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脂角度分析神書《無意識進食》

本文的主角,是一本與肥胖問題有關的神書——《Mindless Eating》。本文會提煉出這本書中的精髓,也就是對「無意識進食」行為的描述和分析,使你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有可能會被環境影響,而產生過量進食的行為;本文也會對《Mindless Eating》這本書中的內容,思想,以及具體的操作建議進行評價,最後當然也會給出一些實踐建議。

方便起見,以下把《Mindless Eating》這本書縮寫為ME,而無意識進食這種行為,仍稱為「無意識進食」以區分開。

ME中的無意識進食,就是你在「不經意」間產生的進食行為,包括不經意的決定開始吃東西,不經意的多吃,不經意的選擇某種食物等。這種不經意間產生的進食行為,是由人的意識,認知等心理方面的因素產生的,而這些心理方面因素,又在很多時候由環境中因素引發的,比如,菜單上食物的名字起的越好聽(紅燒肉不叫紅燒肉,而叫「金牌紅燒肉」),你對食物味道的期望就越高,這種高期望會導致你吃的更多。

ME中的觀點,對肥胖控制和健康領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包括BBC在內的很多媒體都對這本書中的觀點進行過介紹和報導。我認為,ME中的觀點之所以有很大的衝擊力,是因為無意識進食相關的理論,具有很強很強的「揭示感」:這是人們首次意識到,進食行為背後有如此複雜和深刻的原因,ME一書,也是人們首次系統的,有理有據的指出環境與進食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

總體來說,我認為ME對於肥胖問題的解決來說,確實是極具有啟發性的,未來可能會有很強大的實踐應用,真正緩解全球範圍內的肥胖問題。但書中給出的解法,實在是過於簡單粗暴,欠缺考慮,並不具有足夠的實踐意義。

從減脂大角度,看ME的問題和局限

在介紹ME的精髓之前,先說這本書的問題和局限,是為了防止讀者被誤導。因為書中對無意識進食行為規律的描述,實在是讓人大開眼界,顛覆三觀,可能會使很多人認為他們終於找到了新的減脂思路。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ME一書對於有減脂需求的人來說,恐怕並不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根源上的原因很簡單 —— 對於個人的減脂減重問題來說,無意識進食有關的行為規律,只是拼圖的一小部分,遠非全部。我只提一個具體的點:ME一書中描述的無意識進食行為,通通都是在人們未主動減脂的前提下發生的,一旦人處於主動減脂的狀態中,很多規律恐怕都會失效或大幅度改變。

在後面的段落中,我會具體分析ME書中的操作建議有什麼問題。不過下面我們首先要把這本書的精髓呈現出來,那就是對無意識進食行為的描述和分析。

ME一書的精髓:無意識進食

在ME一書中,無意識進食,指的是人們被環境中的某些因素影響,影響了意識和認知,從而引發了某些進食行為,書中重點描述的進食行為包括:

- 進食決策:在本來不該吃東西的時間吃東西;

- 過量進食:在正常進餐的場合吃較大量的食物;

- 食物選擇:選擇某種食物,不選擇某種食物。

這類「異常」的進食行為,是由意識和認知等心理方面的因素導致的,而心理方面的因素,又在很多時候由環境中的某些因素引發。最終我們得到了一個邏輯鏈條:

環境 → 心理 → 進食行為

書中描述的無意識進食行為,大多符合此鏈條(有一些缺少「環境」環節)。

作者提出了一個「無意識區間」(Mindless margin,直接翻譯是「無意識邊緣」)的概念,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吃進去的熱量,與消耗的熱量相比,相差不大,就不會產生餓或者漲肚這種不適感,因此你也意識不到自己的攝入是與消耗有差別的,而這個差別的區間,就是無意識區間,區間大小因人而異,大概是100大卡到300大卡之間。

ME書中假設:無意識進食,會使人攝入的熱量,長期處於「無意識區間」的上屆,比如每天多吃100大卡,導致脂肪逐漸緩慢的增加;而終結無意識進食,甚至把無意識進食改變為「無意識少吃」,則會反過來攝入的熱量長期處於「無意識區間」的下屆,導致脂肪緩慢的減少。

這套假設我基本贊同(在人主動減脂的時候,這套假設不完全成立)。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也不是在每天撐的難受的情況下「磨練」出來的;而現實生活中你也能聽說一些胖子,在換了一個環境之後,完全沒做任何事情,就自然而然的減掉幾十斤體重。

無意識進食行為,都是在無意識區間範圍內發生的,下面是具體的無意識進食行為列舉。

具體都有哪些無意識進食行為?

