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第二次包圍開封時宋朝軍隊哪去了?

皇帝去人家軍營多次了,宋朝軍隊怎麼不來勤王?南方那麼大地方怎麼沒有軍隊去呢?


補充說兩句,軍隊有在太原絞肉機被攪碎的,有掌握在康王手裡被領著兜圈子,有堆在東京城裡莫名其妙失守的,這些其實都沒什麼,每一朝的覆亡,基本都有前線喪師,重鎮觀望自守,都城未經血戰而陷落。

令人慨嘆的是兩宋之交,「義軍」作為一股武裝力量頻頻出現,而且表現極為亮眼。所謂各地勤王軍,除了西軍這種野戰集團外,一州一縣,一千兩千,尼瑪還有從廣東背著糧食跟著縣長來救皇帝的。結果呢?老趙家自己不要江山了,這幫義軍真的是被賣的不要不要的。然後到了紹聖北伐,黃河兩岸義軍還是旗鼓相聞。

所以靖康為什麼恥?因為這屆人民是真行,這一朝人王地主是真王八蛋。


謝謝邀請。

其實勤王軍是有的,而且官軍義軍都不算少(雖然確實遠不如靖康元年第一次勤王時多了,為什麼後面說)。但是確實都沒能起作用。

原因主要分兩種:

一種是被人堵在路上了,沒能進汴京城。

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被金將婁室等堵在潼關外的西軍,已經有知友的答案說到了;

另外還有一些來自京西、湖北一帶的義軍(比如後來和劉錡打出順昌大捷、寫了《守城錄》的名臣陳規拉的隊伍就在這一撥里),也是這種遭遇。

還有一種,是因為種種原因被耽擱了,沒趕得上。

這些被耽擱的,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被宋欽宗自己耽擱的,一類是被後來的宋高宗趙構耽擱的。

被宋欽宗耽擱的說起來有點可笑:金軍第二次圍困汴京(靖康元年閏十一月),距離第一次(靖康元年一月到二月)隔了半年多的時間,但宋廷的反應竟然比第一次還混亂還失當。——半年多的時間裡,北宋中樞僅僅為該不該割地議和就反覆爭論數次,一會兒下詔割地一會兒不準一會兒又商量還是割了吧;以至於一直到金軍再次南下時,宋廷居然還在不停的派使節和金國BB議和,結果被金人嘲笑說等你們議論定了我們特么已經大兵過黃河了~

戰略思路都亂成這樣,戰備是不會好的。而且宋欽宗下詔命令第一次圍城期間趕到汴京的20萬勤王軍各回各家就算了,關鍵還多次否決李綱、种師道等大臣募集軍隊守備河北的建議和措施,理由是金軍未必會南下,還是議和更妥當——李綱當年六月被逼去救援太原的時候,就還在為此和耿南仲等人對掐,掐點是今年到底需不需要防秋、金人會不會再次打過來。

同時這種戰略上的猶疑,又和宋欽宗宋徽宗之間錯綜複雜的父子關係爭位矛盾、宋欽宗和李綱的矛盾、宋欽宗近臣耿南仲和李綱的矛盾等等各種私人恩怨攪合在一起,最終把半年裡的北宋政治攪成了一鍋粥。最後早晚等到金軍又打到城下了,宋欽宗才最終明白還是得打,才想起來要再次召集勤王軍,但是這時候金軍已經圍城而且是東西兩路合兵,兵力比第一次圍城翻了一倍不止,勤王命令要送出去已經很困難了。

當然最後還是有送出去的。但是等這些詔令到達京畿地區甚至更遠的南方地區,已經來不及了。——實際當時南方地區動員起來的人力還真不算少。很多勤王軍甚至是從福建、兩廣「越數千里爭先勤王(《宗澤集》卷1《乞迴鑾疏》)趕到北方的。但是路途遙遠+東京城破的太離奇太快,根本趕不上。

