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人贊的天舟一號還被噴?這6大亮點你知道嗎?

4月20日19時41分,滿載著中國航天人心血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於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

就在許多網友留言讚歎的時候,一些噴子又出來丟人現眼了:

有的說話陰陽怪氣,某網站一條新聞還有100多人點擊不開心。

筆者又想起了,我國神舟系列飛船、量子衛星等成功發射的時候,有些人不也是一直這麼噴嗎?還有比如造航母不如養老母等言論,還有把中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某一弱項與國外最牛的比。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有些人,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看國內外:每當國家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總會有這麼一批人鬱悶地不得了,及時地站出來潑冷水;中國一發生什麼就像蒼蠅一樣興奮地撲過去懷疑這反思那,張口就是看看人家國外,極盡煽風點火之能。國外一發生點事就無比悲痛、同情的好像自己家房子塌了,親生母親死了一樣。

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發生點啥有那麼稀罕嗎?為什麼會無限放大?

這些人是希望通過挑毛病,讓中國更加強大嗎?

我看不像。

記得昆明火車站發生暴恐襲擊後,國內一些人和一些國外媒體一唱一和地指責中國的民族政策如何不好,少數民族奮起反抗等等。事實呢,少數民族在生育、教育、民族補助、信仰等很多方面都有政策優待。

巴黎恐怖襲擊後,國內一些媒體開始炒作:今夜,我們都是巴黎。那言辭、那悲痛之情,如喪考妣,很多大樓還熄燈以示同情。卻不說是什麼樣原因造成了恐怖襲擊。

真是噴子一直有,今年格外多。

真是奴才當久了,思想都是跪著的。

筆者突然覺得中國真不容易: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環境要和加拿大比,機械要和德國比,手機要和蘋果比,聯想要和IBM比,長城要和通用豐田比,龍芯要和Intel比, C919要和波音比……一個國家的製造vs整個世界全部高端!但我不知道有哪個國家建國60多年靠自己的努力達到中國目前的高度的!

這次天舟一號發射成功,連外媒都贊同不已。

噴子們,想想你給祖國奉獻了什麼?

噴子們,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是不是因為你們的跪舔外國看輕自己而受影響呢?

噴子們,你們可知天舟一號的牛X之處?

咱不喜歡科普。但是對於噴子,也得給他們惡補一下欠缺的科學知識。

亮點一:運貨能力世界第一

作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貨運飛船為空間站運輸貨物和「加油」的重擔,並負責將未來空間站里的廢棄物帶回大氣層燒毀。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副總設計師徐小平介紹,天舟一號設計最大運貨能力達到6噸多,上行載貨性價比優於國際現役貨運飛船,快遞貨物經濟實惠。

航天專家黃志澄介紹,目前世界上最大運載能力超過5噸的現役的貨運飛船只有中國的天舟一號和日本的HTV,運載能力達到7噸的ATV貨運飛船目前已經沒有發射計劃。HTV最大運載能力6噸,但其總重量達到了16噸,超過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因此,天舟一號是世界上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貨運飛船。

亮點二:「太空加油」讓空間站飛得更久

就像汽車需要加油,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也需要「加油」。

空間站太空「加油」這項任務由「天舟」系列貨運飛船來完成。在天舟一號之前,掌握了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的國家只有俄羅斯和美國,其中,實現在軌加註應用的只有俄羅斯。目前,歐空局、加拿大、日本等也在此方面進行著積極的研究探索,國際上在該領域的比拼從未停歇。

徐小平介紹說,在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中,天舟一號與目前正在軌飛行的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將實施我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並計劃開展多次推進劑補加試驗,突破和掌握推進劑補加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在能源供給問題上的最後的障礙。

據悉,天舟一號將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兩次在軌加註。

亮點三:太空對接技術從提速了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人類已經進行了上百次交會對接活動。

中國成為了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目前,2天~3天交會對接策略是地面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航天員的主要方式。

從2012年起,俄羅斯成功實施了7次快速交會對接試驗,飛船從入軌到對接成功僅用時6個小時,快速交會對接也逐漸成為國際航天領域的「時尚」方式。

而這次天舟一號驗證的快速交會對接,從入軌到對接成功僅需要幾個小時,飛幾圈就可以了,且以飛船的自主制導和控制為主。

那麼這種「快速」有什麼意義呢?

