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記(1):只有用現場的,有體驗感的學習,才是最有效果的學習
火之五行於我是忌神,被人擺了一道後,又因教育觀念與老媽衝突不斷,她用極端的單文孤證證明孩子必須打罵才能學好,或者用極端的單文孤證證明那些不太讓父母費心的好孩子都是因為天生就懂事,家庭環境不重要,有沒人教導不重要,得不得得到尊重不重要。完全無視大數概率下的普通眾生需要如何引導才有更好的人生。
每當我看見兩個完全沒有基本界限的孩子互相干涉指責卻不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時,我就對她十分憤怒。就算他們年幼,但也是獨立的個體,有個體獨立的很多權利。凱同學動不動就說妹妹不吃這個,妹妹不能那樣。我告訴他說:「這是你的感覺,只要不是你妹妹親口要求的,就不是她的個人意志。記住,在不對他人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下,沒人有權干涉另一個人的行為和喜好。以後,我再也不要聽到你說她不要什麼不能什麼。」當洵同學動不動就指責哥哥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時,我告訴她說:「寶寶,哥哥可以決定他自己做什麼,你也可以。哥哥不可以欺負和管束你,只能保護你。哥哥看書、偶爾打下遊戲是哥哥的個人選擇,做得不好的話,大人會管他。寶寶可以畫自己的畫,哥哥也不可以打擾!如果大人不在,哥哥又實在不乖,可以向大人如實彙報,大人會處理好這些問題,好不好。」洵同學聽後,並無不快,也真不再老跟凱同學互相指責刁難了。
中國式家教,最缺少的是責權利的界限和通融。窮人式博彩思維使得很多人都希望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故而常見情況是:「我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了,你怎麼還不好好讀書。」他們逼孩子學習,但自己卻不學習。他們剝削孩子的體驗感,卻要孩子們懂得必須經由體驗才能得到的真知。於是總在付出得不到回報和孩子就是不懂事的困局裡掙扎。
夜裡陪洵公主做數學時,我說:「寶寶,同樣類型的題,我給你示範一次,後面的你要自己做,有不懂呢,你可以問我噢……」她連連點頭,前幾頁基本順利無卡頓,唯在一個容水量相同但石子多少不同的題時,她陷入了困惑。倘若用一般的理論,於僅不到6歲的孩子來說,實在理解困難。那些題目意思於一般年紀大些的孩子,或成人來說自然簡單明了,但仔細分解其邏輯,卻並不是一般兒童能輕易理解的。
比如難住洵公主的題《比多少》如下:「小櫻子和小柚子的杯子是完全一樣的,但他們杯子里裝的小石子數量不一樣,請你仔細觀察兩個杯子的刻度,在水多的杯子旁邊塗上你喜歡的顏色……」這道題有很多設計問題,一是可能很多孩子都沒有見過這樣有刻度的杯子,在理解上本身就有困難。二是預設前提必須是不管數量多少,小石子的體積是一樣的,但圖中大小不一。三是此階段的孩子在操作這類的實際體驗很少,更別說大人教導他們理解此類比較了。所以,我用一般的容量守恆定律來解釋時,她處於瞎蒙狀態。比如我問她,50毫升水減少20毫升水,與50毫升水減少30毫升,哪個多呀,她便連連搖頭,並不是說,她不知道50-20與50減30哪個大,而是加上了複雜語言邏輯後,她無法提取出50-20和50-30這兩個有效信息,而後比出大小,所以才蒙圈了。
看來,只有用現場的,有體驗感的實驗,才能幫助她理解。
於是我便央母親給了我四個一次性杯子和兩杯米,現場讓她自己摸索。我告訴她說,一個杯子裝多點米,一個杯子裝少點,加滿水。她熱切地做了後,我說,現在,寶寶可以把水倒在兩個杯子里,看看,是米多的杯子水多呢,還是米少的杯子水多。在她辨識清楚後,她開心道:「我知道了!米多的水少,米少的水多。」然後蹦跳著做題去了。
孩子因要接受的信息太多,而邏輯還未能構建完整,故而提取有效記憶很難,並非他們記不住,而是就算記得了,也對應不上來,此時因講一兩次就覺得孩子記不住是因為笨的人,如果不是自己懶惰而十分不負責任,就是自己太愚蠢。
