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盤點丨回顧2017年里最令你記憶深刻的一場藝術展

中西經典藝術罕見開展引爆觀展熱潮

2017年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展覽熱象不得不提到「故宮跑」和「上博隊」。所謂的「故宮跑」,是故宮舉行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觀眾熱情很高,故宮大門一開便蜂擁而至,奔入場館,希望佔得先機;而另一邊上海市民對「故宮跑」的場面也並不陌生,因為上海的「上博隊」場面也非同一般,大英百物展在上博舉行時,觀眾的熱情可以用震撼來形容了,40多攝氏度的室外排幾個小時的隊,只為看一眼展覽。如此的熱情和盛況,可見其展覽的吸引程度。

故宮博物院:「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

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重要門類,但是由於元及以後文人畫的迅速發展並佔據畫壇主流,導致通常我們對中國山水畫的印象主要是水墨山水,忽略了青綠山水在畫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展子虔《游春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宋人《江山秋色圖》、趙伯驌《萬松金闕圖》等重要作品,在青綠山水畫的收藏上有突出優勢。藉此展覽,可以讓民眾對故宮博物院藏品的重要性有直接、具體的認識。

▲《游春圖》

▲《萬松金闕圖》

▲《江山秋色圖》

所謂青綠山水, 是一種工筆重彩的山水畫表現形式,多以石青石綠為主設色,因此得名。 而故宮此次大展,題目《千里江山》四字 ,出自這次展覽的明星,青綠山水的一個豐碑: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

燦爛光輝的宋朝給這次青綠展覽留下的是幾件最重頭的展品:除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有幾乎同樣重量級的兩幅畫:王詵的《煙江疊嶂圖卷》和傳說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

▲《煙江疊嶂圖》

上海博物館大英百物展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源於大英博物館與BBC廣播公司合作了一檔廣播節目,旨在向世人展示一個文字之外,由具體的物品所構成的世界歷史。作為全球巡展的第九站,上海博物館歷時兩年籌備,以9個主題呈現。從代表帝王權威的大型雕塑、到象徵貿易特色的貨幣、再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二維碼。

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套文物,因為其獨特的講述歷史的方式,藉助文物的視角來遨遊世界歷史,彰顯了「以物述史」的獨特魅力,也啟迪了觀眾思考自身與人類創造物之間微妙的關係,在世界各地都大受歡迎,在來到上海博物館之前,已經走過全球8個展示場館。

事實上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件展品細分下來總共有234單件,有很多展品是由多件構成一組的,總共有這樣100組。」以下列舉 一部分展品。

▲《唐代劉廷荀墓的文官俑》

▲《佘盆梅海內棺》

▲《亞歷山大銀幣》

▲《「大洪水」記錄版》

▲以及最後一件被稱為最有創意的展品:二維碼

該展覽在世界各國巡展至今,每一個巡展場館的東道主都要為這部「濃縮的世界史」增添一件能夠代表人類社會當下進程的物品作為第101件展品。「這意味著我們的『百物』與此時此地的關聯,也意味著展覽將延續至未來。」林賽?尤埃爾如是說。

沉浸式科技藝術熱展圈粉無數

2017年最熱的無疑是沉浸式科技藝術展了。投資3000萬的teamlab展今年7月份在華僑城歡樂海岸開幕,開展兩個月就打破深圳藝術展票房紀錄。刷新了深圳藝術展歷史,也是中國藝術歷史中規模最票房最高的藝術展之一,不僅讓深圳人民初次近距離體驗別樹一幟的藝術,也收穫了好評如潮。與之相對應的上海龍美術館「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也是好評如潮,200元/張的高票價也未能阻止觀展者們的熱情。

teamLab:舞動藝術展&未來遊樂園

投資3000萬的teamLab深圳展於今年7月份在華僑城歡樂海岸開幕,開展2個月就打破深圳藝術展票房記錄,刷新了深圳藝術展歷史,也是中國藝術展歷史中規模最大、票房最高的藝術展之一,不僅讓深圳人民初次近距離體驗別樹一幟的沉浸式科技藝術,也收穫了港澳地區的好評如潮。

