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與犬儒之外,我們還有什麼選擇?

戳這裡觀看本期節目視頻:《想像的共同體》www.bilibili.com

一、想像的共同體

什麼是「想像的共同體」?

舉個例子,每一所學校當中,肯定都有不同的班級,比如你在三年二班。可是這個三年二班它具體是什麼呢?

那間教室就代表三年二班嗎?不一定,教室會換,學校也可以搬家。那這個班級里的這群人就是三年二班嗎?也不是,放寒暑假或者畢了業,這群人都四散東西了。

校史記錄、照片?但是如果這些東西被刪除了,你們的三年二班也依然存在。

那麼這個三年二班到底是什麼?其實它就是存在於你們這個班級每個人想像當中的一個共同體。

你想過沒有,大部分人在剛入校的時候,進入哪個班級都是被隨機分配的。可是這個班級一旦定下來之後,不需要過多久,你就會對這個集體產生歸屬感,容不得別人說你們班的壞話。在運動會上,你們為自己的班級搖旗吶喊,在對抗項目中,跟其他的班級劍拔弩張。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個隨機分配的結果之上,跟你的選擇毫無關係,可是你卻對這個隨機分配的結果有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它成為了一群人的想像的共同體。

除了班級之外,你工作的公司,通過婚姻組成的家庭,這些種種,都是想像的共同體,沒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能真正代表它們,可卻都存在於所有人的想像當中。

同樣的,還有民族,民族這個詞我們一直在使用,每個人都覺得習以為常,再自然不過了。但是如果認認真真的問你民族到底是什麼,卻又很難回答上來,國土面積?歷史?還是人口?文化?這些好像都無法準確的代表一個民族。

所以,安德森認為,民族也是一個想像出來的共同體,它不是許多客觀現實的集合,而是一種被想像的創造物。

這裡說的想像,並不代表著虛假,也不是說它是捏造的,更不是政治家操縱人民所產生的幻影。而是說它是一種被創造出來的社會事實,是一種與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相關,根植於我們深層意識的心理的建構。

不然,為什麼在了解了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之後,我們在一些特殊的場合聽到《歌唱祖國》這類歌曲的時候,依然會熱淚盈眶呢?雖然它來源於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想像的社會事實,但這情感是真實的。

電影《盧安達飯店》: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就是一場「想像的共同體」所導致的慘劇

二、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對於這本書的理解,如果僅僅止步於「想像的共同體」這個概念,非常容易讓人陷入一種虛無。之所以說這本書是社會學裡程碑式的著作,不是因為它提出了一個多麼顛覆性的概念,而是因為它建立了一套範式,這個範式就是用來回答社會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也就是這本書的副標題: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前面介紹的「想像的共同體」這個概念,回答了民族是什麼。但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民族和民族主義,是從哪來的。

可能有小夥伴不理解了,民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嗎?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或者猶太民族,阿拉伯民族,歷史都很久遠,民族這個概念應該是隨著這些文明一同成長和發展的。

沒錯,文明確實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民族這個概念和民族意識,並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如果我們去翻看各種歷史資料,去找一找民族這個概念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在古希臘古羅馬的文獻當中,還是在我們的諸子百家、唐詩宋詞之中,都沒有真正意義上民族這個概念。

我們的歷史當中,有記錄的第一次出現「中華民族」,是梁啟超先生在1902年提出的。即使在西方,民族意識的起源也沒有比我們早很久。

所以這樣一來擺在我們面前就有一個新的問題了:為什麼文明持續了幾千年,可是民族意識是到近現代才有?

安德森這樣解釋:首先呢,一個國度的人民,總是需要一種文化體系將人們連接到一起,不能是一盤散沙。

而這種文化體系也不能僅僅是生硬的邏輯規則,單純的生硬的規則,說服不了百姓們。

這個文化體系它必須是能夠讓人充滿幻想,能夠對人們經歷的各種苦難給予寬慰和回應,能讓人相信,把自己納入到這個體系之後,自己的生命就變得有意義了。也就是說,這種文化體系必須得蘊含強烈的價值觀和認同感在裡面。

這種文化體系就是宗教和王朝。曾經的社會,就是通過這樣的宗教共同體,或者王朝體系,將人們連接到一起。人們那個時候相信,生命的意義是宗教來解釋的,就是追尋天堂,君主的權力是神賦予的,皇帝就是天子等等。

後來隨著人類步入近代社會,尤其是安德森認為隨著印刷資本主義的發展,原來的宗教共同體和王朝開始解體了。為什麼安德森認為印刷資本主義這麼重要?

