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海軍簡史
THE NAVY OF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By Edward J.Marolda(美國海軍歷史學者)
--------------------------------------------------------------------------------------------
越南共和國海軍(VNN)在短短二十年(1955~1975)的時間裡,歷經了從建立到覆滅的全過程。在美國的援助下,南越海軍曾一度達到世界前列的規模:擁有42000名服役人員、672艘兩棲艦艇、20艘水雷艇、450艘巡邏艇、56艘勤務船和242艘戎克船*。
這二十年中軍隊組織結構的種種調整反映了南越海軍在職能上的逐步轉變。最初,南越海軍參謀部是接受總參謀長指揮的,之後在美國海軍顧問的建議下,總參謀部設立了海軍作戰部長的職位,專門負責海軍事務。
一開始,海軍的作戰部隊包括海面部隊、河流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意識到北越利用海上通道展開滲透、在南越海岸線四處游曳的情形與日俱增後,南越在1960年4月組建了准軍事性質的海岸部隊,並於1965年7月正式劃歸海軍管轄。
海軍面臨的不同類型的任務決定了其指揮結構。承擔外海和海岸巡邏任務的部隊,最初是在劃分為五個部分的海上區域活動的;到了1963年10月,又調整成分為四部分的海軍活動區;而到了1965年4月,被最終確定為四個海岸區,從北部的第一海岸區一直到暹羅灣的第四海岸區,並與陸軍的四個戰術區相對應。海岸部隊的戎克船分屬28個海岸基地,在近海區域執行巡邏任務,而每個區域內的行動分別由四個海岸管制中心負責指揮,這四個中心分別位於峴港、金蘭、頭頓和安泰。
組成河流部隊的各河流突擊群,基本上是以法國的海軍突擊分隊(Dinassaut,Naval Assault Division,一種棕水海軍編製,下轄12艘左右的小型登陸艇,通常配有裝甲和大口徑火器)為範本建立起來的。這些突擊群的基地位於湄公河三角洲上的西貢、美壽、永隆、芹苴和龍川等地,最初是參與基地附近陸軍部隊的任務,到了六十年代早期,海軍又組建了河流護航大隊,用於保護通往西貢的重要的糧食航線;同時也成立河流運輸大隊,用於在三角洲區域運送兵員。1965年4月,聯合參謀部設立了第三和第四河流區,以管理相應區域內的行動。海軍還獨立負責楨沙特別區內的作戰——這是一個位於西貢南面、水道和沼澤縱橫交錯的地區。
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期間,美國負責為越南海軍的裝備提供補充。這些由法國移交到南越的艦艇多達數百艘,包括巡邏護衛艇(PCE)、巡邏救援護衛艇(PCER)、巡邏炮艇(PGM)、大型登陸支援艦(LSSL)、大型步兵登陸艦(LSIL)、坦克登陸艦(LST)、中型登陸艦(LSM)和掃雷艇(MLMS)等等。這些艦艇有效提升了南越海軍的實力,在巡邏長達1200英里的海岸線、為岸上的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執行兩棲登陸任務以及海上作戰等方面,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其中,河流部隊接收了一批小型艦艇,包括特別改裝過的機械化登陸艇(LCM),可承擔火炮支援、指揮、運輸、掃雷、巡邏、燃料補給等職能。美國也提供了27艘河流巡邏艇(RPC),然而這些小艇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了噪音大、火力弱、適應性差等弱點。
有了這些裝備後,南越海軍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也與日俱增。海軍艦隊和海岸部隊在和美國海軍合作的過程中,摧毀了數以千計的戎克船、舢板和其它運送彈藥補給的船隻。海岸部隊也執行了許多兩棲突襲、港灣巡邏、兵力運送之類的任務,這些行動在沿海省份對抗北方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1966年10月的埃爾文行動中,第二戰術區的地面和艦艇部隊協同行動,擊斃681名越共游擊隊員。儘管北越部隊也曾數次攻破海岸部隊的基地,但大多數的進攻都以失敗告終。
除了海岸巡邏以外,海軍艦隊也在湄公河三角洲區域較寬敞的河道中巡航,保護往來於金邊和海上的商船。在水上保持優勢的同時,南越海軍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例如在1966年,北越部隊就利用水雷炸沉了一艘大型登陸支援艦,摧毀了一艘大型步兵登陸艦和一艘通用登陸艇。此外在1966年和1967年間,還有數艘掃雷艇在楨沙地區被炸沉。
儘管士兵們恪盡職守、海軍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中上層軍官的野心和過度活躍的政治活動擾亂了他們的本職工作:無論是在1963年的政變還是1965到1966年期間的政局動蕩中,海軍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政治運動嚴重打擊了基層官兵的士氣,也分散了他們在戰爭中的投入。