▲《花朵的碰撞》

「teamLab:舞動藝術展&未來遊樂園」主打科技與藝術的美妙極光,浪漫夢幻的沉浸式體驗,14件作品圍繞「舞動藝術展」及「未來遊樂園」兩大主題,糅合光線、聲音、視頻、虛擬現實和互動等,讓每位體驗者進入一場超時空的藝術之旅!互動體驗作為teamLab創作理念的亮點,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作品隨著觀眾的行為產生形態變化無窮的視覺效果。

▲《花與人》

龍美術館:「詹姆斯特瑞爾回顧展」

詹姆斯?特瑞爾是一位塑造「光與空間」的大師,也是洛杉磯60年代「光與空間」運動的代表人物。本次展覽是他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回顧展。特瑞爾的作品中能夠體現出光的「物性」,甚至他的作品就是光本身。此外,特瑞爾對光和空間的關係的處理也十分出色,例如他會用光改變人們對空間日常的認知。

▲詹姆斯特瑞爾作品

詹姆斯?特瑞爾用「光」,從虛無中幻化出形體,在有限中追尋著無限。此外,與展覽相配合,龍美術館特別舉辦了線上活動「沉浸之光」。光的變化瞬間即逝,或需要長久等待,這符合了詹姆斯?特瑞爾創作的意義。

▲詹姆斯特瑞爾作品

快速消費的社會,有時候在看某些東西,觀者心理會急躁,不能靜下心來欣賞。有一次,蒙娜麗莎在洛杉磯展出時,詹姆斯?特瑞爾去觀看作品,但只停留了13秒。後來,他反思後提議或許可以來個慢藝術運動,他認為觀者在一件藝術作品上花費的觀看時間太短,以致於無法認真欣賞作品本身。在他的作品前,觀者可以花上大量時間在藝術家營造的空間中停留,這些看似簡單的作品吸引了觀者的注意力,微小的變化帶給觀者驚喜,同時又擴展了思索。

▲詹姆斯特瑞爾作品

詹姆斯?特瑞爾描述自己作品時說,「我的創作是為了一個人、一個個體而創作的」,「我喜歡把光作為一種物質材料,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讓你感你所感,見你所見」。在他的作品中,強調觀者的認知和感受,「我希望受眾可以體驗到從我作品中流淌而出的各種感覺和情感」,詹姆斯?特瑞爾說道。

了解當代藝術不可不看的學術展

如今的藝術展覽已經越來越被商業所驅使。若拋棄市場對藝術的判斷和影響,單純的以學術為標準的藝術展又有多少能被觀眾所記住的呢?以下這兩個展可謂是2017年北京和上海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藝術展了!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文獻展的神話——阿爾諾德?博德與他的後繼者們

2017年恰逢五年一度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卡塞爾文獻展召開,同時又是中德兩國建交45周年。在此之際,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了「文獻展的神話——阿爾諾德?博德與他的後繼者們」,展覽將展出有關卡塞爾文獻展的作品和珍貴文獻200餘組。

▲阿爾諾德·博德 1972

▲被豎立起來的氣囊

▲第七屆文獻展,約瑟夫博伊斯 七千棵橡樹

▲第八屆文獻展 漢斯哈克作品「延續性」

本次展覽通過和圍繞著卡塞爾文獻展,不但展開了對社會語境中的現當代藝術的種種討論,包括激烈的對峙和爭議、變革與擴展,而且還記錄了一部策展實踐和藝術教育理念的發展變革史。

時至今日,文獻展依舊當仁不讓地保持著全世界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的權威地位。

喜馬拉雅美術館:「時間的種子」

「時間的種子」是「上海種子」項目開啟的第二章展覽,由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及著名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擔任聯合藝術總監,不僅聚焦藝術、人文,同時涵蓋科學、技術、醫學和生態等多個領域。

