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被虐待和忽視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對於王猛這件事,很多大號都有解讀,有感同身受的,有提倡原諒父母的,還有說根本沒有什麼原生家庭這回事兒的,還有說是因為經濟不獨立所以才不得不受父母控制的,如果王猛早點經濟獨立,還需要用拉黑這種手段嗎等等,說實話,我挺失望的,其中不乏有我很喜歡和敬重的作者,但對此次事件的解讀,都實在不敢苟同。
騰迅大家的題目是《這一代年輕人,是到了原諒父母的時候了》,說一個人成熟的開始就是要學會原諒父母,這話聽上去正確無比,但卻有種置身事外的高冷疏離感。
我一向不愛跟進社會熱點,只是這次實在忍不住了。我一直等到周六,期望能有一篇理性、客觀的文章出來,沒有等到。我只好以我的角度,從一個女性的眼光來解讀。
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果給如今60歲以上的父母做一個集體畫像,他們有幾下幾個共同點:崇拜和服從權威,很擔心自己有哪一點和別人不一樣,因為從眾意味著安全,他們普遍不善於表達情感,對孩子控制有點多(因為小時候社會也是那樣對待他們的)。他們經歷過飢餓、動亂、信任感的瓦解,本該好好讀書的年齡卻上山下鄉,好不容易回城重新建構生活,人到中年不少人卻又經歷過下崗、下海潮,有人抓住了機遇,但更多人也只是如浮萍般的生活著。
他們這一代人註定沒有太多的情感能量可以帶給孩子 ,其中的一部份父母會因為情感的匱乏和強烈的自我專註,使他們無法帶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尊重,所以他們的孩子會常常覺得:
1、發現自己常常想得到愛,注意和讚許,卻從來沒法取悅父母
2、父母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讓孩子感覺如何?
3、媽媽有時候會嫉妒你
4、父母並不支持你進行健康的自我表達,尤其這些表達和他們的需要相衝突,或者威脅到他們的時候。
5、父母常常沒法處理好他們自己的情緒
6、母親愛挑毛病,指責別人
7、你媽媽把你當朋友,而不是女兒對待
(應該允許孩子就做個孩子,如果對孩子抱怨生活,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和內疚,她接受到的信息是:我太無能了,不是個好孩子,我無法幫媽媽解決問題。)
8、你在父母面前沒有界限,沒有隱私
父母和子女間如果沒有隱私,那就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想要成為一位健康、成熟、獨立的人,子女需要認知到一個和父母相區別的獨立自我。很多父母不理解這一點,他們自己的不成熟和不滿足,妨礙了兒女的自我成長,進而阻礙了他們的情感發展。
也導致了他們的孩子-----也就是我們這代、王猛們、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的成員們如今的心理狀態。(這個據說有12萬人的小組目前已被雪藏,媒體理解為這只是年輕一代發聲的方式)
孩子小的時候只有服從於父母才能生存下去,並且因為家庭生活的隱私性,會讓孩子們想當然的覺得,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的。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上學,社交圈的擴大,這些家庭的孩子會驚訝的發現,自己的父母和別人的不同,並且因為自己的無力反抗和一味順從導致自己能力、見解都不如人,無論自己怎樣努力都很難掙脫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時,會憤怒的反抗,而此時父母只認為一向聽話的孩子,開始叛逆了,孩子會招致更嚴厲的控制和打擊。
孩子與父母在相愛相殺中越走越遠。而孩子一方面要面對自己在人格、情感、學業多方面的挫敗感,一方面在憤怒中渴求得到父母的關注和理解,而父母會認為,你為什麼不如別人優秀,你為什麼不聽話,不安份?不感恩,反而來指責我們?
