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物丨二十世紀偉大的巫師/約瑟夫?博伊斯

約瑟夫?博伊斯,與安迪?沃爾、馬塞爾?杜尚、伊夫?克萊因比肩並稱為20世紀半葉對世界藝術貢獻最大的四位藝家。如果說其他兩位改變了藝術,那麼就可以說約瑟夫?博伊斯在用藝術改變世界。近期,上海昊美術館正在展出博伊斯與白南準的展覽《見者的書信》,來看看這個「狂人」究竟有哪些魔力改變藝術界,並叱吒風雲的呢。

丨偉大人物的不平凡開始丨

博伊斯出生在德國萊茵河下游的克列弗爾德。童年的家庭環境對博伊斯反叛、狂傲個性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博伊斯的父親約瑟夫?賈科博在Rindern開了一家麵粉飼料店,在30年代經濟危機前,倒閉了一家乳酪廠。父親的小業主身份對博伊斯的影響不大,他自稱很小就得自立,自己照顧生活。所以他在高中畢業前一年,曾跟隨一個馬戲團去漂蕩,專門打雜和餵養動物。後來被家人找回,重新復學。但並不安分的博伊斯參加了希特勒青年團。

1940年,博伊斯中學畢業,報名加入納粹空軍。次年,先後去了埃爾福特和柯尼柯雷茨接受政府俯衝轟炸機飛行員的訓練。隨後,他駕駛著JU87型轟炸機侵略過波蘭、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等許多國家的領土。

▲二戰中的德國

戰爭回國後的博伊斯進入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學習。在風格和思想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相對完整的理念和藝術體系。早期的關注範圍和閱讀量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得他在大學的學習中時常顯示出學識的淵博和思想的深邃,令人們感到驚訝和欽佩。

博伊斯的才識使得他和學校的老師雕塑家艾瓦德?馬塔耶相互欣賞,但久而久之兩人的藝術理念相差甚遠,因此兩者表面上保持著親密的關係,感情上卻越發疏遠。以至於在畢業那年,由於馬塔耶的反對,博伊斯失去了成為美術學院教授的機會。

▲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

但是和馬塔耶的相識使博伊斯確立了自己對於自然主義藝術觀念的接納,並在隨後的經歷中培養了他對特殊材料特性的準確把握。所以無論是在觀念還是創作手段,大學的生活都對博伊斯至關重要,也為他後來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丨藝術是戰後的精神治癒丨

如果說美術學院的經歷與馬塔耶的相識奠定了博伊斯藝術的基礎,那麼那段參軍的經歷便是他後來所有藝術的靈魂。

1943年,德國空軍飛行員博伊斯的飛機在蘇聯西伯利亞荒漠上被擊中,返航時因機械故障而緊急迫降,飛機撞毀,博伊斯本人摔出艙外,駕駛員當場身亡。在墜落飛機的殘骸中,博伊斯昏迷了好幾天,傷勢嚴重。最終被草原上附近的牧羊人所救,以油脂替他敷傷口,並把他卧卷在毛毯中保溫得以保住生命。(而這兩樣物件——油脂和毛氈,也成了博伊斯後來作品中最主要的構成元素。)

▲據說博伊斯愛戴帽子源於他在二戰中所受的傷,他經歷了一場墜機事件,腦中留有兩塊金屬片,經常因為氣候的變幻感覺到頭痛,為了保暖,他不得不戴上帽子。

後來巡邏隊找到了他,並將他強行帶回了部隊。在以後的戰役中,他又四次受傷,並且得過幾次最高英勇獎章,雖然這些「榮譽」同時都因為不聽從命令而被撤消。1945年,帶著切除了脾臟的身體和一枚金質傷員勳章,博伊斯在庫克斯港被英軍俘虜。從此結束了他的軍人生涯。

戰爭的殘酷使得重回故土的博伊斯開始反思:社會如何通過一種非暴力的方式進行變革?他的這一思考也正是二戰後的德國迫切需要的。

二戰中的博伊斯為祖國而戰,多次負傷,不但沒有成為英雄,卻造成了自身精神和肉體的巨大傷害。由於政治與軍事上的失敗讓高傲的日耳曼人再次俯首稱臣。日耳曼民族優秀的文化和藝術傳統也由此斷裂,日耳曼人心靈深處根深蒂固的種族優越感蕩然無存。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又把德國民族釘在新的恥辱柱上,這對博伊斯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因此這是他藝術思考點的開始。

除此之外,崩潰的經濟,以及迷茫和空虛也讓博伊斯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該如何面對自己、面對世界?又該如何自處?

藝術成了博伊斯解決這些難題的關鍵, 他認為藝術可以重塑信仰, 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聯繫, 藝術創新有促使社會進步的力量。博伊斯用藝術介入社會、政治、文化, 將藝術與改造社會相結合, 以人類命運承擔者的姿態來考量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對現代社會中冰冷的物質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批判, 用藝術創造來探索人類的出路。藝術成為了它的救贖。

丨溫柔且仁慈的巫師丨

初看博伊斯的作品一定會有很多人不懂,但結合了上文藝術家的經歷來看是不是能理解一些了。

在博伊斯早期的作品中,他大量使用的是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材料,營造了一種支離破碎、令人心靈震動的複雜感覺,如《油脂椅》、《毛氈西裝》等。

《油脂椅》是博伊斯最著名的作品, 在一把木質椅子上堆疊三角形狀的一塊油脂, 並在其中插上一隻溫度計。這是他構建暖性社會的代表性作品, 是對於拯救和治療生命的隱喻。也是上文中曾經使他在戰場上起死回生的物品之一。

