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晚清,世界各國都想方設法在中國修鐵路?又為何被解讀為「意在滅亡中國」?

多次在不同場合看到類似的說法「列強在華修鐵路是要滅亡中國」,比如《新少林寺》,但一直不解其中奧妙所在。修鐵路怎麼反而成了一件禍事了呢?求解惑。最好能詳細剖析其中利害,先謝謝。


謝謝邀請。

之前的回答已經不錯了,都是看中了「資源」。我試試從不同的角度說說。

首先,清廷的觀念很保守:洋人既然來了,不能讓他們深入內地,只可開放口岸,不可割地殖民。於是早期的條約中,基本都是對口岸開放的要求。

然而只有口岸,外國勢力只能做進出口生意,卻無法實現把資本輸出到中國,賺取投資收益的目的。儘管各國有了或大或小的租界,但租界遠遠不能達到獲取資源、海外生產的要求。於是修鐵路,就變成了一個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內地的跳板。

修鐵路放在現在,都是個費人費錢的工作,而退回100多年前的中國,更是困難:鋼材、炸藥要國外進口,修路全靠人工,更不算施工機械和隨後的備件購買,完全是一筆天文數字的開支。而清廷到最後的家底已經沒多少了,財政窘迫,修鐵路就意味著借債。

借債也分向誰借:向外國政府借,難免又要被宰一刀 ---- 日本就曾經干過先扣了利息再借出來的事情。況且山河每況愈下,外國政府不見得願意繼續借錢給清廷,那麼只有向社會借,才能真正借到錢。於是中前期清廷選擇向外國借錢,而末期則是通過國外投行來發行鐵路債券。

既然借了債,就得還錢。外國貸款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實物充貸:用進口的鋼材、物資來充當放貸。而鐵路既然建成,沒錢還債,清廷就只能靠出讓鐵路所有權來抵債:中國出人力卻為外國修了鐵路。這對於外國勢力將中國殖民地化是相當有利的:鐵路是現代化工業和軍事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

對於鐵路債券的償還,歷史上曾經出過一個案子,就是傑克遜訴湖廣鐵路債券案。這是題外話。


1903年 日本《朝日新聞》如是說:

鐵路所布,即權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權、商權、礦權、交通權,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縱於鐵路兩軌,莫敢誰何。故大鐵道者,猶人之血管機關也,死生存之系之。有鐵路權,即有一切權。有一切權,則凡其地官吏,皆吾頤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

後人評價此為「「亡人國」而「亡之使不知其亡」「分人土」而「分之使不知其分」的絕妙之法。」

時列強改革已成,產能大增,如不列顛,日本等國,國內市場狹小,資產大鱷豈能飽食乎?大清積弱,但地大物博,當下列強為鼎,我為鹿,不逐此鹿以輸出過剩產能更待何時?清國貸七國錢款修路,豈與虎謀皮無異乎?以鐵路經營權,礦權,通商權抵債,列強所至,摧枯拉朽,破我自然經濟如碾齏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鐵路所布,豈非列強之疆界乎?兵貴神速,豈不聞當年美利堅林肯總統倚鐵路運輸兵源以安天下乎?


好像孫中山當初想推到封建,就想用經濟大改革來推動。而方式,拉動經濟最大的助力的就是鐵路。


鐵路沿線的礦產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還有極大的軍事和政治利益,舉個例子,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北洋軍南下鎮壓,走的是蘆漢鐵路,這條鐵路是比利時的一家鐵路公司經營的,而比利時當時是英國的跟班,英國當時是支持袁世凱的,所以北洋軍能夠通過鐵路迅速的南下鎮壓革命,鐵路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我覺得和今天投資辦廠是一樣的,不要老想著什麼瓜分中國,清政府擔心的是兩方面。

一個是怕鐵路修通,交通發達,洋人進來,民智開啟,增加就業,經濟發展,新的經濟模式和社會結構變化,傳統價值觀受到衝擊,自己的統治受到威脅,所以不願進步,和今天朝鮮的問題類似。再者洋人也確實在傳教,這就相當可怕了,你把我的人都弄成基督徒,信上帝,聽教皇了,我不是上帝授權的,不就成了非法的天子了嗎?