這些孩子成年後會在情感上受到更多的折磨。
既使有些人的成就已經非常高了,但內心卻仍然很難感到滿意和自在,當初支持他們咬著牙關走過來的,恰恰是那不肯認輸的狠勁,想要向父母、親友和整個世界證明自己有多優秀。因為從幼年起,為了得到父母的接納和讚許,他們必須做到更多才行。即使考了雙百,一個99,全校第一,父母們卻從來沒有誇讚過孩子,那有什麼了不起,他應該考得更好的。 這種態度讓人沮喪、悲傷,不解。不得不去做更多,更重要的事,內心裡這些孩子從來沒有肯定過自己。
如果一個人能富有成效的去愛別人,他也會愛自己;如果一個人只愛別人,他就根本沒有愛的能力。-----埃利希 弗洛姆 《愛的藝術 》
情感缺乏的人常常會用不合適的戀愛關係來填補情感空白。
比如 :
取悅並依賴第一個答應我們,保護我們的好心人。
找一個心中完美的父母形象,然後完完全全的把自己交出去。
和某個人建立關係,只因為他(她)很像小時候第一個拋棄我們的人(為了看看這一次你 是否能改變他們)
或者只是為了找另一個安全的港灣,像我們小時候曾經擁有過的那片刻溫暖。
一個人童年時沒有得到滿足的強烈需求,會讓成年後的他們經常發生一些令人不知所措並且無法控制的情感,或者另一個極端,建立任何親密關係都極其謹慎。
即使有些人走進了婚姻,在沒有療愈自己前,往往找到的伴侶也是一個在情感上既不親密,也不敏感的人。因為這是他們熟悉的類型,會給他們帶來安全感,讓他們覺得對方的行為是可以預期的。
一個從小被母親當作朋友,需要從心理和生活上照顧母親的女兒,長大後即使在事業和工作上做得非常出色,但她找的伴侶也往往是一個苛求她、依賴她、不成熟的男人。小A即是如此,她經營皮具,有自己的工廠,家裡的所有收入幾乎都來自於她,她也給丈夫提供過很多創業的機會和項目,投入不少錢財、心力,丈夫一事無成不說,還屢屢出軌,對她出言譏諷。你看A的朋友圈會發現,她遠比同齡女子要年輕,她去旅遊、參加讀書會,健身、拳擊,插花幾乎是中年女子的楷模,可是如此耀目的她,卻從來得不到丈夫愛護、關心和理解。可她傷心、憤怒也不願意離開。
她是她丈夫生活的照顧者,心理需要和小時候照顧母親的嫻熟技藝讓她在照顧丈夫時,她會覺得自己在一個熟悉、安全的環境中。一個依賴她的男人是不會拋棄她的,作為照顧她的回報,她希望丈夫能反過來填補她的情感空白,當然,這從來都不會實現。因為就是因為他不敏感,沒有在情感上和她親近的能力,她才選了他的。
女強人B的模式是:找那些她能完全控制的男人,這樣她就不會受到傷害了。那些才智不如她,或者任由她支配的男人,這樣不會傷害她,拋棄她。所以,她的婚姻總是危機重重,她難過,憤怒,不平衡,卻又束手無措,最後身心俱疲。
有些人找到的總是那些在情感上和身體上虐待他們的人。
她們或者他們想忍辱負重,把每件事都做好,期望對方愛她,可卻常常受到傷害。
還有一種人,找了理想中完美的父母模樣的人來做伴侶,剛開始時一切如同夢境般完美,對方如此的體貼她,愛護她,完美伴侶幾乎滿足了她所有的要求。
可往往到最後,兩人卻成為了冤家對頭。因為她無止境的要求、嫉妒和不安全感讓對方窒息。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需要,當對方做不到時,她就會非常的生氣,就象她媽媽從前那樣。這會讓伴侶非常的迷惑和灰心。而她卻感到失望和空虛,她認為:既然你愛我,就應該為我做這樣的事。
情感上的空虛和乏力會讓他們陷入到依賴和被依賴的圈子中不斷往複,直至覺醒。
正常的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感情需要,不會如此的極端。
這樣的人,這樣的婚姻,在他們成為了父母后,你覺得面臨的問題會更多還是更少?
成為父母后的困境
那些當年在小本子列下很多條,表示自己做了父母后絕不會像自己爸媽當年一樣,一定要無條件愛孩子的人,真的能做到嗎?
有孩子的經歷會改變人的一生。
我們都在努力的為孩子著想,誰也不想把不好的一面傳給下一代。當自己成為了一名父母,又沒有過良好的父母榜樣,打破循環是有難度的。
我們撫養自己的小孩時,好像是獨自在開僻愛的道路。
但在這個過程中,卻很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受到忽視,那麼有可能你在撫養孩子時成為了一個事必躬親型的媽媽,反而落入到過度控制的陷井中來。玲姐說,從小家裡子女多,父母重男輕女,所以她生下女兒後,發誓一定要好好的呵護女兒,她操心她做的每一件事情,去的每一個地方,她生怕女兒覺得媽媽不在乎她,就象她小時候一樣。可結果是,到了女兒12歲時,玲姐突然發現女兒開始煩她了,並且女兒告訴她:媽媽你可以找點其他事情來做,請不要打擾我。有時候你真的很煩。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你受到嚴格的控制,那麼你有可能會過度放手,反而讓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感覺受到了忽視 。小雅把她4歲的兒子送到婆婆那裡,轉身就走,兒子一邊哭著說,媽媽你可不可以再陪我一會兒,就一分鐘就好。小雅還是頭也不回的走了。小雅說,她永遠記得被媽媽過份保護時的那種窒息感,於是,她非常小心的避免這種情況,可結果是她帶著熱情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撫養孩子的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們自身的人格是否完善。
