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加拿大兒童教育
小時候,在各種雜誌和大人們的口中得知,發達國家是重視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人權至上,各種教育中的無壓力。
當我真正在加拿大投入到了早期教育這一行之後發現,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人權至上,無壓力,這都是真的。但這其中的利弊端,我今天想作為一個眼觀為實的參與者,給大家盡量客觀的講一講。
先講優點。
1.舒適為主的穿著
中國人普遍審美比較保守。比如女孩子,從小要學會聽話,內斂,矜持,所以打耳洞,染髮,甚至披頭散髮,塗指甲油,化妝,穿短裙弔帶,穿睡衣上學這些都是極為罕見的。但在一個極為不注重兒童穿著的加拿大而言,除了個別家長對小孩子要求極為講究,普遍打耳洞,塗指甲油,披頭散髮,穿舒適而皺巴巴的衣服,化著和年齡極為不符的妝,並且家長,甚至別人家的家長,都不會品頭論足。男孩一般穿的都是以漫畫英雄居多的T恤,穿著非常隨意。每天早晨不梳頭的極為多,而且由於每天有體育活動,穿著破洞也很常見。
這一點我首先是贊同的,孩子們從小天真無邪,除了生活習慣,不必在穿著打扮上過於拘束,比如一定男孩要留短寸,女孩要留波波頭。女孩子稍微臭美就被指手畫腳,比如打耳洞,化妝,穿比較前衛的衣著,大人就要指責,這些都是違背人類愛美天性的。同時,對於審美的引導很重要。比如,究竟染綠頭髮是非主流還是時尚,這些需要家長引導,審美也因家長如何引導而異。
但在加拿大,雖然整體環境乾淨整潔,整體人民素質比較高,但是兒童的衛生習慣有些家長並不講究。比如,早晨上學前不刷牙,不注意衛生以至於長虱子,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2.倡導大膽去「愛」和表達
加拿大沒有所謂的「早戀」這一說,聽上去就覺得是個貶義詞。孩子們情竇初開,對異性/同性出現好感大約在5,6歲就有了,大家在這個年紀就開始有了所謂的男女朋友,有時候談話還會出現「分手」,「前男女朋友」等辭彙,啟蒙極早。到了情人節,很多小女生小男孩會在父母的帶領下給自己喜歡的對象買小禮物。等到14,5歲,約會就非常普遍了,男女朋友一起出去玩,這也非常常見,甚至雙方父母都見過彼此孩子的對象。可以說,「愛情」在學生時代,就是加拿大兒童的「必需品」,而不是需要瞞著大人的「違禁品」。
但同時我們也要倡導潔身自好。早期教育,這邊倡導欣賞就大膽地表達,但不等於濫情。情竇初開,本身就是美好的,不應該被扼殺,不是一種羞恥。愛情和學習,只要正確引導,是可以兼顧的。在中國由於教育模式問題,戀愛怕耽誤學習,這種思想很普遍。性教育也極其匱乏。
單純的愛情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每個人都曾年輕過,一輩子能夠有幾次這樣純粹呢?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尊重和引導孩子的懵懂愛情。
3. 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外活動
從小學開始,學校更注重的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對於超越基礎知識以外的「神童」教育,甚至「超前教育」並沒有特別提倡。
孩子們在小學階段,一般是沒有家庭作業的。家長會定期和家長會面,面對面溝通,文字溝通,家長也不能置之不理,這是硬性要求。每個孩子們都有聯繫簿。每天孩子們若有不良表現,或突髮狀況,老師都會寫在孩子們自己的聯繫簿里,家長必須瀏覽,必須簽字。打電話讓家長出面處理,也是常事。
由於加拿大是一個寒冷的國度,但凡天氣良好,哪怕是下雪天,溫度允許,都會讓孩子們戶外活動。而且非常鼓勵孩子們不停地運動。不好動,不愛體育活動,不愛戶外的孩子們是極少數。孩子們也會想方設法創造體育遊戲,三五成群,不亦樂乎。
孩子們會在學校報各種課後興趣班,在學校有豐富的音樂,繪畫,體育,甚至縫紉課程。有些孩子們在大學以前就在學校里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各種自己的愛好本領,比如會各種縫紉,會民族舞蹈。課後孩子們會參加冰球,舞蹈,第二語言,游泳,打籃球,跟中國家長一樣,這邊課後興趣班家長投入很大。
但由於這邊基礎教育並不注重練習,而注重思維,所以很多孩子們基礎知識不紮實。該背該記的東西,老師們並沒有逼的很緊迫。所以早期教育里包含的算術和拼寫,孩子們基礎很薄弱,沒有多加練習。
4. 對待LGBT的包容
公立學校一般會提供中性廁所,對於自己的性別不認同,混淆的人群可以使用這種廁所。學校對於有同性意識的兒童,是完全包容的態度。這點很人性。同性/雙性人群的穿著打扮,學生里如果指指點點,會被老師嚴肅地批評。甚至,生理和心理性別的不匹配,只要是這個孩子覺得舒適的,學校也覺得認可他們心理的性別。喜歡男孩女孩,不需要隱蔽自己性取向。也無需得到家長認可,家長無權干涉。
不過,到底LGBT兒童需不需要家長「引導」和「糾正」,全世界專家們和社會人士還在打著持久戰。 社會越來越包容,LGBT族群在整個加拿大的學校里倡導的是被接納,被包容,公平對待