二是迷信和落後的思維。當時不光是政府,老百姓也有人覺得鐵路會破了風水,壓了龍脈,驚了祖墳里的祖宗,抵制很自然。而且大部分人看不到交通便利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目光比較短淺。

個人看法。


三大經濟浪潮:

1. 鐵路

2. 電話

3. 互聯網

都要修鐵路是要生存要發展的必然,一切都是生意。

「以上發佈於 2012-02-07 」

鐵路就意味著陸權,掌握了鐵路就意味著霸權。說在華修鐵路是要滅亡中國也就是因為這個,自己不掌握的鐵路在政治和軍事上對國家有百害無一益,只是在經濟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受邀題。

上面大家都說的很好了,一方面是鐵路沿線的資源、礦產等等。

另一方面,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車了,且早期修築鐵路之處大多數都通向各地咽喉要道。

有了鐵路的經營權,運兵則指日可達,運糧則可保後勤無憂,晚晴那會子,誰經營著鐵路,誰就可以將清政府一軍。


修了鐵路可以主張與鐵路有關的權利,看看鐵道部就知道了嘛,公安檢察都是獨立的。


好吧,@wang 朋友的回答應該已經非常好了。

我說一句吧:

玩過《文明5》這個遊戲的朋友,我相信,到了中後期一定會將自己修築的道路升級到鐵路吧。

為什麼呢?因為鐵路是最快速的調動各種資源的路徑。


總結一下

經濟上——製造需求,培養市場,輸出商品,資本借貸

政治上——獲取資源、情報,確立產權、治權

軍事上——建立後勤軍備


滿鐵當年被稱為「日本在中國的東印度公司」,請參見維基百科相關條目內容:

除了鐵道、水運、航空等交通運輸業務之外,滿鐵還經營礦業、冶金、電氣、農林畜牧、文化、教育、旅遊等業務,擁有鞍山制鐵所(昭和制鋼所,現為鞍山鋼鐵集團公司)、滿洲採金、滿洲鉛礦、滿洲礦業開發、滿洲輕金屬製造、日滿鎂工業、同和汽車、滿洲電業、滿洲化學工業、滿洲鹽業、以及遍布各主要城市的滿鐵醫院和大和旅館等多家會社和文教科研醫療機構。同時滿鐵還負責其附屬地內各城市(滿鐵奉天附屬地、長春附屬地、鞍山、大石橋、四平街、公主嶺、遼陽、鐵嶺、海城、開原、瓦房店等以及支線上的撫順、安東、鳳凰城、本溪湖等,1936年時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共計29處)的市政管理。隨著會社經營範圍的擴大,1920年滿鐵第一次增資至4.4億日元,1933年第二次增資至8億日元,1940年第三次增資至14億日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B%BF%E5%B7%9E%E9%90%B5%E9%81%93


日俄主要目的就是殖民乃至吞併。西方列強還是主要看中經濟利益。當時的中國已經是歐美的重要市場了。

證據,辛亥革命列強保持中立,只有日本上竄下跳(當時俄國被日本打敗(1905),之後國內革命,無暇東顧)。北洋時期,俄向外蒙、新疆滲透,日本在南滿活動頻繁。

一戰,還是日本上竄下跳(21條,膠東)。俄國陷入歐戰,其後發生革命。但是蘇聯剛穩定,就借口中東鐵路被破壞,強行開戰收回沙俄特權,奉系損失很大。後來的9.18事變就是日本(蘇俄)的重演(當時日軍想像力太低)。

中國能收回台灣、東北、新疆還是挺幸運的。


加快瓜分中國...


有句話說的好,鐵路修到哪裡,殖民主義就延伸到哪裡。


「列強在華修鐵路是要滅亡中國」 完全是鬼扯。實際只是經濟利益為主,附加政治利益。 就滿清那德行,要滅難道其能抵抗嗎? 滿清豆腐就是最好的豬,最好的賣國賊。讓滿清豆腐直接出賣老百姓就行了。

所謂不平等,在鐵路上這條是不成立的。 因為,附加的採礦權和經濟權利,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也大多如此。誰投資,誰收益。 當時滿清是自己不修,也不準老百姓修。(老百姓也不想修,因為愚昧迷信和怕),國外投資修了鐵路對中國來說,好處遠遠大於弊端。


推薦閱讀:

回望五四:寫在五四運動97周年之際
皇上您買了個表,怎麼知道是不是準的?丨雜物科考隊

TAG:歷史 | 鐵路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