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活在當下的人不能用淺顯的現代辭彙來說明佛學,非要用古代辭彙和語法?故意讓人看不懂嗎?

各位邀請我用淺白語言解釋宇宙的終極答案為什麼是42的朋友,這是英文Wikipedia的瑜伽行派詞條 :Yogachara - Wikipedia 。英語不是我的母語,並且我不是學哲學的,但是這個頁面上通篇沒有一句話看不懂的。

再看看中文的 瑜伽行唯識派 詞條頁面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91%9C%E4%BC%BD%E8%A1%8C%E5%94%AF%E8%AD%98%E5%AD%B8%E6%B4%BE ,請注意觀察 「主要理論」部分,跟英文頁面比較一下。

誠實地回答,中英詞條哪個更好理解?


所謂的佛學,可以簡單地肢解為古白話文+佛法專業術語

您期待以「淺顯的現代辭彙」呈現的佛法,就如上古白話文和專業術語來說,佛經的那種古代白話文,看懂唐朝志怪小說的水平即可對付。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直面的將是佛經的專業術語。而專業術語猶如數論、艱深科學語彙那樣,可不是隨著呈現語言是否通俗就能解決的!

我直接舉個例子。

什麼叫做佛法里的須陀洹聖者啊?

實證四聖諦,斷除了薩迦耶見、疑見、戒禁取見者,假名為佛教里的須陀洹聖者。

那什麼叫做四聖諦呢?即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

什麼叫做薩迦耶見呢?凡夫有兩類執取:增益執和損減執。所謂的增益執,即因為遍計所執,於法上起增益見,執取諸蘊,起自心相、一合相、能者相等,見那是我和我所擁有的。這個就是薩迦耶見……

您看白話文描述的佛法,看起來可眼嗎?

所以,您就不要怪佛法艱澀了,古德門為了您能看懂佛經,已經儘力弄得通俗易懂了。不然您對比一下同時代的散文,那才叫一個詰屈聱牙呢!不信我舉幾個栗子你嘗一下

下面這段是玄則大和尚為《大般若經》第十三會寫的序,您讀一讀看,看得懂幾分啊?!

大般若經第十三會忍波羅蜜多分序

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惟夫擅等覺之靈根、膺廣慈之奧主,馮闇海而利往、籠蒼品以遐征,則忍波羅蜜為無與競,是以玄朋踵萃、神謨繼闡。將夷道梗、為沮心怨,播親親於蠢徒、闢蕩蕩於情路,雖毀甚矛箭、害窮齏粉,必當內蠲我想、外抵人相,目鄰虛之有間,投刃曷傷?念機關之無主,觸舟奚若?我無自我,物復誰物?譬夫大浸稽空,而空無溺懼;積洿歸澤,而澤無垢忿。況已謝之聲,毀譽一貫;既遷之色,損益同科。大欲饒之以樂,豈復加之以苦?不有來損,則攝受之路無從;不有往慈,則菩提之行無主。翻為善友,更領深恩,聞詈劇絲竹之娛,得捶踰捧戴之悅。太子之二目兼喪,曾靡二心;仙人之七分支解,方酬七覺。其感通也,則百矛集體,百福之相開;萬惱縈身,萬德之基立。其致用也,則遠契無生,俯遠塵於證淨;遙資大捨,均左塗於右割。比慚愧而為衣,則龍袞不侔其麗;禦煩惱而成鎧,則犀渠有謝其堅。語其大力,則拔山無以喻;談其無畏,則賈勇弗之倫。始即事而為三,卒階行而成五,莫不具依方便,斯著圓音。詞旨慇懃,理義詳覈。一軸單譯,比於勤分。規弼之美,不其要歟!

藍後,對比一下玄奘法師翻譯的《大般若經》,是不是可親多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九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具壽滿慈子:「汝今應為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摩訶薩宣說安忍波羅蜜多。」

時,滿慈子蒙佛教勅,承佛神力便白佛言:「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於他有情種種訶罵、毀謗、言說應深忍受,不應發起忿恚恨心,應起慈悲報彼恩德。如是菩薩應於安忍波羅蜜多深心信樂,隨所發起安忍之心,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薩摩訶薩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有鑒於此

請用淺顯的語言,不使用各種專用名詞和數理邏輯,描述一下星際航行動力學!