我們知道,任何文化都需要跟語言高度結合,在曾經的宗教共同體之下,解釋這個共同體的話語權,始終掌握在教堂和宮廷那些人手裡,他們用拉丁文來撰寫和表述各種宗教典籍。拉丁文是一套學術語言,一般百姓根本不會讀也不會寫。這就導致這樣一種局面:雖然看得懂的人少,但話語權和解釋權卻永遠牢牢掌握在教堂和宮廷。也就是說你看不懂無所謂,我來解釋我來告訴你,你聽我說,你信我的就好了。

可是,當資本主義進入到印刷出版行業的時候,情況就開始發生變化了。由於資本天生的逐利性,它就想要去不斷的擴充市場,去賺更多人的錢。可是懂拉丁語的人太少了,要是只出版拉丁語的讀物,根本賺不到錢。

百姓喜聞樂見的是用他們當地語言所寫的東西啊,法國人喜歡看法語讀物,德國人喜歡看德語讀物。所以,出版商為了賺更多的錢,必然會去出版很多用各種當地語言所寫的出版物,從而徹底削弱了拉丁文的地位。

就這樣,隨著印刷資本主義的發展,就發生了一場通過語言文字發起的「爭奪人心之戰」,再伴隨著工業革命、大航海、文藝復興,人們的文化和地理視野也變得越來越開闊,原本高高在上的宗教共同體最終再也無法壓制各種新思想的傳播,舊世界的思維方式再也站不住腳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所以最終,在文字語言的推動下,人們共同的想像開始變得跟以前越來越不一樣,那麼原來那個聖神的宗教共同體也就開始土崩瓦解了。

可人們總是需要一種能寄託精神的文化體系,人們需要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這個時候就應該有一種全新的、更加世俗的文化體系重新把人們凝聚在一起,這就是民族主義。

接下來,安德森按照時間順序,在書中論述了幾種民族主義具體的起源方式。比如他認為最早的民族主義其實誕生在美洲,是那一批到了新大陸之後想擺脫神權統治的移民們,最先開始把他們自己想像成一個民族。隨後歐洲大陸也受到了影響,開始自發的跟進。

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推動,當然也有自上而下的民族主義,比如俄羅斯和日本,統治階級為了順應民族主義潮流,都儘可能的將自己的臣民納入到民族這個範疇當中,然後借著為自己民族爭取利益的理由,向外進行帝國主義擴張。

在民族主義的起源過程當中,很多因素髮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尤其是報紙和小說,它們提供了把從前還不存在民族意識的時候發生的那些事,納入到如今的民族概念當中的可能性。

這句話有點繞,簡單舉個例子,比如美國,總是宣稱自己是一個熱愛自由的民族,文學作品當中可能就會描述:幾百年前,當第一批探險家來到這片土地的時候,他們就是帶著自由的精神而來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證明。

其實,當初第一批探險家到底為什麼來到這塊大陸,誰也不知道。可能是有自由精神,也可能只是在原來的歐洲混不下去了的而已。但是通過語言文字,民族這個概念即使誕生的晚,也可以把之前發生的很多事情,納入到自己這個體系當中,使得民族這個概念看上去具有了濃重的底蘊。

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人口調查幫助人們確認了共同體的身份;地圖確認了民族所在的地理範圍;博物館則完成了對民族歷史的確認。一個民族,就這樣被創造了出來。

三、犬儒與狂熱之外的認同之路

那最後,我們怎麼評價這本書和安德森的這套理論?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安德森並不是反對民族主義,恰恰相反,他做了這麼深入的研究,反而是想表達一種對民族主義相對積極的態度,這其中飽含著豐富的同情與尊重。

不過雖然在情感上他相對積極的支持民族主義,但是這套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民族主義問題和現象,像有很多我們中國的情況,這本書就解釋不了,所以說它不是一個放之天下皆準的理論。即使在西方,《想像的共同體》這本書也一直受到挑戰,因為他太過於強調人的主觀因素了,認為意識形態對民族的創造,起著最核心的作用。這種激進的觀點,不論放在什麼時代哪個國家,都不太容易被接受。

其實我覺得,我們可以不拘泥於這個理論本身,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大可以把視野放得更遠。就像這本書導讀中所寫:尋找認同與故鄉,是「人類的境況」本然的一部分,在現在這個「一切都被允許」的虛無主義年代裡,這本書就是試圖在犬儒與狂熱之外尋找認同之路。

民族主義的犬儒,就是什麼都不信了,認為想像的共同體就是虛假的,徹底陷入了一種民族的虛無當中,並且還反過來嘲笑繼續相信它的人們;民族主義的狂熱,身邊的事例就更多了,前段時間有一批滯留日本機場的中國遊客,為了維權竟然集體高唱國歌,被諷刺說這是「戰狼」式愛國。這兩種,犬儒和狂熱,都不是我們所要尋找的認同之路。

所以最後,擺在我們面前的,很可能是一個新的尋找認同之路的問題,新一輪的科技變革已經到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也開始發生新一輪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的我們需要認同什麼?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Simple Read,就到這裡。


推薦閱讀:

TAG:想像的共同體書籍 | 民族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