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賓得,關於k1,想講講自己的使用心得

俗話講,佳能魅,尼康銳,潘太克斯惹人醉。

在索尼微單爆發之前,提及其單反品牌,往往是cnp三家論劍。

雖然現在賓得家市場份額逐日下滑,和cn兩家已經相差甚遠,但是歷觀相機發展史以來,賓得依然是老牌的光學大廠,其光輝的歷史跟優良的素質依然被圈內人津津樂道。

賓得,全名pentax,。

Asahi PENTAX是第一台使用」PENTAX」作為商標的相機,根據賓得官方網站的解釋,Pentax是「Pentaprism」(五稜鏡)和「Reflex」(反射)兩個詞的結合。

這就造就了在它接下來一系列產品中大多都採用了視野率更大,亮度更好的五稜鏡,相比其它品牌,五稜鏡一般只用在中高端產品上。

這首先是賓得相機的一個最大的特點。

接下來太久遠的機型以及歷史問題尚且不談,就談談我手中的幾款賓得機器吧。

「k30+m50 f1.7」

三防機身,金屬骨架, APS畫幅 1628萬的感測器,機身防抖。

人生第一台單反相機,記得當時國行加套頭,下來得4千多不到5千(當時賓得水貨和行貨機身差價就有1千,後來才調整的。)。

其實當時首選沖著佳能550D去的,畢竟同級別的機身,而且賓得名氣了解的實在不多。

結果碰上拽的要命的店員,導致我機子都沒摸兩分鐘就被拿回去了,一氣之下,出門直奔賓得店,結果進去老闆招呼的極為周到,講解也十分詳盡,於是乎對於這個陌生的品牌相機就有了濃厚的興趣。

首先,對比550D的手感,k30確實勝出一大截,一個輕飄飄似塑料,一個實打實的壓手。外加上亮騷的外形,可能乍一看不像是很嚴肅的一個攝影相機,但是實在是好看。

自打入了這款相機,折騰了一段時間後,是越來越喜歡賓得這個品牌。

幾個優點:

做工優良,拿在手中持握感很好,也有一定的份量,外層手感也十分好,別看光亮,但是不留指紋,而且加上三防的屬性,自身對於機身防灰塵的性能就有保障。

操控優異,雙播輪操控系統一直是被賓粉津津樂道,因為實在是太方便以及舒適,常用功能的一些調整在機身上操控起來十分的便捷,這個東西導致我在玩起別的相機時,一度難以適應新的操控體系···

體積小巧,別看分量足,但是機身是足夠的小,不加鏡頭時,堪比一些DC產品的大小。更何況賓得有自家精緻小巧的鏡頭群:

上圖為三餅乾,da21、da40、da70

fa全幅自動對焦鏡頭,fa43、fa31、fa77

以及及其及其小巧的薯片頭DA40xs,小的如同機身鏡頭卡口的蓋子,不誇張的說,不少卡片機在啟動後都會伸出一截出來,伸出的長度也比這款鏡頭長出不少。

直出色彩好,都說賓得直出色彩好,但是個人覺得數碼單反色彩直出不是特別重要,畢竟有強大的raw格式存在,大多可以通過後期優化的更多。倒是k30這款相機的顯示屏很一般,回放片子預覽效果很平淡,但是放到電腦上反而會好很多。

機身防抖,k30的防抖呢,感覺寥勝於無的感覺,沒有特別的體會。另外賓得都是走機身防抖,鏡頭沒有防抖,所以才能讓鏡頭的體積可以做小巧。但是此時的機身防抖,還不足以和其他家高端帶防抖的鏡頭所比較,直到後面要提到的五軸防抖誕生。

鏡頭群,賓得C畫幅的鏡頭群呢,可以說是在產鏡頭群中最多的鏡頭品牌,這個不信可以去查。但是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套頭焦段例如18-55以及55-300同焦段鏡頭,存在好幾個版本,雖然承認素質來說,新品越來越好,不過感覺重複度也有點略高。

然而這些鏡頭中值得提的就是賓得星頭群,因為個人喜歡變焦的實用性,所以前後收集了da*1650 F2.8、da*60250 F4、da1224 F4。(因為這時候沒有超廣角星頭,當時素質最好的就是1224,還有一隻da1017的魚眼鏡頭,算是超巨性價比魚眼鏡頭。近日爆DA* 11-18mm F2.8已經確定在2018年上市)

