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現象?

經濟學


反對伯倫的答案……

理由如下:

1. 生兒育女話照顧家庭哪怕是在傳統婚姻中也不是女性必然做的事情,沒人規定女方在婚姻中有性義務,子女必然屬於女方也同樣是女方的收益,逼急了還說不定給丈夫戴個大綠帽子呢。

2. 利他性本身就是女性擇偶的時候所刻意展示的特質之一,因此不是社會灌輸的,社會灌輸在這裡是否有效也很難說,女性若是不會因為「不利他」而受到任何效用的損害的話,行為是不會改變的,別忘記古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實際行為也多半與封建禮教沒有半點相似之處。

在這裡,是否結婚這一決策,實際上是與對婚姻收益的預期,與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還有0,這三個值進行比較的結果。

下面我來解釋一下這兩個預期:

「對婚姻收益的預期」代表著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們對我們所能獲得的最理想婚姻的婚姻收益的判斷。

而「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代表了當我們加上我們對未來條件變化的判斷的時候,我們對我們所能獲得的最理想婚姻的婚姻收益的判斷(顯然,「對婚姻收益的預期」≤「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

下面的分析無論是對於男性還是對於女性均成立:

「對婚姻收益的預期」=「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0→結婚。

「對婚姻收益的預期」&<「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且「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0→不結婚,但保留未來結婚的打算。

「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0→不結婚,也不保留未來結婚的打算。

這裡需要涉及一下擇偶策略的問題,在男性與女性的選擇中,要產出一個帶有男性與女性共同血脈的子女,男性的付出與女性的付出是不等的,女性的付出要大於男性,在這裡,作為生產子女所使用的原材料,我們暫且稱之為「生育力」好了……

所以,無論是男性也好,女性也好,我們採取更加廣泛的分析的情況下,所能夠從婚姻中獲得的無非是帶有自己血脈的子女和資源,而所能夠付出的無非是資源和生育力(而後者是無論是否結婚都會付出的)……實際上在那個黑死病的年代,是有過這樣的婚姻常態的,窮男人們找到一個相對富裕但是男主人已經病死的家庭的寡婦,娶她們為妻,用本就很旺盛的生育力換取妻子的資源,然後再到外面去找一個少女甚至是幼女的情人,用妻子給他們的資源養起來(反正他們生育力旺盛),等到妻子故去以後,獲得妻子的遺產,再娶自己在外面的情人……

這個時候我們就很明確一件事情了——通過婚姻,男性不確定能否獲得帶有自己血脈的子女及其數量,但比較確定能否獲得資源以及資源的數量,女性同樣也不確定能否獲得帶有自己血脈的子女及其數量,但也不確定自己能否獲得資源。而在付出方面,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比較確定自己的付出,區別在於男性比較確定女性的付出,而女性則很難確定男性的付出。

在婚姻這一個雙向選擇的市場上,男性通常會選擇具有更多生育力的女性(其他條件不變的話,更多的生育力幾乎就代表著更多的子女),而女性則會選擇具有更多資源的男性(其他條件不變的話,具有更多資源幾乎就代表著能獲得更多資源),表現出來就是男性更側重對方的身材容貌,而女性更側重對方的地位財富。

為何我拿掉了脾氣性格等因素呢?因為如果男女雙方都是自己考察的話,脾氣性格都是第一位的,至少男女雙方都需要對「對方會為我付出多少」(也就是前面的「其他條件」)做出判斷,而脾氣性格是這裡的唯一判斷手段。而如果採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的話,這就說不準雙方有沒有對對方的脾氣性格做出考量了。

接下來我們需要繼續做出的分析是最近發生了什麼使得剩男剩女變多了:

女性經濟能力的提高使得女性手上的資源增加了,這個時候,女性群體的0值本身提高了,這帶來了一部分連結婚都不打算的女性。事實上即使是在過去的時代,位高權重的寡婦們的再婚率也比普通的寡婦們的再婚率低不少。

