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X堂,我有一篇萬字長文不知當發不當發
上周寶寶被懟了。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懟我的人居然是那個美妝公號里的良心——言X堂,至少它過去給我的印象是這樣的~因為三觀正且內容沒有硬傷(至少比我看到過的其他靠完全沒有專業背景的寫手們湊出來的美容大號靠譜的多)。
所以,當我得知這個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菊花一緊,腦子裡瞬間開啟了彈幕模式「握草,是不是那篇文章某個地方有硬傷啊」「握草,會不會好丟臉哪」「握草,這可是我花了半年心血弄好的啊,心好塞啊」。。。嗯,被懟的就是這篇:毀三觀獲新生!煙醯胺美白,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流下來...
然後,懷著忐忑的心情用顫抖的小手劃拉開了那篇懟我的推文。
結果,一字一句的看下來,我的心卻漸漸恢復了平靜。
哦不對,中間它懟我不會找作者要文獻的那段,我還是挺氣憤的,你這樣說我,我感覺很丟臉的好嗎!
但後來想想誰讓自己確實土鱉呢?至今跟活的歪果仁說過的話不超過三句,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科研訓練,英語也渣的只會看不會說~所以,在第一時間確實沒有想到找作者要文獻這招(其實也想過,但沒敢想人家會理我)。這點確實懟的我無話可說。
不過,對於這件事本身,有一點我還是要說的,我之所以沒有查到那篇文獻的原文就敢開題不僅僅是因為我土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我看來它的價值已經實現了——幫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也就是關於煙醯胺能剝脫角質這個點(在這之前我是完全沒有想到這個方向的)。且從其他文獻的綜述里我也已經知道了它是用的丹磺醯氯染色法來確認這個結論的(看文獻不僅要看結論,更要看其論證的方法,甚至很多時候後者更重要,我認為那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這個方法我是非常熟悉的,至少我敢說我比言X堂的這位寫手要熟悉的多~別問我為什麼,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而它的原文卻並沒有那麼重要,原因也很簡單:第一,它是一個非公開發表的會議文獻,可靠性並不高。否則,我雖然是土鱉,但總有不土鱉的朋友同學老師嘛,迫不得已的時候我可以求助他們啊~對於真正迫切想要的東西,人的辦法總是比問題多的!至少,我屬於這種人;第二,我文章里的結論並不是引用的這篇會議文獻,而是我自己的實驗結論(雖然也不權威),實驗方法也是我自己查找權威文獻得來的。總之,看了這篇會議文獻的原文又怎樣?對我文章的論證並沒多大卵用。
事實上,在我那篇文章發出後的第二天就有粉絲熱情的幫忙找到了這篇會議文獻並發給了我。我也順手看了,確實並沒有什麼值得講的料反倒槽點滿滿(本文最後會列出)。在此特別鳴謝幫我找原文的@vivian kyou 博士~
所以,當時的想法是,這文獻能找就找,找不到就算了。反正我也想自己做個實驗看看,說不定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呢?而且,還能結合大家的美容實際——直接對比測試熱門的市售產品,幫助大家更好的選擇產品,何樂不為?
萬萬沒想到,這樣的一次偷懶就變成了被人攻擊的靶子。。。
那麼,問題來了,言X堂這篇懟文的乾貨部分靠譜嗎?
我的觀點是:不太靠譜。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混淆了「剝脫角質」的概念(可能是本身的理解混亂也可能是故意偷換概念),且沒有搞清楚「剝脫角質」和「促進角質細胞代謝速率」之間的關係。下面我們就來捋捋這些問題:
1.到底啥叫剝脫角質?
我文章里的「剝脫角質」指的是角質層的脫落速度受到某些因素干擾後而比正常情況下的自然速度明顯加快的情況,我想這也是大家心目中最樸素的那個印象吧?而它所說的「剝脫角質」則是指的一個更寬泛的概念——角質脫落,其中包含了角質層正常情況下的自然脫落和我所說的「剝脫角質」(它把這兩個概念在文章里來回交叉使用了。說實話,一開始連我都看的暈乎乎的)。
這是它前面的說法,都是針對角質層的自然脫落來說的:
單看這段一點毛病沒有~但細細深究呢?這跟我說的「剝脫角質」並不是一回事啊...
