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感到幸福?獲得幸福感要做到的4點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感到幸福?

文 | 悟恩 圖 | 網路

1

兒時,哪怕是一次郊遊,我們都能提前高興好幾天,又在郊遊後繼續回味十天半月。

長大了,哪怕是天天往外跑,也沒覺得有多大意思。

兒時,用VCD機看一部卡了又卡的標清電影,也能讓我們津津樂道;而今,一天看幾部1080P超清的上天入地的好萊塢大片,觀影的愉悅感也沒見多少。

供我們娛樂的事物越來越多,但快樂/幸福,卻似乎越來越難。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有共同點的,餐桌上的大快朵頤,發現、發明等實現好奇心滿足的行為,愛情的你儂我儂等,都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

然而,這些所謂的「幸福感」,也不過是與生俱來的生理衝動,是大腦「告訴」我們的「結果」而已:

大腦是否釋放了足夠的多巴胺,大腦的血清素含量是否平衡,就是決定我們是否感到幸福的根本原因。

人類如此,動物亦然。

2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以感受到幸福了呢?

一是因為:大腦被我們慣壞了;

內分泌學家羅伯特?勒斯蒂格在其出版的新書《入侵美國人的大腦》中提到,當代人感到抑鬱和不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把愉悅和幸福混為一談。

他認為愉悅和幸福是有區別的

——愉悅類似於「獎勵」,如購物,如吃喝玩樂;而幸福是一種「總體上的滿足狀態,幾乎不需要觸發因素」。

把燈紅酒綠、放浪形骸的愉悅當成是幸福,實際上是迷失於這種不能持久的過量獎勵,一旦「獎勵」不再有,則空虛、抑鬱就悄然而至。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世界有3.22億人受抑鬱症的困擾,約佔全球人口的4.4%,幾乎每2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抑鬱症。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說白了,我們的大腦被我們「慣」壞了。

——只有每一次的刺激比上一次更強,我們才能體會到同等的幸福感。正如你兒時從2米高的牆根上跳下來就覺得刺激好玩,而現在,一絲不掛的笨豬跳都不足以令你心跳加快了。

然而,哪有沒有上限的刺激呢?

其次,是因為盲目攀比帶來的焦慮;

馬克思在《僱傭勞動與資本》一書中,就曾形象地描繪出因為攀比而滋生的焦慮感。

「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子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房子的一切需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樹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可憐的茅舍模樣了。

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講究或者要求很低;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那麼,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被人輕視。」

綜上,如果說幸福有一個臨界值,那在兒時,我們能輕易抵達,而現在,縱使踮起腳尖甚至奮力躍起都難以觸及,加之與人攀比帶來的焦慮,才讓幸福感離我們越來越遠。

3

如何獲得幸福感?

腦科學研究者認為:幸福的感覺不是偶然的,而是正確思想和行動的結果。

?積極思維

神經科學家證實了,幻想幾乎可以與真實的經歷一樣影響腦的塑造。

只有與記憶相關的外部刺激頻繁地共同出現時,腦中才長出新的橋樑。意即,通過反覆練習,我們的大腦才能銘記一些事情。

幸福亦然:我們能夠訓練自己獲取幸福的能力。

記得培養積極的情緒,控制消極情緒。這是神經生物學家給予我們的忠告。

所以,想像美好的事物,並通過不斷學習、不斷練習來使之成為習慣,這樣更能接近幸福。

不要以為這是自欺欺人的個人感受。

腦科學研究者的許多新觀點以及佛教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都表明,幸福感不僅作用於精神,且對身體大有裨益

——愉快的感覺不但可以減輕壓力,以及由壓力產生的影響健康的不良後果,還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功能。相反,持續的恐懼和沮喪等心理壓力,會提高人死於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概率。

?持續行動

情緒影響行動,持續行動形成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則能塑造靈魂。

情緒也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

德國著名作家、教授斯特凡?克萊因就論證過:積極情緒不會是無償的,美好的感覺不是命運,要為之努力。

在日常行為中,還要持續行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運動。體力消耗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是一種可以消除疼痛感的自然藥物,它可以讓我們感到時間放緩,併產生幸福感。

而且,運動直接影響著大腦,對戰勝懶惰、膽怯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加利福尼亞的神經科學家蓋奇指出,運動促進了神經元的生長甚至再生。運動使神經元受到刺激而發芽,而且控制了抑鬱症最顯著的特徵:灰質的萎縮。

所以,不是奧運選手也可以試著走上跑道,開始奔跑,因為你得到的幸福感,與奧運冠軍相差無幾。

?贈與和利他

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教授兼心理學家邁克爾?諾頓在研究中發現,把買到的東西贈與他人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這並不是說你現在給自己買東西不能得到快樂。只是這樣不會積累太多快樂。而贈與別人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把快樂累積起來。」

作家斯特凡?克萊因則說:幸福的人是和藹的人,他們較為細心,並且樂意欣賞他人身上的閃光點,而且努力幫助他人維護其應有的權利。

可見,從「利他」上獲取幸福感,並非是形而上的說教。

?量力而為,適可而止

量力而為,就是減少攀比,保持獨立的自我、意識與行為,別被外境的標準左右。畢竟定義我們最終歸宿的,一定是我們的能力和慾望博弈達到的平衡點,那個「合適」。

至於適可而止,是懂得花無常開,月無常圓,因而選擇在煙花絢爛時轉身,在鎂光燈熄滅前退場

——我們的大腦唯一儲存的是感覺的頂點和感覺消退前的最後時刻,所以把最好的畫面定格,在最恰當的時間謝幕,也是智慧。

綜上:要追求幸福,我們的注意力不應該只著眼於改變環境,而更應著眼於改變自己。

4

是啊,人生最大的幸福當然是求仁得仁,但世事難料,天意難違,無論平淡若水,還是熱烈如火,所有的況味,都值得我們細嘗,各式的人生,都值得我們祝福。

我們的幸福,歸根結底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當我們懂得在生活中不斷行動,在享受時適可而止;懂得情緒控制,不與人爭,珍惜當下,幸福就來了。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祝好。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幸福的經歷?忽然溫暖了你的那一刻是什麼樣子的?
如何降低對事物(感情)的期望?
中國大陸獨有的好處有哪些?
「老婆長得漂亮」這個優點在長遠生活中,對幸福感的提升有多大?
車內車上有什麼很棒的物件且 不影響安全又實用還能提升逼格?

TAG:幸福感 | 幸福心理學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