/民眾吧。共計,每民眾被貪走了800+800=1600元。講真,多個1600,少個1600,真能明顯改變中國人的財富狀況嗎?

如果這些經典敘事框架所提及的財富陷阱,其實「量級」小得可憐,那麼,真正吞噬掉國人多數財富的「大黑洞」,在哪裡?

一、婚喪嫁娶。

相比剛才講的1600,若要辦一場婚禮、喪禮,那開銷,可就海得多了,絕對超出1600幾個數量級。

根據網上一個《中國十大城市娶老婆成本排行榜》中的數據,在娶妻成本最高的深圳,娶一個老婆得花208萬;即使在排行榜尾的成都,娶一個老婆也得花59.6萬元。在農村,攀比之風更甚,對儀式本身也更加講究,所以,負擔也就更重了。好多農民為了給兒子攢「娶老婆本」,需要辛苦打工,兼省吃儉用,連續一、二十年。

喪禮也不遑多讓。有些老人,辛苦攢下來一大筆積蓄,竟然多數不是用在晚年的生活開銷,而是為了死後能舉行一場隆重的喪禮。

婚禮,喪禮,各種禮,為了這些虛妄的「榮耀」,中國人為之花費的心血,可謂多矣。

甚至,連整個社會的經濟大格局,也被這種習氣深深地改變了。很多人都知道,「新中國」以來,生活成本最高的時期有兩個,一個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個是00年代末、10年代初。為什麼這兩個時期生活成本這麼高?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先後有兩波嬰兒潮,一波是在62-76年出生,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們紛紛步入適婚期;另一波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結婚的這波人的子女,他們在00年代末、10年代初,又紛紛步入適婚期。對婚禮的大操大辦,再加上往往附加著的買房、買車這兩項大型消費,就使得上億人扎堆結婚的這兩個特殊歷史時期,相應地形成了兩撥大通脹。結婚本就開銷巨大了,結果結婚結出通脹,通脹反過來又使結婚的開銷更大……惡性循環。

結婚的本質,無非就是男女兩人湊在一起,共同生活而已。所以,為了生活本身而花費的那部分結婚費用,還殊可理解。但為了像「婚禮」這樣,可繁可簡,甚至可有可無的儀式性活動,也動輒花上個好幾萬,甚至好幾十萬人民幣,那可真就是「家有萬貫留不住」了。

二、大病續命。

有多少國人,尤其老一輩國人,是幾十年間一直「拿命換錢」,到了發生大病時,再突然轉過身來,「拿錢換命」,然後,花了海量的錢,還是沒換來幾年命?

雖然都吐槽食品安全如何不好,但面對市場上來源很放心,只是價格昂貴點的那些肉、菜,有多少消費者是轉一圈,最後還是選擇了普通的?在外出就餐時,是不是「檔次」,口味……好多因素的考量次序,都排在了營養、安全之前?為了工作,有多少人是在路邊攤匆匆對付早餐的?為了工作,有多少正餐是用速食麵頂替的?有多少人,對體檢的意識,還停留在畢業、入職時的一項被動程序?有多少人,吃了幾十年的包裝食品,還根本沒認真看過一次NRV成分表?有多少人,從未去了解過常見食物的營養構成?以及常見營養成分的生理作用?並藉此判斷自己應該多吃什麼、少吃什麼?有多少人,還覺得發達社會的交通方式應該是以小汽車為主,卻把自行車視為落後的象徵?看看中國人趨之若鶩的那些企業,講求「狼文化」的華為,直接把行軍床搬進辦公室,動輒挑燈夜戰;「血汗工廠」富士康,上個廁所都得憋著,把人像螺絲一樣擰成一排。在不把健康當一回事上,中國的高端產業,低端產業,分明就是「一丘之貉」。

