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第一口輔食吃啥,後續添加新食物按什麼順序,你還在糾結嗎?

滿滿已經一歲半啦!現在吃飯簡直有模有樣,最近開始對筷子產生濃厚興趣,只要是大人吃的用的,全都要自己試一試。看著這個小吃貨對美食的無限熱愛,我無限感慨:終於度過了添加輔食的恐怖時期!

剛加輔食的時候簡直要難死滿媽了,這個能不能吃,那個會不會過敏,什麼時期能吃什麼東西,每次加新食物都緊張到不行。滿姥姥看著我如履薄冰、膽戰心驚的狀態,說了全天下媽媽都愛說的話:「你們小時候哪有這麼麻煩?不都長的挺好的嘛!」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把自己擠兌死,而是終於想通了各種糾結......都是矯情。以至於我現在比老人還復古還嘮叨,沒事就跟別人說:「咱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講究,不都長大上學畢業工作結婚生子了嘛!」。(我也不知道聽這句話的人心裡是不是已經翻了好幾個白眼???)

這句話,滿媽真的是經歷了無數糾結,總結出來的肺腑之言!

◆ ◆

我們現在崇尚科學育兒,殊不知「科學」這件事也是在不斷發展和顛覆過去。比如滿媽一直都很信任的美國兒科學會(AAP)在添加輔食上也做過重大(顛覆性)調整

不要過早添加蛋類和魚類等易過敏的食物,可能會增加寶寶過敏風險,建議1歲以後再給寶寶添加。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4版

並沒有醫學證據顯示,按照特定的順序為輔食對孩子有特殊的好處。

並沒有證據表明,孩子在4-6個月是吃這類營養密集性食物會導致日後對這類食物過敏。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5版

通過研究發現,晚引進容易致敏的食物並不會降低過敏風險,相反反而容易提高寶寶過敏風險和養成挑食習慣。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6版

看了這三版輔食添加指南「進化??」,我只能「呵呵」了。AAP你們是在逗我嗎?請問看了第4版和第5版指南的媽媽該如何自處?當初說提前加容易過敏的是你們,現在改晚加容易過敏的還是你們

這就是偉大的科學,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真理變成了偽真理,滿媽陷入一片迷茫??♀?

隨著寶寶的成長,我逐漸發現,科學研究這件事似乎也沒我想的這麼靠譜。從懷孕時,我就飽受困擾,作為一個重度咖啡成癮者不能喝咖啡簡直要了我的命。我去查資料結果更鬱悶:前幾年出一個研究,說咖啡影響胎兒腦神經發育不能喝,過幾年又說每天喝3杯以內的咖啡是對胎兒無害的,不知道等滿滿長大時科學會不會說咖啡有助於胎兒腦神經發育,鼓勵孕婦多喝....

生完之後信心滿滿地開始科學育兒,結果被我弄的一團糟,乳腺炎啊脹氣啊,吐奶啊哭整天啊,鬧覺啊落地醒啊。曾被我鄙視的「定時定量餵養」卻成了我的救命稻草,而等我歷經苦難大徹大悟,才終於理解了這種規律養育才是真正的「按需餵養」。我忽然開始質疑自己很堅信的科學育兒,並沒有這麼厲害,反觀一些傳統帶娃法,卻蘊藏了真正的大智慧!

這句話並不是肯定了所有傳統育兒法,一些「捂月子」、「母乳吃不壞」、「喝湯催奶」的傳統觀念確實不合時宜,不適合當下物質豐厚的時代背景,理所應當被大家摒棄,但有一些看似簡單卻特別好用的方法,確實值得大家去借鑒。

因為不同人不同背景不同情況不同原因,對錯不可以一概而論。彼之蜜糖吾之砒霜,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對傳統育兒法是這樣,對現代科學育兒也是這樣。

輔食添加遵循什麼次序?/

說了這麼多廢話,我們回過頭繼續聊添加輔食的次序。

如果按照AAP指南的說法:「並沒有醫學證據顯示,按照特定的順序為輔食對孩子有特殊的好處」而且「晚添加魚類、蛋黃等輔食反而增加過敏風險」。也就是說,添加輔食根本不需要考慮次序!先吃什麼後吃什麼並沒有什麼不良影響,也不需要顧慮太多!

傳統添加輔食順序「先吃蛋黃」並不是什麼錯誤的陳舊觀念,反而迎合當下最科學最前沿的觀點。(厲害了我的傳統文化!)第一口輔食吃蛋黃,並沒有問題。(這下婆婆和兒媳婦終於不用為此打架鬧彆扭了,老公們長舒了一口氣。)

也就是說,你手機里mark的那些「XX月齡輔食添加次序表」可以刪掉啦。那些「什麼月齡吃什麼食物」的指南,雖然既缺乏科學依據又不合傳統育兒經驗,按照也出不來什麼大毛病,但別以此為依據,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加,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就不好了。現在大多數家庭育兒還是靠兩代人共同進行,別從輔食之爭升級到「家裡誰做主」鬥爭,影響了家庭和睦。

如果你在加輔食不知道給娃吃點啥時,看看那些所謂的指南給自己點靈感和參考未嘗不可,只要明其理,對它們善加利用,都是你帶娃的好幫手。但因此而苛責自己讓育兒變得糾結萬分就沒必要了。

還是那句話,父母那代人什麼都不精細,咱們依然健康平安的長大了。放輕鬆,養育一個孩子本該是件快樂的事。

雖然輔食添加順序已經沒什麼顧慮,但一些輔食添加原則你還是要尊崇以下原則:

  • 添加量由少到多
  • 食物處理由細膩到粗糙到顆粒
  • 容易消化吸收

最關鍵是添加食物是不是容易被胃腸消化吸收!(前兩點其實也是第三點原則的直接體現)。共包括3點:一個是食物本身性質(營養密度、軟硬),一個是做法(蒸煮後打成泥,不單是為了孩子免於拒絕容易吞咽),再一個是添加數量(單種數量和食物總量)是否容易被消化。

這三點相輔相成,相互彌補協調就可以達到容易消化的要求,比如給寶寶添加肉泥時,考慮肉的營養密度高,可以製成細膩的肉酥,單次添加少量即可。如果添加豆類,可以先浸泡再熬成粥後者蒸熟後打碎,也容易消化。

另外,如果你家族中對某種食物有過敏史,需要謹慎添加該種食物。添加過程中,密切觀察孩子是否過敏和不耐受,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不耐受和過敏的區別,滿媽以後會再寫一篇單獨講。

第一口輔食到底吃點啥?/

滿媽還是保持以前的觀點,第一口輔食還是推薦吃穀物吧。穀物富含碳水化合物,分解後直接供能,消化起來更容易些,適合剛添加輔食的寶寶。

另外,穀物是種子,是一株植物延續後代的全部希望。胚乳凝聚了植物最精華的部分,為種子的孕育萌發儲備了充分的營養,只要遇到合適的條件就可以幫助種子生根發芽。

穀物里還有蛋白質,還有鈣、鋅、維生素等微量元素,連成年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穀物,以穀類作為小寶寶的輔食,最是滋養身體、促進發育。稻米成為全世界大部分媽媽給孩子添加輔食首選。

中醫認為:大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小米為五穀之首,性涼味甘咸,歸脾、胃、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的功效。因此,中國自古以來都以大米粥、小米粥作為寶寶最初階段的輔食和病號飯。

再回過頭來說米粉和自製米糊,滿媽曾經很支持米粉,現在還是很支持米粉,因為方便、快捷。但是對米粥、米汁、粥油的態度我相比之前有很大改觀,因為經歷了滿滿各種消化不良,我深深感受到寶寶脾胃的嬌弱。

以前,我認為米汁過於稀薄,營養密度太低,讓孩子無法攝入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事實證明,我多慮了,滿滿對美食的喜愛簡直比超過了愛親媽,經常因為吃的太飽而消化不良。

我們帶他去看過幾次醫生,中西醫都給出了消化不良吃過量的診斷結果。所以我經常煮(大米小米)粥、小麵湯這種清湯寡水的食物給滿滿調理腸胃(意在少吃),餐前給他吃塊蘋果占肚子。

寶寶添加輔食之初,很多媽媽都反映孩子的大便不正常,有綠便、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氣味酸臭辣眼睛。還有一些媽媽反映孩子有口氣、舌苔厚、手心熱的癥狀,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表現。

究其原因,應該是孩子從奶到飯,腸胃還不能很好的適應,加上小寶寶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脾胃的運化能力還不夠強大,輔食的種類和數量掌握不好,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如果現在讓我重新給滿滿加一遍輔食,我應該會多給他喝一些米汁而放棄那種濃稠、營養價值太高的食物,避免給他的脾胃造成負擔,引發消化不良。

在給滿滿做飯的這一年裡,時常膽戰心驚,生怕白天吃太多夜裡鬧人。這也讓我對「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老話更加佩服得五體投地。

◆ ◆

# 滿媽碎碎念

滿媽最近看了不少中醫的書和中國漢字的解讀,很想和大家聊一聊「喂」這個字。

「喂」是個形聲字,意符為「口」說明這個字與口(嘴巴)相關,或從口入;聲符為「畏」,表發和「畏」(wei)讀音相同或相近。

漢字造字很有意思,形聲字的聲符除了標聲意外,往往建有表意的作用,不僅借了音還借了意。也就是說,「喂」字也含有「畏」的含義。

喂和吃,雖同樣表示食物入口,但因為主被動區別而全然不同。吃,是人主動進食,而喂則是由別人講食物送進嘴裡,本人無法對所吃食物有所掌握。因此這個「喂」(wei)字的發音,就告訴喂飯的人,喂一定要保持畏懼之心,不可馬虎大意。這個「畏」,包含對食物有敬畏之心,對所呈上食物對食用者是否適合要警剔,仔細辨別吃東西人的真正需求。

所以,給寶寶餵奶、喂輔食、零食,還有給老人、病人喂飯,給動物餵食,都不像自己吃飯那樣簡單,需要時刻保持警覺,才不會出錯。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更應該正確理解這個「喂」字,時刻帶著一種畏懼感,切莫自以為是。這種畏懼感不該局限在「吃什麼更有營養「,而是結合孩子的身體狀況,四時變化,生長發育階段去想「怎麼吃才合適才健康」。

◆ ◆

滿寶寶一直從11點半寐半醒半哭鬧到現在,仍然沒有睡踏實。可能是因為白天吃的不舒服,又喝了很多冷風讓小肚子不舒服了,肚子里一直咕咕作響。這會滿滿正趴在我的腿上睡著,不讓我離開半步,否則就哭給我看。

我只好一邊抱著他,一邊打字,所以就不多說了。輔食的內容還有很多沒有說完,我會把最近所學知識結合到自己的經驗,用不同的角度說給大家。好啦,今天就到這裡,大家晚安咯??


這是「滿曰成長記」

只希望用接地氣的方式,把育兒書和專家的理論派變成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weixin.qq.com/r/CXXK0m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嬰兒輔食 | 育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