其他一些比較近的地方的勤王軍也趕不上趟,等到了東京,大部分只能瞪眼看金人扶立的偽楚皇帝張邦昌貼的遣散勤王軍的告示了(《會編》卷89載張邦昌登基後赦書:諸道勤王人兵,當國家危急不能進援,京師失守,乃欲偷安。雖無誠節,亦巳勤勞,宜各歸本貫別候中旨;卷93:(四月)十三日壬申,范瓊揭榜金人尚留滑州。是時四方勤王之師徑有到闕者,道路漸通,百姓漸有出城者。范瓊乃揭榜云:據探報金人尚有後軍、埽地軍留滑州界,上仰四方客旅,未得輕出。百姓已知金人悉渡河,河南無警,而瓊乃揭榜以惑民。民皆罵之。)。

另一類,也是更大的一頭,是被趙構耽擱的一批勤王軍。

趙構是靖康元年年底奉命第二次出使金營的。但他當時十有八九已經存了歪歪心思,所以沒有找南下的金軍而是反方向往北走(當時東路金軍採用的是直撲東京的戰術,大部分州縣特別是一些兵家重鎮都還在宋軍手裡,金軍其實連南下的通道都不能保持。河北大部分州縣陷落其實是1128年甚至1129年的事情),走到磁州(今河北邯鄲市磁縣)被當時任磁州知州的宗澤攔下了。宗澤當時顯然還不知道這個九皇子是什麼樣的人,只想著老趙家的人能保住一個是一個,所以力勸趙構不要再去金營還搞了群眾請願,於是趙構也就坡下驢。但很快趙構發現宗澤很煩,老向他叨叨勤王的事兒,於是某一天夜裡背著宗澤跑到了磁州南邊的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知遇了當時任相州知州的汪伯彥(後來著名的汪黃二奸相之一),倆人玩的很投機。

就在此時東京第二次被圍,徽宗的一大堆兒子就剩了趙構一個沒被困在城裡,於是欽宗派人攜帶蠟丸詔令,任命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他開府召集兵馬勤王。

趙構奉命而行,之後兩河山東一帶的各路勤王軍和民間應募從軍的,就都先奔著他去了(當時剛剛從山西平定軍突圍回到相州湯陰老家的岳飛,就是在這一次投到趙構麾下第三次從軍的;另外還有其他一些中興名將如韓世忠、張俊和楊沂中,也都是此時從的龍。),第一批召集到的軍隊就有五萬多。——這個兵力,要挽救東京城裡的局面,其實已經夠了。

但問題就在於趙構根本沒什麼心思救東京。所以他派帳下將領劉浩領著一部分人馬南下佯作救援東京,自己則從相州向北跑到了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到了大名,宗澤還有其他人組織的勤王軍隊又來了一批,趙構被宗澤纏的沒辦法,只給了他一萬多人馬讓他去解圍,自己帶著主力七萬多繼續往東南跑跑到了東平、濟州(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這時候他部下的很多將士開始覺得不對勁了:「三軍籍籍, 謂不返京師而迂路, 何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建炎元年三月癸卯)於是趙構和他的親信比如汪伯彥等只好放棄進一步往南逃逃到淮南的打算,先貓在濟州。

這中間繼續有勤王軍來投,最後積聚的兵馬號稱有十六萬,實際素質好能戰的也至少有八萬左右。但除了給宗澤的兩萬,大部分都在趙構自己手裡攥著防衛濟州、興仁府一帶,一直攥到三月底,金軍押著徽欽二宗宋朝宗室和擄掠的人口北返。接著就是張邦昌讓位,漏網的隆佑太后(宋哲宗廢后)、部分趙宋宗室和一些大臣開始挑皇位繼承人,趙構理所當然的被選中,於四月底率軍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登基。

——有興趣的知友可以比著地圖看一下,從磁州相州大名,到東平、濟州,再到應天,趙構這位「天下兵馬大元帥」,帶著數萬人馬,差不多正好圍著汴梁繞了個半圈。

--------------------------------------------------------------------------------------------------------------------------------------------

以上,靖康之變里勤王軍為毛沒起作用的原因其實就解釋的差不多了。

但我覺得也許還需要打個補丁,因為可能會有人覺得,雖然當時勤王軍很多,但戰鬥力其實不行,甚至名為義軍其實就是土匪罷了搞不好心裡都在想什麼;包括趙構,帶著軍隊兜圈子也是合理的選擇,因為真打過去恐怕也就是白送死。