緊接著的下面這段也頗能感覺到它的專業基礎,這也是我一直誇它的原因(純商業運營的公號文章能保持到這個水準,我認為已經實屬不易):
但依然在混淆「角質層自然脫落」和「剝脫角質」的概念。讓人想反駁卻又很難找到下嘴的地方...
PS:以上關於皮膚衰老後表皮細胞更新速度減慢這點,其實學術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具體的我還沒有仔細琢磨過,這裡提一下算是給有興趣的寶寶開闊下思路吧。
直到講果酸時才終於提到了跟角質層自然脫落不同的「剝脫角質」的現象:
2.「剝脫角質」一定等於角質層會變薄嗎?
特別聲明:本文所說的「剝脫角質」都特指角質層的脫落速度受到某些因素干擾後而比正常情況下的自然脫落速度明顯加快的情況,不包括正常的自然脫落。
答案是:相當不一定啊。
比如銀屑病,也就是俗稱的牛皮癬,那角質脫落的速度可是相當的快啊。
正常情況下,你的角質層要自然脫落一遍得十幾天,而牛皮癬患者三四天就能來一遍~如果簡單從角質層剝脫的這一表面現象來看的話,這速度比起家用果酸產品的效果簡直就是坐上了火箭啊!只不過牛皮癬患者是「內因」導致的「剝脫角質」,而果酸的使用則是「外因」導致的「剝脫角質」(其實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也並不單純是外因,下面會講到)。然而,牛皮癬皮損處的角質層不但不薄,還比正常部位更厚呢!
這角質層咋還能越剝越厚呢???
這就得說說「剝脫角質」和「表皮細胞更新」之間的關係啦,其實這也是前面提到的丹磺醯氯熒游標記法在皮膚科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理論基礎(現在已經有了更多更先進的替代方法),所以,我就從丹磺醯氯熒游標記法這個實驗給你們講起吧。
丹磺醯氯是一種對人體比較安全的熒游標記物,對蛋白質的氨基酸基團有很強的親和性,尤其是與組成角蛋白骨架的不溶性纖維蛋白。而我們的角質層恰好就是由這樣的角蛋白組成的,因此這個東西一旦接觸到了皮膚就會和我們的角質細胞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發出熒光,卻不會影響到角質層以下的其他表皮細胞。很顯然,丹磺醯氯的這個特性非常適合用來監測角質層脫落的情況——給角質層染上熒光後,熒光消退的越快就說明角質層脫落的越快。如果拿這個東西去觀測對比正常皮膚和牛皮癬皮損的話,你會發現正常皮膚一般要十幾天這種熒光才能完全消退,而牛皮癬部位三四天就會消失。看到這,是不是更能理解我眼裡的「剝脫角質」的概念了?
並且,除了可以用來觀測角質層脫落速率以外,這個實驗還經常被用來測定表皮細胞的更新速率,甚至表皮細胞有絲分裂的活性!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嗯,終於到了今天劃重點的時刻了!
後兩個實驗的理論基礎是:在穩定狀態下,角質層的脫落速度和表皮細胞的更新速度是一致的。或者說在穩定狀態下,角質層脫落的速度可以間接反應表皮細胞的更新速度,而表皮細胞更新的快慢又和細胞有絲分裂的活性密切相關。
翻譯的更白話一點就是如果你的角質層脫落速度很快,那也就意味著你的表皮細胞更新的速度也得相應很快。不然呢?光掉不長,沒多久你不就被剝的禿嚕皮了?事實上,大家最擔心的過度使用果酸產生的屏障損害就是指的這種脫落和更新無法平衡的狀況。但是,如果果酸帶來的角質剝脫恰好在你表皮細胞更新能力範圍內的話,它是否也會造成屏障損害那就得另說了(參看第3個問題的詳解)。
是的,在我親自做的實驗里the ordinary的煙醯胺精華就表現出了跟芯絲翠倍舒乳相似的剝脫速度!或者說,塗抹煙醯胺精華的部位和塗抹芯絲翠倍舒乳的部位,丹磺醯氯熒光的脫落速度幾乎是一樣快的,甚至比芯絲翠還略勝一籌:
只不過,煙醯胺剝脫速度如此之快的作用機理我是不清楚的,所以也沒有在那篇被懟的文章中提到。因為,相比果酸被廣泛接受的能螯合鈣離子從而降低細胞之間粘附力的剝離線制來說,煙醯胺的這方面研究幾乎為0,至少我前後翻了四周文獻都沒有碰到有用的內容。
其實,這也不奇怪,果酸在外用美容界已經用了幾十年,而煙醯胺呢?所以,你現在能找到的煙醯胺外用相關的醫學文獻多半都是關於它祛痘的臨床效果的對比,很少有深入研究它作用機理的,美白方面的東西就更少了,僅有的幾篇還都跟寶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提到煙醯胺有剝脫角質作用的目前大概也就只有我和那個不太靠譜的會議文獻了,更不可能有人給你講這個作用機理了~雖然對目前的這個結論我是有信心的,但也不敢說以後絕對不會被打臉(因為我實驗的樣本量很小,且這種實驗方法是相對比較落後的,我也沒有條件用更先進的方法去進一步驗證)。不過,也有可能永遠都沒人來打這個臉,無論對錯,因為這玩意的應用潛力可能很有限,以致於大咖們根本就懶得理...更或許過去這幾十年它都沒有被關注到,本身就說明了某些問題?