可一旦到查出大病來,「吝嗇」的中國人,馬上們就變成「大土豪」了——幾萬,幾十萬,要多少,砸多少。

拿不出來,就全家一起湊;再不行,就親朋好友到處借;再不行,就跑到社會公共空間上去求助。

可有一個殘酷的真相:以當前人類的醫學水平,其實一旦被歸類到「大病」的那些,像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衰竭……不好意思,其實都很難真正治癒的。醫生們看起來也在忙碌個不停呀,在幹什麼呢?用藥物和器械的強力干預,幫你續續命而已。相關指標一時給壓下去了,好,可以出院了。但不好意思,病本身並沒有完全好。一停掉胰島素,你壓下去的的血糖,還會再飆升,因為醫生們根本沒法修復你受損的胰島;一停止透析,你好不容易清理乾淨的毒素,又會重新累積起來,因為醫生們根本沒法修復你受損的腎小球……

這就是目前人類的醫學水平,只能「救急」,不能「救窮」。可老百姓並不知道啊,他們還以為只要肯花錢,醫生們就總有辦法恢復他們的健康呢。

把錢用來改良生活方式,讓飲食、起居、運動方式變得更健康,即使持續幾十年,花銷累計起來,也不過數萬。但如果把錢攢著,準備將來發生大病時,做手術、用昂貴的藥物續命,不好意思,你攢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攢多少都是不夠的。

不捨得花錢改善生活品質,卻捨得在大病發生後砸錢續命,這種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燒錢」的一大緣由。

三、多子多窮。

古人說「多子多福」,不知道這麼說依據在哪裡。反正現實世界的景象,明明就是「多子多窮」。在中國國內,相對比較喜歡生孩子的農村、西部、低文化程度,這三個群體,恰恰也是相對貧窮的三個群體。在國際上,生育率偏高的非洲、拉丁美洲、亞洲,也明顯窮於生育率偏低的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真就是一條顛簸不破的鐵律。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敞開肚皮生」,結果窮成什麼樣?80年代以後,中國人的經濟狀況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要歸功於改革開放,另一個,就是要歸功於計劃生育了。在今天,我們也仍能看到少數尚未擺脫赤貧的地區,可你仔細一看,那些地區,恰恰也就是因為種種原因,逃避了計劃生育的地區,比如四川涼山的彝族聚居區,南疆的穆斯林地區。

比如我們常在新聞里看到的:一群孩子一會是「爬天梯」上學,一會又是「走鋼絲」上學……個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看著令人揪心……這些畫面,基本就來自於剛才提到的四川大涼山地區。一般這種新聞下邊的評論,總是:政府如何不作為;富豪明星們生活那麼奢侈,怎麼不想想這些山區的小朋友……之類。但問題是,對於不願來沿海打工賺3000一月的收入,卻堅持在月入數百的計劃生育空白區里,生養五個、八個、十個小孩,然後坐等政府救濟和社會捐款的「待幫扶人民」,你修多少設施、捐多少錢,算是個頭?一不小心,人家又多生一個,你幾個月的辛苦收入,就又白捐了?

即使一線城市的白領階層,也往往是生養到一、兩個小孩,就感到壓力山大了。你大涼山人民,未必有什麼過人的稟賦,也沒從事什麼高價值含量的事業,還死活不願遷往自然條件正常一點的地區,卻動輒五個、八個、十個地生,如果這樣「作」,還能過上小康生活,叫那些為一、兩個小孩的奶粉錢,而辛苦打拚的城市白領階層,情何以堪?勤勞未必能致富,生小孩倒能「奔小康」了,真要那樣,那才真的是「社會不公」了。

經過這一番番梳理,我們可以發現:

與那些經典敘事框架,灌輸給人們的固化印象不同,真正讓中國人「勤勞而不富裕」的主要原因,其實不在那些貪官、資本家、帝國主義……身上,恰恰是在民眾自己身上。

中國人辛辛苦苦創造的好多財富,其實並未完全轉化成切實的生活品質,而是直接流失在自己的虛榮、形式主義、不捨得防病卻捨得治病、「多子多福」等等傳統陋習中了。

~良藥苦口利於病,本文講的這些,你也許覺得不中聽,但這些,卻正是赤裸裸的現實呀~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推薦閱讀:

宮斗勵志劇《籌碼在上帝手裡》
報告 | 想做金融「高帥富」,這些技能你有多少?
實業(物質流)與金融(貨幣流)之間有什麼關係?
一級市場搬磚工的福音-使用Excel VBA增強識別掃描版財務報表
雖然現在困難阻阻,但是我依然不能停下腳步,金融行業花落知多少?

TAG: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