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練習生》:從一百人中選出9名偶像,給一代年輕人「造夢」
中國從不缺明星,缺的是偶像,能引領一代人心智的偶像。
自2004年《超級女聲》開啟選秀類節目新時代起,中國的選秀市場便在前進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與日韓、歐美等國家相比,國內目前的造星體系尚未完善成熟,也正因如此,使得市場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8年伊始,愛奇藝S級綜藝《偶像練習生》破繭而出,該節目在將「練習生」這個群體推向大眾曠野的同時,對「偶像」也進行了一番重新定義。
北京的周末並沒有因為寒風而放緩自己的節奏,正值《偶像練習生》熱度攀升之際,娛小獸有幸採訪到了愛奇藝副總裁、節目開發中心總經理、《偶像練習生》總製片人姜濱,以及魚子醬文化副總裁、《偶像練習生》總導演陳剛。
「我們要做的是把它做到更好。」於他們而言,《偶像練習生》已不僅僅是一檔綜藝那麼簡單。
讓練習生「走出去」,讓受眾和粉絲「走進來」
中國也有練習生?如果不是《偶像練習生》,大眾很難發現,原來國內的練習生群體這般龐大。
「在一千多人的人員基礎里,挑出我們認為的可以拿的出手的一百個人是沒有問題的。」《偶像練習生》節目播出期間,百位練習生需要進行4個多月的封閉式訓練,通過層層訓練和緊鑼密鼓的演出,最終只有9位練習生能組成男團,並通過節目出道,成為偶像大軍中的一員。
愛奇藝副總裁、節目開發中心總經理、《偶像練習生》總製片人姜濱
據姜濱介紹,愛奇藝在17年8月初開始決定要做這個項目,一開始也曾擔心國內經紀公司的男團資源不夠,或者培養能力不足,但在把國內的經紀公司,以及專門做偶像的公司走訪了一遍後發現,在國內做男團還是很有信心的。
作為愛奇藝平台的頭部項目,《偶像練習生》將節目、練習生以及受眾群體的關係進行了一次顛覆性的革新。
自2004年《超級女聲》開啟「全民選秀」新時代以來,無論是選秀類還是偶像養成類節目,對受眾和粉絲的參與度愈加重視。但客觀來說,彼時的大眾參與無非是電話、簡訊投票,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架構完善,市場才迎來真正的「全民時代」。
「全民製作人」是《偶像練習生》對參與其中的用戶和粉絲的新稱謂。所謂全民製作人,即在偶像團體的打造過程中,充分參與其中,基於自身的喜好去「養成」自己的偶像。
魚子醬文化副總裁、《偶像練習生》總導演陳剛
全民製作人所參與的內容,絕對不只是大眾所理解的單純的投票、打call,如陳剛所言,「節目建構在愛奇藝平台上,而互聯網平台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及時交互能力。」因此,全民製作人不僅有參與制作的過程,甚至有決定性的過程。
「他們的權益是核心的。」在《偶像練習生》中,全民製作人除了投票,更多的是意見、領導、參與以及修改,不管是練習生的選歌還是訓練,甚至是要求導演組該怎麼來做,他們都有發言權。
正因如此,在《偶像練習生》中,不僅練習生與全民製作人的維繫感更強,全民製作人在節目中的存在感愈發凸顯,甚至是整個練習生的選拔過程也更為透明化、更具公正性。不過,《偶像練習生》所帶來的,遠不止這些。
「所謂偶像,就應該是當代年輕人的榜樣。」
偶像究竟該是什麼樣?