就是「快遞」天舟一號能做到更快、更舒適、更穩妥地運輸貨物,快速送到家。特別是生物製劑等無法經歷長期運輸的貨品儘快送達空間站,對某些試驗至關重要。

亮點四:讓中國的飛船家族「人丁興旺」

我國航天界較早使用「型譜」概念的是運載火箭。然而,在我國載人航天器設計領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的設計,雖然安全、可靠、穩定,但不能稱為「型譜化」。勇敢邁出載人航天器型譜化設計第一步的則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所謂「型譜化」,通俗說就是模塊化設計。使飛船建造類似於搭「積木」,提高了貨運飛船任務適應能力,便於任務拓展。模塊間技術和產品實現共享和通用,降低了研製成本,縮短了周期,可以通過有限的飛行試驗快速提高平台可靠性。

據介紹,針對運輸的貨物的不同類型和需求,天舟系列貨運飛船設計了「全密封」「半開放」「全開放」三種型譜。

作為首發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設計為全密封型譜狀態,開啟了載人航天器型譜化設計先河,巧妙解決了載人航天器高風險、高標準、高要求與小子樣之間的矛盾,讓載人航天器的設計更規範化、更具有預見性,引領了發展潮流。

亮點五:主動離軌不給太空「添堵」

自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被送入太空的航天器數量越來越多,但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也令人頭疼。太空垃圾「肇事」不僅會讓現役航天器失效,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碰撞出更多的太空垃圾,進一步惡化太空環境。

根據美國國防部公布的信息,直徑10厘米左右的太空物體的數量約為39000個,直徑大於1厘米小於10厘米的太空物體大約50萬個,加上6000多顆人類發射的衛星,地球近地軌道的太空早已被密密麻麻的太空物體包圍。

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在研究如何減少太空垃圾。相較於傳統的容易製造太空垃圾的方式,天舟一號將在飛行任務結束後,實施主動離軌,通過兩次降軌控制,受控地墜落於南太平洋指定區域。可避免自身成為太空垃圾,避開離軌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又能為打造潔凈、安全的太空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亮點六:擁有「中國芯」

為了讓這一「高重量級」的「快遞員」安然升空,中國電科為其配備了600台套、5000多隻、100%全國產的關鍵元器件,其中,新研發設備近40%。

「作為電子系統的基本組成,元器件的可靠性是影響太空快遞業務的關鍵因素之一,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國電科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程明介紹,全面使用國產的元器件,相當於給發射任務增加了另一重要的安全保障。

程明表示,以前的發射任務中,系統的研製升級和改造,很多需要依賴於國外的技術和產品,一些關鍵環節不能夠自主掌控,成為制約我國載人航天發展一塊巨大而危險的絆腳石。

近年來,中國電科團隊自主研發了大批航天用全國產的關鍵器件,有效解決了替代進口的問題,消除了一系列安全隱患,使系統更加可信可控,確保為軍工、載人航天等任務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

噴子們,咱們再聊聊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艱辛

洋火、洋釘、洋車…從一個幾乎啥名字都帶著「洋」字,飽經侵略一窮二白的境地起步、1956年10月8日,隨著我國第一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到現在已經60多年了。

期間,我們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5年第一個航天員楊利偉上天是2007年的『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探月一期工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到現在貨運飛船帶著6個牛X上天上天,背後的感人故事太多了。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美國、前蘇聯等國的一次次核威脅和核訛詐。

中國發誓,一定要有自己的兩彈一星!

為此,海外赤子放棄優厚待遇回國,他們說,回國不需理由,不回才要理由。

物理學家趙忠堯歸國途中被駐日美軍關進監獄,在世界科學家聲援下才恢復自由。他用在國外省吃儉用攢的錢,為中國組裝了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

為此,無數航天人一頭扎進沙漠及深山,幾十年隱姓埋名!王淦昌,離家多年,一直叫王京這個名字。有一年除夕,在沙漠帳篷中,他與鄧稼先相互敬酒,酒後吐真言:「叫了王京幾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吧!」兩人抱頭痛哭。這次痛哭,誰能說清飽含著多少對祖國的赤誠?對家人的愧疚?對自我利益的捨棄?

