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韜略丨6萬億平安帝國,神一般的馬明哲!

文 / 華商韜略 陳光

如果你想知道未來金融商業要發生啥,去看看馬明哲在做什麼。

【30年】

1988年,任正非創立華為,郭台銘投資大陸,在深圳創立富士康,馬明哲作為主要創辦人,執掌中國平安。30年後,這些當年新奇而脆弱的物種,已經成長為全球業內數一數二的巨擘。

2017年,中國平安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39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第16位。500強榜單的前50強中,共有12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其中「國字頭」佔據十席,剩餘兩者,分別是中國平安和鴻海精密。

保險業內曾形容馬明哲「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則稱他是「將來時」——如果你想知道未來金融商業要發生啥,去看看馬明哲在做什麼。

馬明哲做了什麼?1988年,平安成立之初的年營收是418萬元;2016年末,平安年營收7744.88億,集團總資產5.98萬億。2018年1月,集團總市值突破1.4萬億,多項指標、數據位列全球保險業第一。

即便如此,集團內部仍有一種說法:平安的發展跟不上馬明哲的思路。

過去20多年,馬明哲一直將花旗、滙豐視為參照物,但如今,他的對標對象變成了亞馬遜、谷歌。馬明哲給平安設計了兩條主線,分別是科技和金融,在他的部署下,平安越來越像一家科技公司。

2017年,馬明哲就雙線戰略做了一次總結和規劃彙報,台下的前花旗全球零售銀行總裁Jonathan Larsen稱聽完後,心裡只剩兩個字:震驚!

整個2017年,馬明哲和中國平安都在震驚業界,他們的大事件表刷新得比科技公司還要快:

9月28日,「三馬」(馬雲、馬化騰、馬明哲)共創的眾安在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首日市值便突破千億港幣,這家企業,從籌備到上市,一共只經歷了4年的時間;

2018年初,平安好醫生赴港申請IPO,該平台已經斬獲1.8億用戶,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健康流量入口,並且被認為構建起了全球最大的醫療健康生態系統;

同時傳來上市消息的,還有平安旗下的陸金所。這個互聯網理財平台,在2017年凈利潤達50億,預計2018年至少翻一倍,企業當下的估值已經超過600億美元。

2017年12月6日,中國平安牽頭創立了中小互聯網金融聯盟,為總資產超過35萬億的230餘家銀行聯合搭建起了一個線上平台。平安的金融一賬通,將為這些銀行搭建起涵蓋前端營銷、終端風控,後端支持的在線服務體系。

……

「過去,國內金融機構一邊看平安,一邊看西方。現在,只看平安就夠了。」某保險集團董事長說。

不論是業內還是和他接觸過的人,都對馬明哲敬佩有加。平安的外籍高管中,一些在離職後仍會推崇馬明哲的理念和作風。旗下各公司的管理層來來去去,卻鮮有人道馬明哲的「不是」,在中國企業界,這種現象很罕見。

但在普遍輿論中,馬明哲卻是個裹得嚴嚴實實的「神秘人」。除了一年出席兩次業績發布會外,他很少面對媒體。他認為「馬明哲只是一個打工的,把個人的興衰跟企業綁起來,是對平安的不負責任」。

過往大部分報道引用了一個說法:馬明哲是初中學歷,司機「上位」,他曾任蛇口「總設計師」袁庚的司機,得到其賞識後得以平步青雲。

類似的謠言和訛傳圍繞了他十幾年,馬明哲沒有反駁過,他似乎不是很在意。

【蛇口「後生」】

馬明哲「車夫逆襲」的故事流傳了很多年。

早年的報道稱他初中畢業後參加工作,後調到深圳蛇口,因為會開車成了蛇口工業區總經理袁庚的司機,得到對方信任和賞識後,被「破格」提拔成了平安的總經理。

平安管理層曾經私下討論這些報道,馬明哲聽了之後開玩笑說:袁庚在蛇口是神吶,我哪裡有榮幸給他開車。這段討論,直到2009年才經由平安保險副董事長孫建一轉述給媒體。

蛇口是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袁庚於此管理15年,被稱為改革開放的「幕後操盤手」。此前的相關報道雖然多有不實之處,但袁庚確實對馬明哲有知遇之恩。

馬明哲生於1955年,18歲高中畢業後,他下鄉當知青,在那裡學會了兩件事情,一是抽水煙,二是開拖拉機。回城後,他先被分配到陽春市八甲水電站,後被調到蛇口,從勞動人事處做到社保公司的經理助理。

