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學中有個概念叫做放下我執,如何從這個角度看待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這類想法,這是不是執念?
謝謝大家的解答,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問。
受字數限制,題目可能沒有表達清楚。實際困擾我的是在出世入世兩者之間如何選擇,或者平衡。
我佛為了救苦救難,離開舒適的生活,歷盡艱辛,這算不算執念?我佛為了虎不傷人,寧可割肉喂虎,這算不算執念?
所以我佛應該放下"執念"嗎?
佛救的是人生中的苦,你覺得苦了,佛幫你尋找原因,找到一個叫執念的東西,才會勸你放下;你不覺得苦的時候,哪來的執念?佛救世人,心中才能滿足,故而為此付出的種種,都不能叫做執念呀。
實現人生理想的時候,心中有夢,腳下有路,雖然辛苦,精神上卻未必痛苦,如果走到有一天,似乎追求的還是理想,卻不能再讓你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反而讓你滋生出種種困擾疑慮,傷害自己,傷害他人,佛才會勸你放下。
所以人生理想這樣的東西,對於多數人來說,終有一天要放下,區別是它能帶給自己多久的充實和滿足。可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從一開始就不去背它,你就比別人機靈些,少痛苦些了。
有拿起才有放下,從未拿起過的人,到痛苦的時候,便是想著要放下,也不知道究竟有什麼可以去放下呀。不要拿勝義諦的概念來規範世俗諦。你還沒怎麼好好執過,看到個片語就覺得很有道理,就不想執了,這些都是浮躁。
看了許多人的回答,其實都不太理解"我執",能夠認識到的人很少(解悟),能夠放下的人就更少了(證悟)。其實克里希那穆提一生都再講這個,但真正體悟他教誨的人並不多。我知道想在這裡三言兩語就能把「我執」表述清楚,並且能讓讀者明了是有些不自量力。
我想引用心理學的概念來表述「我執」。
引用弗洛伊的的「三我」概念:本我:位於無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這個概念中的「超我」其實是最具有「我執」色彩的,我們經常會構建一個理想化的人格的形象,它受到破壞或被排斥就會產生痛苦,然而它並不是真實存在,只是我們構建的一個幻象,來自與生俱來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我們希望得到來自外界的認同感,也包括所謂的存在感。在這同時我們也經常忍受著自我和超我對本我施加的壓力。本我越強其實我執越小,但就像動物一樣,它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快樂,只是生物層面的滿足感。 而放下「我執」,就是覺察到最內在的不依附於歷史經驗的那個純然的我,三我融於一體,不執著於任何一個「我」的形象,與世界構成一種一元不二的整合狀態。 應用在生活中,可以舉無數個例子。比如你總希望自己是一個具有某種品質的人,並將自己與具有這個品質的我的形象混在一起,並渴求他人認同,但在別人眼裡你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或者一但有人對"我"這個形象進行批判等不認同的行為,你都會痛苦甚至惱怒,並極力維這個"我"的形象,這就是「我執」在生活中最平常的體現。
如果一個人能認知到「我執」,就會知道放下「我執」並不消極,反而更需要勇猛精進。
其實徹底放下了「我執」的佛和菩薩也有一個理想,就是普渡眾生,但關鍵就在於他們堅持這個理想卻不執著於它,度時機到了的可度之人,正所謂「點化」,沒有執著於此的強制色彩。
理想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我們不斷認清並放下我執的過程中。而執著於理想也是帶有我執色彩的,並不明智的態度。當然是執念。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說道說道「出世」、「入世」。
哪有一種行為是出世?哪有一個地方是出世?所謂出世,只不過是一種幻想,一個幻像:
想要一個完全與世隔絕的桃源,在那裡就只有符合他們興趣和口味的東西。
這只不過是一種因為心靈和信仰長期無依無靠而產生的想要寄人籬下的幼稚的夢想。所謂出世,看似強大其實弱小。不敢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只好退縮到自己心靈深處,品嘗夢想的些許甜味,滿足於虛幻的自欺欺人的安慰。
只有這真實的世界才是絕對、萬有、永在的,它包含一切錯與對、純潔與污濁、陰與陽、出與入、高尚與卑下、天堂與地獄,它才是無限的可能。一切真理都在此世間,不在它處。佛之勇猛、精進,豈是虛言哉!
