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定是什麼樣的感受,入定之後知道在哪裡嗎?入定,住定,出定三者的區別?


開示節選

首先再把入定過程講一遍:當感覺到身體逐漸、逐漸消失;接著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漸由粗變細了;接下來感覺到自己的念頭逐漸、逐漸減少,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即是進入定中了。

  怎樣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幾個小時或幾天)。那麼時間一到,自然而然會出定。如果入定前,沒動念頭,即沒把出定的時間輸進去,又無外人引出,自己很難出定。有極個別的人,在入定前沒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時間,他很難出定。必須要別人來幫助出定。中國有一種彈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對方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的耳邊三彈指叫出定。後來發明了引磬,「引磬」,顧名思義,就是從深禪定中把人喚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們現在可以通過一種想像力,來想像一下入定的過程:先想著自己的身體空掉了,接著呼吸由粗變細,漸漸沒有了,念頭也沒有了。只有靈明的覺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漸漸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來就是感到有念頭了,接著會分析,會判斷了。當這三種現象一出現,眼睛一睜開,發現自己又存在了。

  為什麼有的人不知道怎麼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麼突然出定了?這種情況靜坐的人經常出現。打坐過程中突然空掉了,剛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沒有了(即恢復了身體、呼吸、念頭)!不知道自己怎麼進去的,也不知道怎麼出來的。佛門裡經常讓參一個話頭:問自己是從哪裡來?如果你知道了自己從哪裡來,就會知道將來到哪裡去。之所以不知道將來到哪裡去,就是因為不知道從哪裡來。你入定把握好以後,自然會知道怎麼出定。在最初階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鐘,就趕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鐘。這樣出—入—出—入,反覆十幾次,幾十次之後,你自然會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幾個小時,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喚醒後,又入不了定。因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麼入定給忘掉了。

  平常人在夢中也會入定,只是不知道這是在修行。比如你從夢中醒來,身體沒動,不知不覺又睡著了,接著做夢。如果動了,翻了個身,就很難接著做剛才的夢。入定、出定和做夢是一樣的。如果你會修行,你可以在睡夢中訓練自己(夢中一樣可以成就),時間久了就會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帶來的,有一點清晰,知道自己怎麼入睡,怎麼醒來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來時,前幾秒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細的念頭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體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頭出現。就要翻身了。

  你們會問,身體這關沒過,腿疼能不能入定?身體這關未過,一樣可以入定!既然在睡夢中能入定,就沒有理由不能入定。因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點區別,身體氣脈沒打通的人,出定後會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時候是由重到輕,逐漸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時是由細到粗,進一步感受到身體的存在,所以出定後身體會疼。

  為什麼說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因為入定過程與死亡過程一樣。當一個人住在定中時,他的神識走了。同樣,當一個人死亡以後,他的神識也走掉了。學佛的人都知道,有個詞語叫「中陰身」。什麼叫中陰身呢?離開這個身體,還未進入那個身體,中間的這個東西就叫中陰身。對於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陰身」了。叫什麼呢?古、今、中、外給它起了不計其數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靈魂」,雖然佛教不承認有「靈魂」,但有另外的名稱。

  入定又分成四個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定。前面的三禪,都還有身體存在,喜悅存在。初禪,是把身體空掉了,如在打坐的過程中,經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雜念存在,說明已入初禪;隨著功夫的加深,雜念少了,呼吸減弱了,進一步不存在了,說明你已進入二禪;再接下來,一點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可知自己已進入三禪。在三禪裡面,身心會產生許多反應。通常最明顯的反應是有喜、有樂。「喜」是心理反應,「樂」是生理反應。在三禪裡面能入定的人,從外邊的生理現象看,即便是80歲的人,他身體的柔軟度也和小孩子一樣。絕對不會僵硬。因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現了。人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漸漸發硬,就是因為暖相漸漸沒有了。為什麼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懷裡,會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團火,為什麼大人沒有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小孩子的暖相還存在。當我們出現暖相後,身上的筋才會變得柔軟。為什麼小孩子摔一跤,爬起來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斷骨折,幾個月都爬不起來。越是硬的東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傷。越是軟的東西越不容易受傷。莊子說過:「會道者雖跌扑而不傷」。如果坐禪坐得比較好,手腳會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時候手腳還是冰涼,說明身體的這股力量還沒有蘇醒。