說到這,倒讓我突然想到了在你們眼裡被捧的像神一樣的維A醇,其實它就是一個被醫學仔細研究後篩下來的「垃圾」,原因是維A醇的有效劑量接近中毒劑量。講人話就是,用的少了效果不明顯,用的多了毒性太大,沒辦法才開發出了性能更靠譜的結構類似物維A酸、異維A酸、阿達帕林、他扎羅汀...PS:此處無貶義,相反,我覺得這種成分放在化妝品里心理安慰一下,甚至確實可能稍稍微產生點效果,真的已經很難得了。畢竟是化妝品啊,第一要求就是安全,如果能在安全的基礎上再稍稍微有點效果難道還不算難得?要真給你換成被改進後的維A酸,倒是效果好了,但副作用也大啊(對,即便改進了,副作用也還是挺大的),你肯定分分鐘跳腳了!
稍微接觸點護膚品的應該都知道維A醇及其衍生物有「抗老」作用,甚至也對痘痘色斑有一定幫助,但是維A醇靠什麼抗老祛痘淡斑你想過嗎?反正,我想過,所以又去查了文獻。
結果是,維A醇類成分也被認為具有刺激表皮細胞增殖的作用,表皮細胞增殖能力強了會發生什麼?答:角質層的脫屑速度也會相應加快,如果用丹磺醯氯實驗檢測的話就會發現塗抹這類成分的皮膚部位熒光消失的速度比基質對照組的要快(相關實驗也曾被報道)。不然呢?產生的新細胞更多了,老細胞卻久久不願離去,那時間長了角質層不就變成你那個越堆越滿的大衣櫃了?(當然,角質層功能正常與否牽扯的因素很多,並不是這一句話就能概括的,別抬杠)
我猜,煙醯胺的剝離線理可能與此類似(假如它的剝脫作用最終果然被更專業的機構證實的話)。
事實上,言X堂懟文里提到的尿囊素的「促進角質細胞代謝速率」的機制其實也是類似的(但對它的研究沒有維A類成分多,所以可靠性可能不夠,但絕對不僅僅是為皮膚保濕營造良好環境這麼簡單的)。
3. 角質層變薄就一定等於屏障功能會受損嗎?
答案依然是,不一定!