不要去分別出世入世了,少年!最後,送你句歌詞吧:
有生之年 狹路相逢
終不能倖免
什麼是我執?就是有「我」的概念。放下我執就是沒有「我」的概念,你還遠遠做不到。我指向月亮的手不是月亮,你要破執,更要破破執,言語表達出來,就是執。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維特根斯坦,為了上樓需要梯子,但是梯子本身是多餘的東西。
都是類似的意思。體悟一下。佛學追求的是出世,追求人生理想說的是入世,兩種說法出發點不同,所以並不能互相評判對方呢。
話說回來,如果大家全都出世了,這個世界恐怕就沒有現在這麼精彩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52176
越戰恐懼症患者 充分證明業力我執邪見 不單改變你抽象思維概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 甚至改變你大腦組織結構
爵士貓3 分鐘前
所謂的邪見,就是我執,就是一個人固執的執有自己的認知形成的抽象概念。此種抽象概念,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時空環境,因緣關係,他人就會完全不了解此種抽象概念,你就會認為他是很邪惡的人。宗教裡面,由於信仰不同,確實有發生宗教戰爭與宗教衝突,今天的埃及中東的宗教衝突就是很劇烈。
但是宗教信仰,是人類最偉大的信仰,是人類10000年來進步的主要動力。
無神論,只是近100年來,才在中國、俄羅斯以及歐美推行開來。現在的AI專家以及神經科學家,大多是無神論者。但是無神論者,有的比較理性,比如薩特,但是有的比較邪惡,比如蘇聯的貝利亞等等。
師兄的【所以宗教中,一些莫名其妙的鬥爭經常發生,這都是邪見導致的。不信教的人,雖然也有鬥爭,但是相對客觀,客觀就是符合因果的體現,不像宗教人士,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是主觀亂來的。】,的觀點,本身極為不客觀。
為何?也許宗教在師兄的觀念里就是邪惡的東西。就原因而言,肯定是師兄的生活經歷給師兄造成了【宗教邪惡】的觀念。
再深入分析,師兄的佛學功力已經很深,為何在宗教問題上我執會這麼深,這麼不願意進行深入研究一下宗教的本質呢?
我後面分析。
我們是如何失控的?腦前額葉 DLPFC智慧-最高級認知-社會化行為-抽象思維-決策中樞 恥辱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人類在對於意識與大腦的認知方面,最恥辱的事件,就是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是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包括切除腦前額葉外皮的連接組織,有時會被簡稱為腦白質切除術、腦葉切斷術等。腦白質切除術主 腦葉切斷器要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病,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精神外科手術。
美國醫生沃爾特·弗里曼也參加了1935年的倫敦會議。第二年在看到莫尼斯的報告之後,他開始嘗試實施自己的前腦葉切除手術。
起初,他使用的是同莫尼斯一樣的手術方式,很快他就發展出自己的一種更加迅速便利的手術方式。在他的手術中,需要的工具是一個類似於冰錐的錐子和一個榔頭,病人被施以電擊以代替藥物麻醉。手術時將錐子經由眼球上部從眼眶中鑿入腦內,破壞掉相應的神經。這一過程十分迅速,而且某些情況甚至不需要手術室就可以施行。
1936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之間,美國大約實施了4萬到5萬例這樣的手術,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到20世紀40年代後半段,情況變得愈發糟糕起來,聲稱可以「治療瘋狂」的前腦葉切除術本身卻陷入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瘋狂和混亂中。由於媒體和廣告的添油加醋,這種本該是治療嚴重精神病的最後手段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儼然成了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金油。在日本,許多小孩子被他們的家長送去做前腦葉切除術,而原因僅僅是家長覺得他們「不乖」[6]。在丹麥,政府專門為這類「新型療法」建造了大量醫院,而針對的疾病則是從弱智到厭食症簡直無所不包[11]。在情況最嚴重的美國,由於弗里曼等人鼓吹「精神病要扼殺在萌芽狀態」,成千上萬的人沒有經過仔細檢查就被拉去做了這種手術[12]。更有甚者將這種手術用在了暴力罪犯和政治犯身上[6]。
翻看那個時代的病歷,不難發現許多令人扼腕的悲劇。《華爾街日報》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篇報道披露,在二戰期間和結束之後,美國政府曾對一批遭受戰後精神創傷的退伍軍人集體實施前腦葉白質切除術,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遭受了伴隨其一生的嚴重後遺症。
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由於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對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效果,他被授予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是人類科學的最大的恥辱,最黑暗的時期,遠超過原子彈轟炸日本人。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也是人類科學歷史上最大的邪說邪見!
今天已經知道 前額葉皮質——是人類智慧的中樞!