一次社保經理請假,馬明哲代之出席工業區的會議。會上他「積極」發言,總提意見,主持會議的袁庚因此顯得有些不高興。「袁董,你不是說大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嗎?對與不對,最終你來決定。」袁庚看了一眼這個「無名小卒」,抬手示意:你繼續說。

當年蛇口的工人經常發生工傷事故,馬明哲建議成立一支基金做保障,這個提議得到了袁庚的認可。會議後,袁庚記住了馬明哲,後來再開會,他點名要馬明哲和傅育寧(原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現華潤集團董事長)等後輩一起出席,並委派馬明哲研究工傷基金的方案。

馬明哲當時不懂行,散會後他請教業內人士,一位銀行副行長告訴他:工傷保險屬於商業保險,你們要做得成立新公司、申請牌照。馬明哲這才知道建議「玩大了」,後來很長時間,他都在研究商業保險公司的「門道」。

1986年,開始「懂行」的馬明哲向袁庚建議成立一家商業保險公司,他彙報了5分鐘,袁庚說「可以,具體怎麼做?」馬明哲隨即拿出準備好的、模仿袁庚行文風格的信件,袁庚詳讀後略作修改,馬明哲便帶著信前往北京,單槍匹馬「走審批」。

2年後,平安保險正式成立,這家公司帶有顯著的蛇口「改革」氣息,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險公司。多年後,它和招商銀行一起,成了袁庚履歷表上最輝煌的「作品」。

【馬明哲的雄心】

作為項目很長時間內的「唯一工作者」,年僅32歲的馬明哲成了平安保險的董事總經理。

當時的平安是一家很小的公司。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此前經手審批了平安,後來他到蛇口考察招商銀行,出來時看見馬明哲西裝筆挺地站在外面。馬明哲說:平安就在馬路對面,您一定要過去看一看。

「那實在是一家太小的金融企業:矮矮的一個樓層的門面,幾百平方米的辦公面積,十幾個員工。」劉鴻儒說,因為「小」得很特別,所以他一直記憶猶新。

一共12名員工,加上馬明哲是13個人。公司有3台電腦和一輛自行車,用最原始的鉛字打字機,一個字一個字地列印保單。馬明哲對大家說,「生於抗美援朝,長身體時自然災害,讀書時是『文革』,參加工作遇到上山下鄉,經歷過這四部曲的磨練,現在的辛苦不算什麼」。

團隊規模小,工作任務很重。早期,平安的業務有「很硬」的保障,雖然是股份制企業,但是平安是國資控股,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

工行為貸款企業提供保險代理的業務中,不少單子給了平安,招商局的保險業務雖然不多,但能為平安員工解決戶口問題。成立的第一年,平安的年營收418萬元,利潤190萬。

早年的馬明哲是一把利劍,鋒芒畢露,不像現在這般內斂。金融圈盛傳一個段子,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曾在多位國企老總面前對媒體說:我42歲時就當了行長,你們呢?馬明哲聽後一樂:我28歲(平安籌備期)就當上了全國第二大保險公司的總經理,你王雪冰42歲當行長,也真不容易。

平安賺「安穩錢」的格局不足以承載馬明哲的雄心,他不想「靠體制給單子」緩慢發展。那段時間,馬明哲經常出去考察,學習經驗。在台灣,他發現壽險的發展空間比商業保險大,而國內該市場幾乎是中保人壽(中國人壽前身)一家獨吃。在香港,他發現銀行除了存貸、信用卡,還能代銷證券、保險,又萌生了做綜合金融的念頭。

雄心很大,轉型很難,體制內的身份是「金牌」,也是桎梏。馬明哲是總經理,但很多事情他做不了主。人事上,他得遵從招商局的安排,新的商業計劃,也得經過層層審批,中間隨時可能「被斃」。

馬明哲做了兩手工作,一是先發展容易通過的壽險業務,二是股份制改革。成立第2年,平安從地區性保險公司攻向全國,從產險進入壽險,率先在全國開展個人壽險營銷,發展勢頭勢如破竹。

股改方面,當時深圳不少公司採取員工合股基金持股模式,董事會批准了以馬明哲持股為主的員工合股基金,但他轉手將這些股份分給了近2萬名員工。

集體持股計劃發展至2004年、平安登陸港交所時,員工的持股比例已經達到14.5%,上市時,集體持股計劃催生了平安內部超過2萬名受益者,包括一大批千萬富翁。這次IPO中,平安融資143億港元,創造了年度亞洲最大的IPO。