這是從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找到的一篇關於果酸對屏障功能影響的結論(這個雜誌在皮膚學界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再不濟也比那個未公開發表的會議文獻有參考價值):
AHAs可以調節角質層的屏障功能,防止皮膚刺激;對於所有的AHA來說效果是不同的。與GA(甘醇酸)相比,用GLU(葡萄糖酸內酯)和TA(酒石酸)處理的部位記錄的TEWL值顯著降低(TEWL是皮膚屏障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還不清楚AHAs引起的角質層變化是否會影響經皮滲透和屏障功能的有效性,但目前的TEWL實驗表明,果酸的應用並沒有改變TEWL值(或者說在這個實驗中,果酸並沒有表現出損害皮膚屏障的作用)。
儘管使用果酸后角質層變薄了,但果酸似乎依然可以增加角質層對SLS誘導的刺激性的抵抗能力,尤其是葡萄糖酸內酯和酒石酸。
紅斑實驗也表現出了類似趨勢:葡萄糖酸內酯和酒石酸顯著降低了由於表面活性劑誘導的皮膚刺激的反應應激,GA(甘醇酸)和LA(乳酸)不會對皮膚抗刺激的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研究表明,AHA產品的刺激性與配方有關,也有可能與不同的皮膚部位有關。GLU和TA減弱刺激的作用可能是由於它們的抗氧化性質。果酸對於角質層結構脂質的影響研究還非常少,有實驗初步表明果酸的應用能增加神經醯胺的合成(這個數據未發表)。
倒是牛皮癬的皮膚啊,那角質層厚厚噠~然而屏障功能卻奇差!這也就是我常跟你們說的,修復皮膚屏障並不等於增厚角質層(角質層的厚度也不是你想增厚就能增厚的),因為皮膚屏障功能的好壞不僅與角質層的厚度有關,更要看角質層乃至表皮的結構和功能是否良好。
4. 靠直接刺激細胞增殖得來的剝脫(比如維A醇)和靠減弱角質細胞凝聚力得來的剝脫(比如果酸),哪個更安全?
答:我不知道,因為它們各自都有太多的未知在裡面。
而且,你以為果酸就單純只是減弱角質細胞凝聚力那麼簡單嗎?圖樣圖森破!
那個認為果酸是靠螯合鈣離子降低細胞粘附力而實現剝脫的人還提出了另一個觀點:表皮中Ca離子的減少也有促進細胞生長和延緩細胞分化的作用(這會讓你的皮膚外觀更年輕,同時也要注意長期和過量使用可能存在風險)。
還有另外的研究調查了甘醇酸(分子最小的果酸)對真皮基質代謝的影響。結果是:甘醇酸不僅能直接加速成纖維細胞(真皮細胞)的膠原合成,還能通過角質形成細胞(表皮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調節基質降解和膠原合成。甚至說出了其中的更深刻的機理:被甘醇酸處理後的角質形成細胞會釋放一種叫做IL-1a的介質,這個IL-1a就是調節基質降解的主要介質之一(你可以理解為就是一種引導細胞實現各種功能的信號,細胞們要不要幹活,幹什麼活,干多少,干多快等等全憑這些信號的來回傳遞與相互制約)。
這麼看著是不是感覺跟維A醇們的幹活機理也沒多大區別了?甚至,相對來說,果酸直接降低細胞粘附力(也就是一般科普文里所說的降解橋粒)而可能造成的過度剝脫反而顯得更可控了。害怕過度剝脫少用點不就得了?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家用果酸產品的濃度和pH值本身已經調的很保守了,就是怕你們在家瞎用用出毛病啊!(請注意:這不是說家用產品你就可以瞎用)
其實,即便是純粹外因導致的角質剝脫加快也會傳遞信號到皮膚內部,告訴裡面有增殖活性的細胞「喂喂,這邊掉的太快了啊,我快扛不住了,你特么趕緊給我生產點新兵蛋子出來給我補充補充啊!」只是,這個信號傳遞的過程可沒我說的這麼簡單,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這個過程到底會對皮膚的各方面機能(包括自然的衰老程序)甚至身體健康造成怎樣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楚~這也是我並不支持年紀輕輕也沒有明顯皮膚問題(比如痘痘)的人過早使用「猛葯」的原因。
你以為你是在「保養」、「抗初老」,其實衰老哪是你想抗就能抗的?現在的科技水平遠遠達不到能抵抗衰老的程度,起碼等癌症攻克了再說吧。而目前市面上有效的產品和方法,其實都是「治療性」的,或者說它們可以改善你的衰老癥狀,讓你看起來更年輕,但你體內的衰老程序卻還是一刻不停的在繼續運轉著!從醫美類的肉毒素除皺、水光針保濕、超聲刀緊緻、熱瑪吉提升到化妝品類的果酸嫩膚、水楊酸抗炎、維A醇去皺、煙醯胺美白等等等等,概莫能外。想來想去,大概也就只有防晒和保濕能算真的對「抗衰老」有所幫助的手段吧,其實我覺得叫「延緩衰老」更合適。PS:防晒不等於必須得用防晒霜,保濕也不等於每個人都需要使用保濕產品。
最後再來說說那篇坑了我的會議文獻吧~