更可怕的是,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療愈自己,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會喚醒童年那些痛苦的經歷。會憤怒、會傷心、會自責,會覺自己很失敗,很無能,那一刻,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大發脾氣,情緒失控,有時還會精神崩潰。如果,自己的伴侶也無法給自己提供理解、支持的情感能量,在婚姻冷漠、養育困難的雙重重壓之下,情緒崩潰也就在所難免了。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物質條件已經很良好的情況下,還會有惡性極端事件的發生,有用充電線勒死自己五年級的孩子,然後跳樓自盡的媽媽,因為丟了手機,將自己孩子打死的媽媽,有因為兒子丟了五塊錢的地鐵票,而怒打孩子,情緒失控的媽媽。
她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嗎?她們愛,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崩潰的情緒,最終導致慘劇發生。
受害者往往成了虐害者 情感遺傳就象基因遺傳一樣,不知不覺中代代相傳。
有多少女性生活在父母之愛的羈絆里,內心總覺得有傷害,有阻礙,卻不知從何而來。
原生家庭我們無從選擇,也許終其一生,我們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夠療愈自己,將那些傷害和阻礙,甚至是傳承幾代人的家庭詛咒從自己這裡切斷,不再影響下一代。
關於自我救贖
如果這世界上有純粹的愛,我想那是孩子對於父母的愛。
孩子是那樣的愛著自己的父母,忠於自己的父母,為了獲得他們的愛和關注,他們不惜扭曲自己的人生,貢獻著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得象個祭品。
王猛寫下萬字長言,可字裡行間卻是在呼喊:爸爸媽媽,你們可不可以平等的對待我,理解我,愛我。
多少人即使拒絕了父母的不合理要求,但內心的那種自責和愧疚又在生生折磨著自己,認為自己真的「不孝」,陷在自我攻擊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一位朋友也好幾年沒回家了,皆因父母一再向她要錢接濟弟弟,而完全不考慮她的承受能力,她孤身一人在外的辛苦勞累,絲毫不考慮她年紀漸長,無房、無車、無依靠。她媽說,我和你爸年紀大了,都有病,不能再掙錢,你就一個弟弟,我們不找你找誰,你要是沒有,你可以刷卡,或者找同事、朋友借。
在掏空了口袋之後,她數次拒絕並拉黑了父母。
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次拒絕父母之後,她都會在深夜裡放聲大哭,都會情緒崩潰一次。恨父母,也恨自己。
可是,過不了多久,只要聽說父母又病了,身體不好,她就又忍不住的給父母打電話,要他們注意身體,然後,幾乎是下意識的,奉上所有的錢財,因為,那是爹媽啊,她不忍他們受罪,受苦。
她愛自己的父母,可有的父母就是利用女兒的愛,一次次的用愛剝削女兒。
她陷在父母的愛與恨之間,沒過幾年,就得了抑鬱。一年總要情緒崩潰幾次,也在斷斷續續看著心理醫生,吃著葯,看了大量的心理學的書。
有時侯 ,看著她,我真覺得人生艱難和殘忍。
在《母愛的羈絆》一書中,心理學家卡瑞爾邁克布萊德曾說過,療愈自己需要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憤怒
這個階段至關重要,憤怒是覺醒的開始,也是將自己的人格從父母那裡分離、獨立出來的必經階段。當你明白了這是父母的問題,而不是你的,你就會得到解脫 。因為,這不是你自己的錯。這個時期有人會象只鬥雞一樣頑強的守衛自己的私有生活界限,不允許父母再干涉一點,父母哪怕一點點的觸犯,都會招致勃然大怒。
但更多的人已經麻木到了對著父母說不出一句憤怒的話,只能靠寫的方式,有些人也象王猛那樣寫了長達幾千字,幾萬字的信,寫的時候等於重歷痛苦,傷心、大哭,哭得幾乎斷了氣,和王猛不同的事,很多人沒他那麼勇敢,寫完就撕掉了。
隔一段時間就寫下來自己的委屈和憤怒,然後撕掉。慢慢 的,這些過去的傷害就沒有那麼大的威力了。很多人不敢表達對父母的憤怒,一是因為自己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二是他們剛剛表達出這種意思時,就會有太多的人站出來說:父母給了你生命,父母都是為你好。他們的憤怒從來沒有被確認過,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第二階段:做自己的理想父母
我們得承認,我們確實童年失去了很多,那麼現在想一想,你小時候有哪些想要得到卻未能得到的東西,想學卻沒有機會學的技能,畫畫、舞蹈、音樂?想做卻未能去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然後符合條件的一樣樣去慢慢實現她。慢慢的你會發現,那種空虛乏力和沮喪會一點點的退去。你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
這個階段最重的是和父母暫時隔離,否則你又會重新回到憤怒的路上。
第三階段:修通
到了這個階段,再去看待父母那些行為,你會發現他們確實有他們那個時代的局限,他們的父母也是那樣對待他們的,因為他們沒有被好好愛過,所以他們才會這樣對待你。也許,在父子、母女的鏈條中,你仍然無法原諒他們。但站在一個成熟的女人看待另一個女人,一個成熟的男人看待另一個男人的角度,你可以理解他們,僅此而已。
原諒與否,取決於你。取決於你目前的狀態,別人都不是你,你經歷過什麼樣的傷害,只有你自己知道。
推薦閱讀:
※不自律的根源
※專欄 | 別讓「原生家庭」詛咒,奪走你的幸福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人不自知的罪
TAG: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