接下來是賓得k3

「k30+da25 f2.4 、 k3+da*16 50 f2.8」

k3,當年賓得C幅旗艦機,APS畫幅2435萬像素,對焦性能以及屏幕顯示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及極具標誌性的logo。

此時k3面世,是理光收購了賓得後出的第一款旗艦機,最大的特徵就是去掉背屏上那標誌性的pentax,改為RICOH理光。

此舉爭議極大,並且在粉絲群體中罵聲一片,在一番激烈的市場反響後,後續的賓得機器依然還原了pentax標誌,ricoh只是出現在包裝盒上···(這裡有個小插曲就是,操作收購賓得的理光高層,其實也是深厚的賓得粉絲,但是據我了解,pentax這個品牌所有權並沒有隨著這次收購而轉移,也就是很可能還是在Hoya前東家手中,所以k3上才出現了這麼戲劇性的一面。)

說回相機,之所以買了k3機身,主要是感覺k30實在駕馭不住那三個da星頭,這時候體現出小機身的一個劣勢,就是配置大重量以及特別長的鏡頭時,配重比特別不協調,而且作為入門機身,實在發揮不出星頭應該有的能量,當時也確實處於發燒期,片子好不好不談,但是買器材的意願實在是無法抑制,所以依然購入k3。

單說k3的做工和質感,說實話,在黑色機型中絕對算漂亮的。以及外層的荔枝皮,手感十分好,導致我拍出來的機身圖,大家都覺得包漿了。

作為旗艦機,功能自然比入門機多了好多,以及有了標誌性的肩屏。但是一番使用下來的感受,專業級的那些冷門功能,實在沒用過幾次,肩屏使用率也不高,都是習慣看背屏回放更直觀(上架子上棚拍時候,才用幾次肩屏)。總的來說,k3的操控對比k30功能來的更豐富了,以及像素大大的提高,畫質也好了一個檔次,但是其他方面的差距真心不是太大。只是當你手握k3和k30同時感覺時,很明顯能感覺出這不是一個等級的產品,但是從成片來說,通過後期調整等等,覺得區別沒有太大。尤其是高感,因為像素的提升,高感表現相對損失,覺得反而不如k5來的好。(自身體驗,k5>k3=k30)

賓得k1

一直流傳的相機界三大笑談,就是「佳能放大招」「賓得出全幅」「索尼要倒閉」。對於這個事情,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百度。大致說下,就是賓得當年處於日系相機領頭羊的地位,並且自身在135膠片時代留下一道又一道很輝煌的業績,當進入到數碼時代出一個數碼全幅相機那太正常不過了。

但是結果種種原因導致項目夭折,由於投入過大,以及血本無歸(由於使用飛利浦的感測器,問題頻出,成本巨大)。賓得衰退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蔓延。要知道從賓得制定全幅相機業務到k1發布時,間隔了十三年之久。直到理光接手後,k1的產品研發才得以延續到上市,並且有一些設定是沿用當年的設計,最最明顯的就是k1依然採用usb2.0這種古老的技術。(同期基本標配usb3.0技術了)

閑話少說,就談談這款給我帶來極大震撼的相機。

超強的畫質,優秀的高感,和極強的寬容度。(這裡不是評測,所以不特意列舉其他品牌相機對比,有興趣可以去百度,網上很多的)

作為索尼同系的感測器,繼d810後,算是最後一款這個感測器應用的相機,並且從以往的機型表現來看,賓得對感測器調教的功底一直值得誇讚,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調教。雖然相機傳統的缺陷依然沒有突破性的改善,例如對焦速度只能算是常規水平,對焦點以及對焦區域太少,追焦一般般,並且視頻性能十分落後。但是如果你實際上用過這台相機,它的優異之點,卻讓人無法自拔。

黑科技一:五軸防抖。

一張是77mm手持1/13S,一張是220mm手持1/25s。

這裡要說一下,不能單純看焦距,因為77mm是用fa77鏡頭拍攝,因為鏡頭太小,也很輕,所以再慢一檔,我也有信心能手持拍不糊,但是如果用特別長以及沉的鏡頭,難度時幾何倍數上升的,尤其625,基本是da頭裡面最長最重的一款。以安全快門原理,安全快門數是焦距的倒數,也就是說250mm端,安全快門是1/250S。低於這個快門很容易糊片。然而實際使用體驗是,最低我可以達到1/13S手持250mm,當然成功率很低,可能只有兩成,但是如果提高快門一兩檔,比如來到1/25S時,成功率就能來到五成以上。

這個是什麼概念?