咱們再說點不太出名的。

王永志:屢創奇蹟不留敗績

王永志,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1961年,王永志謝絕了前蘇聯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國。

他在蒙冤受屈的逆境中奮爭,搜集、翻譯、整理了長達47萬字的《同步通信衛星發射》一書,對衛星通信工程極有參考借鑒價值。他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第5任院長,為成功研製我國第一枚長征二號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並且首次發射試驗搭載國外用戶衛星獲得圓滿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長二捆」的研製過程中,他在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同下,只用了18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通常需要3~4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創造了中國航天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蹟。

他作為捆綁技術總體方案和技術途徑的主要提出者和倡導者,第一次在我國應用了捆綁技術,並且組織、協調、解決了一系列捆綁技術理論問題,攻克了由此而引出的一系列技術難關(當時只有美、蘇、法等少數國家掌握又不讓出口的技術)。

他作為我國某型號系列戰術導彈武器的第一代總設計師,為該武器的成功設計、研製和發展以及提高我軍的戰鬥力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後主持了6種航天型號的首次發射,無一敗績。

戚發軔:花甲之年執掌神舟飛船帥印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楊利偉飛入太空,作為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這個名字也傳遍了全世界。

作為中國航天領域的技術專家,戚發軔自1957年從北航畢業進入航天領域工作至今的40年間,不僅親自參加了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工作,而且主持過東方紅二號、風雲二號、東方紅三號等6種衛星的研製,還親自組織了10餘次衛星發射任務。

1992年,他走馬上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之職。

飛船總設計師,一個外人眼中光環籠罩的職位。可是有誰能夠想到這項工作背後的艱辛。已經是59歲的年齡,戚發軔還要像年輕人一樣去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學習新東西。

令他深感欣慰的是,從1999年11月20日發射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至今,4艘無人飛船已經相繼經受了太空的洗禮,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新的跨越。

袁家軍:九天圓夢領軍人

袁家軍,國際宇航聯副主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1980年,袁家軍高考志願只填了第一志願第一專業:北京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他如願以償。1995年任院長助理和神舟飛船常務副總指揮。

航天城試驗中心難度最大的要數真空環境模擬器,它是飛船上天前做太空模擬實驗的關鍵設備,相當一個人造小太空。袁家軍瞄準了這個需要用600餘噸不鏽鋼焊接的龐然大物,一個焊縫一個焊縫地查,一個接點一個接點地摳,一個工藝一個工藝地驗,終於使它一次調試成功,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五大真空容器之一。

神舟飛船返回艙是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研製中最關鍵部位之一。它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的太空卧室。袁家軍要啃這塊硬骨頭,帶領試驗隊員廢寢忘食地攻關,從無數次的失敗中殺出一條血路,終於打造出了中國航天史上第一個飛船返回艙。

黃春平:從苦孩子到火箭專家

黃春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1938年出生於福建閩侯縣。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專家,再入飛行器技術開拓者之一。他先後參加9種再入飛行器和4種火箭的研製,首次實現再入飛行器的局部回收、多項升級換代和重大技術突破。

黃春平生於貧困,長於磨難。也許自幼經歷磨難多,給了黃春平在幾十載航天生涯中承載巨大挑戰和壓力的力量。

2003年元宵節,應福州市委邀請回鄉探親的黃春平,為家鄉捐款5萬元,以幫助那些家境貧困的孩子。他說:「從初中到大學,我完成學業全靠國家的助學金,所以我一直對國家心存感激,唯有為國儘力,才覺踏實。」

劉竹生:捆綁火箭的人

劉竹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設計師。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捆綁分離技術的開拓者,他研究成功的助推器、捆綁分離技術,填補了我國在這個領域的一項空白,從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運載火箭捆綁技術的國家。

在劉竹生眼裡,火箭是有靈性的。「只要善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發射前夕,他常常撫摸著火箭箭體難捨難離。

兒時的劉竹生也曾經幻想飛天探究茫茫宇宙,但是他更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妙手丹青的藝術家。命運的安排,讓這個想要雕琢藝術的孩子成了雕琢火箭的航天人。

或許,那托舉著中國首艘載人飛船一衝九天的神箭,就是他最完美的作品。

車著明:40歲已滿是白髮,攻關期吃數百盒速食麵。

在航天界,火箭、衛星發射成功需要靠數據判讀,發射失利同樣也要靠數據分析。正因如此,數據處理能力被稱為航天發射中心的核心競爭力。

與一般人對於大量數據的「恐懼」不同,車著明卻痴迷於此。21年來,他參加了70多顆衛星發射的數據處理任務,從未有過失手,成為同事眼中不折不扣的「數據迷」、「數學活字典」。

2003年,由車著明主持的某型系統科研項目長達18個月,期間他帶領課題組完成了6萬行程序編製與調試系統,完成了各類文檔48萬字。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這一期間,他和課題組在辦公室吃掉的速食麵竟然多達600多盒。

