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國企這一年:簡單的工作幹得越久,越不敢離職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不久前,工作室接待了一位熟悉的朋友,該諮詢者是16年夏天諮詢的,一年多之後,她再次踏進工作室尋求幫助。

這一年來,她迷茫過、痛苦過,也沮喪過,然而,當年那股強烈渴望改變的動力驅使她一路向前,慢慢走到了今天。

在徵得對方同意的前提下,我將她的案例做了加工與處理,因其案例頗具代表性,故而撰寫出來,供更多的朋友參考。

一、「在國企這五年,我都快成廢人了」

阿萍(化名)曾經是一家鋼鐵廠的質檢員,大專畢業後就進了這家大型國企,五年來,不僅工作內容一成不變,而且工資也沒有任何增長。

在阿萍第一次找我諮詢的時候,她動過無數次離職的念頭,但每次一想到未來該往哪個方向去,好不容易升起的勇氣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事實上,類似阿萍這樣的職場人不在少數。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為什麼一份簡單的工作幹得越久,越是感覺自己越來越無力,甚至再也離不開了呢?

其實,不是離不開,而是不敢離開。

想要了解這一現象,我們就不得不了解一個概念,窄化效應。

所謂窄化,就是人們對事物的軀體感覺、認知、情感或思維意識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範圍越來越狹窄、越來越收縮、越來越局限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時表現為對窄化對象的感受性增加、敏感度增強,等等。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你會發現職場中很多人從事某一行業時間久了,就會不知不覺地形成這一職業的特定思維和行為模式,坊間稱之為「職業病」:

做會計做久了的人,不知不覺就會變得墨守成規,難免有些刻板拘謹:對數字及合規異常敏感,對於不合規的東西零容忍,這種特徵漸漸擴散到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顯得這個人不好說話、教條刻板、精於算計等。

做醫生做久了的人,往往會患上「潔癖症」,對於細菌病毒等異常敏感:我有個朋友的母親就是多年的醫生,不僅家裡一塵不染,還要求所有客人及家人進出家門都要消毒,長此以往,這個人會活得越來越精細,對他人的衛生習慣越來越難以容忍,以至於我的朋友談了幾次戀愛,都因為這樣一位「奇葩」的母親把對象給活活嚇跑了。

還比如從事文字工作多年的編輯,他們就會對排版及錯字非常在意,甚至於看到一篇文章,根本體會不到其中的奧秘與樂趣,關注點常常放在錯字及標點符號上,等等。

而對於在鋼廠工作五年的阿萍來說,對雜訊儼然習慣了,可以做到充耳不聞;同時這些年的工作下來,阿萍骨子裡對於瑕疵的零容忍以及對標準規則的敏感度,似乎正在成為她未來職業發展的重大障礙。

2、窄化是把雙刃劍

縱觀人類工業文明發展史,你會發現窄化並非一無是處;相反,在工業化進程中,窄化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積極意義。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專業化分工對提高生產效率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同時加速了職場專業化的進程。

就拿阿萍所在的鋼廠來說,一家鋼廠少則幾千名員工,多則幾萬幾十萬不等,每道工序都進行了明細化分工,而據阿萍的反饋,光是她所在的質檢小組就有十來名質檢員,各項質檢標準相對成熟完善,而作為質檢員的他們工作內容單一重複,五年下來,連工位都不曾發生改變。

「直到有一天,我們接到了整批制轉入其他公司的通知,這才赫然發現,我這五年一點長進也沒有,如果繼續呆下去,感覺自己就快廢了。」阿萍說。

沒錯,職業窄化會導致一個明顯的結果,那就是可選擇的工作範圍也在不斷窄化:有觀點認為,當一個人的工作內容嚴重單一、工作時間延長,導致窄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從業者將喪失探索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變現狀的能力。

通常說來,一個人的窄化大約會經歷這四個階段。

1、精力不斷被消耗,疲憊不堪。

窄化效應的工作往往有這麼一個特點,那就是工作量飽和、工作時間長,你每天回家深感疲憊,另外類似阿萍這樣的工作,常常需要加班加點,關鍵問題在於工作內容沒有任何變化,這才是最耗人的。

2、負面情緒蔓延,每天上班如上墳。

由於階段1導致的疲憊和精力匱乏,導致人的創新能力顯著下降,同時由於反覆重複單一枯燥的工作內容,難免產生厭倦情緒,上班也常常不用帶腦,導致思辨能力下降,無法進行縝密思考,更懶得進行類似閱讀這種精神類活動。

3、消極抵抗,不想動腦。

伴隨著階段2的深入,從業者會對工作漸漸產生一種煩躁且不滿的情緒,到最後連一絲反抗和掙扎都懶得動,言下之意就是「隨便你怎麼整,只要能按時下班就可以」,逐漸陷入「上班等下班,下班等退休」的混吃等死狀態。

