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么?

我們一直有這樣的一個認識: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往白紙上寫字。這種概念,我們稱之為「構建主義」,可以說,我們絕大多數的現代教學,都是基於這個概念建立起來的。而且,這個概念背後有太多偉大的教育者的理論在支持。所以,這個概念深入人心。

而挑戰這一說法的聲音還太年輕,在80年代前後,才陸陸續續有各種研究開始發現,構建主義的這個概念,可能從這個最基本的概念上就跑偏了。

當你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已經在子宮裡面學到了不少內容。而他對於世界的認識已經帶有相當的主觀性了。比如有個實驗,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如果吃過一定數量的茴香,孩子出生後,吃過茴香的媽媽,她的寶寶對茴香的氣味就會表示出喜好。而沒有吃過的,則就沒有那麼明顯的反應了。

而當孩子進入到幼兒園,進入到小學以後,他的學習就遠不是一張白紙上寫字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很難教」,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而學校的基於構建主義的教學忽視了這一點,導致了部分孩子無法有效率的學習(PS:構建主義的教學並不是孩子學不好的全部問題。不要簡單的歸因)

那麼,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其實不僅孩子,我們每一個人在學習的時候,不是簡單的接受新的知識。而是基於我們原有的已知的知識和這些知識構成的思想方式,對新知識進行重新整合。

而這一機制會帶來什麼問題呢?我們會排斥與我們原有的已知知識相矛盾的新知識。即使我們的已有知識是錯誤的,而新知識是正確的!!

這個時候,我們也許會說,那麼我們只要證明新知識的正確,原有知識錯誤不就行了?

比如:告訴孩子被子和衣服本身並不產生熱量,只是讓熱量難以散發,所以,把冰淇淋放在這裡面反而更難融化。一樣重的羽毛和鐵球,下落的速度是一樣的,但要去掉空氣阻力。(也許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沒什麼困難了。但是就在幾百年前,很多人還是無法理解的。PS:冰淇淋這個,前一陣羅志祥也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證明,沒有有效的針對性的體驗,即使現在文明如此發達,也有可能不知道。)

但事實上,錯誤的知識構成的思想方式,使得這個學習者本身的驗證能力也是錯誤百出的。他甚至可以有自己一套可以自圓其說的古怪體系來保證自己的錯誤的知識在這個體系裡面的合理性和正確知識的不合理。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即使在成人之中也屢見不鮮,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地心說,然後還有比如:相機剛剛發明的時候,人們害怕拍照,說拍照了魂就被相機「攝」走了;同樣,還有覺得使用錄音設備聲音會被取走,變成啞巴;認為有色人種是低等生物,甚至試圖在生物學上找到證明;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偏方;對於各種有嚴格管控的食品感到不安全,而對於各種無證的手工作坊的農家飯餐,自釀酒吃喝得特別安心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以後,我們可以知道孩子也好,我們也好,學習並沒有那麼簡單,學習不是簡單的像拍照那樣吧知識拷貝下來。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不知道知識,我們在教學學習或者日常各種信息的閱讀的時候,是可以擁有這部分記憶的,但是,信息的記憶不等於知識的整合。知識的整合依賴於學習者本身對於新知識的認同和接受。只有學習者本身對於知識的認同和接受,這部分記憶才會整合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中,取代和替換原有知識中的錯誤。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中出現問題,我們除了要考慮生理髮展和心理發展的程度之外,還需要考量的就是他過去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比如學物理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把溫度這個概念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熱的時候,我們會認為是熱量在移動,但在冷的時候,又會變成「冷量」的變化。最典型的就是當冰塊放在手上的時候,不少孩子的理解是冰塊在散發著冷量,而不是我們手上的熱量被帶走了。

或者對於熱的不良導體的理解是:這個被子,衣服能夠產生熱量。而不是,它阻隔了身體熱量的散發。

或者在數學的學習中,反應出來的不少語文的問題其實也是類似的。比如對於低年級的數學的統計歸類的時候,學生很有可能會轉不過彎來。比如,幾隻雞加幾隻雞,幾隻鴨加幾隻鴨孩子可能會算,但如果把雞和鴨加起來,或者再加上點別的什麼,問一共有多少貨物或者一共多少錢的時候,有些孩子可能就覺得雞和鴨不同啊,怎麼可以加一起?或者孩子能夠理解家禽的概念,但對於所有貨品的概念卻沒有完全理解,於是就會有潛在的做錯題的可能了。

其實,這一點同樣存在於成人之中,而且是以一種更為複雜的形式出現,要知道,知識分成錯誤知識,正確知識,和不準確的知識,而且一個理論往往是這三種知識混雜。要說從其中挑出錯誤的,明確不準確的,確認正確的知識。其實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也是很複雜的任務。事實上,我們互聯網上各種展現出來的討論不下去的狀況,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錯誤知識和不準確的知識,而且當驗證的方式都存在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無法將自己的認識正確化。這個也是我們很多時候和父母感到難以溝通的原因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錯誤知識和正確知識混雜起來的奇怪思想體系是怎樣的,而這個修正的工作讓絕大多數人都打了退堂鼓。

所以,作為父母要明白的是,那些看起來應該一學就會的內容來說,讓孩子能夠理解和運用,不是簡單的記住,做對這麼簡單,想要讓孩子成為讀好書的好學生,在讓孩子如何學上面是需要去花精力去理解孩子原有的思想是什麼樣的,特別當孩子出現成績不良,反覆出錯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加倍練習,加倍練習只是增加了可能讓孩子學明白的幾率,但是效率是低的。更重要的是在孩子解題的過程中,了解他是怎麼想的。這樣才能夠做到「精確打擊」。與其做個100題中間可能有一題打中目標,不如吃准了,給孩子做10題,題題命中要害。這個之間孩子學習的心理感受的差別是巨大的,厭學,放棄自己的可能就大大的降低了。

其實,這個文章本身,就是對著我們一個潛在的錯誤知識開了一炮,而且大家自己想一下,圍繞著孩子從一開始就是一張白紙,這個錯誤的思想。我們是不是也建立起來一個似是而非的教育孩子的思維模式呢?


推薦閱讀:

自信心——自信心與學習成績
世界記憶大師徐洪:只要你想改變,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怎樣分析長難句
心態、身體、學習的階段與聯繫

TAG:兒童教育 | 學習方法 | 學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