於此同時,女性由於慣性的緣故,並沒有把自己「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降下來,而男性因為經濟能力並沒有得到提升,男性所能做到的實際付出並沒有增加,這導致了「對婚姻收益的預期」降下來了,這帶來了另一部分仍保留結婚的打算但卻不會現在結婚的女性(這部分女性是女性中比較悲慘的一群人,帶來她們的一切遭遇的就是她們「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而實際上男性願意為她們支付的卻越來越少,也就代表著「對婚姻收益的預期」實際上在降低。相比較而言,我倒是寧願這批女性成為前面的第一類女性,如果她們的經濟能力足夠強的話)。

根本不打算結婚的男性分為兩類,這比女性要多出一類,這是由於每個人所掌握的生育力是不斷下降的,而每個人所掌握的資源卻是不斷增加的。

第一類男性的0值是哪怕在過去也非常非常高的那一種,換句話說,如果這批男人不回到過去的那個一夫多妻制的世界去,那他們寧願不結婚,反正即使不結婚他們也有足夠多的情人了。

而第二類則是已經認清了現狀,女性根本不願意找他們,因此「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0,那索性也就不找了。

而有結婚的打算卻不會現在結婚的男性也分為兩類,這比女性要多出一類,這同樣是由於每個人所掌握的生育力是不斷下降的,而每個人所掌握的資源卻是不斷增加的。

其中的第一類手上的資源增加速度比較快,手上的資源比較多,這一類男性只要稍稍放低一點「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就會獲得大量的女性青睞。

而其中的第二類手上的資源增加速度比較慢,手上的資源比較少,這一類男性,他們所能付出的甚至趕不上一部分女性的0值,趕不上絕大多數女性的「對婚姻收益的預期」,如果是「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的話,那就更是別談了。

綜上所述的話,女性經濟能力的提高帶來了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沒有能夠跟上(女性經濟能力提高→女性0值提高——女性「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沒有下降,但「對婚姻收益的預期」下降→女性更少選擇直接結婚→女性的付出下降→男性「對婚姻收益的預期」下降→男性更少選擇直接結婚),如果他們能夠跟上的話,那麼理論上他們將會分流成結婚的人和也再不打算結婚的人。

小貼士:其實能夠導致這種剩男剩女增加的現狀的不只是女性經濟能力的提高,例如如果一個社會群體中男女比例極不平衡,並且女性顯著多於男性,也會導致相同的局面,而這絲毫不代表女性權益有絲毫改善。而這裡的過程是【女性比例增加→男性「對婚姻收益的預期的預期」提高——男性「對婚姻收益的預期」沒有提高→男性更少選擇直接結婚→男性的付出下降→女性「對婚姻收益的預期」下降→女性更少選擇直接結婚】這樣的。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黃金法則。——查理·芒格

你的經濟實力、你的外在長相、你的內在才華決定了你值多少,你是什麼價碼的人,最終就和相應價碼的人在一起。 ——蝌蚪與水

有必要在此說明一下,剩男剩女單身男女不同,是指那些想脫單,卻始終沒有找到另一半的這類人。單身男女也有過得逍遙快活的,還有許多人享受單身生活不受約束,因此不談戀愛,不急結婚。不管剩男剩女是因為主觀觀念的影響,還是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被剩下了,事實就是這樣。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Dan Ariely(丹·艾瑞里),做了一個關於人類戀愛行為的實驗。

100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男女各半。100張卡片上寫了從1到100總共一百個數字。單數的50張卡片給男生,雙數的50張卡片給女生。

實驗規則如下:

  1. 編號為1~100,但他們不知道數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
  2. 編號貼在背後,自己只能看見別人的編號;
  3. 大家可以說任何話,但不能把對方的編號告訴對方;
  4. 實驗要求:大家去找一個異性配對,只要兩人加起來的數字越大,得到的獎金越多,獎金歸他們所有;
  5. 配對時間有限(寓意一生的時間有限)。

實驗是有獎金的,獎金金額為編號總和的10倍。比如,83號男生找到了76號女生配對,那麼兩人可以獲得(83+76)*10=1590美元的獎金。但如果3號男生找到4號女生配對,那麼兩人只能拿到70美元。

猜猜最終配對情況怎樣?

