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盯著人口老齡化!這才是當前樓市最大的利空!

文/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

談到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人們下意識想起的都是:「人口老齡化」。

其實,還有一個詞同等重要,可惜卻很少引發人們關注,它叫做——「人口中齡化」。

一波人正邁向老年,一波人正邁向中年

下面是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圖」——

把圖放倒,是不是就成了一匹駱駝?

駱駝有兩個駝峰,一個駝峰,是50歲左右的那波人;另一個駝峰,是30歲左右的那波人。

50歲左右那波人,確實再過10年左右,就將步入老齡階段。所以,也就有了關於「人口老齡化」的種種憂思。

而30歲左右那波人,是即將從「青年人」,變成「中年人」,青年和中年有多大差別?不都處在勞動年齡階段。所以,人們對後一變動,卻並沒有給予多大重視。

可是,如果讓我們看一看:20年前中國發生了什麼,歐美國家最近數十年,經濟趨勢又是如何演變的,再細想其中的內在經濟運行原理,最後你會發現:

一旦青年人大批量地變身中年人,這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的影響,絕對不可小覷!

20年前發生了什麼?細思極恐

下圖是中國出生人口的年際分布。

細看此圖——

第一波嬰兒潮,發生在60年代後期;第二波嬰兒潮,發生在80年代後期。也就是上文說的,今天50歲左右,和今天30歲左右的,那兩波人。

兩波嬰兒潮之間,時間上恰好相隔20年。這是因為:65後嬰兒潮的那波人,到80年代末,就紛紛滿二十、結婚了,然後,就生下了85後嬰兒潮的這波人。

關鍵來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漲落周期,恰好也是20年一個輪迴!

第一輪通脹(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在80年代,通脹率逐漸攀高,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達到通脹的頂點,CPI增速最快時,甚至衝上了24%的極高位。

第一輪通縮(90年代末-00年代初):

進入90年代後期,通脹率又急轉直下,甚至出現了通貨緊縮。許多在通脹高峰期做了大量投資的,後來由於消費低迷,紛紛殺價甩賣,以至於普遍虧損、甚至破產。

第二輪通脹(00年代中期-10年代中期):

到00年代中期,通脹率又重新高漲,於是就有了持續至今天(10年代末)的,這輪資產大繁榮周期。

第二輪通縮(10年代末?-20年代初?):

如果順著前面的軌跡,往後延推,是否預示著:未來十年,會像90年代末一樣,重回通貨緊縮?

這樣一來,本輪以房地產為代表的,持續十多年的資產價格泡沫,豈不是已經在懸崖邊上了?

細思極恐!

「奔二」驅動通脹,「奔三」驅動通縮

人口周期,經濟周期,兩者之間僅僅是因為巧合,才撞到了一起?還是另有其內在聯繫?

我們細細想想其中機理——

通脹和通縮,看起來既有需求驅動型——需求旺盛,提高通脹率;需求萎靡,降低通脹率。也有貨幣驅動型——貨幣流量增加,提高通脹率;貨幣流量減少,降低通脹率。

但其實,這兩個驅動原因,又可以歸結到同一個原因——貨幣流量的增加、減少,本身就主要取決於需求的變遷。

當人們短期需求大增,需要挪用到未來的部分收入時, 「負債」就出現了。比如,你現在25歲,開始被逼結婚買房了。可你當前這一年的收入,肯定是不夠買房的。於是你得通過按揭,把未來好幾十年的收入,一次挪用過來,在當前花掉。

而你通過負債擴大的消費,就成了人家增加的收入。當然,如果人家也通過負債擴大消費,那你的收入也一樣增加。總之,貨幣循環了一輪之後,始終還在,銀行被消費者貸走多少錢,就會從生產者那頭,存回多少錢。所以,它始終會有充足的資金,可以拿來放貸。這整個過程中,即使央行沒有加印一分錢鈔票,貨幣的流通總量,也仍然會增加。說得「經濟學」一點,就是「即使基礎貨幣沒有增加,但M2仍然會增加。」

關鍵就來了——像買房這樣,集好幾十年收入,才得進行一次的大宗消費,一生能有幾次?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的平均買房年齡,是在27歲。一旦嬰兒潮們普遍過了結婚年齡,開始集體「奔三」了,那整個社會的主流,自然就會由負債擴大消費,變成減少消費,以償還此前的負債。

這樣一來,「M2」就會重新減小,通脹,自然就又變回通縮了。

一句話概括:「奔二」驅動通脹,「奔三」驅動通縮。

歐美的歷史,同樣也被「人口年齡結構」長期驅動著

歐美諸國,也有一輪著名的「戰後嬰兒潮」。這波人,大致出生在50年代前後。

到70年代前後,這波人紛紛進入了工作期、結婚期,也是要買房、要買車了。於是住房、汽車、家電,以及上游的諸多工業原料品,紛紛供應緊張,整個社會的通脹率,一時高企。

但到80年代,隨著這波人的先後「奔三」,總需求便逐漸回落。而此前,在高價的刺激下,紛紛擴大投資的機構和個人,則由於高買低賣,很多都陷入了虧損。

此後的好幾十年,行走在30-60歲的漫長中年期的嬰兒潮一代人,需求再也回不到集體「奔二」時的熱度,且既需要償還「奔二」時落下的負債,又需要儲備糧草,應付將來的「老齡化」,所以儲蓄傾向,始終高於負債傾向。因此,金融市場的利率,也就被逼著不斷下行。

而這種長期的利率低迷,正是最近幾十年,歐美一輪又一輪,反覆出現金融市場泡沫的,最核心原因!

美國長期利率的歷史走勢

一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遷,竟然就這樣,把歐美半個世紀的經濟史——70年代的滯漲;80年代的儲貸危機;90年代至今的金融市場反覆泡沫化,全給串聯起來了。

人口年齡結構的強大驅動力,可見一斑。

危也?機也?

從投資的角度看,從通脹轉入通縮,自然是「最危險時刻」。因為投資的本質,就是在當下買東西,在將來賣出。如果通脹轉入通縮,就意味著你在買東西時,趕上了高價;在將來賣東西時,卻會碰上低迷行情,這結局會如何,不言自明了。

從歷史上看,確實每輪金融危機,也都發生在從通脹期,轉入通縮期的時候。

美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銀行倒閉浪潮,都發生在大通脹期結束的階段▲

不過從實體經濟的角度看,事情也有另外一面——

  • 一方面,資產泡沫過度膨脹,本就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大家都跑去炒作資產泡沫,不願意老老實實地經營實業了,可衣、食、住、行所需的種種商品和服務,仍然要從實業來啊。如果你銀行卡上有一個億,但吃不飽、穿不暖,因為壓根就沒有人生產吃的、穿的了,那麼此時的你,究竟是貧窮還是富裕?
  • 擠掉泡沫,實業才有喘息之機。
  • 另一方面,「中年人」,確實是社會的寶貴財富。
  • 相比剛出社會的「愣頭青」,「中年人」的知識、經驗,都更加豐富;相比老一輩人,他們的創造力、精力,又更勝一籌。
  • 所以,如果中國有一大幫人,正在浩浩蕩蕩地步入中年期——這個生產力的巔峰時期,那中國的資產市場行情,確實是面臨極大威脅;但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卻恰恰相反,是將迎來一個極佳的機遇期。

所以,究竟危也?機也?

答案是——只要應對得當,盡量消減其負面影響,充分利用其有益一面,「危機」,同樣也是興利除弊、趁機換血的大好「契機」!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推薦閱讀:

TAG:人口危機 | 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