▲展覽現場

▲《時間的種子》紀錄片

▲小野洋子《許願樹》

延續「根基研究員」(Root Researcher)及「研究員」(Researcher)的體系,第二章「時間的種子」在內容上包括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根基研究員組建並率領各自團隊,共同創作完成的全新項目;以及甄選自近40位(組)個體研究員,從不同領域及視角回應主題的作品或展項。

▲古斯塔夫?梅茨戈爾《極限碰觸:舞動的軟管、雲母立方、電爐上的水滴、無題(彩虹/水)》

「上海種子」是一個實驗性的思想平台,旨在檢驗既定的邊界,並探究思想如何能夠突破知識在單一領域的界限。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以跨學科的視角來討論可持續發展,以期就22世紀將迎來怎樣的世界做出探討、反思並即刻付諸行動。

資本家主導下的「群星薈萃」

2017年另一大特色無疑是又一波私人美術館的崛起熱潮,可見如今私人美術館在藝術展覽中擔當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在巨額資本堆積下的這些展覽也是不負眾望,兼備國際性視角、高質量的展品,叫觀眾物有所值。龍美和松美分別作為上海和北京地區的私人美術館代表,所推出的展覽質量都在水準之上。

龍美術館(西岸館):「她們: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她們:國際女性藝術特展」作為國內首次以古今中外優秀女性藝術家為主題的、具有歷史回顧意義的展覽,將呈現(宋代)楊妹子、(中)潘玉良、(中)喻紅、(中)向京、(日)草間彌生、(日)小野洋子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104位女性藝術家,跨越十個世紀的優秀作品。

本次展覽策展人王薇稱,展覽將她們視為一個整體,講述女性崛起的故事,歷經古代的自我湮沒,近現代的自我解放,當代的自我觀照與自我表達,展現女性藝術家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與薄發於外的創造力。展覽分為四個部分:湮沒的自我;解放的自我;觀照的自我;表達的自我。

湮沒的自我:

▲楊妹子《楷書 清涼境界七絕》

解放的自我:

▲潘玉良《青瓶紅菊》

觀照的自我:

▲路易斯·布爾喬亞 《潛伏的蜘蛛》

表達的自我:

▲喻紅《我們倆NO.2》

為了籌辦展覽,龍美術館僅2017年就斥資2億多元人民幣購買藏品,當代藝術版塊的這30件作品來看,既包括了英國當紅「壞女孩」翠西?艾敏的霓虹燈作品,也包括被認為是女權主義運動的先驅的路易斯?布爾喬亞的大蜘蛛,更不乏從喻紅、向京到關小、曹斐在內的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除了是對世界女性藝術的一次大回顧,從中亦可以看到從女性視角出發的當代藝術發展脈絡。

松美術館:「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

松美術館於2017年9月底在北京落成,其館主人是娛樂文化業領軍人物——華誼兄弟創始人、董事長王中軍。

「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是松美術館的開館展。王中軍作為資深藏家和當代藝術家,大眾首次有機會對他收藏的國內外眾多藝術珍品大飽眼福。

▲王中軍

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印象派及西方現代藝術」,包括梵高的《雛菊與罌粟花》、畢加索的《盤髮髻女子坐像》等西方現代藝術大師之作; 第二部分「中國現當代藝術」,展出了20世紀早期油畫家直至當代具有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第三部分為「王中軍的油畫」,主要向參觀者展示王中軍先生個人作為當代畫家,其對藝術的理解和闡述。

▲梵高《雛菊與罌粟花》

▲畢加索《盤髮髻女子坐像》

▲王中軍《青花瓷與白菊花》

松美術館意圖通過這樣一次穿越時空的藝術表達,向大眾展示王中軍個人的珍貴藏品,同時也在一個宏觀的背景下,為越來越多的藝術愛好者們提供近距離欣賞藝術大師靈感之作的藝術體驗,讓更多的公眾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和發展,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助力文化自信盡微薄之力。

新穎有趣的聲音展怎能不叫人心動

下面介紹的這兩個展覽可以稱得上是民生美術館開館以來最具啟示意義的兩個展覽。藝術家金峰評論這個展覽:「它不告訴你這是什麼,有多前衛,或者帶來某種前瞻性,而是讓你有一種收穫——久違的喚醒。」,它本身有一種教育性,這在國內的展覽是不多的。這兩個展覽用多維度的角度告訴我們什麼是聲音,並且在我們看展覽時,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心都融入其中,去感受聲音的美妙。這樣的展覽怎能不叫人動心呢?