引用一篇評測中的描述:

根據CIPA標準,各家公布的防抖等級數據來看,尼康防抖等級最高的是800 5.6VR,達到4.5檔防手震;奧巴五軸的防抖可提高達6.5檔安全快門速度。而且表示6.5檔是理論上最高值,限制來源於地球自轉對陀螺儀的影響。。。(注意,這是4/3系統,不是全副)。A7RII全畫幅的五軸防抖,也是4.5檔。(在使用帶有防抖鏡頭時,機身切換為三軸防抖,鏡頭負責兩軸。在使用無鏡頭防抖時,採用機身五軸防抖。);接下來最重要的:賓得K1的五軸防抖,是5.0檔。K-1是當代目前唯一一台通過CIPA認證,可達到5軸5級手震補償效果的相機(注意,是全幅,奧巴畫幅的防抖技術難度和全幅面的不可同日而語)。

更重要的是,k1防抖是純機身防抖,所有鏡頭通用。(實測,即便使用645轉接環,k卡口接645鏡頭,五軸防抖也是作用的,網上說老頭只發揮三軸功效屬於謬論)

使用體驗就是飛一樣的感覺~

首先手中的手動老頭,依然可以像現代數碼頭一樣掛機使用,不用糾結上不上腳架的問題,其次,大光圈的依賴嚴重的減少了不少。

有些時候,對於大光圈的追求,除了那個景深的虛化效果外,更多的是因為用光圈來彌補快門速度的降低來保證畫面不糊。這點尤其對於C畫幅或者更小的畫幅上來講,大光圈需求更多是來源於保證畫面不糊。然而有了5級5檔防抖的彌補,可以保障你即便使用一個小光圈的鏡頭也可以在暗光出得到清晰的畫面;也可以是即便沒有腳架的場景中,依然可以獲得理想的大景深,而不是虛化掉很多。(筆者常常用f1.8鏡頭,收到f4.5出來掃街,包括夜景···)

這個體驗,尤其是在k1掛上fa43或者fa77這樣的大光圈但是體積小的鏡頭上,猶如化身一個放大版的高素質體積小的類似的卡片機,沒有什麼重量和體積的負擔,畫質又足夠的高,隨性的掃街隨手拍,樂趣不言而喻。

有不少人吐槽說,防抖依然不是最終解決方案,因為你拍攝的動態物體,防抖依然無法解決。這個觀點我就很奇怪了,各家也都在發展防抖技術,只是區別於畫幅、鏡頭防抖以及防抖檔位上。在防抖這點上,k1做不到的,別家目前也沒做到,以防抖去克服動態物體在暗光下極限快門本身就是原則性的錯誤,對於這種需求目前最好的方案就是足夠強的高感來克服,大光圈都不行,因為大光圈的景深限制也是無法預約的鴻溝。

黑科技二:超解析。

目前來說,這個超解析技能,在全畫幅領域的成像素質,依然是屬於最強效果,沒有之一,對,包括新出的a7r3。

因為k1的超解析是通過抖動感測器,對同一個像素分別進行四次獨立的拍攝,分別以RGBG四次色彩採集最終合成無偽色的結果。(簡單科普,顯示普通模式拍攝原理

每個感測器像素只記錄rbgg中的一種通道信息,然後通過鄰近的像素顏色,結合演算法,得出這個像素點應該有的顏色,這就叫猜色,然後沒有猜對的情況下,就會生成偽色。比如圖示中r代表紅色,那麼只記錄紅色,但是會根據它多個相鄰的像素點,通過運算,得出結果,可能在畫面上表現是黃色或者其他更多可能。

這個是賓得的超解析原理,就是通過移動感測器分別對目標進行rbgg四次純通道的採樣拍攝,這樣既可獲得完完全玩真實的色彩元素,通過四種信息的合成,還原出rgb真實的表現,而不是通過鄰近的像素去運算猜測,所以不會出現偽色。

