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中大兄的爭霸努力 | 世界海權變遷史:日本篇(一)
美國可以比喻成虎、俄羅斯可以比喻成熊、中國可以比喻成龍,唯獨日本,似乎只有找到兩個對立的事物,才能更準確體現這個民族的特點,菊與刀,就是最完美的詮釋。這是一個謹小慎微又天生「好賭」的民族;這是一個海洋意識與其海島地位極不匹配的民族;這是一個崇尚「忠、勇、義」卻又欺善怕惡的民族。
日本人的「尚武」文化已有千年之久,早在中國盛唐時期,日本就拼著一股狠勁兒,與周邊朋友打得不可開交。取得些許勝利的日本被沖昏頭腦——希望跟大唐一決高低,衝動是魔鬼,後果很嚴重。
別看個子不大,可也扛不住周圍的小朋友也都不怎麼壯碩,譬如蝦夷、百濟、新羅,互掐的時候總能讓日本撈到不少便宜,甚至把百濟小朋友打得主動交保護費,即百濟「永稱西藩,朝貢日本」。
隨著不良少年日本越打越不逢敵手,就開始自我膨脹了,九州、四國、北海道的「島夷」們也打得差不多了,不如向外打一打吧。
正湊巧,小弟百濟正和新羅小朋友鬧彆扭,因為聽說新羅找了個叫「大唐」的大哥,在大哥的幫助下把百濟一頓胖揍,直接把百濟的政府給揍成游擊勢力了(蘇定方夷百濟),好,大唐,這是你自找的,就由我來給小弟出頭吧!
而隨著日本齊明天皇的染病謝世,皇子中大兄即位,是為天智天皇。年輕氣盛的新天皇更是躍躍欲試,都恨不得御駕親征。不過後來倒是沒有效法齊明天皇親自出馬,只是點了約3萬人馬,跨海援助百濟。
如果看出動的艦隊的船數的話,日本方面確實是大場面,約有1000艘戰船,而大唐方面就顯得有些尷尬,只有百餘艘,看官們似乎要為唐軍捏一把汗了!
但是,我們還得回過頭來看看量級,大唐是什麼級別?豈是蕞爾小邦可比?我們來個簡單換算,日本方面出動軍力是三萬人,戰艦是1000艘,合一艘船30人;大唐呢,出動戰艦百餘,兵兩萬,合一艘船兩百人。
這時候就需要注意船這個關鍵問題了。大唐國力強盛,科技發達,造船技術領先日本不知多少,此次所徵發的戰船多為艨艟、鬥艦、樓船等,日本方面派遣的船隻說實話,能渡海就已經很讓人驚訝了。
古代艨艟與鬥艦
艨艟與鬥艦模型這樣一對比,唐日的作戰就如同是1000多幼兒園小朋友在圍攻百餘壯漢,場面是有了,結局就慘了。
熊津江入海口之一的白江口之上,唐日戰艦列陣相抗,看上去日方一側黑壓壓一片,一片烏雲湧向唐師水軍,聲勢浩大,但把鏡頭拉近就頗具喜劇效果了,小破船對抗樓船、艨艟,全是仰攻啊!這意味著唐軍就是向下吐痰日方都得接著,海戰都不用打的,撞就行了。
板凳腿畢竟扛不住大砍刀啊,白江口一戰,據《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白江口之戰示意圖
白江口之戰
就這樣,日本的第一次「海上擴張」以慘敗告終,本來想牛刀小試的,結果對面衝出來一隻猛獁,這讓日本人叫苦不迭,不過這一仗確實是把日本打服了,恭敬有加地向唐朝方面派遣唐使,再不敢輕易向島外尤其是向東進行擴張了,當然這是後話。
日本的歷史上多次企圖實現「蛇吞象」,1000多年前的這場海戰便是第一次。這次海戰,讓日本知道挑戰老大是有風險的,天外有天;80年前,日本再度嘗試「蛇吞象」,這次優勢更大,嘗試的更徹底,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厲害的蜈蚣也沒聽說能夠征服雄雞的。日本賭徒的性格在這時就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對於一個「蛇吞象」野心不死的賭徒民族,對於一個在1000多年前敢於主動挑戰中國盛唐的民族,我們需要永遠保持警醒。
請看下集:
北條時宗:讓蒙古人鎩羽而歸 | 世界海權變遷史:日本篇(二)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關注公眾號「歷史與國關」,聯繫原創作者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