對於內心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不是讓他們在恐懼下被迫為之,而讓他們相信,有你陪著學習,完成任務是自由和快樂的。我並不指望她立馬能舉一反三,只希望我多帶她習幾次後,學會「合併同類項」舉一反百千萬億。
於是我想起一個教授的天才兒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他家孩子今年十二三歲,是少見的文學與數學天才。教授說,他很少直接告訴兒子生活是什麼樣的,或者要怎樣去聽話,怎樣去學習,怎樣去生活。小小的幼苗,承擔過重的壓力會折斷。所以,教授一直很注意呵護兒子的自尊和求知慾。年幼時分,任何打擊尤其是關係緊密的親人的打擊,都有可能致命。
張小嫻說得很好,就算親情,也是不平等的。要是你擁有愛你的父母,這份愛,被你浪擲了,還是會為你守候,永不會死心。然而,當孩子需要父母的愛,父母狠狠把他丟開,許多年後想要再愛這個孩子,卻不一定如願。孩子是會死心的。這份親情,在他最想要、在他幼小孤單偷偷飲泣的長夜裡沒有給他,是不能奢望可以贖回來的。
多深的愛,若是用傷害與絕望來表達,那麼,收穫的,也會是傷害和絕望,而不是愛。
教授是他兒子生理上的父親,但在生活中,教授更像一個陪著兒子走過溝溝坎坎的大哥哥,而不是有專制權力的普通家長。這可能和他性格有關,不忍在孩子內心最不具備調適能力的幼年裡給他任何傷害。
教授說,讓孩子學會思維方法,比直接沒完沒了地填鴨式灌輸知識有效果得多。學問必經自己求得來,才切實有受用。若非自求,一般就會落入自以為懂的境界里,無福用之。如果知識技能不能融化於生命而自成一體,那麼,知非真知,能亦非真能。所以,智慧的人,不是要求別人直接相信什麼,而是讓那不知者、初學者,去經歷,去體驗,用生活的事實讓去檢驗過的真理,才能融化於自己的思維中。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個學習過程,需要不斷的認知和適應,學習活動本身,就是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獨立生活之外的新的什麼特殊行為,所以,教育的關鍵是培養會生活的人。
教授從沒有讓孩子背過什麼公式,定律,答案,一切都在生活中,教授習慣陪他生活,陪他去發現。有一件事讓我十分感觸,便是他教兒子學習圓周率計算。他讓兒子自己用尺子量直徑,量周長,計算它們的比值。兒子拿著尺子和計算器,量了汽車輪、自行車輪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正圓形物體,量了幾十個後,他興沖沖地發現,所有比值都大於三,雖然因為測量原因便得小數部分略有不同,不過差異不大。
在這時,他才告訴兒子,確切的數字是3.1415926……給個安個字母名的話,就叫做π,給它安個中文名的話,就叫做圓周率。
隨後,他又告訴兒,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間也是有固定聯繫的,比如黃金分割比例,比如人體足長和身高,頭高和身高等等。
很多奧秘,只要孩子們自己去觀察,思考,動手,就能發現那些奇妙的規律,學會找規律,就會知道規律,懂了規律,也就懂了公式本身的邏輯。
教孩子在生活中發現學問,懂得生活中的各種要素的匹配關係,才能學習得更好。從四則運算,到高等數學,雖有簡繁之分,但分析方法是一致的。
可惜,眾生受私慾所苦,少有人有能力、有耐心真正地陪著孩子長大。
推薦閱讀:
※「問答分享」孩子如何交朋友
※天冷了,千萬別這樣叫醒孩子(身邊無數人中招!)
※不童話的童年——《再見,克里斯托弗·羅賓》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12
※孩子羞澀內向,我用4招將他培養成社交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