【「我情願給人家下跪」】

股權變更後,馬明哲得以掌控全局,平安開始划出一條令人驚嘆的曲線,這條線的開端,是全力追求綜合金融。

平安最先打開的「新路」是證券,深交所成立時,平安同步設立證券部。那時候所有金融行業都統一歸人民銀行管轄,沒有分業經營的概念,各金融企業都是哪裡有利潤就一股腦擠進去,出現新的金融產品馬上複製、開戰,導致金融秩序混亂、金融市場失控。

國務院在1993年頒布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監管部門對平安的要求是:沒有完成分業前,不審批新的產品和分支機構。

在政策出台不久前的平安員工大會上,馬明哲剛剛明確了平安的發展戰略:一定要朝金融控股這條路走下去。那一年也誕生了他沿用至今的「口頭禪」:做XX,我們別無選擇。

馬明哲自認繼承了「蛇口精神」,精神之一是民主、人人皆可發聲。員工大會上,有人提出質疑:保險勢頭正火(是年保費收入2.6億),綜合金融政策難度大,為什麼非要做?

馬明哲回答說:綜合金融是全球發展趨勢,是未來的必然之選。「平安的唯一選擇是順應客戶的需要,順應市場變化,無論什麼行業,只有順應市場和客戶的要求,企業才能生存並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能力。人們的時間越來越寶貴,他們需要一種能省時省力,多元化、個性化、一站式的服務。這些,只有綜合金融能夠做到。」

他的這番分析,幾年後被同行挖出來熱議,馬明哲也第一次有了金融「將來時」的稱謂。

不過確定該戰略之初,馬明哲在業內仍是褒貶不一。他確實很能幹,但似乎總和政策「對著干」。金融整頓風聲最緊的時候,馬明哲也不願意放手,除了產壽險兩項主營外,他還加大整合證券事業的力度。

馬明哲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自己是順應政策,在寥寥的對外發言中,他言必提及政策、法規。他常和平安管理層說:你不能逆勢而為,我們不是盲目創新。而他所謂的「順勢」,指的是金融產業未來肯定得通過交叉銷售來降低成本,滿足客戶,這是大趨勢,文件規定會因此而變。

不過在當時,他的這種說法比較「可笑」,因為怎麼看他都像個「刺頭」。

監管部門的一次會議上,一位領導說:「保險公司就應專註在自己的保險上,把產險業務、壽險業務統統分開,信託、證券都剝離出去!有些人要搞什麼綜合金融?不是時候!」會場上,幾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指向馬明哲。

「槍打出頭鳥,你要是隨大流吧,也沒什麼壓力。但是你要想有所作為,走到大流前面的話,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馬明哲說。

他應付監管部門的策略之一是「拖」:只要沒有紅頭文件明確馬上撤掉、撤出,就先干著。

「拖」是很難的,馬明哲一度內外交困。他求見監管部門領導,提出「只談五分鐘」都遭到拒絕,為了見領導一面,他在街道上站了幾個小時,從晚上到深夜。

這種情況下,平安內部也開始動搖。有管理層選擇離開,有人勸他放棄綜合金融的想法,還有人覺得太憋屈:你成天在外面磕頭作揖,為了說上幾句話,站街上等到半夜,值不值?馬明哲聞言後回答:「為了公司長遠的發展,我情願給人家下跪!」

如今看來,如果沒有馬明哲的「頑固」,平安將是一家完全不同的企業。

2002年,國務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為3家綜合金融控股試點集團。時至當下,平安已經手握普遍意義上的「金融全牌照」(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基金、信託、租賃),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幾家「全牌照」企業之一。

這些門票,是平安從億元級別躍升至7744億年營收的根基。

【過橋理論】

馬明哲的「全牌照之旅」,和他的另一條主線——持續借用外力息息相關。

總設計師鄧小平形容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馬明哲則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條「過橋理論」:假如河上有橋,我們就不必摸著石頭過河,付一點過橋費就可以快速通過,這樣既贏得時間,又避免風險。

馬明哲的「橋」是指外部借力,一是引入外資,二是聘請外籍專家。

引入外資,使得平安股權變更的過程很複雜。1993年,平安的股東數目增加至114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進入,工行、中遠集團、招商局等因國家政策相繼退出,滙豐入股成為平安第一大股東,後正大集團又強勢殺出,全盤買下滙豐所持股份。

2003年實施准MBO後,平安已經脫胎換骨,成為一家非國有企業。此後,不論股權如何更迭,馬明哲始終是這家金融巨頭的「話事人」。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1994年入股平安,這是馬明哲長期「追求」的結果。

