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很早就被中國發現,你知道?
照相,也稱攝影,是使用照相機將物體、景物、人物拍攝下來進行保存的過程。
膠捲照相:先使被攝體的影像通過鏡頭在感光片上曝光;曝光後的感光片經沖洗加工得到呈現被攝體負像的底片;再經洗印便獲得與被攝體基本一致的正像。如使用反轉感光材料攝影,經沖洗加工,能直接獲得正像。按色彩分,有彩色攝影和黑白攝影。
數碼照相:被攝體的影像經過鏡頭,在感光器件(CCD或COMS)上成像,由感光器件光電轉換形成電路信號,經過處理以便進行存儲或傳輸。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現在數碼相機使用ccd感光)。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在古代,希臘和中國哲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光學效應,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在一個完全黑暗的房間,建一個小洞在牆上,通過這個小洞的光線是聚焦的,最後顯示在外面對面牆上的是一個反過來的原對象.
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早期暗箱示意圖
在17世紀,隨著牛頓和惠更斯對光學現象進一步的研究並加工製造出高質量的透鏡後,相機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很快,攜帶型暗箱也被發明出來。
牛頓、惠更斯與早期的透鏡
1827年,一位叫Joseph Nicephore Niepce的人增加了「膠片」並成功拍下了相片,至此,現代相機誕生了:一個玻璃透鏡,一個暗箱和膠片.
Joseph Nicephore Niepce拍攝的世界上第一張相片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捲」。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捲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135單反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複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紀末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現代相機使用非常簡單,只需要點擊和拍攝,並由內置電腦晶元處理聚焦和曝光.
但相機依然是相機,現代的數碼相機的工作原理和它們的祖宗同樣是一樣的:光線穿過透鏡進入相機,然後曝光菲林,結果依然是照片.
單反相機側面解剖圖
而break鐘錶公司的攝影系列手錶,將相機的元素很好的融合到手錶的設計裡面;相機快門元素與鏡頭單獨設計呈現在兩款不同的手錶上面;並相繼取得了國家專利;是鐘錶行業少數擁有專利設計的腕錶設計。
break攝影系列手錶——快門元素
推薦閱讀:
※怎樣巧用色彩拍大片
※千山暮雪過狼塔·隻影向誰去(十)
※攝影百問:如何選擇一款適合你的全畫幅相機?
※vsco調色向第六期/海邊調色
※看到的那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