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小組是如何成長的?

一直很好奇豆瓣的小組是如何成長如何發展,沒有特別新奇好用的功能,也沒有無數運營大聲吶喊的積分激勵體系。激勵小組管理員們運營小組的核心動力是什麼呢?


看到這個問題,不請自答一下:

豆瓣誕生的年月正好是博客開始流行的年月,那個時候互聯網的普及速度開始加快,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互聯網除了可以聊天、看新聞,還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記錄每天的生活,或者秀出自己的興趣,抑或結識志趣相投的人。

書是大眾興趣,也算大眾需求,豆瓣上線後大家發現除了自己最近在看某本「書」(一種非常固定的標準化媒介,看完的話多多少少都有話說),其實還有很多人也在看同一本書,這種驚喜或者好奇感瞬間會讓用戶感受到之前從來沒有過的震撼。於是乎,他們會有意去看這些和自己相同興趣的人都是怎樣的人,可能會產生關注。另外,就是有些的確看過某些書的人會認真地去寫書評(或許基於寫博客的習慣或者動力),而閱讀這些書評後感覺不錯的人,也會去關注這些書評「達人」。

就這樣,用戶之間產生了萌芽關係,加之豆瓣頁面簡約,沒有廣告,比那些門戶網站的頁面舒服很多,貼合喜歡讀書的人的視覺喜好。關係有了之後,隨後豆瓣推出了小組功能,給了這種關係一個安放的天地,大家便充滿新奇地聊了起來。後來,豆瓣發現小組中有很多電影小組,於是豆瓣又推出了電影頻道。接下來的音樂、同城、東西等也是如此。

我也是個很早期的博客用戶,是通過論壇發現了博客信息,註冊了,又通過博客知道了豆瓣,就一直留了下來。進入豆瓣後,我的熱情其實沒有在書影音中出現,而是在小組中扎了根。小組中有太多興趣相投的人,那種溝通的快感無以言表。

總之,我認為豆瓣圈子是博客和論壇圈子催生的,進而像滾雪球,越滾越大,不斷自生長,直到如今。


準確說,不知道。但是就是喜歡時不時的上去看看。電影,音樂,讀書~總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跟其他的平台,例如微博,某信,感覺完全不一樣,但是感覺說不出來~~!


確實,你不可能用一個客戶端圈住所有人。沒有一個客戶端能解決所有人的所有問題。


推薦閱讀:

近年來有哪些沒在國內上映,但口碑不錯的歐美電影?
如何看待《琅琊榜》豆瓣評分快要追上《權力的遊戲》這一現象?
城市落幕的味道是大排檔
簡書與豆瓣有什麼區別?
如何向朋友通俗易懂地介紹豆瓣?

TAG:圈子 | 豆瓣小組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