在人員訓練水平上,南越海軍也乏善可陳。很多水兵沒有接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結果在船艦操縱、武器裝備使用等專業技能培訓上效果不佳。另外,微薄的軍餉和糟糕的生活條件造成了人員的流失。
物質條件的缺乏更是難以忽視的。1967年到1969年期間,南越海軍一直維持著相當高的作戰頻度,對於那些二戰時期建造的艦艇而言,船體和設備老化帶來的問題就尤為突出。由於缺乏備件、給養和燃料,檢修部門也難以負荷巨大的超額工作量,海軍人員面對故障艦艇時,往往一時束手無策。
在美國作出將戰爭主導權移交南越並逐步撤軍的決定後,南越海軍也迎來過短暫的好時光。1969年初,尼克松為首的美國政府正式啟動了「越戰越南化」的決策,海軍相關的部分包含在了「加速移交」(ACTOV)的計劃中。其主要內容是將駐越美軍的艦艇整體交付給南越方面,同時作戰指揮權也一併轉移。在美海軍機動河流部隊的64艘河流突擊艇正式移交後,南越海軍開始獨立承擔河流突擊行動的指揮。
海軍儀式上的美軍和南越軍官
1970年春向柬埔寨推進的聯合行動中,南越海軍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5月9日,一支由美軍和南越軍組成的海軍特遣隊在南越軍方的指揮下,沿著湄公河逆流而上,肅清了關鍵河道上的北越武裝。這支部隊奇襲了由北越控制的、具有戰略價值的乃良渡口,隨後南越部隊得以全力向金邊推進。
1970年7月,美國海軍終止了在第一軍戰術區下轄的越門、順化等地河流上的攻勢,並且在年底前結束了南越其它地區的主要行動。在這期間,南越海軍接收了美國海軍的293艘河流巡邏艇和224艘河流突擊艇。軍方把這些船隻整編到了河流突擊封鎖分隊(RAID)、河流封鎖分隊(RID)和河流巡邏隊(RPG)等單位中。
1970年到1971年期間,類似的移交工作也在海岸巡邏部隊中有序地進行著。按照美國海軍的加速移交計劃(ACTOV)和美國海岸警衛隊的「SCATTOR」(小型艦艇訓練和裝備移交)支援計劃,海岸和外海上行動的指揮權將最終完全交給南越海軍。此外,美軍還將四艘裝備著5英寸口徑火炮的海警武裝快艇、一艘雷達哨戒護航艦(USS Camp)、一艘坦克登陸艦(USS Garrett County)和各種用於港口管制、佈雷、後勤保障的船隻移交給了南越海軍。在這一時期(1971年),美國海軍和南越海軍還擊沉或阻止了所有11艘試圖滲透的北越船艦中的10艘。到了1972年8月,南越海軍徹底接管了海岸巡邏的職責,包括16個美國建立起來的海岸雷達監測站。
除了艦艇以外,美國海軍還按照ACTOVLOG計劃(ACTOV中關於後勤補給的部分),將許多戰鬥和後勤保障基地交給了南越海軍。第一個移交的基地位於美壽,時間是1969年11月;最後移交的是美國海軍在南越的主要基地,分別位於芽皮、平綏、金蘭灣和峴港,時間是1972年的4月。
到了1973年,南越海軍已具備了獨自作戰的物質條件。這支擁有42000名服役人員、超過1400艘艦艇的龐大隊伍,從此以後開始獨立面對自己的對手。儘管建立時間不長,爆炸式的擴充也頗具戲劇性,但這支仍在發展的海軍還是有著巨大潛力的,但是真正的成長需要時間。
然而南越海軍沒能等到那一天。美國政府此時對於在東南亞的軍事冒險已不抱幻想,並在1973年到1974年期間果斷地切斷了對南越軍隊的援助。南越海軍不得不降低了50%的任務量,河流上的巡邏和作戰更是削減了70%。考慮到彈藥和燃料的儲備狀況,南越當局決定閑置超過600艘河流和港口用途的艦艇,以及22艘大型船隻。儘管這一時期北越也沒有在水道上投入軍事力量,但對於南越來說,這樣的喘息僅僅是暫時的。
1975年春,北越的地面部隊發起閃電般的攻勢,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南越地區的北部和中部,而南越海軍在此期間幾無用武之地,其船隻和官兵也很快加入到第一和第二軍戰術區人員的倉促轉移中。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克西貢,這時候,許多南越海軍的船艦都開到了海面上,並在頭頓西南方向的島周圍集結。這支由26艘大型船艦和其它一些艦艇組成的船隊,載著30000名海軍官兵及家屬,以及一些平民,加入到了美海軍第七艦隊的航海序列中。在載上最後一批難民後,這支龐大的船隊向著菲律賓的方向出發了。
擠滿甲板的難民
南越海軍短暫又頗具戲劇性的歷程便在此畫上句號。南越的海軍官兵在戰鬥中也顯示出了勇氣與決心,取得了許多戰果的同時,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惜的是,他們卻難以改變歷史的進程。
*戎克船(junk):「戎克」是中文網路上通行的音譯,廣義上是指各種中國式帆船,文中指各種體型不大的平底船。
原文地址:RVN Navy History
推薦閱讀:
※滿懷理想的國際縱隊,槍林彈雨中的浪漫
※英國陸軍2020年戰鬥能力概述(2)Force Troops Command
※沒殲滅一個越軍,只是爬回國內也算英雄?炊事兵肖家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