對於《偶像練習生》節目組來說,除了要思考怎樣打出新意外,如何正中市場紅心,以打造出當下年輕人認可且能正確引導他們的偶像,這些問題都擺在面前,無法忽視。也正是這一系列的難題和挑戰,節目才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以往,「偶像」這兩個字給大眾的感覺普遍是「靠臉吃飯」,而在《偶像練習生》中,偶像並非是一朝一日就能摘得的桂冠,它的背後是永續的夢想作為支撐,無盡的汗水換來前進。基於此,節目喊出了「越努力,越幸運」的slogan,區別於以往對偶像「一夜成名」的誤解,展現練習生真實的狀態,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去站上舞台。
偶像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偶像練習生》也並非毫無「門檻」。對節目而言,要通過什麼的人建立什麼樣的精神價值觀,去影響更多的年輕人,這其實就是一個門檻。
如今的年輕一代生活過於安逸,一切都來得心安理得,「偶像」更是給人一種門檻很低的感覺,稍微有點顏值就能擁有所謂的粉絲。但這種對偶像的理解,對成功看似唾手可得的認同,不僅有失偏頗,對青少年的成長來說也是一種誤導。
「我們要做榜樣偶像,做相對正能量的偶像。」顯而易見的是,愛奇藝以及節目組所要傳遞的偶像概念,不是一夜成名,更不是日進斗金,而是一份汗水一分收穫。因此,《偶像練習生》對練習生的要求只有兩點:專業性和品行。姜濱認為,「這兩點已經成為當代偶像的基本素養,所謂的偶像就應該是當代年輕人的榜樣。」
陳剛表示,接手《偶像練習生》這個項目以來,他對練習生這個族群越發讚賞,「希望更多的人被《偶像練習生》的內容所影響,去發現這個族群然後共鳴到自己,『越努力,越幸運』不光是在練習生中,每個行業都是。」
這是愛奇藝以及節目組走《偶像練習生》這條路的原動力,這樣一個明確的價值觀,也是整個節目的精神背書。
除了培養偶像、打造偶像以及正確引導年輕人的意義外,《偶像練習生》更為突出的成績在於對市場以及整個產業層面的突破。
打造全新產業鏈,開啟造星新「盛世」
從87家公司1980位練習生,到31家公司的92位練習生和8位個人練習生,《偶像練習生》涉及規模堪稱空前。
《偶像練習生》中的百名練習生來自「五湖四海」,有華誼兄弟、英皇娛樂、樂華娛樂等擁有相對成熟造星經驗的公司,也有慈文傳媒、香蕉娛樂等頗有實力的公司,還有超能唱片、覺醒東方、坤音娛樂、次元文化等新銳公司。
縱然項目體量如此巨大,愛奇藝依舊保持冷靜地立下了兩條準則:節目選拔的公平性以及商業合作模式的正確性。
首先要做到的是公平。姜濱表示,對經紀公司而言,它們的核心資產無外乎是「人」,只有讓經紀公司信任平台能做到,它們才願意把自己的人放到這個平台的節目里去。「所以我們和經濟公司談的時候,就是給他們帶來公平的安全感。」
其次是商業的合作模式的正確性。以往,經紀公司都喜歡在平台的節目中「一家獨大」,對於平台而言,人不管最後有多火,其實和自己並沒有多大關係。如果平台把人「做火」後,要佔有人的資源,經紀公司肯定不會願意。因此,基於訴求的一致性,愛奇藝推進了「經紀公司+練習生+平台」這種合作方式。
《偶像練習生》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是個經紀公司、練習生、平台,乃至粉絲市場共同來做的一件事。用戶和粉絲投票決定誰是可以出道的前九人,這前九人可能屬於九家不同的經紀公司,也可能有所重疊,但在這九個人的未來里,經濟公司會和愛奇藝共享18個月的合約。
「有這樣一個共享的商業鏈條在這兒,就變成了平台、經紀公司、練習生都往一處使勁兒的局面,這件事情才會好。」如姜濱所說,平台希望內容好,經紀公司希望自己的練習生能被更多人獲知,而平台則是這份獲知必不可少的推動力,三方所形成的無疑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近年來,偶像養成類節目呈井噴之勢,2017年甚至被稱之為「偶像養成元年」,但繁榮背後,並非所有的節目都能達到長尾效應。針對於此,愛奇藝早早便做好了打算。
「對於他們未來的設計是一定要有的。」據姜濱透露,目前,針對節目最後九人團體的運營思路正在規劃中,包括演出訓練、演唱會、Fan meeting、專輯的製作與發行、繼續成長的培訓安排等都在設計中。
未來總會到來,對愛奇藝而言,當下除了未來的設定,最重要的還是先把節目做好,把內容和練習生抬到盡量高的高度,獲得更多的認知與影響力,「就像放風箏,把它放在可以平流的高度里,它才能持續發展。」
無論是藝人培訓體系的完善,還是造星全產業鏈條的打造,愛奇藝此番行動無疑已經佔據了行業的「首發優勢」,這份優勢所帶來的經驗、市場的熟知度、經紀公司的信任度是不能低估的存在。至於未來如何,姜濱坦言:「我沒法保證別人不跟著這種模式走,但是我們要做的是把它做到更好。」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