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銀行網金2018展望:忘掉銀行身份,猛烈謙卑走出去
聲 明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涉及企業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無任何關聯。文章無指引,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只為引發思考。
文/金腰子(一顆曾長期混跡於金融與互聯網圈的腰子)來源:腰腰金融;本文是作者授權九卦金融圈發布。
2017年,我說了銀行網路金融的很多壞話,也說了很多的希望,歸根結底,還是希望從事網金事業的人能夠不辱使命,做出點有意思的事情,哪怕是為了可以拿出來臭顯擺一下,也是一種幸福感。
2018了,總要有些新氣象,我們都希望拋開雜念,直面自己事業的未來,今天不如分享一下對於銀行網金腰裡腰氣的未來展望,我相信2018年陸續會有銀行網路金融實現這樣那樣的結果。
1
選擇性忘掉自己的銀行身份
未來的1-3年,市場一定會在各項規範整治中不斷洗牌,銀行加速趕超互聯網的紅利期來了,但是市場對於銀行的認知早已改變,市場對於金融的需求也已經改變,用戶的習慣也已經改變。在開始創新項目以前,銀行更需要的,是對自己身份認識的革新。
有人說平台思維,有人說降維攻擊,說的邪乎,可互聯網本沒有什麼方法論,看似它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而仔細看看,實際上又什麼都沒有改變,只是通過技術做了一點點整合,實現了一點點效率上的提升。然而就是這不斷的不斷的一點點,讓敵人麻痹,卻讓市場興奮。所以,互聯網什麼時候「顛覆」過?它從來沒有什麼真正的顛覆。
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銀行在網路金融上選擇不再稱呼自己為「銀行」,甩掉名稱上的包袱,線上去「銀行化」,讓銀行服務不再狹隘,才能讓銀行網路金融的路走得越來越寬廣。
2
猛烈且謙卑的選擇服務「走出去」
賦能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詞,從10多年以前互聯網開放平台概念逐步興起,讓一眾開發者能夠參與到平台的集體建設,共享平台發展的收益,這種不斷創新的「共建」模式就日漸成為主流,這種「共建」帶來了能力輸出的合作新模式。賦能即是開放了自己的核心能力,這既需要勇氣,也需要實實在在的真本事。洪水之所以能成為猛獸是因為它無孔不入的能力,互聯網之所以發展至今,也是因為其強大的服務滲透能力。
儘可能的開放服務,是這個時代擋不住的需求,你不做,也會有人嘗試去做,更會有人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做,畢竟輸出得當能夠帶回一整個生態。
去年說了很多金融賦能的話題,銀行選擇走出去可以有更廣闊的空間,存量銀企服務的升級,增量互聯網企業的孵化,都可以通過走出去的模式深度介入,走出去在技術上是容易的,更難得在於內部制度的拿捏和輸出合作的策略,真正讓被輸出的對象接納,可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所有我們可見的成功的輸出都不是單單為了輸出而輸出的,畢竟這些孵化期內的合作,有時候需要更多增值服務去輔助撬動,這些增值服務指的不是附加金融服務或者是費率傾斜,而或許是在資本層面和商務層面的扶持。
另一方面,賦能的對象不僅僅是合作夥伴,更重要且不應該被忽視的還有分支機構,分支機構未來機應該屬於內部機構,也應該屬於合作機構,與總部的關係應該越來越接近中間狀態,分支機構被賦予新的能量將會帶來更為持久的創新發展動力。只是腦袋太大有時候可能是腦積水,四肢手腳也得足夠發達才能更健康。
3
永遠不可忽視的堅守流量「引進來」
上面我們說成功的輸出不僅僅是輸出,更多地輸出都伴隨著輸入的達成,這種輸出與輸入構建了流量本身,畢竟流動不起來的量,無法稱之為「流量」,也就不會因為流動性產生額外價值。不論是線上流量,還是線下流量,引進來成為自己的可運營流量,都是商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流量思維不是互聯網的專利,我們每一個線下機構都在無時無刻的以客流輻射能力及成本去考慮選址的合理性,線上的世界一樣。每一b的流量,都可以通過運營發揮它的價值,提升它的轉化。
引進來都是流量戰略中的底線,有多少的自運營流量,決定了在網路戰場上有多強的防禦能力,外部的流量永遠不是自己的流量,外部的流量成本永不可控,外部的流量永無法滿足我們對轉化的真正需求。
可運營的流量不僅僅是對銀行自身業務的轉化基礎,更可以轉化為真正的商務資源,用於資源互換,撬動孵化合作,捆綁利益共同體,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即便很多人都質疑說互聯網流量已經被巨頭壟斷了,還有必要去單建流量體系嗎,但是對於流量的攫取永遠都不應該被忽略。
所以你說銀行做新APP還有沒有市場空間?要我說,仍然有空間,起碼在金融數據應用方面以及金融服務的品牌價值方面哪怕是營銷資源方面,都仍然有優勢,只是應該有更明確的流量策略,而不是為了平台而平台,盲目跟風。
4
頭腦清晰的看待場景迷霧,收攏視野,聚焦核心