ME中列出的,具體的無意識進食行為包括:

- 進食痕迹,會影響你對「已經吃了多少食物」的認識,從而影響你是否會繼續吃:比如,你在吃烤串時,老闆總是把竹籤收走,你看不到自己已經攢下的大量竹籤,就不知道自己已經吃了很多,就會繼續吃下去;

- 每「份」食物的量,會影響你對「這些食物到底有多大量」的認識,從而影響你最終吃多少:比如,如果給你一包100g的大包薯片,你可能會吃掉80g,還會認為自己「連一包薯片都沒吃到」;而如果給你兩包30g的小包薯片,你可能只會吃掉45g,因為你覺得你已經吃了一包半了,不能再吃了。

- 餐具大小,會影響你對「這些食物到底有多大量」的認識,從而影響你最終吃多少:如果食物放在很大的餐具里,就會給人「這點食物量很小」的錯覺,即使全部吃完了,你也會覺得自己吃的比較少,可以繼續吃下去;

- 周圍有食物存在,會喚起你「附近有吃的!」的意識,導致進食行為發生:比如,如果你回家路上有便利店,你就可能會順道買點零食或飲料;

- 注意力集中在某個進食之外的事情上,會使你失去對進食量的意識,從而導致過量進食: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看電視時不斷吃零食,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電視上,吃零食就成了下意識的行為,你也不會在意你已經吃了多少;

- 食物的名字,包裝,品牌等,會影響你對食物味道的預期,從而影響食物選擇和進食量:比如本文開頭的例子,把「紅燒肉」改名為「金牌紅燒肉」,有些人就會多吃;

- 食物與愉快或痛苦記憶的關聯,會影響你吃這種食物時的感受,從而影響食物選擇和進食量:比如在中東打仗的美國大兵,回國之後大多不會多吃中東食物,因為他們之前吃這類食物時,都處於非常苦逼的心理狀態;

- 食物的「健康光環」,影響人對食物「好壞」的評價,從而影響食物選擇和進食量:比如有些人吃蔬菜沙拉時,總是肆無忌憚的多吃,因為他們認為蔬菜沙拉是很健康的好食物,沒有意識到沙拉醬的存在改變了蔬菜沙拉的本質。

以上便是ME一書中描述的無意識進食行為。

需要知道的是,以上規律很可能不是全都真實存在的,因為這些規律的依據,都是作者Brian Wansink團隊做的研究,而這些研究的質量如何,尚未經過仔細的剖析檢查,而且據我所知,Brian Wansink曾經搞過P-hacking(大概等同於研究作假)。但是在發現更準確的因果規律之前,我們可以「暫且信了」。

每個人傾向於發生的無意識進食行為是不同的,有些人對某些因素很敏感,卻可能完全不受其他因素干擾,比如你可能見過一些人從來不吃零食,但是在吃正餐時狼吞虎咽嘴不停。對於這種人異因素,ME一書提出了「危險地帶」(Diet danger zone)的概念。

容易導致過量進食的「危險地帶」

一個人的「危險地帶」,指的是容易讓這個人發生無意識進食行為的場合。ME總結了五種常見的危險地帶,和對應的人群,包括:

- 有清盤習慣,容易在正餐過量進食的「光碟王」:只要還沒到「撐得難受」的程度,就會不斷的吃餐桌上的食物,直到所有盤子都被清理乾淨;

- 嘴不停,只要手邊有食物就會一直吃下去:在非正餐場合會不斷吃零食,只有周圍沒有觸手可及的零食時才會住口;

- 聚餐饕餮:在熱鬧愉快的社交場合會不斷吃東西;

- 一下館子就收不住:可能是因為對餐廳食物的味道包郵很高的期望,從而導致在餐廳環境下容易多吃;

- 在辦公桌吃飯時容易多吃:ME中給出的說法是,在辦公桌吃飯,同時注意力集中工作或者其他事情上,會導致多吃。

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危險地帶」,那麼顯然的,在你進入危險地帶時多留心自己的感受,多關注自己是不是已經吃夠了,就能或多或少的減輕無意識進食的程度。

解法:ME書中的操作建議

ME中,作者給出了若干條操作建議,用來減緩無意識進食行為,請一帶而過的掃一眼這些建議,下個段落我會分析為什麼這些建議並不算給力:

1. 比你認為「正常」的進食量少吃20%,也就是「八分飽」,同時多吃20%的乾淨蔬菜;

2. 保護「進餐痕迹」,不要收走吃剩下的盤子,防止忘記自己已經吃了多少;

3. 使用儘可能小的餐具,每次烹飪做儘可能少的量;

4. 刻意增加獲取零食的「麻煩程度」,家裡,宿舍或者辦公室里,都不存儲「備用零食」;

5. 列出自己的「危險地帶」,進入危險地帶時,使用一些規則來約束自己,比如如果餐廳是你的危險地帶,就規定自己在餐廳進餐時吃30分鐘就徹底住口;

6. 對自己的烹飪進行「包裝」,比如給自己做的每個菜起個好聽的名字,每餐花15分鐘用來布置環境,製造讓人愉悅的氛圍;

7. 不限制任何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吃的時候限量即可;盡量在讓人愉悅的環境下吃相對比較難吃的健康食物,形成對這些健康食物的好印象;

8. 成為家裡的「首席營養師」,主動教家人健康的飲食方式;

