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年】陳春花:?這是我的禪修之地

導語:三年的時間裡,我把「春暖花開」看成是自己的禪修之地,也許是用一種修行的態度來對待這份選擇,讓我可以很從容地、安心地、並充滿喜悅和感恩地去努力。

這是我的禪修之地

——寫在「春暖花開」三周年日

「春到濃時花自開」這句話是在 2015 年立春日「春暖花開」公眾微信號發刊詞的標題。我在發刊詞中寫出來自己為什麼會開設這個公眾號的緣由:「微博出現,我還是固守寫信的習慣,希望能夠沉澱自己的想法,獲得真正的交流和回饋,保留屬於自己的思考空間。直到有一天,發現別人在用『陳春花教授』開設微博時,我忽然明白,這個時代,你不去與別人溝通,別人會『幫』你溝通。也許在某些地方我仍固執和保守,依然確信寫信仍是我的喜愛。但是知道自己需要融入時代,才可與變化共舞,這是我開啟微信公眾號的緣由。」

但是創刊之時,坦白講,我並未深入理解這個選擇對於自己是多麼大的挑戰,當時間來到 2018 年 3 月時,也就是「春暖花開」迎來第三個立春周年日的時候,我已經深深地知道,這份選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是一份考驗,更是一份責任。

三年的時間裡,我把「春暖花開」看成是自己的禪修之地,也許是用一種修行的態度來對待這份選擇,讓我可以很從容地、安心地、並充滿喜悅和感恩地去努力。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個月、每一年,與公眾號運營小夥伴們持續地耕耘著這個田園,到了 2017 年,「春暖花開」已經影響到了接近 700 萬的人群,每每念及此,更不敢有半點懈怠。

持續的管理研究,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斷地關注環境變化,關注企業實踐,另一方面也需要回歸本心,需要自己不斷地關注內心,關注人性。這也是在「春暖花開」中,每一周都要安排一篇隨筆發布,每一天都有「每日花語」發布的緣由。在我淺顯的認知里,曾經以為每個人都沉迷在物質世界的追求里,認為一個被物質文明所慣縱的人,怎麼可能有著強韌的精神?而沒有強韌的精神的人,又怎樣可以具有品格,又怎樣可以具有「商道」呢?

現在我不這樣認為,人們在不斷地為了擺脫物質貧困的狀態,為了過上富裕生活而拚命勞作的時候,精神同樣獲得了富足的提升,也理解和力行了財富的價值。正如我把「春暖花開」當成禪修之地一樣,人們也可以把商業之地變成精神提升之地,從而獲得升華,因為最好的「生意」,正是呈現生活的意義。

很多時候,夜深人靜時,一個人安靜地為公眾號寫文章,那份靜籟,給我與世隔絕的照顧;很多時候,空中飛行的機艙里,一個人安靜地為公眾號寫文章,那份安心,給我與嘈雜隔絕的呵護;很多時候,在晨起的書房裡,一個人安靜地為公眾號寫文章,那份平和,給我與繁忙分隔的平衡……當一個人安心去寫作的時候,出於每一日必須寫出文章的責任,得到的卻是靜籟、安心與平衡,在繁雜與匆忙之中,平和了焦躁與衝突。

我喜歡自己這樣的狀態,「春暖花開」於我就是一方凈土,為自己標記了一個回歸本心的坐標,讓我清晰地知道,無論走到何處,初心如初。

而讓我可以保持這種安靜寫作的最真實動力,卻並不是我的初心,而是「春暖花開」公眾號上的每一位讀者和後台支持的小夥伴。你們的留言、點贊、轉發、提問,甚至質疑,都在驅動著我去更認真地思考、研究和寫作;很多時候,是你們讓我去關注我從未關注過的問題,是你們帶著更大的善意,幫助指正和提升;在這個小小的空間里,我們彼此滋養,共同生長,這份生長的力量真的是美好極了。

每個人都需要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必須知道這件事情本身帶來的快樂是什麼,就如我現在需要先問自己為什麼要開設「春暖花開」一樣,我想這份快樂是來自於呼應變化、順應時代、挑戰自己並由此獲得的成長;這份快樂是來自於與讀者的互動、彼此滋養、尋找定力並因此而獲得的共同生長。

生命最深長的寓意,在我看來,就是生長的可能性。只要生長,生命就可釋放內在的力量。當海浪拍岸時,岩石不會有什麼傷害,卻被雕塑成美麗的形狀;同樣道理,只要我們自己願意生長,就可以塑造我們的性格,就可以內化我們的力量。透過各種生長的歷練,我們可以學習發展出溫和而不可動搖的沉著。

因此,生命中給予我們生長幫助的一切,都是在教我們無常的道理,都是讓我們修行與精進,都讓我們更接近真實與平和。

記得在不丹禪修時,仁波切講過的一個故事:一個很窮苦的人,住在一個藏著黃金的屋子裡,因為他並不知道所住的屋子底下藏有很多黃金,所以他一直很貧困。如果他早知道屋子底下有黃金,他早拿出來,生活就會好起來而不至於貧困。這就是人生的寓意,其實自己的黃金屋就在自己的腳下。快樂不依賴於外在,而依賴於內心,這是極其簡單的道理,而「春暖花開」就是我的「黃金屋」。

謝謝在「春暖花開」之地給予我生長機會的你們,讓我們彼此滋養,共同生長。(本文完)

推薦閱讀:

TAG:周年紀念 | 禪修 | 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