  二禪明顯的一個反應是怕周圍的聲音。對周圍的聲音特別敏感。因為當一個人的呼吸由粗變細的時候,連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動的聲音,都能聽到,這種內在的安靜度,比外在更安靜。所以對外面的聲音特別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聲喊他都聽不見,就是因為他頭腦很複雜,內在很亂。當一個人接近二禪的時候,你喊他的時候,不需要大聲喊,只要輕聲一叫,他就能聽見。因為他身心寧靜度的磁場平方延伸的非常廣大,甚至把對方包容進去,所以輕輕一叫,他就能聽到。如果內在的寧靜度根本還沒有產生,聲音即使響到你耳邊,也聽不見。

  當處在三禪時,反應最明顯的是不願意考慮問題。也就是念頭很難產生。這時動一個念頭,會感到身心特別累。這時也會有念頭,但是自自然然產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為起心動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著這股力量處在定中(氣定神閑)。為什麼我們打坐一個小時會感到很疲勞?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懶腰?而有的人疲勞的時候需要打坐,坐上一個小時感到很輕鬆。因為前者打坐的時候,身心綳得緊緊的,意味著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個小時,極度想下座休息。而後者是放鬆了,能在這一個小時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運動,後者是處在高質量的休息狀態里。為什麼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個小時,精力就很充沛了。因為他在這一個小時中,身體的陰、陽合二為一。清定上師幾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來度過。1996年我親近過他一次,他的兩個侍者告訴我說,上師每天晚上打個盹,就休息好了。打個盹20分鐘,其餘23個半小時都在工作。當時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才理解了。

  當前面的三禪結束後,進入四禪,已關閉了六根,盡了受、想、行、識,唯有靈明的覺知存在。這個「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經中的「照」。因為已成為一面鏡子。當你來到鏡子面前,你是什麼樣子,會清清楚楚地顯現。之所以看不清對方,是自己未修鍊成一面鏡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鏡子,你會完全看清來到你面前的人,是屬於哪種類型的人。因為你是一面沒有色彩的鏡子,你會完全還他本來面目。

  佛教中的「四禪」,實際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條路。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現之前,印度教、瑜伽術,都描繪過「四禪八定」的反應,和後來釋迦佛描繪的是一樣的。因為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身心都沒有多大變化。現在人修鍊,同樣要經過四禪八定。你們會問:怎麼入定?如果你沒有把身體呼吸、思想調好,是沒有辦法入定的。住在一禪,要把身體姿勢調好;二禪,把呼吸調好;三禪,把自己的思想念頭調好。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調身、調息、調思想。所以不能入定。

  有的人通過死坐多年,也能進入三禪,但不知怎麼進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來。同樣,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過了幾個小時,出來後不知道這幾個小時是怎麼過去的。這幾個小時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當時專門為佛剃頭的尤婆離尊者,已證阿羅漢果。他為佛剃頭非常專註,從不敢打妄想,專註在佛的每一根頭髮上,和佛成為一體。有一次剃頭時,佛說:你現在已經進入初禪。繼續剃頭,佛這時也和尤婆離融為一體。佛又說:你現在已入二禪了。優婆離聽得清清楚楚,因二人成為一體,彼此能感受到。繼續理髮,佛又說:你這時已進入三禪。尤婆離同樣聽得清清楚楚。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入定後能聽到聲音,並不是叫他聽不見。也不是定身法,不能動也不能做事情。現在可以想像佛和尤婆離當時的畫面:一邊工作、一邊入定,彼此之間還在對話!有的人說入定以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定呢?這也是一種定,但不是我們修行人追求的定。這種無知覺的定,是不正確的定。也即是「無記定」、「斷滅定」。這樣的定,入上十萬年也不會開智慧!