前額葉皮質--人類智慧的沃土 - 好大夫在線
前額葉皮質
一、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DLPFC
1、DLPFC是地球生命千百萬年進化所獲得的最高級神經機能——人智慧中樞的的居所。
2、它具有分析辨偽、問題解決和執行功能。
3、它是人類的智慧中樞、社會化行為中樞、抽象辨偽探真求實中樞、正確選擇及合理行為中樞。
4、負責不同類型認知活動的策劃、發動,是最高級認知中樞。
5、是重要的、關鍵的、具支配性的腦區。
6、其皮質錐體細胞是人類各種認知活動的啟動源、發動機。
7、它本身是語言信息的儲存區,它又負責提取其他腦區存儲的信息資源。
8、它的活動總是伴隨意識的充分覺醒。
9、它使用「注意力」聚焦、選擇和切換不同的腦區和機能以適應環境。
二、眶額葉皮質 OFC
眼球上方的一部分前額葉皮質,與衝動、驅動力的調節和控制有關。
三、前扣帶回皮質 ACC
1、在扣帶回頂部,也稱背側ACC。對選擇性注意具有重要調節作用。
2、ACC下部為腹側ACC或膝下ACC。參與各種情緒調節,如抑鬱和焦慮。
四、腹內側(或腹正中)前額葉皮質 VMPFC。
位於眶額葉皮質和腹側前扣帶回皮質之間。參與「情緒的加工處理過程」。
但是在1940--1950年,人類對於【科學】的盲目崇拜,導致了人類崇拜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崇拜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魔力,就如同宗教崇拜中的聖人一樣!
今天,人工智慧技術,人類又發起了新的一輪的狂熱病,智人機器人具有自由意志不遠了、AI取代人類的瘋狂熱潮遍布全球,中國的騰訊的馬化騰、谷歌技術瘋子,以領著一群瘋子往前狂奔!
這就是人類的業力!這種邪見的共業,經過幾十年就要大爆發一次!
但是對於個體的邪見為何存在,不是一句佛學【放下我執】,佛學的禪修就可以做到的。
美國越戰的退伍老兵,有十幾萬人患有越戰恐懼症,他們天天活在恐懼之中,生不如死,十分悲慘!
科學家對越戰恐懼症患者進行大腦掃描,發現她們的大腦組織已經改變,與正常人不一樣,他們正常思維的大腦組織區域已經嚴重萎縮。大腦原始的低級的求生組織區域很是發達。這就可以解釋越戰恐懼症患者,對環境十分敏感,就如同原始人一樣,時刻要為生存而戰。
越戰恐懼症患者的例子,已經充分證明了業力、我執、邪見,不單是改變你的抽象思維的概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甚至可以改變你的大腦組織結構。
人類的集體狂熱症,就是說明邪見是可以通過媒體、宣傳而給人的大腦以改變而得以傳播的。
今天的傳銷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認知做事,減少妄念。
享受朝理想奮鬥的過程,不要執著在是否得到上。
追求人生理想是我執,但堅持不去追求任何理想,也是一種我執。我執實際上是人對某種體驗狀態的一種執著。佛和人的區別是,他對自己的狀態高度清醒,並不拘泥於任何狀態,可以進入狀態深入體驗每個細節,也出得來轉換其他狀態。而人常喜歡陷入某種或者某幾種狀態里,執著著不出來。
「人生理想」是什麼?如果是執著於追求不切實際、物慾為主的理想,那當然是不能符合佛法的。如果是自利、利他的,造福報恩,並且不犯五戒的,那麼這樣的理想肯定是人天善法;決心追求這樣的理想是佛教所讚許的,但同時卻應該看清無常、無我的事實,不執著於一時的成功和失敗。進一步的精進學佛,對勝義諦的追求,那是「善法欲」;雖然也可以歸類為「執著」,但卻是學佛必經之路;到最後當然要把渡河的舟筏拋棄,但一開始就拋棄一切,又怎能渡河呢?學佛是漸進的,有層次的,如上面有人提到:「不要拿勝義諦的概念來規範世俗諦」。
所謂「無有分別」乃邪見《 給初學者的建議 》佛教中的放下執念,隨緣並不是教育我們因循守舊,得過且過,而是要我們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生活,就是說雖然我追求理想,追求自我實現,但是我並不執著於我必須實現理想,必須做到自我實現,這樣才能生活的更柔軟一些。
非成熟想法:執念是指,不達到某一結果會非常痛苦。但是我們還是要有理想和目標,重在的是過程,看淡最終的結果。可是大部分人做到這點很難,得失心都很重,不甘心自己的付出與努力。
看了這麼多答案,可以說達到點上的沒幾個。而贊同最多的答案卻更讓人失望。(話雖然難聽,但我沒有惡意。如果以佛家例子為例,沒有所謂的誰的思想更高明。所以這裡我說說我的思考。)