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的配對對象其背後的數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數字。比如56號女生,她的對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60之間的男生,倆人數字相差20以上的情況非常罕見。有幸運兒可以與數字較大的人配對,但這樣的例子非常少。

每個人的背後都貼有這樣一個數字,就像商品的標價一樣。經濟實力、相貌、學識、才華等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決定了人的標價(將人比作商品或許太過冷淡,但現實就是如此,別人都在給你打分定價,你在媒人眼中是什麼檔次,見到相親對象那一刻便知道了)。雖然現實世界裡,不會像實驗那麼誇張地將數字貼出來,但在擇偶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經過別人的評價對比,在其腦海中映射出一個具體的數,或大或小,繼而影響其行為。買一台空調,你會不由自主的考慮品牌、性能、售後服務等要素,最終決定購買是基於價格是否合適,是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

天冷了,人們穿上厚衣服;再冷一點,許多人還會加上保暖褲,我怎麼知道會這樣呢?因為規律使然,人都趨利避害,愛情選擇也一樣。我們總是關心意中人對自己的態度,卻很少關心是否和她相配。如果你們不相配,就算你們真在一起了,遲早也會分手。

就像我這篇文章,會有人喜歡,肯定也有人不喜歡。如若我為了迎合不喜歡的那部分人,說一些違心的話,一來我不真實,二來也會失去我真正喜歡的人。所以我能做的,只是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一面儘可能深刻的呈現出來,使得我能與真正看重的相匹配。

著名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曾說:

「我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黃金法則。總的來說,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夠贏得許多東西,他們贏得的不止是金錢和名譽,還贏得尊敬」。

愛情也如此,兩相匹配方能愉悅。踮腳仰視和彎腰俯視的愛,雙方都難受,強扭的瓜不甜,硬湊的戀人不會長久。經濟學上講,不管價格怎麼波動,終會符合其本身的價值,價值的大小決定了價格的高低。你的經濟實力、你的外在長相、你的內在才華決定了你值多少,你是什麼價碼的人,最終就和相應價碼的人在一起。

許多剩男剩女不是找不到對象,他們身邊其實有太多人可以戀愛結婚,只是自己不甘心、不願意而已。比自己差的人,覺得太low,看不上;比自己好的,自身條件又配不上。心裡放低不了標準,總想找個更好的。他們不將就自己的愛情,挑來揀去。

正如實驗規則2和3寓示,人總是樂於評價別人,殊不知自己也同樣被別人評價,只是別人出於禮貌沒有告知而已。人苦於不自知,許多悲劇的發生,源於對自身價碼錯誤的估計,陷入一廂情願的憧憬之中。

所以,與其說剩男剩女是被剩下了,不如說他們沒有和自己價碼相當的人在一起,因為其本身的價碼配不上更好的人。

這樣說顯得有點「尖酸刻薄」,但親愛的朋友,我只是指明事實。任何有意義的討論,都應該以事實為出發點。

事實就是,世間所有的情感,無論是與伴侶的愛情,還是與父母的親情,亦或與朋友的友情,你越牛逼,他們都會更愛你一點。你牛逼得不行,身邊自然會吸引一群優秀的人。你看看古代萬人之上的皇帝,後宮若干佳麗等著他去睡。扎克伯格喜得千金,出手捐款就是450億美金。

因此,你不能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許多情況下,都是你自己不夠好。那些真正幸福的伴侶,本質上都是相互匹配的。凱特王妃不是和威廉王子在一起後才是王妃,而是她本就擁有佩戴皇冠的價碼。

試問,如果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婦女幸運地進入皇室,她具有相應的素養么?她能得體的處理各種場合的應酬么?她能在別人侃侃而談的時候插上話么?再者,愛情是兩個人的互動,誰都渴望白馬王子降臨,但關鍵是王子只會降臨在公主身邊,差距過大的人,他也接受不了。

