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作家的高產低產與否,反映了什麼?優秀的文學家更傾向於高產還是低產?
謝邀。
其實用高產低產來評價作家,有點理想化了。好像作家是奶牛是母雞是流水線似的,一天啥事不幹就咣噹噹寫。說句大實話+大俗話,作家高產,最重要的因素:經濟。
雨果29歲時寫《巴黎聖母院》,是因為出版商催稿,讓老婆把衣服都藏起來免得自己忍不住出門,閉門死寫,半年交了稿。
巴爾扎克拚死寫那麼多《人間喜劇》,為了啥?和大仲馬刷字數一樣,賺錢過好日子啊。
福克納自己都說其實不愛寫短篇,但得謀生計,所以就寫短篇賺錢,養自己寫那些長篇。
菲茨傑拉德到後來拚死寫東西基本是被他瘋老婆逼著;歐·亨利得靠寫東西賺錢;歐仁·蘇是圖報紙連載能過好日子;金庸寫十四部是為了給《明報》撐版。
率多如此。
反過來,納博科夫到美國後頭十來年,寫小說不如在歐洲勤奮,是因為得在康奈爾教書,乘旅遊間隙才能在汽車旅館寫《洛麗塔》。卡夫卡、圖尼埃爾早年都是在工作間隙寫小說。TS艾略特當時在銀行上班,沒法寫東西,苦啊!龐德和海明威趕緊的,給他集資募捐,企圖把他救出來。
所以說了,高產低產,都可能是被逼的。
經濟獨立一點的人物,就得分了。
通常,低產/中短篇流的作家,都是比較內向深邃叩問內心技巧精美的完美主義流。博爾赫斯一輩子只寫短篇小說,盧爾福寫了兩本書不寫了,卡夫卡臨死前要馬克斯·布羅德別出版他的小說。這幾位都是邃深幽暗、近於寓言家的人物。
也有些人雖然不是短篇流,但寫書不算多,精雕細琢,那是心裡有一整個世界觀想傾吐。《紅樓夢》、《儒林外史》、《西遊記》都是好例子。普魯斯特亦然。其實福克納、馬爾克斯這種寫了幾十個長篇,但通體都在描述一個世界體系的(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馬爾克斯那些小鎮)也算這種。雖高產,但不散。國內現在莫言其實也有點這意思。這類人通常比上一種人外向點兒。
馮夢龍、毛姆這樣的」散流高產「(我自己編的名字),屬於有趣兒型。這類一般沒有一個凝聚宏偉的世界觀要陳述,但人有趣,洞察力強,敘述技巧又高明,通常是更貼近地面更有生活氣息的人物。金庸、大仲馬其實也可以歸到這類去。
另一種高產是」宏偉流高產「,陀大爺、托爾斯泰、中晚年雨果、莎士比亞這一流的。這類怪物可遇而不可求,都是要被人奉到荷馬那一級別供著的大神,不以常理論。
當然其他低產類很多,大多是命數使然。瑪格麗特·米切爾寫《飄》屬於寫著玩,有點民科的意思,然後名震天下。小仲馬寫的短東西啊劇本啊其實不少,但《茶花女》傳世太有名,反而顯得他大低產了——也因為這段子是他那段苦逼人生的真實寫照。許多低產作家偶爾有窮其一生寫出了一本濃縮厚貨(麥爾維爾《白鯨》),大多是偶然寫了一本神東西以後再也寫不出了,那又不能一概而論了。
高產低產,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有個小故事,說瑪格麗特·米歇爾有次參加一個酒會,旁邊一個作家,喋喋不休的吹噓自己寫了多少多少作品,最後他問米歇爾:你寫過什麼作品嗎? 米歇爾微笑著回答說:「我就一部,《飄》」。
有一部作品就形成一個龐大研究學科的曹雪芹,也有創作了三十七部戲劇和二部長篇敘事詩的莎士比亞,你能說誰比誰偉大?反映了作家本人價值的體現。價值某種程度上是與產量相關的。一個作家也許只寫了一部作品傳世了,而且很有名,但是作為一個職業作家,絕不會只滿足寫一部作品,因為他的話沒有說完。他的完整表達需要建立在量的基礎上。一個作家老了,看到書櫥里自己寫的一溜書,其中只有一本出名了,但是這些合起來才是他的完整思想,他可以微笑著說:好了,我的話說完了。
那你說現在的網路小說家動輒一日四更萬字更新,那是為了哪般?一是為了賺錢,寫網路小說好比過獨木橋,幾乎全憑更新,字數。更的多了要是文筆還行收入自然水漲船高。
記得看過一篇寫給為了吃飯而寫作的網路作者的文章,不提文章里說的各種提高點擊率的方法,單單一句話就叫我記憶深刻。大概意思如下:
我們網路小說的讀者是最寬容的,他不在乎你寫的人物有多麼的精雕細琢,也不在乎你的劇情有多狗血,甚至不在乎你文章里為數不少的錯別字。這就推出了網路高產的第二個原因:讀者需求。網路文學中有不小一部分是快餐文學,它能夠讓人在上下班途中,休息時間也略有興趣的看上幾眼。這樣的文學作品絕大多數都不能給人生以啟迪,教會人什麼真正的知識,但為什麼還好好的存在於各大文學網的書架之上?就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了,相比於心靈,身體走得太快。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包括實體書籍,到底還有多少是為了寫作而寫作的人?為了寫作而寫作究竟還有無意義?這樣的問題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一個無法回頭的答案。一個作家的高產與否當然是反映了他出版的作品多還是少,這句話是廢話,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是無限小或者無限大。一個作家是否高產關乎太多的東西:寫作在他的生活中所佔的時間、發表作品和未發表作品的比例、作者對於發表作品的要求、作者思考的時間和寫作的時間的比例、作者的職業、是否是職業作家、作者從事寫作的時間、作者的壽命........這樣想來,這個問題就無限大了。 第二個問題,仍然有太多的情況,只能說視作者自己而定,不可能有一定的規律。優秀的文學家洞悉周遭,從生活中、生命中獲得感悟,需經過長期的思考和體驗,這可以通過不斷的寫作來了解自己、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從而轉化為寶貴的財富,但同時也可能是從體驗不同尋常的人生歷練或者經過內心的探索和思考得來的,不一定通過不斷的寫作,但也能靈魂和內心得到感悟,因此討論優秀作家傾向於高產還是低產是沒有結果的。
數量只是一個標誌,質量才是根本;需要的是精品,而不是庸作。那怕你有很多。
曹雪芹好像也只是一部作品傳世
與產量無關,張若虛只一首《春江花月夜》,還不是萬古流傳?好的作品與時代的關聯性更強。戰爭、動蕩的年代才能出產優秀甚至偉大的作家。
高產和低產由很多因素決定吧,比如,一個作家的靈感是不是時時湧現,或者靈感是不是能有效轉化成文字產物,以及,作者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態度,是可以一氣呵成還是需要精雕細琢,所以,反應不了大眾的問題,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個人覺得高產低產應該取決於一個作家某一時期的人生經歷生活狀態,同樣,反映的應該也是這個。所以我傾向於一個優秀的的文學家最好可以遵從本心,一定程度上保留真實,不必苛求高產或低產,更不必以此要求自己,簡單的說,就是有想法就寫,沒感覺不要硬憋,又不是應試作文,何必呢。再說大家也看到了,不是高產作家作品就不優秀,譬如莫泊桑,也不是低產作家就水平一般,譬如米歇爾。
雖然不能用產量衡量經典作家的地位和經典作品的思想性。然而,大部分當世或已過世作家都是憑藉長篇巨著證明自己的,如王安憶的 長恨歌,路遙的 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 白鹿原。相對來說,相同的水平,憑藉短篇小說成名的機會比長篇小說小很多。這是因為長篇小說可以憑藉宏巨的思想,波瀾壯闊的社會描寫等贏得讀者和評論家。篇幅較短但卻幫助作者奠定地位的,我認為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和郭沫若的 女神
寫飄的那個作家一輩只寫了這一本書,作家的功力和他出書的數量沒有太大關係……
推薦閱讀:
※身為作家或編劇,你的生活和筆下的故事有怎樣的聯繫?
※鄭淵潔為什麼沒得安徒生獎?
※有哪些配得上「當代魯迅」這個稱號的人?
※跳舞在網文圈裡顏值是不是很高的一類,他的頭像有沒有雷軍的既視感?
※我是一個圖書策劃人,如何在知乎約到質量高的作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