這篇文獻其實又是寶潔的大作,大意是:
測量了一種含有煙醯胺、泛醇和維生素E醋酸酯的保濕產品的角質細胞脫落速率(指角質層)、角質細胞更新速度以及對屏障功能的影響,與其保濕基質的對比;隨後又和11種市售保濕產品做了對照。採用的方法是丹磺醯氯熒游標記法(測定角質脫落速度)和蒸發測定法(測定TEWL)。丹磺醯氯實驗:受試者43名,年齡18~55歲,皮膚類型是Fitzpatrick分類法里的I、II、III(你可以理解為白人或皮膚偏白的黃種人);TEWL實驗:受試者90名,年齡18~65歲,皮膚類型I,II,III,IV。
實驗結果:熒光檢測表明,與對照相比,新的面部保濕產品顯著增加了角質層剝離率。維生素複合物添加到保濕劑基質增強了其剝脫效果(維生素複合物指的就是前面說的煙醯胺、泛醇和維生素E醋酸酯);由新的面部保濕產品產生的剝離增加沒有伴隨角質層屏障的損傷;與對照相比,新的面部保濕產品減少了角質層更新時間,但是這種效果的幅度遠遠低於其他一些去角質劑已經報道的效果。
就這一小段問題最少就有倆:
1.具體是跟怎樣的去角質劑做了對比呢?這很重要好嗎!比如果酸,它的效果跟pH值和濃度密切相關,低濃度高pH值的產品效果就很微弱,甚至你要讓它失去效果都可以,只要把pH值調高到接近中性水平或者濃度降低的足夠低,也是可以分分鐘喪失剝脫活性的。
2.它測試的這個東西本身並不單純只有煙醯胺這一種活性成分,還含有維E醋酸酯和泛醇,所以並無法排除其他成分的影響(我看到過的就有其他文章報道過維E在丹磺醯氯實驗中有減緩角質脫落的作用)。
人家還和11種市售的保濕產品做了對比,還整了個像模像樣的圖:
然而,對比的到底是哪些市售產品呢?這些市售產品里的活性成分都有哪些?添加的比例是多少?相互之間是如何搭配的?配方體系有什麼特點?等等等等的問題統統呵呵噠了~也難怪沒有公開發表,這要都能發表,那給它發表的雜誌怕也離倒閉不遠了吧?
還有,難道你們不覺得這個圖缺點科研范卻有一股蛋蛋的營銷味嗎?對於其他產品的標識很不清晰啊(可能是我蠢吧,反正完全看不懂圖上哪個圈代表的是果酸產品或者維A醇產品),倒是把自家的「維生素複合物」的圈畫了個大大的重點,生怕你看不見似的~
最後一段就更搞笑了:
大意是說只有他們文章里力頂的那個「維生素複合物」才有高剝脫低屏障損傷的作用,單一的某個其他的維生素是不具備的!
然而,你他媽的倒是說清楚到底是哪種單一維生素不如您這「維生素複合物」啊喂?!
說實話,這樣的文章我是不好意思拿去跟人撕逼的(大概看看開闊下思路還行),被人家反打臉事小,耽誤了別人的時間就不好了~講真?我覺得很多時候被打臉是一種難得的學習機會,只要對方打的好打的妙,我是隨時歡迎滴~畢竟,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知道,我的思維是有局限性的,姿勢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不懂的遠比我懂的多的多。即便作為一個科普公眾號被打臉了我也覺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了臉卻不敢大方承認而不惜誤導眾多的關注者,那才是原則性的不可饒恕的錯誤。
以上,與君共勉~
相信我,你未來能看到更多怎樣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每一個贊~
更多乾貨也可關注公號「曉安說臉」回復關鍵字查看:
【問題肌膚】祛痘 | 黑頭 | 抗皺 | 痘印 | 美白 | 脂肪粒 | 毛孔粗大 | 敏感肌膚 | 外油內干 | 抗衰老【買前必查】蘆薈膠 | 小黑瓶 | 神仙水 | 雅漾大噴 | 雅詩蘭黛 | 健康水 | 紫蘇水 | 流金水 | 家用美容儀 | 無印良品 | 肌研 | 炫詩洗髮水 | 雪肌精 | 紅色蜜露 | 薏仁水 | 紀梵希 【成分詳解】酒精 | EGF | 果酸 | 胜肽 | 玻尿酸 | 甘油 | 表面活性劑 | 苯丙乳液 | 煙醯胺【劑型真相】 精華液 | 潔面乳 | 原液 | 化妝水 【醫美技術】光子 | 激光 | 熱瑪吉 | 超聲刀 | 深藍射頻 | 熱拉提 | 調Q | 點陣 | 美白針 | 美白丸 | 填充劑 | 水光針 | 白瓷娃娃 | 黑臉娃娃 | 王者之心 | 王者風範 | DPL | 脈衝染料激光【基礎護理】卸妝 | 防晒 | 補水
PS:是「曉安說臉」不是「晚安說臉」。。。
參考文獻:
[1] Finlay A Y, Marshall R J, Marks R, et al. A fluorescence photographic photometric technique to assess stratum corneum turnover rate and barrier function in vivo[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82, 107(1): 35-42.