幾方間的談判挺挫折。第一次和摩根談判破裂後,馬明哲把團隊拉到一個大排檔吃飯,大家興緻不高,馬明哲點了一支煙,悠悠地說:「看來,拿外國人的錢不容易啊。」

這次談判持續了一年,最後對方以每股凈資產的6倍價格進入,隨後平安又引入了高盛。高盛前執行董事胡祖六回憶稱當時的平安只是一個「稚嫩瘦弱的小企業」,但是在這家企業身上,高盛做了中國境內的首筆直接投資,這也是國內金融機構引進外國資本的最早案例。

馬明哲希望從外國人手裡拿到的,不僅僅是錢,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給平安在治理和內控方面產生了很大影響。

平安向監管部門上報的集團控股模式,即由一個集團全資擁有(或控股)產、壽子公司和投資子公司,通過控股公司進行分業的模式,據稱就是由馬明哲和摩根士丹利共同研究出的應對政策「妙招」。

在這個模式下,平安用10多年時間完成了產險、壽險、證券、信託多元金融業務的布局,一路突飛猛進。馬明哲在2004年拿下了最後一塊高地——銀行,平安先後併購福建亞洲銀行、深商行,又在2012年以「不惜代價」為決心,「鯨吞」下了資產1.37萬億的深發展。

保險吞併銀行的大案,在中國很少見,馬明哲卻在8年間,讓3家銀行更名為「平安銀行」。

銀行版圖是平安綜合金融宏圖發展的縮影,整個過程看似勢不可擋,實際一直在「走鋼絲」。大戰中,平安既有和花旗、法國興業「剛正面」的保衛戰,又有靜等政策、隨時調整方案的「步步驚心」,「平深戀」更是幾經周折、滿城風雨。

期間,周圍人稱馬明哲的狀態很複雜,經常是「昨天還精神抖擻,第二天走路都有點歪扭」。

【去年的馬明哲,領導不了今年的平安】

平安能夠踏著鋼絲急速賓士,背後的團隊功不可沒。馬明哲對於求賢極度「饑渴」,平安副董稱其做什麼都「摳著時間」,只有見人時格外大方,而且馬明哲看人不拘一格,各行各業的精英他都要。

平安的求賢計劃始於1996年,麥肯錫首席顧問張子欣是首員大將,其後,安達信最年輕的高級合伙人湯美娟、林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史蒂芬-邁爾……平安在數年內吸納了50多位外籍精英進入管理層,這個數量佔國內保險行業的90%。

再之後,梁家駒、理查德-傑克遜、費莫雷、吳世雄、計葵生等業內「大拿」前赴後繼,2009年時,平安的前100位高管中,有60位來自海外。中國大型企業中,平安的國際化程度始終位列第一。

財經作家秦朔曾分享見聞稱:馬明哲求才若渴,誰在行業里冒尖了就會被他盯上,他可以讓獵頭公司的高管在你辦公室樓下的咖啡店上班,一兩個星期天天找你說喝杯咖啡,從來不怕被拒絕。

陸金所的CEO計葵生回憶稱,麥肯錫的老同事曾告訴他:如果一個外國人想來中國做金融,最好的選擇就是平安。於是計葵生選擇和面見馬明哲,後者用100分鐘說服了他。

為了說服這些人才,馬明哲下足了功夫。有著亞洲保險之父之稱的梁家駒,加盟平安前已經衣食無憂,每次和他見面,馬明哲都要事先準備幾個小時,從民族大義談到責任與使命,最後才打動梁家駒。

馬明哲為這些外籍專家提供世界500強頂級經理人級別的薪酬,平安的人力成本也因此為國內業界之最。但馬明哲認為這些付出很值得,「他們為平安帶來的收益,足夠平安為他們發500年工資。」

平安舊總部大廈有兩尊雕塑,左邊是孔子,右邊是愛因斯坦,馬明哲希望藉此彰顯平安中西方融合的企業文化。

這座大廈剛竣工的1996年,大廳里立著的還是孔子和牛頓。2年後,一位美國記者到訪,看到雕塑後很好奇:為什麼是牛頓而不是愛因斯坦?在西方,愛因斯坦更代表現代文明。

馬明哲聽後一愣,沒過幾天,平安員工發現大廳里的牛頓換成了愛因斯坦,馬明哲居然聽從了美國記者的意見。孫建一借這個故事評價馬明哲:只要是好的,就可以影響他。

馬明哲和外籍專家團隊之間關係也是如此,他給予對方高度信任和自由。主管投資的葉黎成在2008年投出了680億元,馬明哲沒有參加任何一個項目;公司的財務,10幾年沒有找過馬明哲簽字。