來,現場給你翻譯一段

男人們,女人們,你們要無條件供奉大師,功德大大的,包你們下輩子過上好日子。但是如果敢罵大師,或者偷寺廟的東西,死了以後就要下地獄,以後想出來也出不了。

以上乃佛教地藏要飯寶典的翻譯,我這樣翻樓主你明白它們的意圖了嗎


請用淺顯的語言,不使用各種專用名詞和數理邏輯,描述一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量子糾纏


題主還提了一個例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一個典型的音譯,因為中文沒有對應的概念所以採用音譯,保留讀音的翻譯方法。常用作翻譯印度的地名,人名,咒語等等中國文化和文字中沒有的概念。

先最簡單的解釋字面意思:

阿:無,相當於定語前置,類似英語Non-;Un-

耨多羅:更上,更高的

三藐:更正確,更好

三:遍,遍布的意思

菩提:覺悟,智慧的意思

那這就成了,「無法更高更好的,並且明白一切的覺悟或者說智慧」

翻譯成人話:就變成專用名詞:「無上 正等 正覺」意思為

真正平等的 覺知一切真理的 無上智慧。

前面都是形容的描述性定於,翻譯時出於語言習慣有時候會改變順序。

這已經是「新譯」了,比較字面的翻譯。

佛教作為一個「原產」兩千多年前印度的宗教,其中哲學,文化都和當時的印度密不可分。在傳播過程中,翻譯成東亞以及世界各地語言後,有的意思或者翻譯方式的不同,並且同一辭彙古今意思不同。很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難。一個合格的大譯師一定是通達兩個文化,語言的大才子,才能準確的表達其本身的含義。若還能有趣幽默簡直不可多得。

可是語言文字只是一個工具,對於學習佛法的人來說。如何消滅煩惱,痛苦,以及痛苦煩惱的原因-執著更為重要。

通過學習知識,哲學可以消除執著,當然可以。通過實踐,行為的訓練來消除執著當然也可以。

所以慢慢演化、發展,分為了甚深觀、廣大行二說,由此再演變為中觀與瑜伽行。中觀是由龍樹菩薩發表的以及其弟子寂天菩薩逐漸完善的《中觀論》,以及中觀相關的理論體系。龍樹發布了版本1.0,他弟子以及後世別人繼續發布了升級版,補丁,2.0,3.0…一大套理論體系,也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一套理論體系。其中大部分觀點是受到大乘者共同承認的,一小部分觀點有歧義,於是又分出了不同觀點的學派。這是個很重要的人,在漢地被稱為八宗共祖,八個宗派都是建立在龍樹的理論上的。

當然這是為了方便理解,實際上理論和實踐是分不開的。為什麼叫做瑜伽行唯識派呢?瑜伽行現在應該理解了,這個派的一系列修行方式是根據唯實宗的理論體系建立的。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唯識。跟中觀一樣,只是另一種解釋方法,在解釋不同問題上有著各自的優勢,當然也會出現有些矛盾的地方。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相關內容,就不闡述了。

最後想說:這一切分來分去,都是人根據其中差別,分出來的。目的只有一個消除煩惱痛苦的根源執著。

想要學懂佛經,多讀歷史,多去理解社會,理解人,理解人性,甚至每一個念頭的產生,發展,結束。

重要的是目的,而不是學了一套自己也不明白的概念去挑刺兒。煩惱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有人教哪個完整的體系就學那個(所謂有緣),哪個適合就學哪個,沒有好壞,高低。也不用去抨擊別人教派的觀點,一個學精了再博採眾長。要比就比誰煩惱少,執著少。別整些沒用的。

以下為擴展閱讀:

釋義一   (術語)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凈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釋義二