▲《油脂椅》

「油脂象徵著死亡與再生, 以及憐憫的可能」, 油脂沒有生命和活力, 但它能帶來無窮的能量和溫暖, 它意味著療傷。椅子代表著人的軀體以及社會框架, 它看似堅硬實則脆弱, 是一副乾枯的骨架, 而隨著油脂的融化, 它得到滋養, 那是一種來自於大自然的溫柔呵護。

使他起死回生的還有另一件物品:毛氈。他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毛氈西裝》是一套懸掛在牆上的毛氈材質西裝, 這套西裝像一具人類的軀殼, 毛氈帶給它保護和溫暖, 它讓我們直面生命, 直面它正脆弱的存在著, 直面它需要保護。

▲《毛氈西裝》

理解博伊斯作品的觀眾會覺得他是一個溫柔且仁慈的人,但大多數觀眾在看到其作品的第一眼時,除了不解便是無以名狀的恐慌。他的作品像是祭祀、跳神一般,又絕非故弄玄虛,因為那種真誠讓你心顫,像是接通了某種原始意識,喚起數萬年前祖先們面對未知的神往與惶恐。比如《毛氈西裝》這件作品,以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毛氈剪裁製造成一套西裝,懸掛在牆面上展出。掛在牆上的毛氈西裝如同一副生命的軀殼,它引導人們去正視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存在和對生命的呵護。博伊斯曾說的:「我的藝術品不僅止於那些收藏於美術館的……我主要的活動總是擺在組織以及行動上。」

在近日上海昊美術館舉辦的《見者的書信》這一展覽中,便集中呈現了約瑟夫?博伊斯藝術生涯中代表性的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署名版數複製品、回顧性文獻資料,以及反映博伊斯爭議一生的紀錄片《博伊斯》。昊美術館作為國內唯一系統性收藏約瑟夫?博伊斯作品及文獻資料的當代藝術機構,歷時兩年的籌備提供了博伊斯展區的全部作品。

其中創作於1970-1983年之間的7組玻璃展櫃是該部分最能展現博伊斯「社會雕塑」藝術理念的裝置作品;行為藝術錄像《歐亞大陸》和《如何向死兔子講解繪畫》也深刻傳達了藝術家的理念。

丨爭議聲中造就了藝術史的經典丨

博伊斯用一種新方位、新視角的、深思熟慮的、深入發掘心靈深處的藝術語言和對話方式,與大眾對話,與社會和政治對話,引導激進的學生思潮,將新一代藝術家的思路引向錯位和出軌,從而形成了德國1960年以後最為激進的前衛藝術思潮,而他自己則在這場大潮的背後推波助瀾。他那極富感染力的演講(博伊斯將他的演講稱為「行為藝術」)讓眾人在似懂非懂中接受他的「催眠術」一般的藝術理念。

作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西方藝術家之一,博伊斯在世界乃至中國有著非常持久的影響力和藝術史價值,甚至可以說博伊斯是整個 20 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超越了杜尚而成為二戰之後藝術轉型的關鍵人物和代表人物。

▲第六屆文獻展,開幕現場。博伊斯(右)在第六屆文獻展開幕式上演講。該演講是文獻展開幕活動的三個行為表演(白南准、博伊斯、道格拉斯·達維斯)之一,在橘宮進行,並在全世界直播。

在當時相對沉寂的德國藝術界,博伊斯的所作所為格外扎眼,他對藝術的狂熱投入極大地鼓舞了當時的年輕一代藝術家,德國的當代藝術熱潮在1970年以後席捲歐洲,其前衛態勢遠遠超過當時的法國,杜塞爾多夫和卡塞爾(四年一度的「德國文獻展」的發祥地)。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扎眼的行徑。1980年,比利時藝術家馬塞爾表示,他對博伊斯的藝術觀點持懷疑態度。而藝術史家本傑明·布羅則對博伊斯發起了有力的攻擊。

布羅說,博伊斯倡導藝術的力量,以促進政治變革,但他沒有看到,藝術博物館和經銷商常常將種種限制強加給藝術家的靈感,因為這些機構相對現實,沒有那麼多烏托邦式的理想成分。他這些東西常常被藝術批評界認為是某種可疑的、晦澀難解的或象徵性的編碼。

博伊斯的魅力造成了他的聽眾的兩極分化。他吸引了大量的崇拜者和追隨者,他們如夢如痴,傾向於全盤接受博伊斯自己關於他的作品的解釋。而布羅的支持者則無情地批評博伊斯的言辭,抓住他的爭論中的弱點不放,認為他的作品是虛偽的作假。

正是這些爭議把他推到了藝術界風口浪尖的位置,一些國際性收藏夾爭先恐後收藏他的作品。21世紀的今天,昊美術館仍然展出了他的作品,足以見得博伊斯的前瞻性。

結語

眾說紛紜之中,在80年代,博伊斯完整的公眾形象已經完成,擁戴他和反對他的人都必須承認,博伊斯已經是歐洲最重要的的藝術家。他的存在讓普通大眾在讚美和反對聲中不知所措,一個難以被人全面理解的人。他的所作所為,成為年輕一代藝術家心目中的前衛旗幟,引發了1970年以後席捲歐洲乃至全世界當代藝術的熱潮。


推薦閱讀:

152年一遇,「超級藍血月」拍攝攻略!
盛世煙火:十年前,他在北京奧運創造最大奇蹟!
義大利留學·西方藝術史時間軸
偶然。
魯迅 | 我其實是一個藝術家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