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愛,才能擁有不扭曲的情。想擁有優秀的伴侶,前提是自己也得優秀。

專註這個事實,遠比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的負面情緒好得多。小的時候我們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長大了卻發現,哭鬧之後生活並沒有給我們玩具和棉花糖。人的成長開始於此,清楚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不再自欺欺人。

而一個人成熟就在於,即使知道自己的分量輕,也願為增加自己的價碼做出努力。被剩下了沒什麼,可怕的是被剩下了還什麼都不做。就像你看了這篇文章,懂這個道理,你不去改變自己,還是無法擁有理想中的伴侶;變優秀不是在腦中無限意淫,而是現實中的點滴行動。

沒錢買漂亮衣服,但至少做到穿著整潔;沒錢給頭髮做造型,但至少保持頭髮乾淨;沒房沒車,那就多讀點書,提升自我涵養。要知道真實的愛情和實驗不一樣,實驗是理性的,而真實的愛情受到人主觀的影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標準,不是每一個姑娘都貪財好物,你沒錢買LV包包和名牌衣服,一周寫一首情詩同樣能追到好姑娘。愛情中的門當戶對,是兩人的價值觀。

這可以解釋兩種現象。一種現象是屌絲遇到女神之後,變得上進了。大學就有這樣一個「脫胎換骨」的哥們,不愛學習人也邋遢,至從戀愛以後,跟變了個人似的,天天泡圖書館,頭髮也清爽有型了,現在混得挺好。能有如此改變,就是因為戀愛中倆人價值觀碰撞,為了與女神匹配,他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作出了相應的努力。

另一種現象是一方放棄自我成長,最終造成隔閡和矛盾,導致感情破裂。一個人努力向前,天天看書學習努力奮鬥;另一個人止步不前甚至退步,天天沉浸在淘寶天貓電視劇。時間一長,差距自然就會增大,沒有共同話題。當能說的話少了,就是沉默,魯迅不是說了么,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成長是得到愛情最好的砝碼,日積月累地為提升自我價值而努力,終究會讓你遇上一個更好的人。

成長也是愛情最好的保鮮劑,雖然這並不能避免對方出軌(荷爾蒙這個東西真的很難說),但一個更優秀的人,可供選擇的對象會更優秀,選擇的面也會更廣一些。

愛情沒有貴賤之分,但「貴」和「賤」本身就造就了不同的愛情。願你因為得到愛情而變得更好,而不是因為沒有得到愛情而變得墮落。愛情是無辜的,不要玷污它。

題圖:Liz Climo,美國洛杉磯網路漫畫家。

備註:Dan Ariely(丹·艾瑞里),經濟學家,世界著名大學(MIT)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暢銷書《怪誕行為學》及《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作者。18歲時遭遇一場爆炸,全身皮膚70%灼傷,住在燒傷病房達三年之久。(將他的介紹羅列出來,是想說明,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絕望的人,愛情亦是如此,沒有得到愛情是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也是自我增值的時期。)


從供需關係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中國什麼事兒,都講究一個均衡,比如,天人合一、官場平衡、相互牽制,並且產生五行相生相剋這一套理論。無非都說一件事兒,事情只要一失衡,此事兒就要壞。

男女現在就失衡了。男多女少,推動這件事兒的都是人們,認為男兒比女兒好。能傳宗接帶。你想想男女結合這是必然的趨勢,也只有男女結為夫妻才能夠平衡的發展下去。

現在的情況是男的多女的少,還必須得男女結為夫妻。從人道慾望的角度來看,就是我必須得搶,比別人下手快,那麼能發力的地方,就是彩禮越來越高,有車有房這些增值服務了。(這也是這些年車房行業挺賺錢的原因)

從天道貴衡的角度來說,不管怎麼發展,也必須要滿足這多出來的這些男人,與女人結為夫妻的慾望,所以有車有房是個不錯的辦法,因為會有人看到有女兒有車有房,還能賺一大筆錢,然後就生女兒了。這樣能使女兒的數量增加起來,在未來某一個時刻達到平衡。如果達不到這種平衡,只能三男共娶一妻,否則就天下大亂。