  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釋義三

  肇論曰:秦言無上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師云:阿,此雲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孤山疏云:極果超因,故云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蓋果上三智也。發軫云:無上,是理;正等覺,是智。正謂正中,即一切種智寂滅相也。等謂平等,即行類相貌如實知也。裴相國云: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發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慶幸意,當須秉心,對佛像前,燒香散華,三業供養,立四弘誓,發成佛心。故華嚴云:菩提心者,名為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發此心者,須識其體。體有二種,一曰當體,二曰所依體。其當體者,所謂悲心、智心、願心,此三種心,乃是當體。所依體者,自性清凈圓明妙心,為所依體。性自具足,號如來藏。惑不能染,智無所凈,虛寂澄湛,真覺靈明,能生萬法,號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認攀緣六塵影像,乍起乍滅虛妄之念,以為自心。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體,如肇師云: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勤,不可為無。度一切諸佛境界經,文殊言:菩提者,無形相、無為。云何無形相?不可以六識識故。云何無為?無生住滅故。裴相國云: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凈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凈。性含萬德故,在聖不為得;體絕百非故,居凡不為失。然欲發此心者,當運慈悲而為宗要。故華嚴海雲比丘告善財言: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 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一切群匯(音謂),本無生死,妄風飄鼓,汨(音骨)沒苦海。今發大願,黑暗崖下,誓作明燈;生死波中,永為船筏。此起悲心拔眾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凈功德,今迷寶藏,貧窮孤露。今啟洪願,誓與群萌無上佛果究竟之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願舉修途之初步,宜運成山之始簣(求位切)。崇德廣業,不倦終之(余昔住大覺時,有王仁林垂訪,問曰:佛道若雲易成,經雲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雲難成,安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余即答曰:了性,則見本是佛,依自圓修乃易。昧性,則欲求作佛,依他別修乃難。慕圓宗者,起信樂心,才舉念時,已作如來真子;如迴向際,便成無上菩提)。(《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

廣大行,西藏語 rgya-chen-sp yod-pa。即於西藏佛教中對瑜伽行之稱呼。廣大行,在一般大乘佛教論書中謂之『甚深廣大』(梵gambhi^roda^ra, gambhi^rya -uda^rya )


剛曉法師

宗性法師

廣超法師

成觀法師

這幾位都有公開出版的白話解讀佛教義理的書籍。

掰開揉碎了說,淺顯是肯定的,易懂就不保證了。

就跟讀論文一樣,每個字都認得。


請用淺顯的語言,不使用各種專用名詞和數理邏輯,描述一下波粒二象性,廣義相對論


請用淺顯的語言,不使用各種專用名詞和數理邏輯,描述一下群論、矩陣數學。


倒說不上故意。現代英譯的佛經應該比較直接。中文世界,趙躍辰先生的書也是現代語言,非佛經。


因為佛經不是用來看和思考的,是用來誦讀和「感應」的。

通俗的書不是沒有,只不過作用不同,比如《當下的力量》,再沒覺悟的人去看這本書,我相信總會「領悟」到什麼,這本書我中英版都看,但兩三年後我發現這本書對我的提升已經不太大了,於是開始接觸佛法,稍微了解佛法之後發現它們想傳達都是同樣的東西。

我曾經「嘗試」(其實很多並沒有行動,只是自己的妄想罷了)過很多修行的方法,後來發現誦讀佛經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是這樣理解的,佛陀是一個開悟並且修行極深的人,他活在當下已經幾十年了,所以,他說的話都具有「當下的力量」,他的話都是在沒有亂思維干擾的情況下說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去讀佛經,通過複述佛陀說過的話,我們的心靈也會漸漸地去接近佛陀的心靈。我每次讀到《金剛經》的:「若以色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總會止語一小會,因為我覺察到了自己欲求。而這正是我煩惱的根源。

我沒有遇到誦讀障礙,反正我誦讀兩遍之後突然就都會讀了,哪怕讀錯了我也不在乎,因為我不想去思考佛經,我只想去「感應」佛經,感應蘊含在文字存在的力量。

共勉。


請用淺顯的語言,不使用各種專用名詞和數理邏輯,描述一下非貨幣性債務重組對現代企業的意義


回答有排隊用數論和艱深科學語彙必要性類比回答的。

然而,描述群論、矩陣數學用的專用名詞和數理邏輯都是現代語彙啊。一般人看不懂的不是描述高深數學用的語彙,而是背後的邏輯。佛教古代辭彙幾乎是另一種語言,需要學習那種語彙才能看懂字面意思。

這種類比不太合適吧?