  通過尤婆離給佛剃頭的故事,說明你只要一心一意做事,全神貫注在一件事上,就是禪、就是定!禪門裡有句話:「心境一體就是道!」比如說你們切菜時,心集中在刀和菜上,一心一意地切菜,這就是禪,就是定!你們現在一心不亂地在聽講法,這也是在定中。你做任何一件事,能把握住身心,全身心做一件事,就是在定中。如果身坐在洞內,而心跑到外邊去了,這就不叫定。能達到身心都在洞內、一心不亂,即是禪、即是道。這麼說來,修道入定就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可是「心境一體,」我們能保持多久呢?你能保持10分鐘,就是入定10分鐘;保持一個小時,就是入定一個小時;保持一天,就是入定一天;天天如此,就是天天在定中。實際上大家很難做到。人在此,心在彼;人在做這件事,心跑到另外一件事情上。養成這種習慣後,修道就很困難。所以說,你們在讀書、誦經時,眼專註在文字上,心專註在意境上,就是禪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入定。在泰國的法相寺,吃飯就是一種修鍊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吃飯上,一頓飯可以吃好長時間。整個精力集中在牙齒、舌、食物上。不像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考慮問題,還在聊天,飯吃完了,問題也考慮完了。還覺得挺好,沒浪費時間。實際上,當你吃飯的時候沒有用心品嘗食物,也不知道是什麼味道。同時考慮問題,也不能專心去考慮。如果說大家在砍柴、種地時,身心放鬆,思想集中在刀上,鋤頭上,和這些土地、柴、工具融為一體,(身、心、物合一)就是禪定。為什麼當我們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不知道疲勞,做完後才感到疲勞?這也是在定中,因為太投入了。太投入就是「道」。出來後有了散亂心,於是疲勞也跟著出現。因為我們和任何一件事情融為一體時,身心高度集中,達到心境一體。(「心」是自己,「境」是面對的事物)當心境一體的時候,六根是完全張開放鬆的。所以沒有理由,聽不到外面的聲音。為什麼有的人打坐入定後,聽不見外邊的聲音呢?那才是真正「心不在此」,心溜走掉了,所以發生在周圍的聲音他沒有聽到。

  究竟入定需要多長時間呢?並不是十分鐘就是初禪,20分鐘是二禪,30分鐘是三禪。每一層禪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或者有一個明顯的過渡時間,而是一念之間就可以走完四禪八定。並不是說坐得時間越長,禪越高。如未掌握技巧,坐多久也入不進去。古人講「一念相應即是道」,也有講「剎那間就相應。」因為心念的速度快得難以相信。因為四禪有不同的徵兆和特點,所謂有次第,那是對初學禪定的人來講。對於一個成就了的阿羅漢來講,四禪八定剎那間進去、出來。佛經記載中有一個故事,說目犍連尊者去降伏一條狂龍,這條狂龍在當地整天興風作浪,危害百姓。目犍連尊者的神通是非常了得的。他化成小蟲鑽進龍的鼻子里,龍知道目犍連尊者來降伏他,它想通過呼氣把尊者給甩出去。大家看過大象怎麼往外噴水嗎?大象把鼻子插進水裡,拔出來一噴水,噴好幾米遠。吸水非常快、噴的力量也非常大。目犍連尊者就在龍吸氣時,進入其鼻孔里,馬上入了大定。龍呼氣時,他已入了三摩地,龍根本沒辦法把他噴出去。你們想想,吸、呼之間的時間多麼短暫?目犍連尊者已入了三摩地。入定是在一念之間,剎那間把所有的禪定給走完。換句話說,如果狂龍想破壞目犍連尊者的身子,他同樣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剎那間從三摩地中出來跑掉。也就是我前天講的,你們的腿未煉好,同樣可以入定。因為入定的速度是太快、太快了。通常盤腿半個小時沒問題,半個小時能入多少次定?一分鐘就可走完入、住、出定。30分鐘要經歷多少次入定、住定、出定?只不過大家沒有用心去體會。實際上你們現在都可以用身心來體會,當我們全身心高度放鬆後,首先感到身體不存在了(對聲音反應特別敏銳),只有念頭。想走動也不能,因為身體沒有了,無法走動,念頭指揮不了身體。接著念頭也沒有了。再往下因人而異,有的人能聽到心跳特別快;有的人呼吸很困難(說明身體未過關,不能完全適應);也有的人會感到身體升起來,消散了,只有意識存在、頭存在,身體的其餘部分都不存在了,睜開眼睛的時候,也感覺不到身體存在。因為意識還未動,還處在定中。這時生起一個念頭,身體才會動彈。

  之所以大家認為入定那麼困難,是因為不了解什麼樣的情況叫做入定。當走路的時候,不要養成考慮問題的習慣。應全身放鬆,把思想全部投入到虛空中去,哪個地方也不要住。如能這樣,你不會感到在走路。有時產生一點妄想,會感到兩隻腳像踩在地毯上一樣。一天走100里路沒有問題。也不會感到累。上次來的那個洛桑求傑胖活佛,經常一天走100公里輕而易舉。實際這也不算什麼。但在如今,已很了不起了。他並沒有感覺到自己在走路,有時問他走路有什麼感覺?他說就像踩在雲端上一樣。通常大家對聖者的體力那麼充沛無法解釋,實際上就因為他們「一心不亂」。如果你們做事一心不亂,也不會疲勞。但從「一心不亂」中出來後,就會感到有點疲勞。訓練入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走路的時候。我個人就經常採用這種方法。掌握這個方法以後,做任何事情都能入定。拖地板、洗衣服,哪一樣事情不能入定呢?但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在拖地板、洗衣服的時候,都是在想問題,胡思亂想。因為無始劫來,沒有人教我們利用擦地板、洗衣服來入定。

