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雜談(上篇)
「園林」雜談(上篇)
古人有兩句話我是很佩服的,第一句是:「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其中講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時間之間、空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二句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這其中講的,又是不同事物間內在規律、因果原理的特殊聯繫。
最近也因為機緣巧合,讓我對園林行業產生了關注,便用這「謀全局」「謀萬世」的法子,再拿著幾面歷史的「鏡子」,管窺蠡測一番園林行業的大勢。花得幾日,終化作一篇荒唐言,博諸位一笑而攬……
此文暫分為前後兩篇,上篇分作四章,算是「借古說今」,講的是世界觀;下篇再分作四章,算是「引經據典」,講的是方法論。自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中觀點究竟孰對孰錯,唯有諸位觀者自行決斷了……
一、禮崩樂壞、諸侯林立
公元前770年,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關於西周滅亡之因,歷史眾說紛紜。有的人說周幽王統御無道,施政暴虐,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讓天下離心離德;也有的人說西方犬戎乘亂進攻,趁火打劫,終致鎬京破滅;但無論何種觀點,皆逃不出紀傳體史書的通病——以一件或幾件事情作為影響歷史發展的原因。
馬克思曾告訴我們:歷史的發展,在冥冥中永遠逃不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一對兒矛盾之中。西周滅亡是如此,下面要說的園林行業發展好像亦是如此。
所以西周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答案便是井田制!至於井田制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我不再贅述,但其中的弊端卻值得一談:
在奴隸制社會晚期的西周王朝,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青銅冶煉技術的逐漸成熟,部分地區甚至還出現了冶鐵技術。面對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周朝本應該逐漸廢除從夏商時期逐漸延續下來的井田制,但統治者卻墨守成規(周朝,成於禮樂,亦敗於禮樂),讓這種腐朽的制度繼續存在了下去。
這種井田制度,首先是將耕地國有化,並壓迫廣大奴隸進行耕種,最後所得糧食、稅賦,還按照公田、私田進行繳納和留存。井田制這三個典型的特徵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夏商兩朝,確實起到了一定促進生產、穩定國家的作用。但到了西周,所產生的三大弊端也愈加明顯:
第一,一切土地既為國有,諸侯世家只得耕種,不得私享,那諸侯便對土地的開墾變得消極和懈怠;於是乎,耕地增加,只能靠國家自己遣奴隸開墾,而高高在上的國家又缺乏處理具體問題的效率,這便滋生的腐敗和暴政,進一步激怒了廣大奴隸和西周政權間的矛盾,結果周天子成了白臉,而中間的各個諸侯反而成了紅臉,坐收天下民心,成為了以後爭霸的資本。
第二,隨著銅製農具、部分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耕種灌溉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原本需要數百奴隸才能耕種的土地,如今只需要數十人便可以耕種。但這些過剩的勞動力卻沒有被西周王朝很好的利用,要麼是被屠殺充當祭品(想想孔子「始作俑者」的典故……),要麼就是被派去修建宮室殿堂這些對生產力發展沒有促進作用的地方,倒是這些中層的諸侯發現了廣大奴隸的力量,利用封地的餘糧大為豢養,使其成為私兵,效忠封地首領,進而發展為日後對抗西周中央政府的力量。
第三,井田制將公田與私田嚴格區分,私田之糧歸封地主,公田之糧歸國家,於是那些對封地主效忠的奴隸,對私田格外照看愛護,而對公田不管不顧,於是西周政府能夠收到了稅糧便越來越少,以至於不得不幾度裁軍。到了周幽王時代,地方封地領主有糧有兵,而周天子自己卻缺兵少糧,還落得天下奴隸的埋怨,於是乎,犬戎來襲,諸侯百姓就默默地看著西周政權轟然倒塌……
為了根除井田制的弊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接連進行了變法,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史記》中「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本質上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此,廣大獲得自由的奴隸生產積極性爆棚,加之農業科技的進步,直接促進了中國第一個科學文化巔峰時期——先秦時期的到來。
把過去說得這麼詳盡,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釋現在。否則,把當朝的故事講得太具體,解剖得太細,容易被網信辦請去喝茶。但西周井田制的例子,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政府機關的效率低下、腐敗滋生、山頭林立,對中央政策陽奉陰違等問題。而商鞅的「廢井田、開阡陌」又能很好地解釋政企改制的根本原因。
且說回我們的主題來,我國今天大多數的園林行業,為何皆是脫胎於政府機關、事業單位?