其實樓主的問題潛台詞如果沒猜錯的話應該是究竟執著對呢,還是不執著對呢?亦或者佛教這思想根本就是坑爹呢?!呵呵,別急,且聽老衲給你慢慢到來…基本上可以這麼說,對佛家思想的最多解釋都停留在心靈雞湯或者不痛不癢的理論階段,極為尷尬。
首先,佛教思想流派眾多,我國所說的佛教思想如果沒有特殊說明就可以理解為禪宗思想。其次,在佛教旳原教旨主義看來,現在大多佛教思想及形式都是狗屎。好了,在明白上面說的背景的情況下我放點乾貨。在我天朝影響漢民族的佛教思想以大乘為主。人為萬物無差別,結合題主的問題便是,執著與不執著其實都是沒差別的。心經核心一句話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可理解為一切(甚至包括空),空就較難解釋,如果按照數學模型來講,可以這樣理解為{色}。我知道這硬解起來很費勁,我也非故弄玄虛。下面我就硬解釋一次,空可以理解為從另一個緯度或標準或模型下看色,兩者之間無價值判斷。此刻需要插一點題外話,佛教思想可以理解為弧線或圓形思維,而非日常生活常用的線性思維,最簡單的例子是人們多認為上面的話的理解是空的境界要高於色的境界。其實這並不是佛家思想的本意,兩者而言並不差別。講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們來說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傳統解釋為色為入世,空為出世還是有一定程度道理的。將社會中紛繁複雜的色看「空」,讓人的思維更開闊,不糾結於某物,視野長遠。(究竟有多遠?有多大?哈哈,因人而異了,總之要多遠有多遠,比你想的還要遠。)從「空」看到「色」,舉個例子,有人看到一座山就認為是一座山,有些人就會寫出一些曠世名句例如「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些人就決定寫詩描寫山破壞了純自然就不寫。有人會畫出來,有人會唱出來。這種種都是一種選擇,無關乎誰高誰低。但這「色」也帶來了文學,繪畫,歌曲等創作大一點說他創造了文化,雖然內容(主義我沒說質量參差不齊,因為說到質就有標準,那標準何來呢?)參差不齊。這就是入世的結果。色與空上面分開講是為了方便理解,但它們相互滲透並不是兩個概念。回到答主的問題,其實答主問題的實質是,究竟是執著對呢,還是不執著對呢?又或者佛教的思想根本就是坑爹呢?!
經過上面的思考,第一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因為佛教思想給了我們一個認識世界的方法,世界觀。選擇執著還是不執著就和選擇喝水或選擇吃藥一樣。渴了喝水,生病吃藥。關鍵不在於該執著還是該不執著,而是在於怎樣判斷什麼時候執著,什麼時候不執著。題外話,甚至有些時候你認為的執著是真的執著嗎?對事物的正確判斷或從質與量上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才是關鍵。佛教的思想,禪宗的斗極峰,一語道破禪機等等無不是在拓展我們的這些能力。包括知乎上各種大牛的回答都在做些這些事…話題扯遠了,在亂扯就不知道跑哪了…第二個問題,坑爹不?!你認為坑爹不坑爹,佛教根本就不care。語言的發明一大原因是表達人的思想,但表達的準確與否顯然是值得商榷的。那麼如果題主思考到某個階段就會有這個階段的表現,此時一種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你的思想能產生磁場共振,也能讓你內分泌紊亂。坑不坑爹完全在於你。此時坑爹不代表以後坑爹,曾經不坑不代表現在不坑。手機打字難免出錯。
好了,交行等待過程中做了次「空」的旅行,哥現在辦完事了,要入世了,哈哈。哎!哎!哎!,警察叔叔車貼條啊,我知錯了,我這就走…佛教中放下的「執著」,是那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的那個執著。不是放棄追求,可以追求理想,人生目標,各種追求,但是不要因為達不到追求目標就失落痛苦萬分,得到就欣喜若狂手足無措。
我執,並不僅僅是指執著,而是心智對「我」的執著,這也是苦的來源。
放下我執,意味著不再去被這個「我」去控制的處世,當它升起於心時試圖控制我們時,我們能察覺到他就是放下我執的第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