明白其中道理之後,你把男女替換成股票市也適用。因為事情背後的道理是一樣的。


單身沉沒成本——

指單身時間越長,其付出的沉沒成本也就越多,讓婚姻的選擇變得更加不容易

單身沉沒成本,從經濟學概念「沉沒成本」引申而來,指單身時間越長,尤其是為了事業打拚而單身的人,落單的時間越長,其付出的沉沒成本也就越多,讓婚姻的選擇變得更加不容易。

成因

人是情緒性動物,需要排除孤獨感、需要有人可以依靠,如果是單身的話孤獨感增加,相應的為失衡的心靈找回平衡感的「投資」就會更多。

很多單身族尤其是單身宅女,單身越久,就會進入一個要通過瘋狂購物等消費行為來進行「自我補償」階段。但很多消費已經不再是因為「實際需要」而購買,更多的只是一個心理交換的過程。

成本

過了適婚年齡段,單身生活的時段拉得越長,與同齡已婚人士相比其生活成本支出也就越多,最明顯的,就是聚會交友方面的成本。

情感交流是人的本能需求,已婚人士也會有朋友間的交流和聚會,但單身族在交友上的費用則會更多。

除了更多衝動消費、更多聚會交友費用等顯性成本外,很多大齡單身族都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宅男宅女、特立獨行更多的集中在這些人身上,而在社交中,他們更容易跟同事起衝突,不懂得適當妥協。因此,會無形中影響到其職場上的晉陞問題,獲得高薪職位的機會也會相應降低。

所謂成本對比,其實也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無論單身還是結婚,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每個人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理由。

或許有些單身族很享受當下多花一些錢、多一些自由空間去參加交友聚會,不願被婚姻束縛,也不想通過婚姻去減少這部分成本;也有些人打算「先立業後成家」。但是很多研究結果表明,婚姻生活對生活質量的提升會是一個「大概率」事情,也就是說婚姻生活的「性價比」更高。

建議

首先要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身條件,擇偶標準等,把握好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的婚姻機會。權衡「脫單」的得失,判斷哪個才是「性價比」更高的生活方式。

婚姻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與結婚和離婚直接相關的費用;機會成本是指為追求一種狀態而放棄另一種狀態所損失的福利。兩個人只有在結婚的共同所得大於單身時的分別所得之和的情況下才會結婚。即婚姻就是一種「經濟互助組」,當男女雙方分開生活的成本高於結婚之後共同生活的成本時,結婚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

英國單身要交單身稅

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單身者一年的支出要比已婚者多出5000英鎊,單身獨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萬英鎊,這也被戲稱為「單身稅」,自由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英國的單身者常常在購房和信用卡申請方面受到歧視,還有鼓勵婚姻的醫療保健、退休和其他福利制度對單身也十分不利。單身們要為住房與汽車保險付更多的錢,卻無權享受在健身房、鄉村俱樂部、飯店客房甚至足球彩票方面的可觀優惠。

爪機不可引用,以上來源百度百科。


剩男剩女這詞有個限定要素,那就是婚姻。

無論文人墨客描繪得如何悱惻纏綿,痴男怨女們如何執迷不悟,婚姻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契約關係,它必須為走入婚姻的雙方提供經濟效能,方可吸引男女結婚。

在傳統婚姻內,女性一方的收益主要是由丈夫提供的生存資料。但這種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受制於丈夫的履約能力、履約意願而天差地別,而女性付出的成本基本是確定的,即生兒育女,照顧家庭。換言之,女性在婚姻中的收益很可能為負,而不是為正。

在傳統婚姻模式下,社會共同體主要是通過利他性的道德觀教育女性,甘願承擔這種不確定性,並以強制性的制度限制女性在外部市場謀生。在嬰兒存活率低下,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不得不反覆生育的情況下,將女性限制於家庭之內,客觀上或許有助於種族繁衍(基因的本能),但也往往給女性造成了未曾得到補償的大量損失。

