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與期望本應該在跨年的時候寫就——但跨年時忙於準備期末考試,考試完結後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軍訓(為與軍區方面的工作協調,我校及其他一些廣州地區的高校今年大一新生軍訓都安排在冬季進行),因而這篇隨筆也延後至今。不過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差不多趕上了農曆新年;按中國人的習俗,即使近百年前就啟用了公曆,也總是要等到農曆新年才會有一點「搞搞新意思」的意味。
「閱讀理解」這個專欄是我於去年六月高考後開設的。在此之前,我也在知乎上寫作過一些文字。按照知乎的統計,2017年我共寫作了文章共14.9萬多字,回答共5.2萬多字——鑒於相當一部分文字我同時以文章和回答兩種方式發布,因而不能將此兩數字簡單相加,粗略地核算下來,去年我在知乎上寫作了16、17萬字左右。對於這個數量,我是比較滿意的,因為去年要面對高考與大學入學兩件大事,總是不能隨心所欲地寫作。
去年的寫作獲得了一定數量網友的認可甚至是不虞之譽,這是我倍感光榮,同時也有些受之有愧的。之所以受之有愧,是因為在音樂相關的寫作上,我尚有很多自己也已經認識到的不足與問題。針對這些不足與問題,我有如下一些鬆散的計劃或者期望:
一,寫作一些樂評理論或者理論性較強的音樂隨筆。
截止目前,我寫作的文章主要是針對某一專輯的評論,偶有與音樂相關的隨筆,如演唱會觀後感(【隨筆】致選擇不守規矩的孩子,【隨筆】...Ready For it?) 、音樂相關時事評論(【隨筆】幾近成名,且聞杞香:搖滾樂中的反思敘事)等。這些文章都通過一個較小的、較具體的切口對流行音樂進行窺探。寫作這樣的文章,既符合實踐經驗,也有需求和必要。我們都是從一首首歌曲、一張張的專輯開始,逐漸拼湊出自己獻給流行音樂的畫像。而對於尚未開始作畫的人,他們也要像素描學生苦練幾何體一樣,從一首歌曲、一張專輯入手,開始自己的有意識的流行音樂之旅。
但是,這樣自然的進路也必然會引起一些偏差。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論調:
「聽音樂是很私人的事情,沒有客觀的高低之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小孩子才最喜歡比來比去的了。」
音樂是否有較客觀的高低、優劣之分,這一點本文不作論述。時間已經把道理講得非常清楚了:有的作品歷經世代而不衰,有的作品引起一時轟動而被漸漸遺忘;還有的作品曾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裡,經人挖掘而重煥光彩——Pablo Casals挖掘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是如此。我想,這樣的現象絕不是什麼「文無第一」所能清楚解釋的。
但這樣的論證畢竟還不太能服眾。有的人承認樂評存在的合理性,卻堅持認為,寫樂評是一件純粹主觀的事情。截止目前,關於流行音樂的評論和批評,確實沒有太多理論性強、指導性強的文字充當規範或參考,在很多樂評實踐中,主觀因素的佔比也相當重要。但這並不代表樂評寫作完全無跡可尋。就我個人而言,雖然我的寫作不是流水線出品,但也總是在遵循和踐行著一定的原則和理念,無論我自己是否感知到了它們的存在。當我對他人的樂評文字的觀察和學習累積到一定量時,我也發現,那些看似主觀、看似「玄學」的文字,也是從一些基本的審美和認知原則出發的——那些莫名說到了心裡的連珠妙語,並非從莫名其妙中走來。
總之,在接下來的寫作里,我希望可以從自己蹩腳的實踐出發,從自己在別人那裡學習到的有益觀點出發,寫作一些理論性更強的文章,闡明一些基礎性的原則和理念。它們大概不能幫助一個人從無到有地學會怎樣寫作樂評,不過但願它們能消解一些關於流行音樂及樂評的誤會。
二,寫作更多回答開通專欄後,我的寫作重點基本都放在專欄文章上;為數不多的回答也都是轉載自己的專欄文章,以擴大受眾。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從博客時代流傳下來的習慣,即只有長篇文章才能真正闡明一些問題。
這個觀念其實大抵不錯,但我猜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讀者面的擴大,尤其是在知乎這個問答型社區里。必須承認,點進一篇文章,與點進一篇回答,所懷有的心情和期待自然是有所不同的。這當然關乎我的個人發展,同時也關於有價值的信息的傳播——此處請允許我自信地認為,目前我在知乎上寫過的文字,大多是比較有價值的。而且,近來可能是自己受到的關注日益增加,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邀請我回答一些問題;其中一些是相當有討論價值的。
所以,接下來我可能會撰寫一些篇幅和語言嚴謹性較之專欄文章都有所削減,而內容基本不同的回答。實際上,在跨年前後,我已經做出了一點嘗試:
為什麼美版的披頭士專輯Revolver少三首歌,還都是John Lennon的?www.zhihu.com為什麼有一小部分歌迷和粉絲始終無法接受最喜歡的歌手改變音樂風格?www.zhihu.com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的創作有門檻嗎,有多高?www.zhihu.com當然,其中「流行音樂有門檻嗎」這個回答,篇幅和嚴謹性都是可以媲美專欄文章的,我本也有將其稍作改動後編入專欄的意向;在這個意義上,它不是一個合格的回答。所以在通俗地撰寫回答上,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但這個改變大抵是勢在必行的,還請各位捧場。
三,擴大自己對非主流圈子音樂的涉獵。雖然在音樂涉獵上有一點累積,但從後殖民主義的角度來看,目前我的涉獵基本只在於英美痕迹濃重的文化圈子裡(也即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音樂審美也基本以英美流行音樂的審美取向為根基。這在實踐上似乎並不礙事,因為本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以及英美文化霸權的推行,日韓、中國兩岸三地等非英美文化圈的地區的音樂產出,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了英美文化的色彩,這些地區產出的某些作品,即便是放到英美本土圈子裡,也不會有太大的違和感。
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些地區都曾產出過、現在也仍在產出帶有鮮明本地區特質的作品,甚至那些與英美圈子同質化的作品之中,也有部分堪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傑作。聆聽和學習這些作品,對於拓寬視野和精進見識都是很有益處的。因此,就我個人的音樂知識儲備與審美體驗來說,我希望自己能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摸索著去接受一些其他作品,哪怕沒有職業媒體的引領與參考。
四,在寫作中有意識地將視覺因素等納入考量範圍。音樂究竟只是「音樂」,還是一個海納百川的綜合體?
這是一個為許多人爭論不休的話題。實際上,哪怕文本這一因素已經顯而易見地在流行音樂里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關於在理解音樂時應該給予文本多少和怎樣的關注,也未見得有一個很明確的共識。
流行音樂中的視覺因素是長期地為商業服務的。視覺與聽覺畢竟分屬兩大器官,特別是在流行音樂還極大地受著古典音樂、爵士音樂這樣非常強調純粹聽覺上的技術表現的音樂形式之影響時,視覺因素往往只是博得更多大眾關注的完全非音樂渠道——它們常常表現為華麗誇張的服飾,有時可能還會搭配上動感的舞步。早期MV的呆板,讓人無論如何都無法將其與「拓寬表達自我的渠道」等話語聯繫起來。
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的MV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里程碑。雖然這支MV仍然有不小的娛樂成分,但當殭屍元素特別是著名的殭屍舞步與描述著可怖場景的詞曲被同步呈現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開闢出了記住這首歌曲的另一渠道,而且這一渠道還能很順暢的直通原音樂所表達的內容。
這一點在Kanye West和Beyonce那裡更上一層樓。Kanye在他的Runaway的長篇MV里有機整合了芭蕾等各種視覺元素,在不違背原音樂表達內容的基礎上拓展了其思想內涵;而Beyonce更是視覺專輯的領軍者——將一整張專輯的內容以音樂電影一般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這些實踐例子面前,我們沒有任何輕視視覺因素的理由。我們甚至可以回溯數十年前的人們:Sgt. Pepper』s那令人著迷的專輯封面,Jimmy Page多次穿著上台的龍袍,David Bowie不斷變換的身份(如the white duke等)……這些視覺因素真的和音樂家的美學思想沒有任何聯繫嗎?討論這些視覺因素真的對解讀他們的音樂沒有任何幫助嗎?
我對「時尚」這回事是一竅不通的,也不認為在解讀任何音樂的過程中都應該扯上一個所謂的「視覺因素」以便顯得解讀者視角寬廣、理性客觀,但出於實踐的需要,我希望自己和各位讀者都能在有必要時毫不猶豫地將視覺因素納入考量的範圍。
需要改進之處,顯然不會只有四點。然而正如我在前文所說,本專欄只開設了半年左右;一些在我的寫作中已經顯現的或仍潛藏著的特質,我不便評判其優劣。有時,let it grow也未嘗不是個選擇。
只是仍要感謝各位一路以來對我的包容。作為一名年輕的樂迷與寫作者,大家不難看到,我自己也常常會對自己以前的某些觀點作出改動甚至否定。這是成長的煩惱,我個人自然是必須承受的。只是對於各位讀者而言,非常感謝大家也能容忍這種成長中的動蕩。
身處勞務人員流動大省的省會城市,晚間新聞方才提到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揭開帷幕……雖未進入社會,我亦多少能感知到生活的不易,以及仍有人真心關注音樂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預祝各位春節愉快,闔家安康。丁酉年臘月十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