民生美術館(上海館):「透明的聲音」

展覽「透明的聲音」由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策展,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為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特別製作。

展覽是以「透明」為主題的聲音藝術群展,雲集26位藝術家的44組件聽覺和視覺傑作。展覽中大多數裝置作品以空間化設計為基礎,藉助各種透明材質或發光材料,傳達出了「透明」所含的光學狀態以及視覺表達能力。

▲《天使墜落》

展覽中,「聲音」在人們專註於靜默的時候顯現,一個不辨虛實的聽覺世界被發覺出來。整個展覽將穿梭在聲光波之間的系列作品聯繫在一起,開創出了不同的視聽場景,吸引參觀者主動參與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同藝術領域間存在的複雜關係在美術館鋪展開來,給參觀者呈現出一種自由的、離散的、矛盾的、甚至完全交錯的感受。

▲《72擊》互動裝置

▲Inhabitants (first part) 居民(第一部分)

展覽隨著美術館平緩的斜坡漸次展開,將現實生活的面貌層層過濾,構造出一個高度提取現實的美學圖景。在這個與日常生活不同的場域,展覽藉助每位藝術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讓觀眾置身於一個充滿了各色光影、寂靜與嘈雜、複雜而不斷變化的世界。

▲《囈語》

「透明的聲音」並非是民生美術館的第一個高科技媒介展,自然也並非民生美術館第一次涉獵「聲音」媒介。不過相對於2014年的《多重宇宙》和2015年的《聲立方》,這次的「透明的聲音」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將「聲音」作為探討的主體而不僅僅媒介的一次完整意義的策劃實踐。不只將聲音作為一種空間狀態,更是一種時空介質,甚至是一個「無與有」的精神層面的思考。

民生美術館(上海館):「生聲不息」

生聲不息的這場展覽,通過霧、光、人、鳥、琴、植物、黃沙、氣流等介質向人們提供了一系列聲音藝術的場景。聲音作為一種「需轉碼」的奇妙介質,以其對時間的持續性表達而尤為突出。

本次展覽通過藝術家的6件大型作品,通過運用聲音、雕塑、影像、裝置等多樣的藝術形式,呈現對於「人類如何與人工的自然共存」與「構建一個生態,想像人類之後的世界」兩個議題的討論,包含了對人工、自然、工業化、共生的反思。

聲音藝術在我看來很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持續性的表達方法,強聲音會配合弱裝置或圖像在我們大腦中形成不固定的、變化的甚至是流動的圖像,好似給腦海中形成的三維圖像增加了一個維度(時間)一般。所以,無論在展廳的鳥區、大池子前、氣球間等等,我們都能或多或少感知到伴隨聲音變化帶來的時間流動感。體驗萬物有靈,世代輪迴,生命聲響永不息止。

▲《霧》

▲《霧》

▲《此地入耳》

▲《趨勢》

這場展覽可以看成是普通人了解當代聲音裝置藝術的絕佳機會。展覽作品生動有趣,有活潑可愛的鳥雀,也有神秘莫測的水霧,在享受視覺美,聆聽自然樂音的同時,觀眾也能深入思索何為當代藝術的本質。

結語:

2017年國內有許多精彩的展覽,而分享的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每個人的心裡應該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展覽榜單,在這份榜單里,你的排名或許是因為展覽的精彩程度,或許是因為有自己喜歡的藝術家,亦或許是因為好玩、有趣、新穎,種種理由讓這些展覽因為獲得了你的參與與認同,變得更加意義非凡。


推薦閱讀:

隈研吾|是建築大師,還是金句網紅?

TAG: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