市場經濟的繁榮,帶來平等觀念的興起。女性漸漸獲得了與男性一樣的受教育權,並以自己的能力在職場上謀生。雖然從總體上,女性的貨幣收入和職業發展仍不如男性,但已經具備擺脫婚姻、獨立謀生的能力。她們不需要像舊時代女性一般,為了生活而走入婚姻。

隨著教育的進步,具有較高生產力的女性越來越多。她們不但在生產力高,也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更追求創新和事業的成就感。枯燥乏味的家務勞動無法滿足她們追求,僅服務於丈夫和孩子也無法帶給她們充分的成就感。這部分女性往往不願以犧牲事業為代價接受婚姻。

有能力以推遲結婚或不結婚來規避婚姻風險,或追求自我價值不願邁入婚姻大門的女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剩女」。與其說她們是被「剩下的」,不如說這是她們自願的選擇。

而「剩男」又是另一回事了,這主要是由擇偶策略決定的。

婚姻市場基本是針對彼此條件的雙向性選擇過程。基本上,男性更側重對方的身材容貌、脾氣性格等先天條件,而女性更側重對方的健康才智、地位財富等的後天素質。

很顯然,用於評估女性條件的信號很容易獲得,大部分女性的先天條件在30歲前就固定下來了,之後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對男性條件的識別則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財富地位這些東西沒有固定規律,大多數人都無法判斷男性的潛力,潛力也未必能夠轉換為可見的後天條件。

這種男女選擇策略上的差異,導致的結果便是:男性在婚姻市場上,越年輕越居於劣勢,因為其時,他在女性重視的後天素質上,大多數人都無法達到自身的最高峰;而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與財富地位的不斷提升,他們在擇偶市場上的選擇餘地就越來越大。

這就造成了兩種「剩男」,一種是年齡與財富與時劇增的「剩男」,他們故意(或非故意)延遲擇偶時間,卻擁有更多的擇偶靈活度和擇偶面,並且受到不同年齡層次女性的追捧;另一種是被動的「剩男」,這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的後天條件並未相應地提高,他們在婚姻市場上的劣勢不斷被放大,更加無人問津。

而「剩女」雖然也有年齡劣勢存在,但她們的先天條件很容易達到峰頂,並且衰退的趨勢也並不明顯,只要她們願意放低自己的擇偶標準,要進入婚姻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在女性經濟地位提高和獨立意識增強的現代。既不存在生存壓力,也沒有更多的激勵要素,「剩女」們又有什麼理由選擇婚姻呢?


剩男會變成猥瑣男,繼而猥瑣大叔,最後猥瑣大爺

剩女會。。一直少女的心態。。。。。。。。

哈哈


剩女是航海大發現的資本主義,想擴張擴大市場,有資本有能力。

剩男是航海大發現時代的美洲大陸,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就不錯了,沒資本沒能力和外來入侵者競爭。

剩女渴望的是更大的市場來發展自己

剩男渴望的是天仙下凡來拯救他們

特別贊同

剩女一般都是優秀的

剩男一般都是。。的


剩男剩女,真的沒啥好貨色

有錢有貌的,年輕時候,自負過高,自私透頂,不能包容,不能正確自我定位……

屌絲沒錢的,老了終於賺了房子,依舊還不如我家呢,還不如剛入社會的大學生有潛力……

渣渣,年紀又大了,還有多少愛!