5. 對「特殊兒童」一視同仁
加拿大的小學教室,包括幼兒園在內,都有「Special Needs(特殊兒童)」。學校,幼兒園不可以以殘疾為理由拒收兒童,並且他們可以和其他適齡兒童共享所有的教育資源。學校提供一切給特殊兒童的幫助,也包括人力。每個班上,有專門提供特殊兒童一對一幫助的助教(Educational Assistant或者Facilitator)。一個課堂上,雖然學生不到20來人,卻在除了老師之外,至少有1名Educational Assistant來協助課堂。
什麼是特殊兒童?這跟我們平時的理解有些區別。這裡不單單指的是生理上有缺陷的殘疾兒童,也指心理發展比較特殊的群體,比較普遍的是 ADHD(注意力不集中症),Autism(自閉症),等等。而學校絕對不可以在專業人士或醫生做診斷之前隨意定義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為」特殊兒童「,這屬於嚴重歧視。一旦學校發現在這個孩子身上已經出現了不同於其他同學的一些特徵,會徵求家長意見之後尋求心理學家和醫生或者社工專業診斷,而這個診斷過程手段嚴謹,過程漫長。一些行為分析員會親自到場觀察,面試,寫學術報告診斷書,才可以確診這個小孩的確是「特殊兒童」。家長和幼兒園可以在診斷孩子們為特殊兒童之後,申請政府補助金,不僅可改善家庭困難情況,也可讓幼兒園僱傭特殊兒童幼教一對一照顧特殊兒童。
接受教育是每個孩子們應該享有的權利,不應該因為TA不同於其他同學就拒之門外,或者貼上「問題兒童」標籤。加拿大這一點做的非常人性化。
另外說的一點是,關於所有教育支出,國家不收稅,在每年退稅季時,每個家長申報之後會得到償還。包括成年人的教育深造課程費用,也不收稅。
下面我要講一下缺點。
加拿大孩子們相互之間的歧視,和對其他人的禮貌問題。
學校里一波孩子們對於其他種族孩子欺負,歧視,對於長輩沒有尊幼之分,這種問題儘管學校有重視,但沒有停止。黑人,原住民,亞裔,還有其他有著第二語言的孩子們還是面臨被歧視的風險。尤其在家長教育問題,有些孩子們已經知道了法律意識,但他們卻會打著法律的旗號,威脅,頂撞老師和家長。說話對長輩們大呼小叫,並不鮮見。
舉一個明顯的例子,親眼所見。我是幼兒園老師,一個白人女孩,才幾歲,卻說我和她身體接觸,是「abuse」(虐待)她的行為。她還威脅我說「abuse」小孩子是非常嚴重的。這個詞非常嚴重,儘管她一句玩笑,如果被家長聽到,或者其他「社會好心人」聽到,我會被誤以為在犯罪。假如,這個小孩子回家對家長說我"abuse"她,打她,或者騷擾(attack, assault, harass) 她。家長一定會給有關部門打電話,儘管情況不屬實,卻會引來各種調查,而我也恐會因此失業,無論身體和心理,都會受到嚴重打擊。
我的同事,不僅一個兩個捲入過調查之中,身心疲憊。所以從事和小孩子相關職業,一定要盡量避免身體接觸。
還舉一個真實例子。我碰到一個家長,單親媽媽。她給我描述,她有一次在和兒子激烈爭吵過後,兒子對她說了一句「I am going to shoot you! (我要射殺你)」之後,沒忍住扇了他一巴掌。但是這個行為卻被他人看見,舉報人我並不清楚,有可能是孩子的親爸爸,或者其他「社會好心人」。被舉報後,她被叫進了法庭,還打了一場官司。法官說她虐待自己的孩子,要罰她款,並且把撫養權給其他監護人。雖然最後她贏了官司,她身心疲憊。
這種現象值得家長和社會深思。那一巴掌,不足以留下任何傷痕,更不至於說是小孩被虐待。一般的家長聽到自己的孩子對自己大聲說「我要殺了你」,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和交流?大人們總說他們是孩子,童言無忌。但一直地縱容,不給予適當懲罰,等待孩子們成年踏入社會,沒有任何禮貌,沒有任何基本素養,這個社會會跟他們的家長一樣去寬容理解他們嗎?
在這裡我並不是說家長打孩子一定合情合理,肯定家長也有不對,但對小孩的合理的懲罰是必要的。家長必須正確引導孩子們說話的方式,而不是打著人權和平等的幌子,任其胡來。比如小孩打大人,大人被抓紅抓傷,小孩並不會違法,儘管他們故意這樣。而且正因為他們懂得大人不允許還手,還手就是極大錯誤,他們經常這樣鑽空子。
我提倡中國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同樣,我也反對家長一切話都是對的,因為他們比我們年長,所以更有經驗也不是絕對的。
我在這裡舉了幾個典型的例子,但這些孩子們不是特殊的,他們就是芸芸眾生當中的一兩個。家教良好的固然也多,反之也多。任何社會都存在這種差異。所以加拿大的老師管孩子們的力度,有時候也不好拿捏,更不好教導。儘管加拿大的教育模式有著強有力的法律監管,避免了老師和家長濫用權力的行為。同時,對於孩子們的有些不好行為,過於放縱。有的家長的不配合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以上的言論都是出自於我個人長期觀察出來的和親身經歷之後的觀點,不涉及任何政治,宗教,種族歧視的言論。我秉著盡量客觀的原則,也抒發了我對這邊教育模式的欣賞和擔憂。但我說的不一定都對。希望大家探討,也歡迎指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