這就要說到設立機構的源頭上來。政府機關的設立往往是為了更好地規範社會秩序,但政府的條條框框一旦太死,又容易成為當今的「井田制」,於是只能退而求其次,成立事業單位。國家以公益性為出發點,把政府機關不能調節(參考西周奴隸社會的種種弊端)和市場不易調節(參考奴隸社會很少能一蹴而地進入資本主義,中間都需要封建社會予以過渡)的社會矛盾交由事業單位去調節。所以,事業單位既然是過渡時代的產物,在基因上就天然地存在著很多政府機關的影子,於是,市場經濟越發展,事業單位就變得越來越走樣,要麼是打著公益旗號行盈利之事,要麼是陷入轉型包袱過重而不能自拔。所以,介於園林行業並不屬於國計民生的「核心」行業(核心行業,即便是歸入市場經濟,也是「人民公社」的大塊頭,區區一個家庭承包的體量,承載不了啊!),國家便自然而然地讓它漸漸地歸於市場經濟的「紅塵」之中,從此脫離「凈土」,走向世俗。
至此,禮崩樂壞(禮,是周禮;樂,是天子樂,代表著保守陳舊的事物)西周亡,東周立,從天時上來說,園林行業里一個諸侯林立的時代……到來了……
二、變法自強、先小後大
說完了天時,就到了要再講講地利的時候。環顧今天各行各業,很難找出來太多像園林行業這樣如此依賴於地利的行業。這種地利,並不是水草豐美幾何,風水環境幾何的「小地利」,而是《孫子兵法》中所謂「散地、輕地、交地、死地」的「大地利」。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差別、環境差別若霄壤雲泥。經濟發達的江浙滬地區、珠三角地區行業發展較早,市場化程度較高,優先發展起了一批綜合素質較高的企業。如今來看,全國一級資質的企業幾乎半壁江山都出自於此!
這簡直像極了周平王時期的天下。周平王在世五十載,放任諸侯亂政,等到天下群雄逐鹿時,首先崛起的自然是周王畿地帶的鄭國等國。
如果按照當下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商業的競爭已非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這句話,雖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巨大矛盾,因為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之時,首先抓住機會的一批人和企業,自然是發展迅猛的一批,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最終鹿死誰手,的確不好說……
鄭國等初霸,是因為他們國小容易改革,土地改革一完成,大批奴隸一解放,瞬間就是既有糧、又有兵的「小強」,再加上王畿周邊的科技文化輻射作用,成為強國確實不難!
但時光飛逝,很快這種強國之法便被其他域外大國學了去,爭霸好像就再也不是小國的事情了……齊桓公、晉文公……哪一個不是國大民多而後來居上?(春秋五霸,皆是大國!)
張維為在《中國震撼》里舉過一個例子。15世紀大航海以來,崛起的九個國家中,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三個百萬級人口的國家(15-17世紀),接著便是法國、德國、英國、日本這四個千萬級人口的國家(18世紀-19世紀),最後便是美國、俄羅斯這兩個億級人口的國家(20世紀)。所以張維為預測,21世紀將會是十億級人口國家(只有中國了……不可能是阿三吧?)崛起的時代。
話題再扯回來,今天中國園林行業市場,就有點像剛剛謝幕的周平王時代,亦或是剛剛開始的大航海時代。不可否認,確實存在一批佔據天時(政府、事業單位改制早並且順利)和地利(江浙滬、珠三角經濟環境、政商關係好)率先崛起的企業,並且在行業內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但園林行業畢竟不同於IT、金融,想要短短數年內就一統國內市場是絕計沒有可能的(我D首先就不會答應)!況且「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擴張之路上的旦夕禍福誰又能率先預知呢?沒準這些初出茅廬,小時了了的園林企業,最終也會「死於」域外後起的同行之手(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那麼究竟誰會是這個域外高手呢?