然而,與航天發射成功的榮耀光鮮不同,車著明的生活卻頗為清貧,至今他和妻子莫小軍還用著20多年前結婚時購置的傢具。

也許你說他們都是偉人名人,故事聽得煩了!下面,講點普通人。

1965年10月,在酒泉,任務演練後,加註車駛往戈壁深處排除剩餘液氧,不料,液氧灑進一簇紅柳,引起一名士兵衣服著火!王來拚命把戰友衣服扒下來,戰友得救,自己身上卻燃起烈火!當戰友要救他時,他大吼一聲:「別過來!」轉身向戈壁灘跑去,10米,20米,加註車保住了!他留下一生中最後38個腳印……

執行火箭殘骸搜索任務,一名導彈兵永遠倒在了滾燙沙漠里,他身後,深深淺淺的爬行軌跡幾百米長,他的頭,向著導彈的落點!他叫李再林,渴死的……

600多位航天英雄長眠於東風烈士陵園,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7歲左右!他們,如看到天舟一號的成功,該有多好!……

今天,很多人熱衷追星、迷失於名利。

其實誘惑,也擺在航天人的面前:若離開航天部門,去科技公司工作,薪水可以漲幾倍!但是,一代代航天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鄧稼先搞「兩彈」得了多少獎金?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因受核輻射患癌症的他,臨終遺言只有幾個字: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為了國家這個大我忘小我,捨棄名利。這,這就是航天人!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很多人已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很多人已過早的滿頭白髮,很多人甚至再也聽不見成功掌聲,很多人來不及慶祝又開始了新的忙碌。

但,更多人正將燦爛的青春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

不會忘記兩彈功勛!更不能無視千千萬萬默默無聞航天人的努力!

噴子們,如果沒有那團蘑菇雲震懾,你也許就是炮火中的敘利亞難民。哪有你今天喝著咖啡噴天舟一號和航天人的機會?

而空間站研究水稻種植、航天醫學等項目,航天技術每個成就,都與你品質生活相關!

噴子們,咱再給你講講中國的火箭的危險

航天事業成功與風險並存。航天器發射到太空是一個高風險的工程。運載火箭萬一哪怕有一個零件失靈就功虧一簣,都會釀成慘禍。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太空梭由於有一個固定圈密封不牢,在發射73秒的時候正好飛上天空時爆炸了,7個航天員犧牲了。

2003年的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已經完成15、16天的飛行了,在返回途中快著陸了,由於原來的防熱瓦脫落,釀成了一次慘禍,也是7名航天員犧牲了。

中國的航天發展是很不容易的。1956年創立的時候,我們從仿製開始。當時直接知道火箭、看過火箭的,或者是了解火箭的就只有錢學森一個人。

二十年前,中國向歐洲提交了申請,一起搞空間站。可惜人家不讓你干,美國也禁止了中國科研人員的申請。現在,中國有能力自己幹了,歐洲那些科學家想申請來跟我們分一杯羹,中國霸氣回應:你們的技術不過關,中國不接受。真好,以前你看不起我,現在我讓你高攀不起我!

迄今為止,中國的火箭發射失敗比例都很低。

這些偉大成就,都與千千萬萬兩彈一星、航天人和普通參與人員的犧牲奉獻密不可分。

向中國航天人致敬,就是在致敬為祖國尊嚴努力的赤誠,致敬對名利的淡泊,致敬信仰面前的甘於寂寞和腳踏實地,致敬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今天,面對中國航天人這面鏡子,我們是不是可以問問自己:

還在堅持為祖國強大而奮鬥的信仰嗎?

內心還有多少對情懷永不放棄的激情?

在國家大我與小我發生衝突時,會如何取捨?

這些,噴子們你們想過嗎?

國家富強,需要更多有骨氣的航天人和各行各業默默無聞犧牲奮鬥的無名英雄,更需要少點噴子,少點奴才!

【版權聲明】

作者:雲俊德;更多軍營韻事、浪漫軍戀、涉軍熱評,請微信搜索公眾號關注軍旗獵獵。本文經兵哥論兵授權發布。歡迎轉發分享朋友圈,未經授權謝絕商業轉載,違者保留行使法律維權權利。


推薦閱讀:

日本「出雲號」游南海,軍國主義賊心不死!
將手榴彈捆綁在一起,炸毀坦克和碉堡,是真的嗎,我們都被騙了
蘇30MKI不賣中國,原來可以到主席台鞠躬
這位部隊領導,不肯當《人民的名義》中的笑臉常委
利益與衝突:伊德利卜反對派內戰揭秘(二)【待改】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