但實際不是這樣。

當時的東京城四周,機會其實很多。

首先,東京城被攻破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個很大的意外。——東京城第二次被圍,形勢確實比第一次嚴峻,因為河東重鎮太原已失導致東西兩路金軍會合,最後圍困汴梁的兵力比第一次翻了兩倍還多,大概在十二三萬。但東京城內同樣有守軍八萬多(原來的守軍七萬+張叔夜入援的一萬三千人),兵法曰「十倍而圍」,金軍的兵力優勢其實並不是很大。何況還有無數願意自帶乾糧抵抗金軍的東京市民,還有城防設施非常完善的東京城。

金軍最後攻破東京也不是因為宋軍彈盡糧絕了,是因為當時的重臣信了江湖野狐禪,把城上守軍全部撤下來,派一個叫郭京的人帶著六甲神兵也就是一幫小混混出宣化門作法,據說是能把金軍一掃光。——結果當然沒有,郭京也見勢不妙偷偷跑了,而金軍趁虛而入攻佔了東京外城。

所以說這也是各路勤王軍來不及反應的一個原因——誰能想到東京最後是這樣陷落的?而且你真要是沒招可使,只好死馬當活馬醫信一回怪力亂神也就罷了;問題城內明明有數萬兵,你找江湖道士撞什麼大運跳什麼大神?從閏十一月二日被圍到二十五日銀術可趁亂破外城,偌大一個國都守了還不到二十天;相比之下,真定(今河北正定)守臣李邈兵不到兩千,抗斡離不的東路軍扛了四十多天。

但就是到這時候,金軍也還是擔心自己的兵力優勢並不大,一直沒敢下城牆進內城(《會編》卷七十:初破城,賊下令縱火屠城,何栗率百姓欲巷戰,其來如雲。由是金兵不敢下城,唱為和議,人心稍安。——類似的狀態一直持續到金軍北返)。搜羅金銀財寶、擄掠百工婦女,收繳城內武器,逮捕殺害組織市民抗金的民間義士比如李寶,勸宋欽宗兩次進敵營談判最後被扣下,給金人提供皇親國戚的名單、並且按名單把宋朝宗室全部搜羅來帶著北上。。等等等等,全都是假手當時的帶路黨乾的。女真兵基本沒動。

甚至在宋欽宗上降表到被押著北返的將近四個月的時間裡,也還是有機會。

比如入援東京後來因病淹留城內的西軍將領吳革,當時秘密聯絡了將士數千人和近萬百姓,準備約期舉事。結果臨近起義時,有人報金軍可能第二天就要扶立張邦昌登基,吳革情急之下帶著親隨部屬提前發難,沒想到已經有姦細告密走漏了消息,最終事不遂被降金的將領范瓊殺害。

再比如靖康元年金軍入寇後投筆從戎的太學生胡閎休,一度也準備聯絡人入營劫回宋欽宗,結果被宰相何栗勸阻沒搞成。——胡閎休這是後來作了岳飛的部將兼幕僚,入了《宋史》列傳留下生平記載了。其他曾經密謀舉事但沒留下記載的,肯定還有不少。

也就是說到這時候都不是沒機會、沒有想辦事的人。

另外,因為北宋的滅亡是如此意外,所以其實連金國自己都沒準備好接受這個戰果。靖康元年十一月斡離不和粘罕會師平定軍的時候,女真內部還在為要不要繼續進攻東京爭論;而到宋欽宗二次入金軍談判的時候,粘罕和斡離不還在猶疑是不是讓欽宗簽個降表回去就算了。——徹底廢掉徽欽二帝並俘虜他倆和全部北宋皇族北上是個臨時的決定。至於東京城本身和二次南下的新占州縣,女真人壓根沒想自己統治,兵也不夠人口不夠,管理水平也不行(金國當時剛剛開始效法遼代的政治制度,本國內部還是部落制晚期的水平),所以匆匆扶立了一個張邦昌就走了。而張邦昌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女真人回了北方以後也顧不上他,所以很快就退位。

所以這種情況下(兵力差距不大,敵人本身也猶疑不決,高層帶路黨橫行,但中低層的軍人和民眾人心未失本錢也都在),真有支生力軍能打過來的話,情況會大不一樣。

其次還可以對照一下的,是趙構從南京又跑到揚州前後,宗澤出任東京留守期間的功業——當時淹留河北或被打散的官軍、義軍,在宗澤的安撫訓導下聯合起來防衛東京籌措北伐,結連珠寨號百萬,跟金軍在黃河一線反覆拉鋸毫不吃虧,東京城內更是商旅不亂,上元節照舊慶賀幾如平時。