這種人慢慢成為了傳說中的「老油條」: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不公正待遇都可以忍,只要不危及到個人利益(例如工資、休息日等)都無所謂,工作人浮於事,能拖就拖。

4、喪失正常智力,包括理解力判斷力等。

隨著階段3的繼續深化及發展,會產生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失智」。

表現在不論領導或者他人說什麼,都是「充耳不聞」:不是不想聽,而是感覺聽不懂。

回到家打開新聞總有一種「恍若隔世」之感,看著網上沸沸揚揚的「互聯網」、「AI」等熱詞,覺得分外陌生,覺得自己正離這個時代越來越遠。

長此以往,當事人往往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自己除了手頭的工作,似乎也無法做其他別的工作了,並且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真切,直到變成現實。

3、走出體制的本質是破除窄化

和所有雞湯及勵志文不同的是,決定走出困境的阿萍這一年來可以用「坎坷」兩個字形容。

踏入人才市場的阿萍赫然發現,自己的專業及職業經歷似乎無法幫助她找到合適的工作。

原來自己之前積累的經驗只有在之前的鋼廠才能用上,毫無疑問,五年的工作下來,自己不論從知識還是經驗甚至認知層面都逐漸被窄化了,從一名有無限可能的畢業生變成了一枚「職場螺絲釘」。

於是,一無特長二無優勢三無積累四無愛好的阿萍只能從門檻低的職業入手,幾經波折,她來到了一家機構做起了電話銷售。

沒過多久,阿萍就出現了嚴重的崗位適應不良癥狀。

1、從被動安排到主動尋找。

要知道,阿萍之前的工作是家人安排的結果,她不需要動腦也不需要承擔責任,混得不好一句「都怪你們給我做的主」就把一切責任撇清的一乾二淨。

如今的阿萍立志走出來,她面臨的第一個重要轉折就是心理重建,學會自己決定並對這個決定負責。

2、從被動工作到主動出擊。

過去的質檢工作基本是「被動」狀態,每天來多少產品直接按照標準檢驗即可,而如今做了電話銷售,業績像是懸在心頭的一塊大石頭,逼著阿萍每天不得不去撥打一百個陌生電話,他們有的直接掛掉,有的聽了一半掛掉,讓阿萍備受打擊。

阿萍終於認識到,原來之前的體制對她來說既是枷鎖又是保護,如今枷鎖去了,連同這層保護也沒有了。

她必須獨自面對市場的嚴寒及風雨,挺過去就能好,挺不過便再也沒有了退路。

3、從不管不問到重新學習思考。

備受打擊的阿萍有一次高燒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

這三天的強迫休息讓阿萍漸漸緩了不少,於是恢復好的阿萍再次預約了諮詢,希望能獲得一些建議。

我的建議如下:

1)、知識層:惡補溝通及銷售方面的知識,比如阿萍所在機構的產品知識及特點,對方客戶的相關信息要提前予以收集分析;

2)、能力層:尋找部門內部做的不錯的同事,如果可能,讓對方監聽她的電話,指出她在實際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調整;

3)、意志層:堅定自己的選擇,給自己設立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不論任何選擇,只要是自己做出的,就盡量做出點成績來,這也是構建自信自尊的關鍵一步;

4)、選擇層:對於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保證全力以赴,其次要不斷學習,最後要學會反思總結。如此,我們才能從過往經歷中梳理出關於才能的蛛絲馬跡,為下一步的職業發展做必要的鋪墊與準備。

等等。

阿萍的故事遠沒有結束。

不知道現實中還有多少和阿萍一樣正在走出或還未走出困境的人們!

有一個事實幾乎已成定局,那就是,不論基於殘酷的現實還是未來的趨勢分析,專業人才的道路已經越來越窄,試圖一技通吃或漸漸成為歷史,而一專多能型人才方能在這個動蕩的職業環境中走的越來越穩。

而對於身處變革大潮的你我而言,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這種變化帶來的撕裂感,雖然疼,但卻無比真實,它時時刻刻提醒著你我——

是的,我們還活著;

而活著,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PS:有職場問題的朋友,我們提供了四種問答方式,您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向我提問,具體操作如下: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三個月銷量破五萬冊。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推薦閱讀:

【職場】你到底要賺多少,才能不那麼焦慮
如何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方向的力量】諮詢行業職業規劃(三)行業趨勢與職業生涯解析
【方向的力量】諮詢行業職業規劃(一)此諮詢非彼諮詢
33歲奇女子,INFP職業規劃:我的原生家庭很悲劇,婚姻更不幸,還遇到了沒良心的婆婆。

TAG:職業規劃 | 體制內 | 國企辭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