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克里希納穆提所說的「觀者即是被觀之物」?


當我們觀察外境時,我們總會習慣性的區分觀察與所觀察。總是習慣性的把觀察者,排除在整體之外,以為觀察者是不變的,而所觀察者是變化的。而事實呢?

而用克氏的話來說,我們所觀察的外境,是內心的投射,我們並沒有真實的看到實在的外境。我們看到的,不過是自心通過過去的印象,學過的知識,自身的閱歷而扭曲的形象。所以外境不過是內心的投射。

而觀察者呢,我們是通過什麼去觀察的?不過也是記憶中相應的知識,生活中的經歷,曾經的經驗等等。所以當我們觀察的時候,不過是拿起過去的思想來比照這個所觀察之物。當我們觀察的時候,就像帶著有色眼鏡去觀察,當我們通過這些去觀察的時候,就已經扭曲了。

所以,無論是所觀察還是觀察,都是扭曲的。都不過是過去的投射。我們並沒有見到真實,也見不到真實。當我們觀察的時候,不過是通過經過思想扭曲的觀察者去觀察被思想所扭曲的所觀察者。而這樣,其實就是思想用過去的記憶去比對思想現前的扭曲前境。當對上的時候,結果就產生了,原來是這個。而其實不過是同一個思想的分裂,再確認。觀來觀去,不過是在思想的圈圈裡打轉。所以克說我們是陳舊的二手貨。


搬運工

作者在《重新認識你自己》里是這樣講的


楞嚴經說,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就是說你把一個海面的泡沫當做自己,卻忘記自己原來就是這個大海。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而你被自我這個小小的表象給限制住了,忘記了宇宙一切都是自心產生的表象。如楞嚴經所說,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我倒覺得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沒有上面的人說的那麼複雜,我覺得這句話僅僅指的是一個人自己內心的一種分裂,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感受到自己內心有暴力的時候,自我譴責,壓抑和控制也同時展開了,因為人認為它自己是那個譴責以及不要暴力的因為人認為那個暴力的衝動和自己之間是分開的因為人認為這個暴力是能夠得到改變和解決的,於是產生了分裂以及時間中的理想,它深深的陷在我不能暴力暴力的人是醜陋的等等觀者自以為是的想法之中,然而它這個局限的觀者本身就是由一些不動的思維觀念所組成的,這些思維的過程遠離了暴力的真相,衍變成了一種對真相的逃避。


克里希那穆提曾經是我人生的導師,現在我已經不再依賴他。

他帶給我最美好的禮物就是:不必依賴任何人,不必依循任何傳統,只要是真心所想,即可一試。

觀者即是被觀之物,想起柴靜說「我們在觀察、接觸、評價他人的過程中,也漸漸認識清楚自己。」

智者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獲得了什麼。

有時候覺得那些信誓旦旦的信徒,未必比局外人更懂一個真正偉大的人。

感謝,感謝克里希那穆提,感謝這個變幻莫測又美麗無比的世界。

北京的大晴天,深沉的藍色。

雖然總是吐槽它的壞天氣,而它美麗的時候讓人感動得莫名想哭。

不好意思我沒有切題,祝你好運。


最近在看克氏的演講輯錄的書,其中他經常提到thoughts,不知道中文版本裡面被翻譯成「思考」還是「識」,還是「念」,但這不要緊,說粗俗直白一點就是自己一廂情願的瞎想。佛教稱之為「妄念」。

當我們認為我們在「觀察」一件事物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通過我們往昔所累積到的學識來了解來剖析那個我們以為在被觀察的事物。當我們以為我們是觀察者,其實我們不過是在把被觀察的事物裹上一層層的主觀外衣,也就是我們自己心裡的投射而已。

因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其實是我們心裡的投射,所以「觀者」其實就是「被觀之物」了。

克氏提出不要用thoughts來觀這個世界的一切才能看到真相。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實相非相」,因為一切相皆是虛妄(這個相不只是有形之物,也包括心理念頭所起所想)。離開了妄念去觀,才能看到非自己心理的投射,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佛教謂之實相)。


你看不到你自己,你看到的都是你自己的影子


人就是外界的反映,我們的不斷變化,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無數的人說過,不要對人猜測和懷疑,那是沒有意義的事。人是不斷變化的,如果去研究人只是徒勞,每一個人就像是高速奔跑的列車,任何時候的圖像都不是他本身。


王陽明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又曰:「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克氏就是教人如何破二元對立的幻相,達到恆久非二元覺知

(非原創)


凡是可以被感知的都不是主體。

思想者只是一個思想。

感受者只是一個感受。


腦子裡有什麼你就是什麼


克氏所說的「觀者即是被觀之物」,我的理解這是他一直強調的主客一體。把早年在別的地方寫的一篇主客一體的文章放上來:

客體是如何被認識的?主體又是何物?舉一個例子來說,一棵樹是如何被認知的?樹通過光線在眼神經系統中成像,而腦對這個像進行分析比較,得到樹的一些影像和概念(例如樹、綠色樹葉、老樹、松樹等等),甚至產生一些情緒(例如美的感覺等等),還可能聯想到許多東西。在你的腦中,什麼是客體呢?這些影像、概念、情緒和觀念是客體嗎?顯然不是,它們只是客體(例如樹)在頭腦中的反應和映射。客觀世界裡的那棵樹本身才是客體,可是,如果沒有主體意識去認知這棵樹,這棵樹又是什麼東西呢?沒有主體的客體是沒有意義的。在意識主體里,這顆樹是通過其影像概念被認識的,而這些影像和概念本身就是意識的一部分,所以對客體的認識就是主體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從更微觀的角度去看看,當認識一個客體時,如果這時客體的影像和概念在剎那其實因該就是當時的整個意識,所以,對客體的認識其實就是主體本身,在人的意識里,客體就是主體,沒有主體客體也不存在,主客是一體的。

進一步探討一下,在意識里,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是全面的嗎?再拿樹來舉例子,無論人是通過看、觸等等方式認識的樹也只能是樹的有限的面向。所以,人的意識對客體的認知都只是客體的表象而不是實相。


楞嚴經說:根塵同源,攬塵成根。就是這個意思。


你是世界,世界是你。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