可見不是人不中用。關鍵看誰來用、怎麼用。以靖康之變前後的情況,甚至有點兒為國用人的心,情勢就會改善很多。——宗澤本人其實就是個中了進士後長期沉淪下僚的普通小文官,靖康之變前從來沒帶過兵。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那句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這件事情,純屬偶然。而且是一系列的偶然湊到一塊兒才能有的效果。

但是在偶然的背後,也有比較一致的東西,那就是北宋帝國上層統治者和官僚的荒唐,以及這種荒唐造成的國家大事上簡直玩笑兒戲一樣的反覆和混亂。靖康之變前後的一切政治失誤軍事失敗,根子都在這裡;為毛宋人普遍認為靖康之變是「恥」,根子也在這裡:單純打不過被幹掉了,或者實在打不過跑了,那都有情可原。就算丟人,也是技不如人;但是明明對手戰力不是很高,純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還死的特別難看特別噁心,那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所以想弄清靖康之變後的很多事情,就必須先把靖康之變本身甚至更往前的一些事情捋清楚。不然就還是說不明白。——這也是這個答案為毛最後寫的有點啰嗦的原因。

--------------------------------------------------------------------------------------------------------------------------------------------

最後吐個槽:強烈建議對這個問題或者這個時段的各種事兒感興趣的知友,去讀一下《三朝北盟會編》里靖康元年、二年的部分。

會使人幸福的~ 因為你會看到各種花樣作死,以及這少部分人的作死最後如何釀成一場彌天大禍,帶累的無數人屍骨無存亡國破家甚至人相食人,進而體會到倒霉和比慘這種事,永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最牛的。

而且跟玩兒似的就弄死好多人弄完一個底子很厚實的國家,想想就很歡樂很奇葩不是么~


皇帝親自把二十萬勤王軍勸退,罷免李綱,接著寫文章勸說黃河以北地區人民當順民。。。。然後北方人民就反了,群盜蜂起,整個北中國陷入政治無秩序,首都附近的援軍和義軍基本都在和盜賊作戰。

另外就是太原是個無底洞,消耗了宋軍的大量兵力。太原死扛了八個月後被攻破。

總之就是宋朝的行政系統基本癱瘓,皇族被一網打盡,末代皇帝親自當皇協軍勸北方人民投降,老九即位前,軍人們連個效忠對象都沒有。。

趙構當時在河北大名當大元帥,身邊凝聚了一些力量,啥都沒幹,東京就被滅了,趙構倉皇上台後趕快跑路。。。所謂泥馬渡康王。

真是。。尼瑪。低劣可笑的危機反應能力,龐大臃腫的軍隊,苟且偷生的皇族,亂鬨哄的北方混戰。。這就是某些人口中中國最發達的時代。

我說不是北方人不抵抗,而是北方人被賣了,這是有依據的。

不謝邀,每回看到這一段就會笑到肚子疼。什麼狗屁文明繁榮,都是扯淡的東西,士大夫階層無恥無格,塗脂抹粉,天天混吃等死,有能耐的都氣死了,這就是宋朝。

別不信,以上都是事實。給幾個出處。

————

遣聶昌、耿南仲、陳過庭出割兩河地,民堅守不奉詔,凡累月,止得石州。甲午,詔兩河民開門出降。

——皇帝賣人民的。

————

庚子,金人來取宗室,開封尹徐秉哲令民結保,毋藏匿。——臣子賣老大的。

——

己巳,集百官議三鎮棄守。

統治集團打算賣土地的。

————

太學諸生陳東等及都民數萬人伏闕上書,請復用李綱及种師道,且言李邦彥等疾綱,恐其成功,罷綱正墮金人之計。會邦彥入朝,眾數其罪而罵。吳敏傳宣,眾不退,遂撾登聞鼓,山呼動地。殿帥王宗濋恐生變,奏上勉從之。遣耿南仲號於眾曰:"已得旨宣綱矣。"內侍朱拱之宣綱後期,眾臠而磔之,並殺內侍數十人。

