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有哪些比較了不起的工匠?

羅永浩在某一次演講中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歧視工匠的,所以我們知道的了不起的工匠比較少。


謝邀。

我朋友正好參與了一部講中國現代工匠的短片的拍攝。

我截圖給大家看看。

1 打鐵的 @貫中久

2 做膽機的

曾德君

3做料器的

刑香蘭

稱不稱得上了不起我不知道,至少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認真的匠人。

我喜歡其中的一句話。

「雖然這個作品,之後可能和你沒有關係了,但是你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得到了一次升華。」

短片是某遊戲廣告,就不貼地址了。

(這個廣告拍攝找貫中久拍攝,他並未收取任何費用。)


我也不知道怎樣去描述這半年來轉變的心態。

之前一直覺得工匠精神、情懷是被毀掉的兩個詞,但是半年前我開始參與團隊在全國各地找匠人的事情,去和那些手藝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守藝人,交流並記錄他們的人生,就覺得,當下浮躁的環境下,真的是有人是認認真真、沉下去做著一些事情的。那些匠人,用自己的手守著心底的那份東西,讓那份傳承成為這個時代的潮流。

從我自己接觸這些匠人時間的先後順序介紹吧。

1、李加雲——竹編手藝人

李加雲出身竹編世家,還是懵懂少年時他便開始了竹編學藝,日復一日,40餘載竹編之路悄然而逝。俗話說「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卻用自己精湛的竹編技藝向世人證明了竹籃打水滴水不漏。

2、張磊——緙絲手藝人

緙絲是一種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有類似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斷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張磊專註這緙絲這門手藝,也想通過教學的方式將其傳播。

3、阿林——點翠手藝人

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中國漢族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現在點翠多用燒藍工藝等取代,但是會的人越來越少。阿林是個90後,卻一直努力著,立志將這門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4、吳靜——紫砂、銀壺手藝人

紫砂與玉、紫砂與銀、銀與玉……吳靜老師比較喜歡』折騰』的,把這些不同的材質想結合起來。「只要材料之間的顏色、氣性能夠搭配妥當,材質之間便相映生輝。

5、李永開、龔劍——鑄劍人

這兩人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和信念,一起系統地把中國歷史上最高工藝水平的刀劍全面梳理,又復刻了一遍。

6、尹雅莉——刺繡手工藝人

尹雅莉依託著蘇綉、蜀綉、苗綉等各種老針法的技藝,嘗試著傳統刺繡的新呈現方式。她的作品中貫穿著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態度,糅合著她的沉澱思考,凝聚出一種古樸但不沉悶的力量。

7、張舒心——傳統弓箭製作者

《考工記》就是這樣一份資料,它是中國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裡面保留了做弓的詳細描述。張舒心從古籍里不斷摸索學習,用120道以上的工序,用一年的時間製作,再用一年的時間檢驗,才完成一把角弓。

8、葉宗意——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古代文化歷史名人的氣質、唐宋元明清現代名畫意蘊、徽派建築和雕刻的傳神、名山大川的氣勢,那些歷史中流轉的風華韻味,葉宗意一刀刀刻在硯台上。

9、吳龍——鐵壺製作手藝人

吳龍和他的團隊花了近三年的時間,將鐵翦金工藝從古代刀劍中重新提煉出來。由於國內對於刀劍的管控非常嚴格,吳龍用鐵壺將這種工藝留住。

10、項德勝——安徽省非物質遺產徽墨代表性傳承人

徽墨的生產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製作,它包括點煙、和膠、制墨、晾墨、整理、填彩、包裝、墨模製作等8道工序,往往一個技術動作需練習千變才能掌握。他花了幾十年,一直重複著這八道工序。

11、佘征軍——宣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他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和那些祖祖輩輩一樣,成為一個制筆手藝人。1982年底,他進入當時的涇縣宣筆廠,開始毛筆製作生涯。佘征軍先後師從陳翠花、余鳳鳴、任中一、湯良驥等宣筆製作名師,系統地學習裝套、水盆、配料等技藝。「在師傅們的悉心傳授下,我才慢慢掌握了宣筆傳統製作技藝的真諦。」

