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殭屍員工「:年底裁員的真相在這裡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在2018年農曆新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之際,年終獎和裁員離職潮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比 ,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的互聯網行業,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有很多已經完成了「內部換血」的重要工作。

那些曾經被光環籠罩的企業,中興、華為、滴滴、OFO......更是一度達到了「裁員沒商量」的地步。

職業危機像是壓在每個職場人心口的一塊巨石,讓人喘不過氣,想擺脫,卻又無從下手。

一、什麼是真正的職業困境?

現在,請不妨回顧下曾經讓你深陷困擾的那些體驗:比如讓你迷茫到懷疑人生的經歷?或者你努力嘗試卻依然無法走出困境的無力與掙扎?

我接觸過大量的職場諮詢案例,漸漸發現,如果用一句話描述絕大多數職場人的生存困境,我想那會是:

「我在現在的工作中感受不到成長,很無聊很乏味,感覺糟糕極了。然而我又不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又無時無刻不在擔心這份工作到底能不能保住。」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你總是陷入同樣的職場困境?

或許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反饋。

據說,每個人的一天會做出大大小小几百次的決策,但99%以上的決策已經被你的潛意識機制以「默認」的方式完成了。

比如你的早餐是不是必備一顆白水煮雞蛋?坐地鐵喜歡靠在門邊還是站在過道中央?你路上遇到同事是喜歡熱情地和對方打招呼還是點頭微笑?

但是這些問題從來都不會對你構成任何困擾,因為在長期的體驗中你的身體及頭腦已經形成你了確定性的反饋:早上一顆白水煮蛋讓身體產生一種舒適的反饋,坐地鐵靠在門邊有利於到了站就衝出門外,你遇到同事熱情和對方招呼是因為同事的回應也會很熱情很友好。

但職業的困境在於,你需要去面對很多不確定性反饋(Uncertainty-feedback)。

例如,你永遠都無法確定到底是辭了職更好還是留下來會更好;你永遠都說不清楚你今天的努力未來能否收穫對應的回報;你也無法知道到底怎樣做才能得到領導的賞識以及同事的認可,等等。

事實上,很多人在身處職場「關鍵性時刻」的時候根本是無意識的:TA會僵在那裡,由於「不確定反饋」的作用,TA會選擇留在原地,甚至不敢付出哪怕多一分的努力,或者確切說來,連往哪個地方用力都不清楚。

他們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天又一天,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對自己的責任與崗位不屑一顧;同時由於工齡的增加,不論是用工成本還是辭退成本都與日俱增。

漸漸地,他們成為了企業里的「殭屍員工」:每天總是懷揣不少抱怨情緒,做事也缺乏動力和熱情,覺得自己不論怎樣用力都無法獲得滿意的薪酬,不如算了,能少做一點兒是一點兒,能少擔點責任是一點兒......

而這些「殭屍員工」,往往成為企業裁員的「頭號清理對象」。

二、為什麼職業突破如此艱難?

尋求職業突破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需要把一些「不確定性反饋」變成「確定性反饋」的過程。

幾乎每一個職場人都夢想獲得一個「不論做什麼都能做的很牛掰」的曠世絕活。

於是你不停地行動,不斷地嘗試,但這所有的改變,都會遇到兩難問題:

1、內部反饋:邊際效益遞減

你聽說新媒體行業是個趨勢,於是你畢業後找了一份新媒體編輯工作,剛開始你自信滿滿每天都幹勁十足,你從最基本的審稿編輯慢慢變成了會組稿的編輯,到後來甚至能模仿一些爆文的套路,寫出一些成熟而流暢的雞湯文。

你的老闆對你讚賞有加,公司的公眾號被你帶動的有聲有色,很多朋友也會感慨你的文章怎麼能寫的這麼好,於是你更有動力去網上找素材,將它們七拼八湊再結合你摸索出來的套路形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受眾的口味在發生改變,他們對於你的文章風格還是內容等刺激會逐漸遞減,這就是「邊際效益遞減」規律;而你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新鮮感也在降低,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成就體驗及愉悅感會越來越少。

也就意味著,幾乎所有的內部反饋都是如此:不論你是去學任何一門新的知識,還是練習一項新的技能,你會發現剛開始的改變會很大,但不用多久會進入頭疼無比的「瓶頸期」。

2、外部反饋:滯後直到突破那個拐點

如果此時你無法從內部獲得有力的反饋,你就會傾向於尋找外部反饋。

例如公司公眾號平台粉絲的增長速度,往往在一開始增長平緩,你寫出一篇爆文可能無法給你帶來多麼驚人的粉絲變化,但寫的多了,這個公眾號開始持續產出爆文,一旦過了某個節點會增長明顯。

這就像你發誓減肥,一開始的效果反饋(你的體重、體脂率等)並不明顯,到後面過了某個節點才會發生質的飛躍。

多數職場人之所以變成了「殭屍員工」,就在於內部反饋耗竭、又遲遲等不到外部反饋:一方面他們喪失了熱情與動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核心能力和優勢,既不甘心現狀又缺乏改變的意願和行動,就這樣不斷地進行自我損耗,成為了組織里巨大的成本消耗。

當組織需要內部改革或者受到強烈的市場衝擊之際,為了尋求新的生機,一定會考慮「換血」,將壞死的血液丟棄,讓新鮮血液注入進來,方能迎來一絲生機。

因此這些「殭屍員工」就這樣成為了企業的「裁員名單」。

三、如何避免成為企業里的「殭屍員工」?