去年學微觀的時候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派我這麼個單身狗來研究究竟真的不是因為要嘲笑我,因為其他研究別的領域的組員也是單身狗,呵呵)。

那麼。。。首先從經濟學的定義上來講,經濟學就是在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慾望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找出這一矛盾的最高效解決辦法,剩男剩女現象中,找的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人無疑就是所謂的「最高效解決辦法」,無限的慾望是指人們總是想找到擁有最好的家境,學歷,長相,人品等等的那個人作為自己的終身伴侶,有限的資源就是我們在尋找Mr/Mrs. Right 的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以及人脈關係,其中也包括信息的有限性,所以矛盾就產生了。

其次,經濟學研究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邊際效應遞減規律

應用於這一現象中,虛線部分是你百分之百滿意的理想伴侶,可是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就是這樣的伴侶不可能尋找得到,隨著時間和信息的不斷花費和獲取,我們能找到的人可能無限接近於perfect match,但永遠不可能達到。最理想的停止點就是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那一點停止尋找,立馬領證結婚。大多數人沒有權衡好兩者,從而導致「被剩下」。

最後,雖然以上曲線基本形狀是變不了了,但是我們能把它壓扁一些的哦。

同樣道理,兩條線都是無限接近於曲線的,但是綠色的比較陡峭,速度更快機會成本更低,達到最滿意的那點的時間更短。

也就是說,如果你馬上就到27雖要步入剩女行列了,你可以走綠色的那條線哦。綠色線到底是什麼呢

那就是

噔噔噔噔~

相親!

(哈哈哈哈好吧當我沒說)

最後,祝福你們都能找到最理想的另一半!!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不能同步的時候,就會有這個現象。大白話說,男人還在原始社會的擇偶價值觀念,女性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的擇偶價值觀念。


實在對婚姻沒什麼期望,都是一地雞毛。同居可以接受。


剩女:豪宅太多高端客戶太少

剩男:屌絲沒錢好房子住不起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就是雙方交易及博弈的過程( 埃奇沃斯盒狀圖) ,如果雙方各自無差別曲線相交,交易可以發生,最好情況是帕累托最優(相切)。但每個人都想效益最大化(買的想便宜,賣的想賣得貴),最終可能導致交易不能發生。


男女雙方攜手,形成夥伴關係,一起上養老下養小,則男非剩男,女非剩女。 如果,雙方不能形成夥伴關係,實現上養老下養小的目的,則有剩男剩女。而夥伴關係的建立,經濟是基礎,老小是目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麼,剩男剩女,自然就是基礎和目的至少一項沒有的人唄。 至於感情什麼的,和剩男剩女這個話題根本不搭邊好么


現有五個男人和五個女人,五個男人總體情況加權平均是相同的,到五個女人中有一個條件特別好的,明顯優於其他人。

1.五個男人都去追求那一個條件最好的,怎麼也的讓自己下一代獲得優良基因嘛,人類的天性,無可厚非,但是美女不能同時嫁給五個人啊,所以其餘四個人第一輪啥也沒得到,轉而追求其他四位女生,但是她們認為自己這幾個人是迫不得已才找自己的,而且女人嘛,她們認為這些男人是不喜歡自己的,追求他人失敗才來找自己,所以也沒有同意。

2.五個男人都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配不上最好的那位女士,非常理性,且沒有叛逆的挑戰者,所以轉而各自追求一個女士,當然,有一位男士啥也沒得到,殘酷的被淘汰,同時,最優秀的美女(資源)被閑置。

3.從女士角度,首先,最優秀的美女是沒法自我調低身段追求男士的,另外四個各得一個,剩下一個男士最次,一個女士被閑置。女士沒辦法,只好將就。

4.從女士角度。女士很保守,都不主動出擊,男士認為女士都一樣靦腆,(從而忽略了個體差異)只要追求,總是有的,轉而追求最好的那位女士,剩下男士再追求其他四位,其他女士沒有辦法,只好將就。

5.現實情況,題主所問,確實不好回答,太複雜了。您知道,女人是複雜的動物,要是都能搞清楚,也就失去樂趣了。


推薦閱讀:

一個一直表示喜歡我的女生,最後我答應她了,最後證實是在欺騙我,已經有男朋友了?
冬天起床戴bra很冷,怎麼辦?
一個原來追過沒有追上的MM突然發自己的照片給我,問我好不好看,有什麼意思么?
女生的嗓音粗,怎麼能變細呢?

TAG:女性 | 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