為什麼禪堂里靜坐的人飲食特別少?一是為了對治昏沉,二是為了對治雜念。當一個人雜念不產生了,你們說在這個時候,將是一種什麼境界?怎麼用功?也許你會說:我還沒有到這個境界。佛門裡常用的一個字叫「參」。那麼今天你們就參,沒有雜念的時候,你們在做什麼?怎麼做?有了雜念當怎麼處置它?我對治它的辦法,就是「不迎、不拒、不跟隨」。那麼延伸一句,不迎、不拒、不跟隨,這時的你,又在幹什麼?這又是一個問題!打坐的時候,不是不讓想東西,而是不叫你胡思亂想。如果打坐的時候什麼也不想,一個個傻乎乎的像木頭一樣,那怎麼開智慧呢?如果在靜坐的過程中不想的話,你坐100年也不會開智慧!

  佛門中有個用語叫「止觀」。「止」是息滅妄念,專心於一個境界上。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入定」了。定到了一件事情上,乃至定到一個問題上。你不能定到一個問題上,就叫「散亂」。如果定到一個問題上,沒有提起正念(沒有觀),你就沒辦法開智慧。「止」是為了定,「觀」是為了開智慧。為什麼不用「想」而用「觀」呢?這個「觀」字用得非常妙。「觀」,很重要。觀之一字,又見面了,意味著原本就有,不需外求。

  通常佛門裡把止、觀連在一起,實際上是兩重意義。後來又延伸到「觀想」,這又是兩重意義。有人說:我也在觀,為什麼沒開智慧呢?「觀「不是「想」。實際上「止」是定到一個事上,一個問題上。「觀」是審查的意思。那麼「想」又是什麼意思呢?是追究的意思,你們通常習慣在靜坐的時候,把自己觀想成阿彌陀佛,或者是觀音菩薩。這樣想固然也沒錯。通常禪堂里有個詞叫「參究」。「參究」和「想」的實質意義是一樣的。比如說在你們靜坐的時候,產生了一個念頭,你說:「不管它」。「不要住在上面」。問題出現了,不管怎麼行?沒有解決問題,理不明,智慧就不能開。你一直止在一個問題上,那是「定」,而非「慧」。在你靜坐的過程中,每個念頭來的時候你要觀察到,去的時候你也要觀察到。並不是像大家說:「念頭來了不管它。」,不管它,那你坐在這裡幹什麼?實際上每一個念頭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你僅僅是個旁觀者。你如果把這個方法用久了,訓練熟了,你就是止、觀雙用。如果這個方法不會用,只能先修止,再修觀!如果這個方法用得很熟練了,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突然跳進去,與妄念合二為一,融為一體,這時就沒有「能」看的和「所」看的。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周圍發生的事情,你看得很清楚,沒有參與。可能是怕惹麻煩,也可能是沒有膽量參與,或者說「與我無關」。如果有一天事情與你有關,你還不敢參與的話,那麼我們打坐出現的境界,你如果敢和它合為一體,以後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問題,你就不會迴避。因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你打坐中出現的問題,道理是一樣的。

  為什麼我說要想修道,要學種菜、養花?因為種菜、養花是一件非常細心的事情。乃至於做飯、做菜做得好,說明你細心、很會把握火候,很會搭配。同樣,你自己修行也需要搭配,比如說今天生理有反應,你怎麼對治?明天心理上有反應,你又如何對待?這都需要調配。在日常生活中看一個人的做事方法與風格,就意味著他修道、用功的方法。因為這二者之間的用心是一模一樣的。如果說你在日常生活中馬馬虎虎,用這種風格去修行,也會是馬馬虎虎,打坐時就不會發現妄念,更不會觀察定中的境界,我經常看到我身邊的人做事非常馬虎。這種風格、本性,怎麼能修道呢?如果做事非常細心、求完美,一旦轉到修道上,也會一個雜念也不放掉。一個漏洞也不會讓它出現。所以過去南泉禪師收徒弟,先讓你去下地幹活,以此觀察你將來能否修道。如果一個人在種田的時候,地里長滿了雜草,發現不了,在修道時,心田裡長滿了習氣之草,同樣也發現不了,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雜草,貪、嗔、痴之草。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很完美,這就是眾生。聖人恰恰相反,不這麼看。乃至稍微有點修行的人,都不會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凡夫只看別人的過失,聖人只看到自己的過失,不會在別人身上挑毛病。如果說大家學佛修道多年,還不能「止」,或者能止不能「觀」,那麼你的禪定功夫或修行,根本不可能上台階。要上升就是靠止觀。