東北地區常年受工業化的影響,生態環境建設上虧欠得不少,加上國家持續在重點扶植,不斷砸錢進去,貌似會在生態修復領域一顯身手,但囿於其領域內最高的技術壁壘和東北惡劣的政商環境,從眼下來看,恐怕是難了……但隨著國家反腐的推進,一旦東北的政商環境趨於良好,加之東北不少211大學的人才儲備,這一塊地方是否會生出真龍,實難預料。
京津冀地區,隨著雄安新區的開發、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設和央視新聞中的一句「……環境承載力強……」,不難推斷,在這個區域、市政綠化、地產園林、生態修復一定會呈現三足鼎立且井噴的趨勢。這片地方預計會出真龍。
豫鄂湘地區,正抓緊構建中部城市群,加上原本就不錯的經濟環境和政商關係,再環顧鄭州、武漢向人才拋出的橄欖枝,再加上第一二產業經濟增長乏力,未來也一定會通過「綠水青山」這樣的方式繼續提升經濟,不久的將來,定會是與江浙滬、珠三角強烈競爭的地方。
再看大西南,受近幾年旅遊熱潮的影響,政府地方也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甜頭,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影響帶動下,也加上成都、重慶、昆明、貴陽等域內大城市的人才輻射帶動,確實有當年勾踐北上的遺風。
至於大西北,機遇和東北相近,但發展環境卻要惡劣得多,本土環境差、政商關係差、資金人才少、施工基礎全線潰敗,估計這片寶地,以後也是要拱手送給其他域外翹楚的。
分析完了天時、地利,恐怕一定有企業會說。我既沒有佔盡天時(仍背著改制的包袱),也沒佔得地利(並未生在一個政商關係融洽、經濟環境良好的地方),那可怎麼辦啊?!
想想諸葛亮26歲為劉備謀劃的那篇《隆中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占天時;孫權據江東之險,是佔地利;而劉備唯有占人和以抗之……
但是,凡是想憑藉人和取勝的國家,在歷史上不僅少之又少,而且失敗率極高!就拿蜀漢而言,從公元207年《隆中對》出世,再到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上天只給了劉備13年的時間,沒抓住這13年的契機,蜀漢再無勝算!機遇從不等人,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確實,環顧歷史,不佔天時地利而想王天下者,多是壯志未酬。但少並不等於沒有!況且這個國家還不僅僅是王天下,而是一天下!(當年孝公問商鞅:「若按君之法,大秦可王天下乎?」商鞅回答:「何有王天下?當一也!」)這就是秦國!
三、衛鞅入秦、絕境逢生
衛鞅,既商鞅,因後封於商地,秦人稱之商君,後人遂稱之為商鞅。
在衛鞅入秦之前,秦國歷經幾代君主的政局動蕩,秦國國力衰微,氏族貴胄山頭林立,長期的戰亂讓人口凋零,耕地被毀。恰恰這時,秦國的鄰國又是戰國初期經過李悝變法而成為首強的魏國。
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奪了河西之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搭上了五萬秦軍和自己的性命,才勉強奪了回來。到了秦孝公即位之時,秦國國土甚至不及魏國四分之一(只佔秦始皇統一前期秦國的八分之一),位及戰國之末,連衛國、中山國這樣的二流國家,都敢稱大秦為蠻荒之地,秦人為粗鄙之民;加之鄰國便是戰國首強,滅國之危更是猶如千鈞一髮。於是,秦孝公不得不割地賠款,把河西之地含淚割讓,先圖國家安全、政權穩定,進而安撫民心、休養生息。期間,受困於治國無望,秦孝公憤然喊出了「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向天下頒布「求賢令」。衛鞅本為魏國丞相公輸痤門生,見魏惠王無心重用,故而為保其命,成日裝傻充愣。偶然間得見秦公「求賢令」,大呼快哉,稱「此乃五百年之一雄文也」,遂離魏入秦,協助孝公開始變法。
直至六世君王之後,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亂,錯誤地頒布逐客令時,我們後人才能在李斯的《諫逐客書》中,一窺秦的崛起之道: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廢穰候,逐華陽……使秦成帝業」
可以說,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起,秦國就開闢了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先河。從此,天下人才紛紛西向而入秦,與「山東六國人才雖多,但重用者少,且當朝著多為貴胄也」的人事制度形成了極強的反差(齊國開闢了稷下學宮,世謂百家爭鳴,但不過是形而上的爭辯,能夠入仕為官,開創功業的則少之又少)。更值得稱道的是,自秦孝公起至秦始皇,這套放到今天都極其優秀的官員選拔制度,竟然能毫不打折地執行貫徹近200餘年!比起優秀的制度來,將制度一絲不苟地堅持下去恐怕是更難的一件事!但所幸的是,秦國的歷代君主們做到了。
毛主席在解放戰爭中曾說過一句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強大的有生力量,不論是中外古今,都是決定歷史發展進程的一支決定力量,比起天時、地利,人和雖然貌似是最難使用、也最難駕馭,但這寥寥的取勝者(先秦諸公算,劉邦和當朝主席勉強算,僅此而已……)卻可以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輸了天時,輸了地利,但緊握人和,終會一切皆得……
四、借古說今、洞明大勢