12、徐瑞鴻——台灣著名陶藝家,三陶軒當代原創汝官窯創立人

徐瑞鴻說自己是個陶人,一輩子都會和陶打交道。徐瑞鴻1965出生於台北,十四歲就開始接觸陶藝,後進入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習。而與宋代汝窯的結緣,是他20歲出頭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對汝窯的驚鴻一瞥。2000年,他還是選擇放棄台灣的生活,忍不住隻身來到景德鎮,探訪古窯遺址,尋覓古迹史料,展開一場尋夢之旅,追尋失落的汝窯技藝。

13、葉維平、范石、陳凱凱,冬官創始人,設計新茶盤

三個愛茶的年輕人,想結合造型與傳統元素製造獨一無二的茶盤,遇到諸多難題……但從設計樣式開始,到選好木頭,開料製作,試用成功再遞到用戶手上,看到他們眼中欣喜的一刻讓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值得。

14、施靜——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十多年

為了從事心愛的工作施靜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國家單位的鐵飯碗,在文物修復13年來兢兢業業從未後悔,她希望自己能夠做上一輩子。文物修復對於施靜來說,一方面可以更好弘揚中國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她熱愛將物品修補完美的那種成就感。

15、王豐年——陶藝家

玩泥有閑醉塗鴉,五行陰陽刃八卦。敢把陽春雕白雪,下里巴人樂子雜。在陶坊里,他認真捏著泥巴。他說自己是個簡單的人,甚至不能同時分心做兩件事;他又是個性格固執的人,認準的事一走到底,唯有面對泥巴才是一副慈悲溫情的模樣。

16、施成權——施氏甌綉第三代傳人

世界上無數的美都值得記錄,有些人用相機,有些人用畫筆,有些人用文字。而施成權老師拈著指尖上的綉針,用長長的絲線在絹布上記錄著花鳥山水,賦予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17、周正武——國際級鑄刀大師

之前龍泉生產的劍多屬於工藝品,僅是具有一種象徵意,並非傳統武器,因為沒有經過摺疊鍛打,那時候龍泉劍實際上只能稱為鐵片,而不是寶劍。而周正武利用自己的鑄鐵基,遵循著古代先人的足跡,從原材料到鍛造技術嚴格按古法進行,歷經百十次的嘗試,失傳已久的龍泉鑄造技藝,終於再次回到龍泉人的手中,得到了真正的傳承。

我們的尋匠之旅還在進行,這邊也會持續更新。

對了,我們團隊是東家APP(微信號:idongjia),天南地北尋找匠人,尋找那些蘊含東方美學的好物,用每一篇匠人志紀錄每一個守藝人和他們的作品。


為什麼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李瑞環。。。


先放一個微博地址:Sina Visitor System

博主認證的信息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教師,簡介是傳統工藝研習者

【金繕 在破碎中尋找另一種完美】大漆黏合,敷金粉,貼金箔……原本已破損的器物,經過精心修繕,煥發出另一種驚人的美。神奇的金繕技術,絢麗而又質樸,賦予殘缺新的生命。無錫金繕師鄧彬說:金繕有藝術創作的成分,但不能蓋住器物本身的氣質。有限制才會有自由。

圖來自鄧先生的微博「云為石根」

定窯蓮花紋缽---開始的時候是這樣子的:

後來修繕好後是這樣子的:

還有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

後來修繕好是這樣的

大多數時候修繕的對象是瓷器,但是也有玉器和木器

我很喜歡看他的微博,雖然不太懂這些文物或者是古董方面的東西,但是看到有人那麼認真執著地修補那些破碎的東西,覺得真的是很美好。


介紹一位還在世的雕版手工藝人,大家有空還可以去看他,不過,人家都還是最喜歡清凈,先來看看他的成就——

本文為地道人物專訪

地道人物:西繞彭措

地道技藝:世界級非遺·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印版製作

地道風物記者:賀靚

地道風物攝影: 楊磊、鄧平模、徐宇峰

採訪時間:2015.11.21

採訪地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經院、德格縣更慶鎮茶馬上街

經文、史籍、畫版……這裡,儲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是藏族文化的長城是史詩與奇蹟

這裡,是德格印經院

雖然不是寺廟,但是在印經院牆外,仍有許多藏民沿圍牆轉經、磕長頭,他們的額頭與發須沾滿泥土,臉上卻泛著烏金一樣吉祥的亮光。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而德格印經院是整個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集聚之地,所以人們相信,只要前來印經院朝拜一次,就會功德倍增,獲得智慧解脫。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印經院完整保存的印版有27萬多塊(一說30多萬塊),其中包含著不少稀世珍版、孤版。說這座「雪山下的寶庫」承載著藏文化的延續,毫不誇張。

