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無明是怎麼回事?

根本無明是怎麼產生的,如來藏常有鏡子和大海的比喻,那麼使產生鏡影的外緣和波浪的業風又是什麼?如來藏不是唯一絕對的嗎?為什麼還會有使它被染污的無明?


這一段,可以給你一個方向:楞嚴中演若達多的故事。

演若達多瘋了,可是瘋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先有頭?顯然不是。因為先無頭?那更不可能。有頭無頭都不是親生因。於此,只能說,有一念無明,「忽然」就瘋了。因為無明本身的虛妄性,就彷彿是「忽然」一樣。
另外還有夢喻:一個人做夢,夢裡自己叫張三,張三有父母有老婆有孩子,好像有挺完整的生活那麼我們能不能在夢中追溯張三的起始呢?很難追溯吧?就彷彿」忽然「的出現了。
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語言邏輯,相對於實相是具有滯後性的,無法用來準確描述這種超越性的根本問題,只能勉強」忽然「。


如來藏和根本無明沒有關係,根本無明也叫無始無明,是大乘佛教中五住地惑中的無明住地(其餘四住地統稱一念無明),是大乘佛教宣稱菩薩留惑潤生中的惑,也是大乘佛陀啟用金剛喻定所斷的最後一品無明。

五住地惑分別為:

1 見一處住地,即三界的見道位所斷煩惱;

2 欲愛住地,即欲界的修道位所斷煩惱;

3 色愛住地,即色界的修道位所斷煩惱;

4 有愛住地,即無色界的修道位所斷煩惱;

5 無明住地,即三界的一切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這些住地相當於果位的標準,見一處住地如果斷盡,就是大乘的初地菩薩,欲愛住地永伏則是三地菩薩,色愛有愛住地永伏則是八地菩薩,如果斷盡無明住地就是說成佛了,成就一切種種智。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無明住地在原始佛教中就是泛指所有住地的統稱,不是單獨立為一個住地的,因為無明就是指無知,而無知的體現就是前面四住地,所以如果前四住地都斷盡,自然就沒有了無明住地。因此原始佛教中會說阿羅漢啟用金剛喻定,斷盡最後一品無明,而不會把範圍縮小到只有佛陀才能斷盡最後一品無明。

那麼最後一品無明到底是什麼,這個在大乘佛教是很難解釋清楚的,因為大乘佛教在原始佛教的基礎上對佛法做了一些改動,有的地方會比較輕描淡寫,所以這個地方必須看部派佛教的理解,依據俱舍論,最後一品無明就是指非想非非想處的我執或者我愛,也就是大乘佛教中的俱生我執,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外道行者修到無所有處定的時候,已經明白了心物兩空,一無是處,於是更進一步修行,發現,「心物兩空,一無所有」這最後的證悟是否也是可以空掉,如果徹底空掉,豈不是斷滅無餘了嗎,外道不敢證得這種滅盡無餘的境界,所以這種要空不空的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處,那麼佛法就是把這最後一品無明或者最後一品我執徹底斷掉,名為金剛喻定,是阿羅漢的般若智慧的體現,能斷三界一切煩惱,究竟解脫。


這個,在楞嚴經中說得很多,隨便舉一例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

如果沒有建立起性見之前,只能簡單解釋下:所謂覺性,就是能覺能知的功能,既然是「能覺能知」,當然就會有「有覺有知」了,而這個「能覺能知」所產生的「所覺所知」會有兩種情況:如實和不如實。對於如實的認知,稱為正覺,導致的結果即是涅槃;對於不如實的認知,則稱為無明,導致的結果就是因為不如實,所以不斷的造做;因為不斷造做,從迷集迷,從而最終在相上顯現出輪迴特性的相;而當「最終在相上顯現出輪迴特性的相」時,才在方便上稱為眾生,也就是六道眾生的來源。這,就是上面那段經文的簡單解釋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雖說無明本無性,不是本有,但是哦!!!針對每個眾生而言(注意這個前提!!!),無明是在之前的(成為眾生之前)。而這個在眾生之前的無明,就稱為根本無明。

在此,再著重的強調一次:說是「根本無明」,也不是無明本有的意思!!!!!