如果常常使用ps的用戶,可以了解點陣圖,就是一個個像素構成的圖片,如果每一個像素只存在紅綠藍三種色彩的出現,如果不通過像素的羽化過渡,看上去物體就是由馬賽克拼接出來的感覺,所謂為了過渡自然,相機的猜色其實和羽化過渡功效類似,但是實際都是演算法自動處理出來的模糊結果,也就是放大了看,像素的色彩並不能對應的上實物真實的表現。而rbgg分別四次獨立的採樣,收集到了足夠全面的色彩信息,進而重疊合成,就能保證每一個像素都是反饋真實物體的還原,而且沒有模糊的臨界點。所以解析度自然就會高出許多,即便高像素攝影機對放大後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也不及全真色彩採集後放大的效果。)

對於這項技術,我說說短板,就是受制於動態物體的無能為力,即便開了動態補償,也很難克服手持實現,甚至動態補償其實已經違背了無偽色猜色的原理,只是提高實用性。

還有就是賓得一直沒有開放熱靴對接參數,所以導致高速同步閃光支持特別不友好,比如對大功率的副廠閃光燈來說,想要實現高速同步,就得以來引閃器,但是市面上大多引閃器沒有獲得賓得反向破解的借口,所以無法實現ttl。更不用談在超解四張拍攝的情況下使用閃光,只能笨拙的在長爆情況下,手動控制閃光進行曝光。

這裡要說的,不少人今天發帖說某某家的超解析功能已經幹掉了k1,某某家的演算法不但去除偽色而且像素翻倍。

這個筆者不是評測行的人,只能苦笑。因為身邊「好事」用戶,早已做了不下N次的實際測試,結果往往是打一些謬論的臉,甚至就在前兩天,剛剛做了a7r3和k1超解的對比,實際結果k1完勝。但是第二天帖子就被公關掉了。

對於這點,只能說愛信不信,作為弱小的玩家個體,沒有精力和媒體鬥智斗勇,但是願各位觀眾老爺心有明鏡,有些時候實踐才能出真知。就論實際出片而言,還是k1勝出一籌。

黑科技其他:

自帶追星儀,這是通過防抖功能衍生出來的一個功能,愛拍攝星空的玩家應該知道,往往會使用最大光圈以及較高的高感度去拍攝星空。因為長時間的曝光,星星會出現拉絲的狀況(長時間的拉絲,其實是拍攝星軌的技巧,但是星空恰恰相反)所以這就對於相機的高感以及鏡頭的最大光圈有很大的要求。

而追星儀原理是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始終保持星體的追蹤,讓相機客服地球自轉,可以實現一定時間內,保持和星體運動同步,而不會出現拉絲的現象。

這樣就可以不用追求特彆強的高感素質,以及對光圈沒有變態的要求,並且,小光圈對於星空的拍攝效果來的更好。

其實這個追星儀本身就是一個外設,價格也是不菲,只是k1通過防抖技術直接內置到機身上了,從追星儀以及大光圈超廣角上的需求上來說,無形中省了一大筆費用。

當然追星都可以了,那麼gps自然不在話下,只不過國內屏蔽谷歌地圖的緣故無法直接使用,需要刷下固件,即可解鎖gps在谷歌地圖上描點的功能。

機身led燈

這點其實可說可不說,雖然在也玩更換鏡頭時,如果沒有光源,這功能是多麼無比的使用,但是我要說因為k1身上類似的人性化功能以及優良的工業設計小心思還有很多,什麼超屌的翻轉屏,什麼五波輪,什麼梯田波桿設計···

這些東西對於畫質出圖其實沒有什麼關聯,但是對於用戶來講,你深深的能體會到工程師對於用戶體驗一些痛點的細心和作為。真是有了這種工匠作風,我想我即便今後會對相機有更高的需求時,寧願多修,也不會放棄這台用心的機器。唯一讓我出掉k1的理由就是更換銀色k1版本以及期待k1下一代產品了。

對於k1特別大的怨念,就是銀色限定版的國行售價,基本和當初黑色版一樣,而且還送手柄和限量熱靴···這讓先買的人實在糾結的七上八下···。

k1門:

第一批k1出現過轉盤門,不過後面基本都杜絕了。國行直接保修,港水不太清楚···

k1碎頂門,因為k1用了尖尖的軍艦頂,並且為了內置gps,所以尖頂部位沒有使用金屬保護,在硬性碰撞後容易碎開。有段時間貼吧因為這個事情黑了一陣子,實際上碎頂的人也都是人為的,加起來也沒有5個,但是黑的雲里霧裡的也是莫名其妙,相機不是用來摔的啊···小的磕碰也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你楞摔,有啥相機能扛得住?何況k1全金屬架,在同期產品中已經算很硬的骨頭了···

申明一下,這就是我作為個賓得用戶一路過來想聊的事,真不是什麼槍手軟文,你要知道賓得公關以及宣傳上來講,只有更爛沒有最爛···作為一個粉絲,也是操碎了心,玩家往往自發的做宣傳搞活動,大家都是很愛這個牌子的歷史以及依然堅持的精神。中間的過程,如果有了解者就知道其中的艱辛,我們只是生怕這麼優秀的一個品牌就此絕唱,畢竟我們是多麼喜歡這樣的東西···

如同k1包裝盒寫的這些話,用我的理解就是

我們承諾

願陪伴您一生中美好的時光

不離不棄

感謝您選擇理光影像。

(有不少賓得一路過來的忠心粉,但是由於一直沒有出數碼全幅相機逐漸滅門慘案。可是依然還有一個很大的群體,在靜靜的等待賓得全幅那一天,最最要講的不是我身邊這一大群朋友,而是來自台灣的十三爺,老爺子擁有P家精品收藏數不勝數,都是稀世珍寶,對於每代的賓得器材都能如數家珍,可惜時光不等人,老人家一生期盼潘太克斯出全幅一日,可惜直到駕鶴飛仙之日,還是沒有等到。在這隻能給老人家深深一躬,當年的想念如今已成真,感嘆哪怕再早一點點,讓老人家能看得到,摸一下,想必也能心無雜憾。)

另外給一些要購買賓得相機的人講講

賓得新品不咋保值,雖然一些傳奇的老頭現在也是炒成天價,但是機身往往跳水嚴重。

不過k1以及kp兩款新品來看,跳水度已經得到很大的控制,尚可選擇國行了,畢竟倆年質保。鏡頭新品現在也沒便宜幾個錢,可以說保值相當好了,不過C幅以前出的新品,那是哐哐的猛跳···(當年1k4買的國行1855wr,後來500可以收到···k30機身3k5吧,兩年後1k多都能買到···)

如果拍攝體育,不是不要選擇k1,而是不要選擇非體育專業性的機器,應該買專業的速度機。當然k1拍愛動的小孩來說,確實挺痛苦的···不過家用足夠,但是如果是以此為業務的話,不建議選擇,因為大多時候都沒對上焦,你就錯過了抓拍的瞬間,除非你手動對焦特別溜。

再一個,就是對焦區域需求。k1對焦點不多,區域也小,這樣拍攝風景時,尚可通過對焦後構圖的手法,但是對於大光圈精細拍攝來說,還是選擇更多焦點以及更廣對焦區域的機型來使用吧。

還有k1全幅數碼頭數量不多,雖然k卡扣所有鏡頭通用,但是新型的數碼頭除了大三元就是一直150450長焦了。還有一隻被詬病騰龍套牌的2470和1530,因為騰龍有同規格的鏡頭,但是卡口不同而且價格相差很多。這事成天被人吐槽,但是實際兩者對比後,也就是鏡組近似,但是並不是完全相同,這個牽扯到鏡片規格的使用,以及鏡身整體的做工相差很大,和鍍膜完全不一樣。實際接觸過兩者的玩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官方也沒有出來聲明,導致這方面的口水戰一直沒消停。其實賓得大三元對比同期來說都不貴,可是就是被揪住騰龍代工的小辮子,覺得同規格的副廠價格便宜太多一直不放。這事,筆者身邊朋友實際測試過的結果,完完全全可以否定這就是原騰龍鏡頭貼牌變賓得的事實,但是一日官方不出來聲明,我們又何德何能出來標榜呢?真覺得P家的作風真是古舊派的日系作風,但凡這事落在大法身上,第二天就有人站出來公關了。這個真是無語。