  今天講的聽懂了沒有?聽完了,回去後最好能再坐半個小時。把講的回憶一遍,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你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實際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訓練死亡。因為入定、住定、出定的過程和死亡的過程一模一樣。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樣道理。(這裡指的是聖人的睡)

虛雲老和尚是禪宗的祖師,有相當的禪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個月,出定後覺得才幾分鐘。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過年時,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頭,一邊煮,一邊打坐。有人到茅篷來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邊輕敲一下,請老和尚出定。出定後看到有人來,老和尚就說:『你們來得正好,我剛剛煮芋頭,大家一起吃。』結果一看,芋頭都長毛了。他們說:『年早就過了。』老和尚說:『不會吧!我覺得才十幾分鐘。』他在定中感覺十幾分鐘,實際上過了二十多天。虛雲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

廣欽老和尚當年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幾十天。他雖然不認識字,但大家都說他有道,也有些靈感。

譬如說,過去很多年前,幾十年前,曾經看一個人。就是廣欽老和尚,當年能夠一入定,一坐二十幾天,也可以常常不吃飯。那麼很多年前在台灣一個山洞,他就告訴我年輕時怎麼出家、怎麼修道,怎麼經過,怎麼住洞。住洞這個中間啊,乃至後來把廟上拿去的一斗米吃完了,廟上沒有給他送來,他也懶得下到廟上拿。剛剛好有些猴子採果子,這猴子給他送果子來吃。

  後來,他說有一次在福州鼓山,大叢林,廟上這個山。他有一次入定二十幾天。這個廟上認為這個年輕和尚又不懂什麼,一個人跑去住洞。有人說「哎……他坐在那裡有一點歪,二十幾天,鼻子都沒有呼吸,恐怕死掉了。」那麼廟子說「那這樣就把他燒了。」準備燒化。廟子上規矩啊,就要收拾了。剛好弘一法師在鼓山,他看到和尚們很忙,說涅槃堂(叢林下的涅槃堂,等於說太平間)里宣布,有位同參在山上住洞,圓寂了,要去燒化。弘一法師一問啊,他說怎麼一回事呢?後來說「慢一點,不要入定了,你們搞錯了。」弘一法師一個人就爬到山上去,爬到那個洞,一摸一搞,下來說「不要啦!人家沒有死,入定,不要去……。」入定,這個肉體一燒化了,就完了。他說非常感謝弘一法師救他。假使不然,他就早完了。談了很多。


感覺身體漸漸消失,有種頭下面就是腳的錯覺,沒有中間段和手臂的感覺,很奇妙。全身類似固定住,動不了,身體周圍有暖意。能意識到自己的意識,稍一動念就很清楚。

定力尚淺,更多感覺待以後增補。


有兩種定。

一種是所謂的身體不動、思想不動。

另一種是觀察自身,無主體,無主體則無動,沒有出、入定的概念。


「真正的入定,是清醒,是清澈,是確定,是明晰洞知一切,卻遠離意識分別,遠離思維造作,遠離體驗覺受,遠離情緒波動。」

「心靈明澈,覺光無雜,無生不動名定,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而是了了晴明,入定,是心念相續中,無取無舍,心無所掛,自性如如,自在圓滿;出定,是心覺察念頭,念頭牽引心,就是出定。」

「坐上禪定,是心靈覺照熄滅了所照妄念,心離分別性圓明,即心離心心無生,身心如幻,不辨真實,無所得,不可說,如如是大定;所謂出定,是覺性覺知了自己,妄念波動,類似清醒的人保持清醒進入夢境。」

「若心識內觀,凝然專註,內守內察,凈化心識分別,熄滅慾望我執,心靈展現原始明空寂靜,就是入定」

「自我融化,心光發動,你才可能入定,在心光純明中,消散自我的體驗,一切思慮疑惑都會消散在光明中,光中無雜,猶如空中無色,那就是正定。」

-大乘了義佛法


開始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然後耳邊很吵。怕回不來就慢慢感受自己身體。就能動了。感覺有點恐怖。。。。


度與未度,即知與不知。

無人度我,今幸閱 平象法師 言,

已知去從。

此生,一心向佛,去妄念,

2016年5月11日 代心遠(崑山)


推薦閱讀: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