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進化是一種本能

在知乎上被邀請來回答一個問題「童年陰影會相隨一生么」。在除了回答這個問題之外,我反倒特別想解構這個設問的本身。

童年要背這個鍋么?豆瓣上曾經有一個非常知名的組,叫做「父母皆禍害」。對父母的怨憤,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就像是,你做好準備上路了,一腳油門踩出去,結果沒有意想之中的愉快的旅途,全是走走停停。你看著一輛又一輛車從你的身邊呼嘯而過,看著自己只能在原地打轉,又氣又急地踢著這輛破車,不停埋怨著只能給你這輛破車的父母。這種怨憤的句式主要是這樣的——要不是你們如何如何對我,我也不會如何如何。

咋一看上去,這十分符合因果的邏輯,甚至心理學中很多理論也在支持這點。但如果放在一個歷史的角度,也就是說,繼續去追溯這個因果鏈條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媽媽也是基本上如此被對待的,再前推,發現媽媽的媽媽竟然在童年就失去了媽媽的庇護,更別提那個年代的中國是如何地貧困與戰亂。個體,乃至一個家庭是無法脫離歷史與社會而單獨地存在的。

此外,這個問題也隱含一層設問,即童年(或者說與父母的關係)是否影響乃至決定一生么?不幸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是肯定。原因在於人在幼年時期的吸收性心智會全盤接受彼時的影響,然後形成內心模式的自動化機制,類似於人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很難為意識層面所覺察。

也曾看過一篇選擇丁克的文章,核心論點之一就是作為父母,是很容易將這些心理習性傳遞下去。但是,這個論點以及上述的決定論,還是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人的主體性以及每個人不過是處在整個進化過程中的一點。

生養孩子是個很妙的體驗。你看著一個生命從一個肉眼看不到的胚胎,到長成一條小魚,到保留著一條尾巴,到真正地長成人形,更不用提她生下來之後的從爬到走的演化與學習。甚至,我們的大腦,這個我們會為之無比驕傲的器官,它也並不是為了現在這個環境而生,只是一個為了適應環境而不斷縫縫補補的產物。杏仁核保留著我們乃至爬行類祖先的印記,而額葉則產生著我們的思維和能動性。這也就是從生物基礎上來說,成人從來就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我們的祖先經過長久的適者生存的進化,首先學會的是如何投擲長矛,如何逃命,如何逢凶化吉,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才有人需要梅爾沃德(微軟首席技術官)那樣的正確思維。」(摘自《窮查理的智慧》)

是的,當環境變了,我們的需求變了,我們應對的策略必須隨之改變。是的,他們錯了,他們無法整合這個動態、多元、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而只能保持偏執、分裂地對待這個世界,並將很多印記深刻於我們的心。是的,我們沒有錯,我們的期待也沒有錯,但是,你的靈魂和你的肉體在這個時刻碰撞在一起,這個鍋就只能你背了。拿過這一棒,繼續在基因的驅使下,在內在生命力與價值感的驅動下,去進化。


推薦閱讀:

你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嗎?你知道聽話的孩子會是什麼樣的嗎?
維度性抑鬱症心理諮詢與研究
情緒的錯覺
榮格分析心理學在中國丨 羅伯特·漢德森與默瑞·斯丹的訪談
目光越遊離,人緣越差?|論眼神交流的重要性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