[2] Marks R, Black D, Hamami I, et al.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desquamation using dansyl chloride fluorescence[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84, 111(3): 265-270.
[3] Baker H, Blair C P. Cell replacement in the human stratum corneum in old age.[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68, 80(6): 367-372.
[4] Harrison L, Harrison D, Keeler S J, et al. Dansyl Chloride: II. Effects of Anatomical Site and Patch Testing Time[J]. Journal of Toxicology-cutaneous and Ocular Toxicology, 1986, 5(1): 55-62.
[5] Bergstresser P R, Taylor J R. Epidermal 『turnover time』—a new examin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77, 96(5): 503-506.
[6] Ridge B D, Batt, Palmer H E, et al. The dansyl chloride technique for stratum corneum renewal as an indicator of changes in epidermal mitotic activity following topical treat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88, 118(2): 167-174.
[7] Dubertret B, Rivier N. The renewal of the epidermis: a topological mechanism.[J]. Biophysical Journal, 1997, 73(1): 38-44.
[8] Wang X. A theory fo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偽-hydroxy acids applied to the skin[J]. Medical Hypotheses, 1999, 53(5): 380-382.
[9] Berardesca E, Distante F, Vignoli G P, et al. Alpha hydroxyacids modulate stratum corneum barrier func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97, 137(6): 934-938.
[10] Kornhauser A, Coelho S G, Hearing V J, et al. Applications of hydroxy acids: classification, mechanisms, and photoactivity[J]. Clinical,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 2010: 135-142.
[11] Yamamoto Y, Uede K, Yonei N, et al. Effects of alpha-hydroxy acids on the human skin of Japanese subjects: The rationale for chemical peeling[J].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6, 33(1): 16-22.
[12] Ramosesilva M, Hexsel D, Rutowitsch M S, et al. Hydroxy acids and retinoids in cosmetics[J].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01, 19(4): 460-466.
[13] Shestopalov A V, Shkurat T P, Mikashinovich Z I, et al.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allantoin[J]. Biology Bulletin, 2006, 33(5).
[14] Araujo L U, Grabeguimaraes A, Mosqueira V C, et al. Profile of wound healing process induced by allantoin[J]. Acta Cirurgica Brasileira, 2010, 25(5): 460-461.
[15] Young E. Allantoin in treatment of psoriasis.[J]. Dermatology, 1973, 147(5): 338-341.
[16] Halprin K M. EPIDERMAL 「TURNOVER TIME」—A RE‐EXAMIN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72, 86(1): 14-19.
[17] Potten C S. EPIDERMAL CELL PRODUCTION RATES[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975, 65(6): 488-500.
[18] Suter M M, Schulze K, Bergman W, et al. The keratinocyte in epidermal renewal and defence[J]. Veterinary Dermatology, 2009: 515-532.
[19] 彭振輝, 牛新武. 維A酸類藥物與皮膚病[J]., 2004, 18(06): 374-378.
[20] Shao Y, He T, Fisher G J,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retinol anti-ageing properties in naturally aged human skin in viv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 39(1): 56-65.
推薦閱讀:
※五泵粉底大法?有錢也不帶這麼玩的啊!
※護膚品中的植物提取物,你們背鍋已經夠了!
※流金水是騙錢的?!真正的高級玩家買的竟然是......
※無論秋干冬燥 願你水潤如初
※臉難受?竟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