以上能明白了,再來說鏡子的比喻吧(大海之例同理):覺性和鏡子一樣,只有本有的功能(覺性為覺知;鏡子為照)而無「我」的特質,也正因為無我故,鏡子不會有選擇的說「我不照」,覺性也不會有選擇的說「我不覺」。鏡子只是平等的映照一切相;覺性也只是平等的覺知一切相。因鏡子平等而照故,鏡中有惡相、善相;因覺性平等而覺故,認知中有正覺、無明。

至於說如來藏是絕對唯一,其實是說如來藏外別無一物,而不是說如來藏本身是單一的一個東東,如來藏包含一切性、相了,粗分就可以分為覺性和法性兩種;楞嚴經中就分為地、水、火、風、空、根、識七種;如果在某些場合,為了方便講解,甚至可以分為無量種呢(齜牙)。一一法,一一性,而這些種種性皆是非來非去,非實非虛、非在非不在…………因此,如來藏以非一非異為一相,一相故,無相。這些在其他經典中是處處可以印證的,比如: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比如:無相者,非有相非無相;比如:無相亦無相等等。

以上(本只想簡單說說,誰知道搞出這麼大篇幅,還意猶未盡……上題主的大當了…………)

話說,題主所問的這些問題其實並不適合現在就去思考,這些內容應該是說給已經見性的菩薩聽的,甚至,世尊在講解完了後往往還不忘再斥責一句:此非正問!所以給題主個建議:最好先扎紮實實的從阿含開始打好基礎,在見滅諦以後,這些其實只要稍有引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下保證,這種扎紮實實的修行,遠比那些一味為開悟而去亂開知見的快多了!!!!!老實,是最大的捷徑!除此之外的一切「捷徑」都是在繞彎路


根本無明是無始無明之異名,(無始無明)。

《傳通記糅鈔》云:「問:根本無明其相如何?答:我等心性天然迷悟二,其迷本名根本無明,悟本名本覺。此二無始本有,法自性天然理,難及思慮,不出言舌處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根本無明其名相是什麼意思?答:我們眾生之心性,本來天生就具備迷、悟二性,其性迷惑就稱作根本無明;其性明悟稱作本覺。此二法是眾生無始以來所具有的,這是自性天然的法理,不可得思議,非是語言之所辯說。

使產生鏡影的外緣和波浪的業風又是什麼?是眾生業力感召的五欲六塵相。

如來藏不是唯一絕對的嗎?不是,如來藏是本性妙用,唯一絕對的是如來藏性,是絕待的。

為什麼還會有使它被染污的無明?如來藏即第八識--含藏識(阿賴耶識),源於一念不覺,不覺即無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阿彌陀佛。感恩您。

楞嚴經云: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有漏微塵國,有漏,明其必壞。微塵,明其其細已甚也。三有,謂三界也。此段經文,是說晦昧之虛空(根本無明),在大圓覺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漚,即泡也。而微塵國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滅時,且無晦昧之虛空何況三界耶!

一切學人,常當觀照此理所認之虛空,尚是晦昧的昏擾擾相。尚且渺小如泡何況世界,何況此身,何足算哉。豈可棄包含虛空,囊括三界之真實圓明性海。而認一渺小脆薄,成壞無常之浮漚乎。-

  至於影者,望之似有,考實則無。此身亦然,虛妄現有,考實則無。譬如鏡中人影,因照則現。肥瘦長短,纖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業,循業而現。壽夭好醜,因果難逃。

南嶽思大師曰:凈心如鏡,凡聖如像。

此明身之可見,因凈心本具見性。猶如像之可見,因明鏡本具照性。豈可因其可見,遂誤認為實有!且凈心之見性中,本無此身。不過見性發現之影耳。亦猶明鏡之照性中,本無此像。不過照性發現之影耳。以上所說,猶是以幻身望於凈心,明其為凈心所現之影。若約幻身當體說之,亦復如影。何以故?除五蘊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蘊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漚。其餘受想行識四蘊,又莫非虛妄。(名曰妄想,故是虛妄。)然則即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況五蘊假合之幻身,其為似有實無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實本空也。-