現在其實有很多法師們都用現代漢語來闡述佛學,延參法師開了直播傳播法學,印能法師用音樂傳播佛學,星雲大師也寫了很多著作 《六祖壇經講話》、《吃茶去》等,西藏的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也闡述了佛學(藏語,但被鄭振煌翻譯成了現代漢語),弘一法師也有很多現代漢語的著作弘揚著佛學。

至於哪些經文,則是因為當時譯經的語言環境是古漢語,且為了親近士大夫階級,自然要信達雅。而且,翻譯經文時也不是全翻,還有一些真言咒語是只能音譯而不能意譯的,如: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法性狀態強烈的時候,自然要用偈誦這樣莊嚴鄭重,又言辭簡單,間隔漫長的表達方式——在定里,時間好像流動很慢,一坐,就是很久很久已經過去了。

這裡的莊嚴,鄭重,就是表達經典的功德。


我更認為

第一是在某種程度上沒學明白佛法其中的內涵以及佛法的作用和目的。

第二是現代學習解釋佛法的人,他們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較少,不能借鑒其他更淺顯的語言或者更易懂的語言

第三是某些學者不希望失去對這塊領域的神秘性或者是崇敬感。神秘感產生優越感、解釋權。崇敬感會帶來精進心同時也帶來一些類似於依賴性。

舉例來說,《心經》中第一句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翻譯來講就是處於一個叫波若波羅密多的情況或者狀態的時候。是一個叫菩薩這麼一個境界的人在這個狀態中,他能做到「照見五蘊皆空」這麼一件事。


去問問外國人為什麼不用淺顯易懂的英文來替換toufu、kongfu、hukou,實在是無能為力啊。


教育都要因材施教,您在哪個位置就得給您哪個位置的教材。

不管是白話,還是文言,適合您當下具體情況的東西,才是契合您自己的。

還在幼兒園,扔給您一本博士教材,您能懂嗎?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誰都能用的佛法,某種意義上誰都不能用。

再說,您為什麼要看佛法呢?

您又有什麼樣的福德,能有這樣一位老師去教導您呢?


知識壟斷是自古以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統。實際上對漢語來說,除了專有名詞因為圈內約定俗成,不好貿然更換,用通俗明了的語言敘述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果誰拿到一本簡明教材翻一翻都能輕鬆成為業內專家,你讓大批專家教授能人高士們還怎麼活下去,精英們怎麼再用別人的無知來成就自己的宏圖大業,就像貨幣政策、外交實務乃至經濟學、自然科學等等,都因為其不可言說而成就了多少精英顯貴,幫他們保住了財富、地位、名聲甚至是小命,為什麼是人養豬做香腸賣錢,而不是反過來豬養人做肉包子賣錢,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決定命運!

學屠龍術是要交學費的,學屠龍術是要交學費的,學屠龍術是要交學費的。


有呀,譬如宗薩欽哲仁波切描述的,我貼一小段上來您看看。

我再三對你們談到,在所有這些皈依修法中,活在當下大概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修法了。活在當下是止觀的精髓。

有人要求我為此做點簡短的介紹,所以這正是我接下來要講的。當我們說不住於過去、不住於未來,而住於當下的那一刻……我們一旦這麼說,就會產生兩種反應:一種是:「哦,這是大圓滿法!他怎麼可以這樣公開地講?」另一種是:「哦,他正在教大圓滿!讓我們仔細聽。」

你可以查查佛陀的經論,從頭到尾從尾到頭查看十次,你根本找不到佛說過一句你必須住於過去。類似的,佛也從沒說過你必須住於未來。沒有。只有那些從沙漠來的、嗅過駱駝的人們才這麼說。

所有佛的教法都是在說活在當下。接下來的挑戰就是,當我們提到「活在當下」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就禁不住去想那應該是些特別的「當下」,是個很奇異、很神聖的東西。因此我們是這麼做的——我們試著禪修,然後你想到麵條、電影。然後你想:「啊,這個不是的!我那特別的當下在哪兒?」你在找尋,卻不知道當麵條出現在你腦海時,你只要覺察它,而你需要做的就只是這個。

宗薩欽哲仁波切:什麼是活在當下?


推薦閱讀:

佛經中有多少是釋迦摩尼親口說的原話?
佛教中將六道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是否違背了「眾生平等」的理念?
《金剛經》中的故事—阿修羅
有朋友信佛嗎?

TAG: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