———黨校清華北大學生橫掃內閣的

知道後來明朝為啥決不妥協了吧,被孫子們給氣的。

北宋完全沒有到亡國的局面,但是死於統治階層的內訌,這種政權,換了我,我也在河北看笑話。


看到有答案說原因之一,太原絞肉機,我細說一下此點:

宋太祖、宋太宗當年滅北漢時圍攻堅城太原歷經艱難、千辛萬苦,圍攻多次,在宋太宗太平興國4年才終於成功。

但是宋太宗攻下太原城後,因損傷慘重,泄憤拆毀了太原城,在晉陽故城東北三十里汾河對岸的唐明鎮新建新的太原城。

同樣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但新的太原城城池比原來的晉陽小了非常多,駐軍、城防、物資儲備都少了很多很多。(宋代的太原城為沒有包磚的土城,周長不過十一里,只有四座城門,而當年晉陽城周長四十二里共開二十四道城門)。

後來金兵圍攻太原時,城裡守軍因各種原因也就幾千人,然而太原戰略位置又極其重要,不容有失,宋朝廷不斷派援軍解圍太原,成為了被金兵騎兵圍城打援的絞肉機,有生戰力損失慘重,損傷20多萬戰兵,名將种師中戰死,士氣喪盡;李剛被貶。

第一次救援過程摘錄一下是這個樣子的,請欣賞,第二次懶得摘錄了:

趙宋王朝第一次組織中央禁軍救援太原,大將种師中由河北井陘西進,另外兩員大將,姚平仲的養父姚古和張孝純的兒子張灝分別從長治和汾州北上,三軍互為犄角,共解太原之圍。

种師中出身於世代將門之家,祖父種世衡及兄長种師道都是北宋名將,他率兵從河北井陘進入山西平定,很快就收復了壽陽、榆次,但由於姚古、張灝軍沒有及時策應,种師中部又返回到河北真定駐紮。

就在這個時候,重臣許翰誤聽諜報而做出了金軍將要全線撤兵的判斷,多次催促种師中進兵,甚至責備他手握重兵卻逗留觀望。种師中被迫留下輜重糧草,輕裝出發,同時約定姚古、張灝兩軍分道俱進。不久,种師中部的前鋒進抵距離太原二十里的石橋,中軍到達壽陽的石坑,由於一路上沒有遇到金軍抵抗,以致這員久經沙場的老將犯了麻痹大意疏於戒備的兵家大忌。當种師中接到探馬報告榆次方面有金兵襲來的消息後,誤以為是金軍北歸的零散部隊,豈料卻是前來阻擊的金軍主力,宋軍倉猝應戰,五戰三勝,苦苦前行。然而,懼敵怯戰的姚古部將焦安節慌報軍情,奏稱金軍主帥宗翰已經趕到,致使姚古、張灝兩軍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約定與种師中部會師。當种師中部被迫撤退到殺熊嶺時,再次遭到金軍重兵圍攻,軍糧短缺、士氣低落的宋軍幾乎全軍潰散,身邊僅剩百餘將士的种師中身中四創仍然裹傷力戰,最終為國捐軀飲恨疆場。擊潰种師中部後,金軍主力從容回師,在祁縣以東的盤陀擊潰姚古部,在交城擊潰張灝部,宋廷第一次救援太原的努力就這樣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失敗了。事後,焦安節被處斬,姚古貶官於廣州。

即便如此,太原也堅守了二百多天,當了200多天的釘子戶,因糧盡最終陷落,金兵二路順利回師,包圍開封。

假如太原城還是原來的堅城晉陽,只需駐軍幾萬,物資充足,不善攻堅城的金兵是攻不下的,太原不但不會成為宋的絞肉機,還將讓金兵如鯁在喉,施展不了全力。所以,宋太宗以自己高超的戰略眼光,親自為自己子孫挖了個大坑。


金兵兩次包圍開封的間隔時間不到一年,大概十個月。

第一次開封保衛戰結束後,宋欽宗後悔割讓三鎮,于靖康元年三月、五月、八月三次調集數十萬大軍救太原——這有點像明朝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每次宋軍都占兵力優勢,但每次都被金兵各個擊破。