說完了古人的風風雨雨,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給今人以啟示。馬克·吐溫說過,歷史就像一幕永遠不會更改的劇本,變化的只是一批又一批不同的演員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舞台上不知所措地演出。所以,了解過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在未來波譎雲詭的時代大潮中奮力抓住一支救命的稻草,不至於陷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的悲劇之中。
對於今天的中國,相信沒有誰會否認我D在經濟、政治、社會、人文的決定性地位。當然,也正是這種決定性,使得今天的社會飛速發展,並使一個行走在崩潰邊緣的古老大國重新煥發出榮光。在建國不到七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D先後完成了國家獨立自主、人民生活安康、全面解決老百姓溫飽問題,現在正朝著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奮鬥著……
正所謂「天下大勢,順乎者昌,逆乎者亡。」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國情下,政策的帶動作用似乎永遠都大於市場的帶動。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似乎就一遍又一遍地證明著這句話。
而當下時節,在能夠抓住D的政策風口,繼續開闢新一輪格局的行業里,園林行業無外乎身處其間。(還有文化傳媒產業和新興教育產業,將是D未來重點整合和整飭的行業)
2012 年,十八大報告首次體現了「生態文明」,並把它作為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並列的發展建設內容。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又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2017年,就在剛剛落幕的十九大報告中,又再一次的將「建設美麗中國」提上日程,並把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製作為了具體舉措。而這四條舉措中,前三條都和園林行業息息相關。
如果說,供給需求關係是決定一個商業市場是否繁榮的根本原因,那麼隨著國家和人民對「綠水青山」的需求越來越大之時,園林行業的「供給側」卻恰恰難以滿足市場的巨大胃口。(於是,就要供給側改革了……)
話題又說回東周的那段歷史,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新興土地關係的確立,地主階級作為新的歷史發展代表進入了歷史舞台。而作為地主階級而言,奴隸時代的那一套「天下紛爭、列國並存,諸侯會盟、王霸天下」的體系,由於穩定程度太低,各諸侯國間的協作關係太差,各國間內耗嚴重,極大地削減了人口等原因,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適應新興生產力的發展。
於是,秦國順應歷史潮流,一掃諸侯、統一天下,構建出了一套新的生產關係。(秦國的失敗,源於步子邁地太大,不懂漸進式改革的道理,本人在微博《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文中已有說明,不再贅述)
今天中國的園林行業也是一個諸侯並起的時代,雖有強有弱,卻無一支力量可以整合全國的「綠化」力量,只留下了各省各市一盤散沙般的各個公司,獨自偏安一隅,偶有區域紛爭而已。要知道,不管是五位一體、還是五大發展理念,亦或是構建美麗中國,這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百年千年大計,從國家層面而言,D最希望的就是整個行業能夠形成若干(是若干,而不是一家!唯有形成競爭和並存,才便於D的宏觀把控,但D又不希望把控太多,所以移動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百度騰訊阿里,皆是如此……)超級龐大的集團,希望其能夠具有把控大區域(至少是華東、華南這種跨省的區域)內園林設計施工、生態修復、甚至指導社會各行各業綠色發展的力量。
而從今天的園林行業來看,這還遠遠沒有達到D所希望的那樣。於是,可以預測的便是,未來這個行業將會是一片春秋戰國般的盛景,D一定會在宏觀層面打破地方政府對本行業市場化的干預,同時降低准入門檻,以加強行業內的競爭激烈度,最後便是穩坐釣魚台,期待著若干行業內的巨頭出現,進而與其直接對話。(漢唐皆亡於地方力量過大,所以這也是自宋以來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的一個手段。)
與此同時,新一輪區域內的綜合實力競爭也在各省市政府中逐漸拉開序幕,不難看出,京津冀、豫鄂湘、川渝黔滇都將成為新一輪強勢崛起的地區力量。而東三省和陝晉地區也將會在國家的重點扶植下緊隨其後,實力不容小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得不說,一個「大爭之世」馬上就要來到……
至於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大爭之世下,各路諸侯究竟如何破局,我將在下篇方法論中,試圖尋求解答。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