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火星救援》

這是斯科特執導的最新一部影片,首映於2015年。

是一部科幻電影,講的是一小隊火星探險家離開火星的時候,漏了一位植物學家馬克·沃特尼。他一個人在火星上,先生存,後遇救援的故事。

影片前半部分是《魯濱孫漂流記》的未來版。沃特尼孤身一人在火星上,茫然四顧,收於眼底的是鳥不拉屎的荒山大漠,寸草不生。他暗自算計,即便獲救也要四年之後。於是,他自己造糞、造水、造地。種出了足夠他吃的土豆。佐餐的只有不多的番茄醬。聽著前隊友留下的低俗的流行歌曲聊以自慰。除了孤獨,生活還算愜意。

讓人驚心動魄的是影片後半段。偶然得知沃特尼還活著,美國宇航局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救援行動。設計了一個又一個救援方案,匪夷所思卻又符合邏輯。聽說導演斯科特為此曾經閱讀了大量的航天資料。最後的騰空對接完全是一出精彩的空中飛人的雜技。

影片在表現整個救援過程中,歌頌了人們勇於擔當捨己救人的美德,讚揚了協同互助精神,甚至還有和中國航天機構的合作。其中不乏美國人特有的幽默。不經意中刻划了各色人等。如一個嬉皮士打扮的年輕人,被衣冠楚楚的官員們瞧不起,後來才知道他是個頂尖的太空動力學家。為救援提供了關鍵數據。還有救援小隊中的男女們,女航天員鍾情於同倉的男隊友,礙於笨重的宇航服,只能隔著玻璃面罩接吻。沃特尼在一次事故中弄裂了玻璃面罩,憋著氣用膠帶粘好了面罩的裂縫。為了減重,沃特尼卸掉了發射器的頂端,用大帆布代替。這些橋段,似乎不可能在高技術的航天行動中出現,卻很契合生活中的常理。觀眾們是抱著「姑且相信」的心理去看待的。這或許也表現了斯科特那種特有的黑色幽默吧。

影片的拍攝是下了功夫的。暗藍色的星空,橘黃色的山嶺和土地,空闊的大陸,色彩強烈卻和諧。雖然肯定是在地球上拍攝的,卻讓人們領略到了外星的美麗,感覺火星本來就應該是這樣。涉及到航天的道具製作的一絲不苟,大到飛船,小到一個屏幕,都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影片結尾處的救援對接,連接兩個人物的那根繩子被設計成紅色的,互相觸碰、抓緊、纏繞,猶如美麗的紅綢舞在無垠的太空中跳躍,美極了!

飾演馬克·沃特尼的是年輕的老演員馬特·達蒙 。前半部分基本是他一個人撐起了一台戲。尤其注意了細節的表演。依我看,好演員和差演員的區別就在於細節,表情的微妙變化,動作的起伏程度。例如影片中沃特尼在船艙里找到了前隊友留下的一個十字架,他看著十字架,嘴角輕輕上撇,微微一笑,有驚喜也有自我解嘲,恰到好處。沃特尼在離開探險車前,走出車門,回身,輕輕拍了探險車兩下,似乎有小小的留戀,也有對自己單身一人在火星上的500多個日夜的感嘆。正好回應了他剛剛留下的紙條上的話。這些出色的演技,為影片聲色不少。不光是主要人物,甚至群眾演員的表演同樣很到位。結尾處,人們在廣場上觀看大屏幕上的救援實況,有的駐足抬頭,有的雙手合十,無不充滿期望。和咱們橫店的群眾演員相比,真不是一個檔次的。

整部影片情節很好,曲折,耐看。斯科特給我們講了一個很美的故事。雖然扣人心弦,卻無可回味。不過,多數觀眾去影院,所期待的不就是那一瞬間的美好感覺嗎?這是一部標準的娛樂片。

沃特尼在火星上,曾經這樣想過:「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在這個4005億年都沒有人的地方,每當我到一個地方,或是登上一座山峰,我都是第一個來到這兒的人。」雖然並非是他希望的,雖然很危險,但是他也會有期待,有新奇,有獨特的自豪。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每當遇到危機、災難之時,面對那麼多的不可知,是不是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呢?

被人評分:6.5。

到今天為止,已經看完了斯科特所執導的除《異形》外的所有影片。多數的感覺是很好的。當然也難免有不適合我的口味的影片。畢竟,斯科特是面對各種類型的觀眾。對他來說,票房仍然是很重要的。在市場統治下的娛樂圈不能太理想化了,斯科特如此,斯皮爾伯格同樣如此。在這個設定的範圍里,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快達到頂峰了。仍然希望看到斯科特揮舞旗幟的那一刻。

推薦閱讀:

這部「大確喪」的片子堪稱一股清流
一本正經de瑪麗蘇
極限特工3:好久沒有看到這麼鹹的電影
這個站著掙錢的男人,回來了——《邪不壓正》
但丁密碼(一):人口問題是根源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