三次救太原的行動,名義上是李綱主持,但皇帝在後面遙控調度瞎指揮,各路宋軍完全沒有配合,屢戰屢敗,前前後後葬送了將近二十萬主力軍隊,也摧垮了宋軍的士氣。

最能打的西軍秦鳳、熙河兩大主力團滅,軍團崩潰,宿將种師中戰死,宿將姚古坐貶;府州楊家將團滅,全軍覆沒。麟州折家軍傷亡過半,後來被迫投降金兵。開封禁軍解潛所部被打殘,喪失戰鬥力;比較懂軍事的河北軍長官劉韐(念「葛」)按兵不動,保存了五萬左右的部隊,為後來趙構開元帥府留了些底子。

救太原徹底失敗後,七十六歲的老將种師道認為金兵必將大舉南下,開封形勢危急,故而苦苦勸說宋欽宗遷都長安。可惜皇帝認為种師道老邁昏聵,根本不聽勸。种師道因此憂憤成疾。

靖康元年十月間,种師道在臨死前先斬後奏,以同知樞密院事的身份發布勤王令,要求陝西制置使錢蓋帶團練兵十二萬,南道總管張叔夜帶團練兵十五萬,即刻啟程赴開封勤王。

這基本上是把陝西、湖南、江浙一帶的民兵、預備役全都徵調——如果這道命令被執行,北宋不會滅亡。團練兵雖然質量上比禁軍、西軍差一檔次,但是數量夠多,守城是足夠了。

可惜宰相唐恪、帝師耿南仲認為金兵不一定會來,調集數十萬人馬需要耗費上千萬貫的軍費,朝廷負擔不起。於是二人勾結樞密使聶山,發布了與种師道相反的命令,要求錢蓋、張叔夜按兵不動,各自留守原地。

然而短短一個月後,金國鐵騎已經殺到了黃河岸邊。以宋欽宗為首的短命鬼們再想調集兵馬,已經來不及了。

宋欽宗既不遷都,又不調兵,純粹是自己作死。當時太上皇徽宗也看不下去了,知道待在開封凶多吉少,提出自己去陝西招兵,然後就被兒子軟禁了。徽宗確實招惹來了金兵,但只是一時佔下風,還有得救,是宋欽宗瞎搞葬送了北宋。

其實宋欽宗的政治水平大概只適合當一個縣長或者市長,讓他當皇帝,完全是一種災難——這點他比父親宋徽宗還可惡,至少徽宗知道打不贏就逃跑。

後來就是各路勤王兵馬都被金兵堵截在路上,只有張叔夜帶領一萬多人殺進開封的圍城之中。圍城的金兵有十八個萬夫長帶隊,可以說華北、東北、山西的金兵傾巢而出,總兵力在十五到二十萬之間,數倍於金軍第一次南下的兵力。守城的宋軍只七萬多,主要是民兵,唯獨張叔夜、吳革兩支部隊有戰鬥經驗,不到一萬五千人。

戰略上已經輸了,戰術上再牛逼也起不了太大作用。所以儘管守城宋軍打的很頑強,胳膊擰不過大腿。至於那什麼神棍六甲神兵之類看似荒誕的東西,其實是大家都慌了,把希望寄託於奇蹟之上。如果張叔夜等人有信心守住城池,大家也不會把希望寄託於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然後就悲劇了。

————————————

這是我從《三朝北盟會編》里讀到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裡面講的好詳細,每一天發生的大事都有記載。


金兵第二次南犯,太原陷落以後,宋朝廷為了應急,把天下二十四路分成了四道,趙野總北道,王襄總西道,張叔夜總南道,胡直孺總東道。

這四道總管裡面,後來只有張叔夜的三萬勤王部隊進了汴梁。由於這時期北宋的國防壓力主要在北部邊境,所以兵力都布置在北方。金人二次南犯的時候兵分兩路,西路由宗翰指揮,從西京(大同)南下攻太原;另一路由宗望指揮從保州(河北保定)向南攻真定(河北正定)。兩路大軍一路攻城拔寨,所以最後當金兵出現在汴梁城郊的時候,北宋在山西和河北境內的主力均已被掃清。金兵四齣阻擊援軍。東道總管胡直孺的援軍在拱州(河南睢縣西)兵敗,胡直孺被擒。西邊,陝西宣撫使范致虛奉召勤王,會和西道總管王襄,陝西制置使錢蓋,共有十萬之眾,基本是甘陝軍的主力了。大軍從長安出武關向東進軍,走到穎昌(河南許昌)的時候,聽到汴京陷落的消息,跑回去了。另有麟州府州(陝西府谷)折可求的援軍兩萬,之前渡過黃河支援太原作戰,在交城兵敗。