1、價值核心:你能提供怎樣的價值遠大於你自認為有多大價值。

回到商品交易的初期,我有一籃新鮮白菜,你有一盒雞蛋。

你缺白菜我缺雞蛋,於是我用一籃白菜換取你的一盒雞蛋,交易就此達成。

但是後來,賣白菜的人越來越多了,也就是說,我突然有了很多競爭對手。

如果我還想繼續爭取你的這盒雞蛋,我就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了解你對白菜的需求和喜好:你理想中的白菜個頭是多大?你理想中的白菜口感如何?你對白菜的新鮮度有沒有具體的要求?等等。

了解到的信息越多,我就越容易提供你理想中的白菜,從而換取到我需要的這盒雞蛋。

在職場中更是如此。

企業就像提供雞蛋的一方,而你就是賣白菜的一方。

現實中,除去少數職位是供小於求之外,多數職位尤其是基層職位是供大於求的,這個時候,你能否給企業帶來他們希望的價值,才是至關重要的。

2、思維切換:從打工思維到老闆思維。

打工思維的核心在於:你給我多大的報酬,我就給付多少勞動,不會多付出一分【先看回報再談付出】。

老闆思維的核心在於:我在這個崗位的投入是否匹配這個崗位給我帶來的收益【在投入和產出之間尋求相對的平衡】。

我們嘗試用老闆思維(投入產出比)做以下分析。

假設一個人每天耗在工作中的時間是8個小時,這是這個人的投入,那麼對應的產出則是:這個人當天完成了哪些任務?完成的質量如何?給公司創造了怎樣的價值?等等。

如果這個人不具備老闆思維,TA只會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譬如因薪水達不到要求而消極怠工,既不想從價值層面入手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又不願意從關係層面入手和老闆溝通,於是長期被這種不滿情緒所消耗,工作的8個小時中,有不少時間用來聊天、逛淘寶、玩遊戲,真正用來工作的時間少之又少。

這樣下來,這個人在工作中的投入產出比是很低的;對他個人而言,根本不可能帶來任何提升。

3、化解枯燥的藝術:自我賦能,享受每一段當下。

作為一名瑜伽愛好者,有一段經歷讓我記憶猶新。

那是出現在練習瑜伽一年左右的時間,對我而言初練瑜伽的新鮮感都過去了,每天都是那些體式,練起來難免感到枯燥乏味,後來教練覺得我有必要提升下練習強度,從之前的一個小時變成了兩個小時。

很快我就感覺力不從心了,練著練著就覺得累的不行,同時覺得這樣太虐了吧,即便中途休息幾次依然覺得很累。

我身邊的蔡美女和我全然不同,她一點也不急躁,同時也很享受。

我十分好奇,就向她請教。

她告訴我,你永遠不要去想還有多久才結束,也不要總是盯著之前設立的目標;要研究每一個體式,比如這個體式是如何配合呼吸的,每個體式的要領和用力點到底在哪裡,等等,然後再慢慢體會,你就不會感到疲憊無力了。

總之後來在蔡美女的幫助下,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瑜伽的一絲奧妙,再也不像之前那樣疲於應付了。

在很多人看來,所謂的成功一定要和自我對抗,想到這些就足以讓人心生畏懼,又如何能夠支撐你堅持下來呢?

如果你多半是用意志力在死磕,很可能是因為你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真正的高手恰恰是享受每一個過程,他們找到了目標以外的當下的樂趣:比如推進某項任務順利進行的快感、比如今天和客戶打交道時出現的有趣的意外,比如攻克某個難題時同事們一起加班一起聚餐的過往,等等,這些構成了一幅幅鮮活的記憶畫面,而這背後的樂趣更是他們成長中的「燃料」,賦予他們源源不斷的能量,驅動著他們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以上。

感謝您的時間。

PS:新年重磅福利

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寫了185篇關於職場及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共計573435字,算上配圖,夠出一本800頁的中長篇小說了。

為了給朋友們省下搜文章浪費掉的時間,我把今年的職場基本款重新整理了一遍,從中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你重溫與閱讀,算是給各位朋友一份新年厚禮。

獲取方式如下: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三個月銷量破五萬冊。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推薦閱讀:

職場反雞湯之一: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不平坦的路——曾經的記者曾經的節
新秋冷暖
【職場】提高「能見度」,從「彙報工作」開始
讀者來信 | 「我很迷茫」

TAG:裁員 | 職業發展 | 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