這裡聲明一下鏡頭群,絕對不是可用鏡頭少,相反是相當的多,多到更本用不過來。因為即便歷代機型變革,始終不變的k卡口鏡頭都是即插即用,區別只是有些老頭無法自動對焦,一些C幅頭無法完全呈現全幅視角而已。要是往大了說,賓得有原廠的m42以及645轉pk的轉接環。也就是說,這些規格中的鏡頭統統都可以用。而且天然兼容da頭,fa頭這種能自動對焦的鏡頭。(da系列的定焦,50mm開始往上都可以直接用,變焦的話,需要看實際情況出現黑圈,所以需要用C畫幅模式自動裁剪來避免黑圈。不過變焦中,1224到達18mm黑圈基本不明顯,以及60250全程在全開的情況下都可以接受,有些焦段可能黑圈有些硬,但是這款鏡頭相場是覆蓋全畫幅相場的,可以手動把鏡組中的消光漆層去掉,基本就是一款合格的全幅長焦頭了,除了不素的星頭素質,還有恆定光圈哦)

所以,k1隻是新時代的高端數碼頭以及小三元嚴重的欠缺,但是這點並不代表可用鏡頭少。真要摳字眼,就是高素質數碼鏡頭群太少。但是高素質非數碼鏡頭,多的一批,比如說還有一群太苦瑪好物值得把玩。

最後,如果只是喜歡玩攝影,喜歡攝影時那種不急不躁的感覺,喜歡嘗試各種物好價不貴的老鏡頭,喜歡戶外翻山下水的玩家,賓得真的是足夠滿足基本所有的需求了。外加上機身水貨現在1W可入,行貨1W5直接選銀色限量版了。鏡頭也同比便宜很多,市面上流動的大量太苦瑪頭,還有自家M頭或者A頭這些老物,那些頭的做工還是手感還是素質,只有用過才知道,阻尼入奶油般的手感,以及實實在在的玻璃加鐵疙瘩的冰涼,對應各個鏡頭不同的焦外表現,以及色彩敏感,真是深不可測的大觀園。最關鍵是,大多都是千元左右的好物,甚至千元以內可以選擇的鏡頭都有不少。

另外fa最著名的三公主選擇二手也都是3k~5k的區間。水貨也較為正常,不像前幾年炒作的那麼變態,但是注意比較坑的是Pentax A*135/1.8、A*85/1.4、A50/1.2這幾個頭炒的有點厲害,因為傳奇色彩加價不少,當然還有不少長焦傳奇星頭同樣價格不菲,但是常規用戶基本需求不到,暫且不提了,不過個人推薦下星200或者星300,這兩款素質相當不錯,在C幅時的表現已經折煞一票毒友,更何況k1出世,表現如虎添翼。

——————————————分割線————————————————

其實,作為小賓粉一枚,說良心話,它的缺點,真正用下來的人,都很清楚,我們玩家群體平時也罵,也都是那些老毛病。

但是無論線上文章以及線下的交流群,存在大批的黑賓群體,有些鍵盤俠常規黑暫且不提,但是總有些無良商家和媒體,由於利益的關係顛倒是非的黑,並且帶節奏。我只想說這種人著實讓人寒心,因為大家也都不傻,畫的都是自己的錢,功課都沒少做,手裡東西用著是啥樣,誰心裡不清楚。別總是全世界就你明白似的,別人花錢賓得就是人傻錢多?這種吃相難看的嘴臉,無時無刻透著一股酸腐的味道。

但是行業競爭無處不在,這個我承認。就像你德系和日系兩派,無論從相機到車企,永遠都是流言蜚語,個好個壞,沒辦法說明白。

所以勸各位看官,心有明鏡,自得其樂就好,孰是孰非已經不重要,買自己喜歡的就好,花的是自己的錢,關那些媒體屁事。

最後上點渣圖,多是k1拍攝,因為以前換過電腦,老早的片子不太好找啦,渣圖輕噴。

ps:不是我在這裡自黑···這個圖的畫質傳上來就壓的渣都不剩···還沒摸清頭條傳圖的門道····湊合看吧···

之前答過的一個長文,後來給一些朋友推薦相機時參考的看,後來覺得發一文作為保存吧~日後還可能更新


推薦閱讀:

教你用手機,拍出高級范兒美食照
VSCO FILM 07指南(翻譯)
富士X-A5、XC15-45mm鏡頭提前發布
人像攝影|拗造型的正確打開方式
須田一政最新彩色作品集:《Sein》

TAG:賓得Pentax | 攝影 | 單反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