北宋採用募兵制,主力是禁軍(號稱80萬的),負責地方防務的是廂軍,但廂軍的數量和質量都很低下。所以在中央軍主力被擊潰以後,各地方都無法自保,更不要說發動群眾搞勤王了。

另外康王(趙構)當時被派去出使金營議和,走半路上在磁州(河北磁縣)被宗澤勸留,康王比較機靈,順坡下驢沒接著往前走,不然也是被俘的命。


整個開封那個破地方,只有一萬不到的正規軍

張叔夜等兩路勤王軍進城之後,得到三萬正規軍,剩下十萬人,都是保甲。軍事素質非常之高,高到什麼地步:二次開封守衛戰四個城牆的東城守衛官 ,叫辛永宗,此人手下的保甲是最多的。到了城上就對著金軍營寨射箭。辛永宗叫他們不要浪費箭支資敵,被認為是要他們放下武器不抵抗,於是一群保甲把辛永宗打死了。

大送那個精銳禁軍是什麼水平?梁方平籌集了7000精銳禁軍騎兵,上馬 之後丟了武器抱著馬脖子,死也不放。

再給看看這個所謂的大送西軍是個什麼水平

知永興軍帥臣范致虛提六路兵勤王...范致虛在陝州也前軍出武關由鄧州新興澠池之間屯於千秋地場偽河南尹高世由告急於黏罕亦會金人將欲回軍婁室孛堇自伊陽直衝之王師不備遂棄輜重而奔死傷者幾半致虛恐懼而遁。


可以看看歷史小說『金甌缺』,雖然不是嚴格的歷史,但是可以看出一些東西


宋朝決策階層的懦弱與管理混亂以及軍隊是一盤散沙是內因,女真作為新興政權,內部團結,戰鬥力極強是外因,樓主的對宋朝滅亡的原因分析偏內因而輕外因,且在內因分析上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實際上宋軍是完全不能與金軍野戰的,即使勤王的援軍過去也不能對金軍造成任何威脅。


說點定性的吧。

靖康恥,之所以成為宋代乃至華夏千年的奇恥大辱,歸根結底是重文抑武的必然結果。

可戰之將不能戰,可戰之民不能用。看我臭唐面對安史之亂兩京陷落的表現,儘管也有黑點,但郭李仆固嗣業孝德,善戰之將當仁不讓,河北河南可戰之民源源不斷奮勇爭先,安西壯士萬里馳援可歌可泣,張巡南八孤城堅守千古絕唱。高下立判。

大敵當前,王侯將相本該有種有擔當,廣平王一跪,失己之節全百姓,康王一逃,全己之身而棄百姓。高下立判。

外族入侵,本當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你再沒本事也要有點骨氣,六百年後崇禎弔死煤山,地府相見,不知道徽欽二帝可有顏面面對後來之人。高下立判。

國家基調,軟實力差距,屈辱窩憋與昂揚自信,高下立判。


不是都說宋朝文弱嗎?抑制武將勢力,鼓吹才子佳人……民間義軍沒有軍隊做骨幹是不行的


說的這麼熱鬧,在第一代金國軍隊還未死光之前,北宋所謂幾十萬勤王大軍和羊也沒啥太大區別吧(別總吹西軍,西軍面對第一代女真軍隊也少有勝績)。


集結軍隊要時間,出動軍隊要錢糧。再加上宋代強幹末枝的軍事政策,地方上的軍隊大多不堪用,唯一能打的只有西北邊軍。趙九弟當時被放在外就是要負責統合勤王軍隊,只是沒想到東京那麼快就被攻破了。


推薦閱讀:

文物002.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丨風華絕代的「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和他的組印
這款《COD二戰》里的「國民突擊步槍」,見證了納粹最後的瘋狂
舊日本海軍航母(二十四):默默無聞 之水上飛機母艦
范蠡和伍子胥的六壬大戰

TAG:歷史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