9. 先看量,再看質;不輕易被食物包裝上的「健康光環」影響。

這些建議,都一定是「有效」的,前提是 —— 你得做到

ME書中解法的問題

至少對於有減脂需求的普通人來講,我認為ME書中提出的操作建議是比較「樸素」,欠缺考慮的,也沒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如果你看過變形大師的各種減脂操作教程,應該不會找到任何直接針對無意識進食的操作建議,我之所以不提這方面的建議,並不是我否定ME書中的解法在先(我搜集全球所有重要的理論,只要有實踐意義的,不管是屬於哪個派別的,也不管是什麼人提出的,我都會整合在教程里),而是因為這類建議很難真正帶來實踐層面的好處。

一言以蔽之,ME一書中提出的操作建議的硬傷,就是付出與回報不對等

你想逆轉某個無意識進食的行為,都多少需要付出一些精力投入,比如你為了改變自己每次吃飯都「光碟」的習慣,就需要在吃飯時時刻留意自己是否吃飽,或者換一套小號的餐具,或者讓家裡的主廚以後做飯量小一點。—— 解決無意識進食所需要付出的精力,雖然都不大,但是一定是存在的,並不是完全的輕鬆。

緩解任何一個無意識進食行為,帶來的回報,往往都是很小的,甚至未必會發生,這點作者也在書中明確的指出了。

這樣一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種較低的投入產出比,會很快的使他們喪失繼續操作下去的動力,只有那些非常有耐心,抱著「能減下去白賺,減不下去拉倒」的人,才有可能持續的進行操作,徹底逆轉某些無意識進食的行為。

我們從美國國家無意識進食挑戰(The National Mindless Eating Challenge)這個活動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結果:2053人報名參加這活動,按照ME書中的建議,只選擇三個操作,改變三個無意識進食習慣,結果1549人在報名之後就消失了,在剩下的504人中,也只有189人停留在活動中超過兩個月(這個活動全長14個月)。彙報過體重變化的504人中,只有213人報告有減重效果發生,平均降低了3.24%的原體重,另有145人的體重反而增了。真正參與活動的504人中,最終只有38人連續參加活動超過3個月,這38人的平均只減少了原體重的1%(1.77磅)。

此活動數據統計原文鏈接:[Mindless Eating Challenge: Retention, Weight Outcomes, and Barriers for Changes in a Public Web-Based Healthy Eating and Weight Loss Program]

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兩件事情:

1. 堅持操作的人比例很小(雖然不排除有些人一直在操作,只是沒有回來彙報結果);

2. 體重下降速度真的很慢,而且未必發生。

諸如「八分飽」等限制進食量的技巧,我們顯然不能否認他們的價值 —— 如果你能夠做到ME書中的操作,改變自己的某些無意識進食行為,你必然會比之前減少一塊攝入,也會減少一些體重

但要命的問題是,這些操作真是太難做到了。對於減脂需求比較迫切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實踐建議

在文章開頭我提到過,我認為無意識進食這套理論,在未來可能會有很強大的實踐應用,不過我說的這種「強大的實踐應用」,是針對社會機構來說的,不是針對普通人減脂者來說的。比如學校食堂可以巧妙的安排餐具的尺寸,不同菜品的位置,使學生多吃些蛋白質和蔬菜,少吃些碳水脂肪雙高的食物;或者公司職場里可以設置氣氛愉悅,但只提供新鮮蔬菜零食的吧台等等。

對於普通減脂者來說,我想最具有實踐意義的,就是知道無意識進食這種規律的存在。你可能一時無法解決你的無意識進食行為,甚至有一部分無意識進食行為你恐怕這輩子都改變不了。但知道無意識進食這碼事的存在,多多少少會對你進餐時的頭腦活動造成一些影響,當你看著視頻嘴不停的時候,當你和朋友吹牛嘴不停的時候,當你打算把盤子里最後剩的那麼點東西消滅乾淨的時候,有那麼一下你意識到自己「中招了」,於是就停下來。

這種不強求的,自然而然的「覺悟 — 行動」,可能是墜好地,雖然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會潛移默化的積累熱量平衡方面的好處。如果你平時已經能熟練的控制熱量,那麼在「自由餐」或者「自由日」場合,稍微留意下無意識進食的放生,使自己不脫離對進食量的控制,也能大大降低自由餐和自由日帶來的不確定性。

這一切,實際上只需要你大概了解無意識進食這個概念即可。

總結

總而言之,ME一書,因為比較系統,詳盡,並且相對嚴謹的描述了「無意識進食」,這類與過量攝入有密切關係的進食行為,因此是極其具有啟發性的。

無意識進食行為,在諸多與肥胖問題有關聯的事物當中,也算是影響力比較顯著的一個。

從實踐角度看,想立竿見影的改變自己的無意識進食習慣,因為投入產出比(付出雖然不大,但回報實在是太不明顯)的問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很難的。但了解無意識進食相關的規律,能潛移默化的獲得一些好處。

推薦閱讀:

我的健身心得
身材好的人最愛的減脂利器,它排第一!
15元就能在家做體測!
如何優雅地管理自己的體重?

TAG:減脂 | 減肥 | 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