而這寶庫之所以珍寶薈萃、熠熠奪目,正是得益於其豐饒的藏書與印版收藏。現在,在像西繞彭措這樣的雕刻藝人的持續工作下,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西繞彭措,是雕版手藝人

雕版手藝世界級非遺「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的重要一環盤膝、側身、緊握刻刀33年來,他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從未間斷

他說,他一輩子只做這一件事,直到眼睛看不見為止

我不禁被他的意志力觸動到,這僅僅是堅守,還是源於深入血液的熱愛與信念……

一身紅色加棕色的藏服,一頂包裹得嚴實的厚棉帽,手裡還拎著一個用絨布裹起來的包袱,他是個打扮平常的本地人。見到來訪者,他只羞赧地淡淡一笑,站到一旁,像是要隨時聽候安排。 而其實,這裡是他的地盤。

20歲時,他掌握了雕刻印版的手藝。之後,西繞彭措就一直在德格印經院工作,到今日,已經33年了。對於這座無數人仰望的德格印經院,他是最熟悉不過的了。

這熟悉,從何開始?

學習雕刻印版要從學習經文內容開始。

「先學習文字,也就是經文內容,再練習藏文書法,最後才能學習雕刻」。

一塊長20公分、寬5公分的印版,需要4到5天才能完整刻完。刻完後,還要檢查錯別字,都核對無誤後,經過刷酥油、晒乾等步驟,印版才算完成,嗣後正式投入印刷使用。這其中的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完成的經版字跡清晰準確,經久不變。


前德格印經院有近二十來位從事印版雕刻的手藝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60多歲。他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八個小時,工作內容就是不斷將經文雕刻到印版上去。
長時間地盤坐和雕刻,讓多數雕刻藝人都落下了「職業病」。「比如身體出現往一個方向傾斜的狀況」,西繞彭措一手托起印版、側頭解釋:「因為要一直保持這個
姿勢」。

除了身體傾斜,視力受損也是雕版藝人們的職業病之一。一般到了60多歲,雕版藝人的眼睛就難以看清楚了,這也就意味著他們雕版職業生涯的結束。

這深情,緣何而起?

傷身體、害視力、費心勞神、日復一日。西繞彭措喜歡這項工作嗎?喜歡它什麼呢?他喜歡。他認真地想了想,回答說,雕版這份工作,讓他有種「活到老,學到老」的感覺,每刻一遍經文,他就又重新理解了一遍經文,對藏文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這回答,讓人欽敬,惹人艷羨。

一輩子做一件事,一輩子都從中受益,是這件事有意義還是做這件事的人有智慧呢?

這緣分,何時了斷?

西繞彭措今年53歲,他打算何時退休?聽到這個問題,他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堅持到眼睛看不見為止吧」。


很多傳統手工藝一樣,雕刻印版這項考驗耐心和毅力的手藝,如今也面臨難以傳承的問題。西繞彭措有意將這門手藝傳給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們覺得辛苦,不願意
學。提起這事,西繞彭措笑了笑,露出一副無奈卻又順其自然的神情。
儘管如此,西繞彭措還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在印經院教了十來個徒弟。其中最大的30歲,最小的剛20歲。西繞彭措驕傲地介紹說,經過兩三年的學
習,他有兩個徒弟經已經出師了。

扎西德勒

西繞彭措的家離德格印經院不遠,在逼仄的家裡,他還有一處工作間,平時在印經院沒能完成的印版,西繞彭措會帶回家,坐在這間小屋裡繼續刻制。西繞彭措翻出一些自己平日刻的印版給我們看,還將一些印刷有藏文的成品贈予我們,每遞送一次,口中念誦一句,「扎西德勒」。

對藏族同胞而言,只要是德格版的經書,都是「聞之生敬,視若珍寶」。

風物君有幸得到一份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佛部心如意寶蓮花部心金剛部心……

祝你智慧平靜 - END -

扎西德勒!