憨山大師云:

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凈明現,法爾如此。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若了真心無相則三界頓空,當知現有三界之相者,特依妄心而得住持耳!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三界妄相乃業幻所作,本來不實,如鏡現像,但唯眾生妄心分別而有。

一、根本無明是怎麼產生的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從此義云何下,征明諸法由心生滅,蓋歸重一念為生法之本也!(根本無明)

良以真心本無生滅,只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遂轉廣大無相真心而為三界之妄法,是則諸法皆從心起,由妄念而生也!推一念元無自體,依真而立則妄本即真,故諸法唯心,而妄分別者皆自心也!

二、如來藏常有鏡子和大海的比喻,那麼使產生鏡影的外緣和波浪的業風又是什麼?

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眾生從本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生死不斷耳!

眾生不了心本無相故妄境不空故知眾生妄法皆依心住持於真心中了不可得。

以一念之迷則萬法齊彰,故云心生則種種法生;若了一念無生三界頓空,故云心滅則種種法滅

此論直指一心,但了一念無生則頓登佛地,所謂若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矣

悲夫!眾生從本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生死不斷耳! 上明相續意,下明意識- 複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增長義故。

此明意識即前相續識但依凡夫取著外境執為我我所,攀緣六塵為我受用,故名;蓋以相續為根,故深執著我愛起惑造業者乃意識耳!此六粗之『執取』、『計名字』二粗相也!以此識外依五根分別取境,故名分離識;又通緣內外根境種種事相,故又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等者-蓋五住地無明,顯前五意總依無明住地,此意識見愛等四住地煩惱將以起惑造業也!

上明一心生滅因緣乃順無明流生起生死染法,下明依一心生滅因緣即染還凈以明頓漸不同-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

此略明還凈以顯緣起甚深也!謂此根本無明業識甚深最極微細,今欲返妄歸真,直須破此無明根本業識,方證一心之源乃為究竟

三、如來藏不是唯一絕對的嗎?

如來藏本來自有,性如金剛,即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亦即禪宗參禪證悟的標的。三乘菩提皆以如來藏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實相,是佛法的根基,是眾生成佛的基礎,一切修行皆離不開如來藏。

若否定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若無常住心持種,就會使得因果律成為虛妄說。

四、為什麼還會有使它被染污的無明?

然而如來藏心體雖不可滅,心體中含有諸異熟及等流種子流注變易,隨眾生果報,以如來藏之功德產生有情各自該有的果報身。

如果把如來藏否定了,還有哪個心執持業種?因為沒有常住心持種,就會使得因果律成為虛妄說。等於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是因果律明明是在法界中存在的。

若否定如來藏而說緣起性空,則一切皆空,撥無因果,眾生當無法成佛。因為法界中只有第八識才是業果報系統,以外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持種……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像它具足中道性、實相性、真如性、涅槃性、本來性、圓成實性。

若無如來藏,三乘菩提一切法,皆成戲論。


這是世尊都沒有揭示的。

世尊只是告訴我們宇宙世界是這樣的,我們該怎麼做。

也許有一天你就明白了。


感謝邀請。理論性的解答像幾位答主說的一樣,可以在《楞嚴經》中找到。末學粗淺的認識是,如來藏是無法被污染的,所謂「不垢不凈」。「我以為被污染」,「我」,不存在,「以為」,妄想,「被污染」,無法污染。


謝邀

您所問的問題可以歸屬於「十四無記」

可能就是佛陀也會閉口不答

原因如下

1.答案於解脫輪迴無意

2.沒有正確的能夠理解的答案

即論題「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

佛陀更鼓勵比丘們議論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您可以百度下這些

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

量子壇經:第051講:如何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學習大乘的修行者是怎麼實修的?
藏傳佛教閉大關,一個星期兩天不喝水不吃飯人受得了嗎?
為什麼佛教徒會放任釋迦牟尼被神化?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藏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