場景是美妙的,每一個互聯網企業,都在不斷追求場景的服務價值,但場景是多種多樣紛繁錯雜的,沒有聚焦,就沒有極致,沒有極致就不能去構建一個真正具備競爭力的核心場景,不是一個核心場景,就難以挖掘場景背後真正的價值。食堂菜終究敵不過精緻小炒,每一個場景的合作都有其原始目的,這些目的幾乎不可能用幾個簡單的模板去概論。一個場景的合作,到底是輸入型合作還是輸出型合作,是為了感官上的輕度交互,還是線下肢體行為交互,還是更進一步的線上線下並行交互,還是有真實交易的重度交互,還是有行為後反饋以及回溯能力的更深層次的交互?只服務1000個人但是具備深度價值貢獻,和服務幾十萬人,卻毫無商業運作空間,如何取捨,如何定義?面對場景是重功能設計,還是重運營設計?等等。
其實,場景是個典型的B2B2C模式,B與C的平衡本身就需要處理的藝術,場景的拓展是一項宏偉的工程,而場景之所以被提出,就是因為互聯網發展已經向深度挖掘場景價值的方向轉變,相較以前的功能價值來說,場景價值顯然更具備拓展性,對於場景合作來說,絕非輻射面越龐雜越好,畢竟場景不是功能,越是聚焦於與自身戰略密切相關的場景(與錢相關),場景的價值才越能夠不斷被挖掘,從一個核心場景出發才能不斷豐富場景的外延服務,最終將散落的場景連成網。
你如果想挖出一個深坑,一定是靠鑿子,而不是鎚子。未來的金融場景,會越來越關注核心場景的運營能力,以及由場景帶來的流量轉化和平均價值貢獻。
另外一個關於場景的建議則是,金融場景的建設永遠都不是為了搶奪場景運營方的飯碗,一個可持續的金融場景方案一定是融入場景中各個參與方的主要訴求,實現平衡,場景建立需要關注生態,而不是替代,不能以打碎一個原有生態作為代價。
5
更為獨立的網路品牌鍛造策略
人在網路中越來越分裂,有些線下不能夠理解的事情,在線上就能夠輕鬆理解,有些在線下順理成章的事情,在線上舉步維艱。同樣一個人,他能接受一出門就看到樓下銀行的廣告牌,卻可能在手機上看到被人推銷的APP LOGO無比煩躁。
網路品牌,需要網路的話語體系去構建,這種話語體系由顏色搭配、文字字體、排版設計、構築的品牌故事、代言形象等等一系列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構成,但就是這樣的話語體系,決定了銀行網路金融是否具有中長期生命力,這種話語體系與嚴謹性、安全性毫無關係,它只決定銀行與網路金融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其實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嘗試,有些時候一對比就能顯示出差距,這裡我就不提案例了,大家可能已經觀察到了。
未來銀行的網路金融品牌,不會是銀行品牌的延續,而更會成為原本銀行品牌的強有力補充,既然獲新客,就要有獲新客的工具和語言,只有相對獨立的品牌發展之路,才能帶來新的市場,對於一些市場佔比原本極高、固有品牌意識已經僵化的大行來說更是如此。
6
修鍊跨越維度的數據應用內功
數據的應用早已不是數據統計的問題,if then 解決不了真正的數據應用問題,隨著網路金融能力的走出去、引進來,場景能力的不斷釋放,每一個用戶的數據維度將幾何增長,且這些多維度的數據將會再次跨平台應用,前些天只因為在街頭的KTV唱了幾首暴露年齡的老歌,最近的蝦米音樂已經在不斷推送這些歌曲了。
銀行的數據應用遠不只是為了做一份述職報告,也不是為了做一份看似炫目的「支付寶帳單」服務,數據的應用是為了完成對一個用戶的全新認識,實現跨平台的應用,應用於拓新營銷以及更重要的存量運營。數據與演算法是為了補充風險控制能力,完善風險定價策略,「千人千面」不只是為了千人千面,更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平台的一系列不同之下,呈現千人萬面、千人十萬面……是為了不斷提升每一個流量的轉化效率,挖掘流量的綜合價值。
未來的數據都是為市場服務的,不能體現商業價值的數據服務,都是低效能的成本。
7
不再虛設指標,雖然緊盯眼前利益,也得鳥瞰一下未來宏圖
除非是一些極端激進的互聯網銀行,否則我相信絕大多數銀行都是嚴格為當期利潤負責的,當然為當期利潤負責就不得不割捨一些遠期利益,但是緊盯眼前利益雖好,卻千萬別因為不敢鳥瞰未來,而讓自己成了溫水裡的青蛙。
未來幾年,或許銀行的競爭對手真的不再是這些傳統的相愛相殺的同業老對手,更是一些其貌不揚卻在不斷悄悄拿全金融牌照的互聯網小兄弟,沒了各種無謂的羈絆,拳拳打在你「當局者迷」的軟肋上,苦不堪言,還手的力量越來越弱,甚至一個頭暈眼花不留神,一記勾拳打回在自己臉上,不僅輸給了對手,也輸給了自己。對未來的預判不只是投了哪些外面看起來紅紅火火的生意,以及美妙的考核數字,也更是選擇給自身的變革開些包容的綠燈。
對於眼下的考核,不如考慮針對平台所承載的功能,比照互聯網指標進行管理,將市場規模指標、流量運營指標、轉化效果指標區分看待,每一個指標都可以細化為4-6個細分指標,我想總比一刀切的指標設計要更有效。
新年新氣象,既然是2018,就希望我們都要發。
編輯:三味
推薦閱讀:
※金融壹賬通零售業務總裁侯本旗:APP時代銀行零售決戰之道
※布天網、擒老賴,玖富萬卡祭出的逾期用戶「追擊令」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是同一概念嗎?有哪些區別和聯繫?
※從普惠金融到金融科技 凡普金科楊帆眼中的變與不變
※零售之王下半場:押注金融科技+消費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