我爸爸

一位木匠

我覺得他非常非常了不起


汪藏海


看到「歧視工匠」幾個字無比灼眼,無比心慌。

工匠,白點的理解即建造東西的人。建造東西,為平平的世界增添色彩,這樣的人為什麼會被歧視呢?他們真的有被歧視過嗎?所謂「歧視」歧視的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知道的能工巧匠比較少?

春秋時候有本書叫《考工記》,講的是我國古代手工業工藝技術的事。

「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國有六職,分別指的是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百工呢,本來是指周代的一種官職,建築啊,車輛啊,衣服啊這些東西的製造都歸他管,這裡泛指各種手工業從業人士,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匠人。想想那個時代,全國不過六種職務,工匠就是其中之一,衣食住行扣去食,剩下的都由匠人說了算,其在當時的地位想必也是杠杠的。「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可見,工匠在當時社會的地位也確實是杠杠的。歧視工匠,最起碼在那個時代不會是什麼主流思想。

那麼今天呢?今天我們有歧視工匠么?貌似也沒有啊,甭說誰會造間房,打把劍,裁個衣服,篆個章,…哪怕你塗個秘密花園都會秀上一番對不對~心靈手巧的人誰不愛?歧視工匠的人真的存在嗎?工匠哪裡不好?你么為什麼不喜歡他啊?嫉妒嗎?我不理解。。

但是,冥冥中,我們似乎又都竊竊的歧視著什麼對不對?別不承認,不要躲避,是的,民工算不算是我們所謂意義的工匠?我想算的。《園冶》有雲「世之興造,專主鳩匠,獨不聞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諺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輸巧,陸雲精藝,其人豈執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鏤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無竅之人』呼之,其確也。」七分主人,指的是主持建造之人,約等於建築工程師;三分匠,就算他是工人吧。建築師與工人的區別是什麼?地位嗎?價值嗎?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存在的必要,但我們之所以更敬工程師一籌,是因為我們只看得到幢幢高樓而見不到快快磚頭,我們只要結果不在意過程,這也沒什麼,女神美得不得了有目共睹,但誰又會見到女神細胞美得不得了呢,生理所限,理解理解。那麼,我們「歧視工匠」歧視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民工么?歧視他們什麼?求解。

能工巧匠,我知道的不多,魯班也確實是我一時間僅能說出的唯一名字。但是,我知道有那麼一座城美得不得了不得了,他的名字叫紫禁城,建他的人定是能共巧匠吧!我知道有那麼一票陶土人馬壯觀的不行不行,他的名字叫兵馬俑,造它的人定是能工巧匠吧!我知道有那麼一個山洞驚艷的不要不要的,他的名字較莫高窟,造它的人定是能工巧匠吧……《梓人傳》有記載一個神奇木匠,柳宗元都很看好他,但究其姓甚名誰——「今謂之都料匠雲。余所遇者,楊氏,潛其名」。中國歷史上並不缺少能工巧匠,你我不識得他們,或許是因為人家都低調的選擇了匿名,也或許是因為中國能工巧匠太多太多,物以不稀為不貴…總之,我希望我們知道的了不起的工匠少,其原因不是中國傳統文化歧視工匠。工匠,你我所欲者。


我這個專業,現在中國已經沒有出名的有真本事的工匠了,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文化技藝傳承的斷代,大部分優秀的鑄刀師在工業大批量生產的衝擊下淘汰了。混不到飯吃。

這樣的鑄刀師有多難找呢?國外有鑄刀師協會,資格認證的,數百人而已。

那樣嚴苛的條件下才出的來的工匠,在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很難存活。

鑄刀師的技藝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刀的硬度,韌度之類的性能問題了。有興趣的可以繼續深入了解。

不同見解歡迎交流


朱由校妥妥的~


瓷器修復,鋦瓷金繕。我就是從業者。


八級鉗工不知道?


潮州地區的金漆木雕

潮州地區的金漆木雕,注重多層次鏤空的雕刻技巧,層次比較複雜,加上立體造型和不立體的造型都有,介乎於圓雕和高浮雕、淺浮雕之間,所以潮州木雕可以在全國的木雕中自成流派。

潮州木雕區別於其他木雕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貼金,因為潮州木雕以前主要是用於祠堂、廟宇的裝飾,貼金才能顯得富麗堂皇。

蝦蟹簍 (陳培臣作品)——圖片來源見水印


張小泉的剪刀,用了近二十年了。


天啟皇帝


你們把魯班擺在哪?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