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頓悟入道要門論》解析(1)
本文選自聽打內容,周更。
(清涼月老師講解)
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這裡的頓悟一定不要像社會上一般人理解的那樣:不經過任何努力一下子就可以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這個是不可能的。然而社會上的人一般人就容易因為字面的意思產生誤解(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障礙)。
從這個「頓」來說,「頓」和「漸」是相對立的,不能脫離那個「漸」來講這個「頓」,所以你首先要理解那個「漸」是什麼,「漸」理解了,然後才能了解「頓」。
那麼漸法是什麼呢?就是先入於定中,達到高級定中,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仍舊住於「我所執」,沒辦法還要再繞回來,也就是繞了一個大圈子。那麼用佛陀的話來講就是先達到一種「空見」,他達到一個「空見」之後然後破空。
《大寶積經》上談的,所有的小乘人最終都要回歸大乘,這就是破空回歸大乘。但是繞了一個很大彎子,他需要有時候是多少年,一世就不行,需要很多世,那種禪定的功夫達到非常高的程度,仍然不可能開悟,所以就是繞彎特別的大。這個就屬於漸修,漸修的過程。
那麼頓悟呢?
頓悟要比這個來的快的多。但頓一定不要理解成為沒有任何努力,不經任何實證,就一下子開悟,這個是根本不可能的。過去的大師們,哪一個不是經過很嚴格的實證、很艱苦的實證?大家看一下達摩,大家看過《達摩祖師傳》,然後再看慧可,再看此後的這些大師,道信,道信幾十年都是一直就坐著,從來不躺著的,非常非常努力的用功。所以是,大師們都是這樣,你可以看一下。現代狠人所以對於頓悟理解的就很偏的,認為就是不經任何努力就可以一下子就解決,就是整天在打口頭禪啦等等,這個是不行的。
那麼這裡的「頓」,是相對於那個達到高層次定中之後仍然不能開悟的情況來說的,他就快的多。他快在哪裡?他就快在在欲界定這個地方,住于思維的本體,在這個地方就直接把問題解決了。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就能把問題解決呢?因為咱們的心在思維衍生狀態(妄心狀態下)一定是有所住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例外的。那麼你住於什麼境界,將來外因打破的時候就破那個境界。
只有在欲界定這個地方是住於「我執」的,其它的是住於「我所執」的,住於「我執」的對象,住於「我所執」。將來打破的時候就直接破「我執」的。破「我執」就直接回歸如來藏狀態,直接開悟。所以就是,只要你能達到欲界定這個地方,就具備了開悟的條件。
相對於那個「漸修」呢,它就是來的快的多,非常的快。所以從過去大師們的經驗,包括妙境法師啊等等,都有個普遍的經驗:開悟其實比入定要容易。這就是欲界定這個地方也很容易達到,達到這個地方就具備開悟的條件,而釋迦摩尼,當年也是在這個地方開悟的;過去的大師們,丹霞大師啊等等,也是在這個地方開悟的。
所以咱們就看,他說的「欲修何法?即得解脫。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這是「唯有頓悟」,唯有,也就是說除了這一條路,別的就沒有了。別的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存在了,不可能去開悟的,只有這一條路,就走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只有這個地方能開悟,因為只有這個地方才是住於「我執」的,其它任何地方都不是的,所以這個地方是最關鍵的。你的修行多麼的用功啊,你像外道一樣,非常非常的精進用功,那統統都是沒意義的,為什麼?因為一直都是住於「我所執」的,所以就沒法解決問題。所以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
云何為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頓者,頓除妄念。」那麼這一點和那個漸修的人比較,他是達到定中,一步一步慢慢地除啊,慢慢地除,他認為這樣一點一點除的。那麼在欲界定回歸如來藏這個地方,它有一個界面,到了這個界面之後一切的疑惑頓然而解,所有的疑問全部一下子就解決,瞬間就解決。就是一切疑念頓除,一絲一毫都不會留的,徹底的頓除的,那麼達到定中的人還不能做到這樣。所以這個就是典型指一個界面。
「悟者,悟無所得。」
第一個,為什麼無所得,因為大家實證都是怎麼樣,認為經過練啊練啊練啊,達到一個境界。但是在這個地方呢,他就是明顯的一種另外的一種思維狀態。
平時的人只是是沒發現這種思維狀態,別人沒有發現這種思維狀態但也不等於人家沒有啊。任何人都有這種狀態,你經過證悟,你並沒有悟到什麼比別人多一點,任何人都有這種狀態的。所以是無所得,你並沒證得什麼,並沒有證得比別人多了一點,沒有這回事的。
第二個是,「悟無所得」在這個地方呢回歸如來藏狀態之後他是一種大悲心,他是像我們有時候咱們非常喜歡的東西丟失了,丟失了心裡空洞洞的,無所得也就有所失,若有所失的。在這個地方無所得,還有另一種意味。無所得,無所得咱們剛開始證的時候就一直想得到它,但這個地方就無所得,那麼就怎麼樣,反過來就有所失,失去什麼?失去希望了,失去自己剛開始實證時候的希望。你希望達到一種境界,但這個地方事實上並沒有你認為那種境界可得,所以呢他就失去了一種希望,無所得的反面就是失去了一個希望。
問:從何而修?答:從根本修。
「根本修」,咱們修行就分為什麼,從「我所執」下手,和從「我執」下手。咱們說過實證是證什麼,證思維的狀態的,你既然是在證思維的狀態,也就是說你是在研究思維的,那麼你首先必須對現在這個思維他有哪些特徵要了解的清清楚楚。
現在這個思維它是由思維的本體和思維的對象構成,思維的本體和思維的對象構成,也就是說由我執和我所執構成。那麼這裡從根本修是從哪裡修?就是從思維本體,因為只有思維本體是住於我執的,那麼思維的對象是我所執的,但是因為思維的本體修的不容易,所以一般人就從我所執修。那麼從我所執修如果他將來不知道轉化的話,也就是說對整個的實證體系了解不清的話,他就會跟著我所執去跑了,所以那就不是從根本上修。
所以這個地方你看,云何從根本修?答:心為根本。
「心為根本」,心和心所,心就是指思維的本體;心所,心所想、心所思、心所觀,這是指我所執,指思維的對象。也就是當你從思維的本體來修的時候,你就是從根本上修;從思維的觀察對象來修的時候你就不是從根本上修。
那麼思維的本體修是什麼呢,是觀心,我們平時說的觀心;那麼從思維的觀察對象來修那叫什麼,叫入定,一般的入定。當然從思維的本體也能夠照樣達到定,但和後者的定又不一樣。所以為了做這個區別,這個地方才這樣說:心為根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