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觀測者和專業主義

這兩個周還沒把手頭書的讀完,所以寫一些散亂的心得,就當做拖時間的總集篇吧。

話說馬前卒的那篇演講在知乎上引起了不小的討論,總之在我TL上拖了一條好長的軌跡,至今仍有零零散散的討論還在繼續。可見,馬前卒的流量真的是蠻多的。

然而其實這篇演講,真的真的不值得一提:就文風來說,充滿了馬前卒特有的冗長和零碎,觀點被隱藏在其各種廢話中;就觀點來說,社會化撫養——有人講的比他好,傳統的發明——那也不是他的原創,或者說他裡面的原創物就很少。如果放在一個無名小卒的專欄中,那恐怕沒人會多看一眼吧。因此,我除了一開始diss了兩下之外,也就不在多看了。

之後有微信好友在群里又發了一遍,我想了想實在躲不過了,就給這篇演講下了個結論:民科,如此而已。接著我又補了一句,知乎上的理工民科只會成為笑柄,但人文社科民科卻能成為大V。

按說知乎上的主流觀點是「專業主義」的,即「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然而這種專業主義是有限度的,某些學科顯然不在其保護範圍之內,比如社會學、教育學和國際關係。顯然,這種「有限的專業主義」造成的結果就是我的那句吐槽。

社會科學應該受到「專業主義」的保護嗎?從科普或者傳播知識的角度來說,是的。無論是哪一領域的社會科學,都說是沒有門檻的。這些「門檻」,是經過了少則百年多則千年的爭論所築起來的共識域——對於一些學科來說,共識域可能是一系列基本假設,比如「理性人」;對於另外一些學科來說,它們可能是一系列基本問題,比如「國家是世界政治唯一重要的實體嗎?」。但無論如何,門檻創造了溝通和討論的基礎,並將「公認的無意義的東西」排除到門檻之外了。一旦將門檻撤掉,那些被擋在外面的「錯誤」結論就會湧入討論中,諸如「延遲退休就不會有老齡化」這樣的奇談怪論就會佔據討論舞台的中央。

然而,「專業主義」又並非無可置疑的。相反,越是強調專業主義,越應該被拿到放大鏡下仔細審查。理工科背景可能無法理解這種自我懷疑,但人文社科的學生應該「天然」地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就生活在我們的研究對象(社會)之中,有時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這就使得任何專業主義的宣稱,都不是那麼「理直氣壯」。尤其是,在我們自己掌握著專業敘事的權力時,自我反省雖然變得異常艱難,但仍然是必要的。

這裡我要推薦一本書:查爾斯·蒂利的《為什麼》,沒記錯的話這是T神的最後一本學術著作。說是學術著作,但其實閱讀起來非常輕鬆愉快:不涉及任何高深的社會學術語,也不涉及晦澀難懂的原始資料,它只講述人與人之間最常見的現象——理由。T神將理由分為四種,慣例、故事、準則、專業表述。不同的理由對應不同的關係,當我們在用理由與他人溝通時,實際上是在與他人就雙方的關係進行協商。專業表述的理由確立了專業人士與普通人的區別,確立了權威和權威服從者之間的關係。比如,當一個律師向你闡述一個法律事件的理由時,你會注意到他作為律師的「專業身份」,從而接受他在法律闡釋上的權威。

這就是為什麼專業者必須要不斷提醒自己——因為一旦權威建立起了,服從者不太可能提出足夠有力的質疑來約束你。因此專業者不應沉溺於其中,以至於最終濫用了自己的權威。尤其是正如我前文所述,當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時,「濫用權威」是非常有可能的。關於這方面的例子,這裡又要提到另外一本書:雷迅馬的《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在這本書中,作者解析了社會科學中的「現代化理論」是如何上升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冷戰知識分子」高舉著專業主義的大旗,創造了一個符合美國利益、也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意識形態神話。你甚至可以看到許多鼎鼎大名的社會科學家,比如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白魯恂等——這些人的著作現在仍是政治學學生的參考書目。然而正是這些自信滿滿的現代化專家和他們的理論,最終在越南、非洲和拉美吃了敗仗。這雖然無損於他們在學術上的貢獻,但無疑是對獨斷專行的專業主義的一次警示。他們無意或有意地忽視了,他們創造的現代化理論本身就是美國現代化過程的一部分,也是利益、意識形態和歷史經驗的特定產物。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文科生」偽造出來的「專業主義」,「理科生」的專業主義才是真實的。那麼他就需要看一下詹姆斯·斯科特的《國家的視角》,去看一下「理科生」的專業主義是如何把事情搞砸的。那些按照工程師們的「專業意見」建造起來的樣板城市裡,居民按照自己的方式「破壞」了規劃者的設想來適應自己的生活——在規劃的公園裡自發形成了集市,規劃的街道變成了一個臨時足球場,規劃的停車場上空無一車。總之,那些想要用工程方法馴服人類社群的人,最終都得向各種自發的「不和諧」低頭,而這些「不和諧」卻是人們根據自己需要而構建的「和諧」。

由此我們應該得出結論:為了調和專業主義可能帶來的權力濫用,研究者和學生最必要的品質是謙虛和審慎。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如果我們尊重科學和專業,我們就得承認:一則學科總是處在發展過程中,現在奉為圭臬的東西,明天就會被新的知識所取代;二則我們所擅長的學科,只是這個世界的一角而非全貌。沉溺於今日的知識所建立的權威,只會讓你喪失獲得明日之新知識的機會。

當然,知乎上的人文社科領域,專業主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比如今天偶爾看了某大V搞自媒體的心得,稱「看個標題就能知道這條新聞的噴點在哪裡」,然後洋洋洒洒寫個幾千字。當然我們知道,這幾千字顯然只是能夠迎合知乎讀者的趣味而已,談不上能帶來什麼新知識;若是其中又夾雜著個人情緒的煽動,則離真正的討論更遠,更不要說專業主義了。然而實際上,這才是知乎的常態,或者是大V的主力。知乎不是求知的網站,大家最多的目的是打發時間。因此人文社科的知友大概應該有這樣的覺悟:自己是一個孤獨的觀測者,守著一個「知乎專業主義」保護之外的求知火苗;要保證火苗不被熄滅,也不要讓它失控而燎原;但是這裡一定還有類似的觀測者,只不過你們還沒有機會遇到。

好了,有誰對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的著作有興趣,歡迎一起來讀書。

推薦閱讀:

分子人類學揭示的人類遷徙和族群分布
善意的謠言 | 人類學研究筆記 vol15
重構?抑或解構?——讀《華夏邊緣》

TAG:社會學 | 人類學 | 政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