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知進化來自外部環境和方法論形成的自指系統

引言:網上經常看到有人問追求真理是不是人類認知進化的源動力,其實上人類認知進化性是外部大環境變化和認知方法論形成的可自指的系統造成的結果,這個系統可以因為外部環境突變引發人類認知自動升級,而認知方法論引導著指向感應信息感應範圍的擴大,並且因環境突變的周期性,認知升級也是呈現周期性的。下面是網上幾個問題的回答。

1、因為不存在絕對真理,就不去尋找絕對真理,這樣的想法,對世界來說正確嗎?對人類來說正確嗎?

人類認知的進化性並不是來自對真理的追求,而是來自認知方法論。當然,除了人本身的認知方法論,認知進化的更大源動力還是外部大環境的變化,大環境突變給人類的某些局部局域發生對生存資源的競爭,競爭引發新的認知需求刺激認知發生突變升級。對於人類來說,就是全球氣候的周期性變化,認知升級主要是發生在地球氣候突變期。

實際上,人類認知進化性的源動力是外部大環境變化和認知方法論形成的可自指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因為外部環境突變引發人類認知自動升級,並且因環境突變的周期性,認知升級也是呈現周期性的。

認知方法論,比如數學、還原論、辯證法等等,這些本質還是來源於經驗,是經驗的歸納。比如還原論,這種認知方法論自然的驅使人類去追求「本源」,如愛因斯坦追求的萬物大統一理論,也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產生目標;再比如數學,可以通過邏輯的方法建立各種數學理論,還超越了直觀的感覺常識。所謂的追求真理,其實還是一種觀念上的認為存在一個「絕對存在」,不僅沒有絕對真理,就是相對真理這個說法其實也是舊式認知,把存在建立在觀念之上。

2、牛頓因改變世界而聞名,愛因斯坦亦是如此,人工智慧也將改變世界,但創始人為什麼少有人知呢?

人工智慧現在只是剛剛露頭,真正的威力還沒顯現出來,另外人工智慧再厲害,它本質還是人的「工具」,這一點不能本末倒置。人工智慧這種工具和純粹思維工具還不同,是物理實體上的,這就必然是一個集體的發明,而且還是在時間上持續的結果,也就不一定是一代人的努力,是持續的多代人的努力,而且會不停的持續下去,不可能在某個階段就停掉了,就像人類發明汽車,出行的工具會不停的改造、升級。當然,如果某個組織,如公司或者研究機構做出了具有劃時代的人工智慧創新,並且有較大的實際使用,這個組織的創始人還是會很出名的,只是現在談這個還為時過早。

人比動物厲害的是,人可以發明工具,延伸人的能力。如人發明了高鐵汽車,延伸了人的出行的能力;而人的智能的延伸工具,也必然的會出現。著名未來學家伊恩·皮爾遜今日表示,人工智慧(AI)可能比人類聰明數十億倍。我認為這也不一定是妄想。人工智慧在智商的某個細分上遠超人類是可能的,比如記憶能力,這個都知道電腦的存儲能力;人工智慧在某個細分方面的能力,如,邏輯推理能力,也可以超過人類。

人工智慧在智力的某些細分方面遠超人類,並不是說人就不行了,人的意識包含了兩大類,其中人的可結構化意識共識讓人工智慧去完成,而人類未來會重點探索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共識模式。

3、為什麼袁隆平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提這個問題其實也沒有錯,的確,對於科學和技術,不僅僅看最先進、最前沿的,還有已經對人類實際生活生產造成重大積極作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以說已經有重大積極作用,但愛因斯坦確不是因為相對論獲得了諾貝爾獎。愛因斯坦晚年再因此獲一次獎也不為過。

除了科學理論,還有就是技術的發明、推動,這塊目前也沒有有影響力的國際大獎。諾貝爾和平獎又參雜了很多政治因素,現在是需要一個這種去除了政治因素的對人類在實際生活生產上有影響力作出技術類貢獻的獎項。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推薦閱讀:

孤獨的演化之路

TAG:科學 | 文明 | 人類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