但同時,馬明哲在平安又是「一言九鼎」,他的意見,管理層都很認可。《中國企業家》曾專訪孫建一,馬明哲「陪聊」了一會兒。期間孫建一想抽煙,剛拿出煙盒,見馬明哲做了一個輕微向下的手勢,隨即將煙送回口袋。這篇報道稱「馬明哲已深入平安靈魂,你可以在隨時、任何一個細節感到他對平安的掌控力」。

大家都服馬明哲,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身就是專家。馬明哲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自從進入平安後,他始終保持學習和進修,不僅考取了金融學博士學位,還成了南開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馬明哲有句名言:去年的馬明哲,領導不了今年的平安。平安每進入一個新領域,他都是第一個進去研究的人。找領導、和外資談判,也是他帶隊打頭陣。業內曾評價稱:一個人弄懂一個行業已經不容易,馬明哲是保險、銀行、信託樣樣精通。

馬明哲負責「0到1」,其他人負責「1到N」,確立了方向,他便放手交給其他人。「他能看到遠景。」平安銀行前行長理查德-傑克遜說,「我們這種人看事情是看風險和困難,他看到的世界、想到的事情,是別人看不到、想不到的。」

【Change Or Die】

孫建一曾說:馬明哲三十年如一日,幾乎每天都工作13到15個小時,永遠帶著強烈的危機感推動創新。

馬明哲很喜歡談錯誤,有媒體分析他是典型的疑惑型性格,充滿憂慮。華為的任正非被認為是同一種性格,華為成就世界級企業的同時,任正非始終緊鎖眉頭,幾乎不談華為的輝煌,只說「華為的冬天一定會到來」。

馬明哲曾經歷寒冬,2008年金融危機時,他一度身陷困境。是年,中國平安提出了巨額再融資方案,被認為徹底擊垮了A股市場,其股價一跌再跌。幾乎同一時間,媒體大幅報道馬明哲的天價年薪,他第一次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迎接他的卻是熊熊怒火。

馬明哲本可以就此作出解釋,其當年的年薪中,80%以上來自2004年的期權,工資佔比不足7%。孫建一曾勸馬明哲出面說明,後者隨即反問:「為什麼說呢?我又沒做錯。」

嘴上雖「倔」,但外界的言論並非沒有效果,2008年起,馬明哲決定實行「零年薪」。幾年後,再被問起此事時,他的態度也變了很多。「罵得也有一定道理。」他說,「一個民辦教師一個月才200多塊錢,馬明哲拿10萬塊錢也是多了。大家所處角度不同。我們國家收入差別太大,(爭論)避免不了。」

如果說薪酬爭議是清者自清,馬明哲可以由著性子不做理會,那另一起「事故」則真正讓他焦頭爛額。

2008年1月,平安以近22億歐元入股比利時富通集團4.99%股份,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這筆交易曾被視為一筆精明的抄底和國際化投資,但不到1年,金融風暴侵襲歐洲,比利時政府將富通收歸國有又拆賣,導致富通股價一落千丈。

這筆投資因此成了平安迄今為止最慘痛的一次失利,集團虧損近百億。

此役催生的惡評可想而知,外界質疑平安的風控有問題。但實際上,「平安除了富通外,在這麼多的金融行業基本上沒有損失過。集團的壞賬率千分之一都不到。平安是做保險出身的,對風險的考量,我們還是比較謹慎的。」孫建一說。

那是馬明哲最艱難的時候,他和朋友自嘲稱「死皮賴臉地熬著,不知道能頂多久」。這之後,馬明哲的煙癮更大了,一天至少抽兩包煙。到了晚上,他要靠三片安眠藥才能入睡。

股東大會上,馬明哲承認這是一次「嚴重的錯誤」,但他依舊頂著眾怒,認為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沒有問題。

有評論稱馬明哲是「死鴨子嘴硬」,但這一說法很快銷聲匿跡。2009年,平安集團的總資產9357億元,2012年6月,這個數字上升至2.6萬億,2017年又躥升至5.98萬億。這個速度不是恢復,是飛躍。

挺過2008的馬明哲,危機感越來越強。他曾多次告誡平安上下,「Tomorrow will never come(不要幻想明天)」,2010年,他又在內部說:互聯網浪潮下,金融產業是「Change Or Die(非變即死)」。

那時候,主流金融對於互聯網金融的態度比較抵制。一方面,金融產業多年「躺著掙錢」,碰上競爭對手很不開心;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在風控、制度化領域確實有很多不專業之處。

但馬明哲說:平安是互聯網金融新來的「小夥伴」,要向BAT等優秀前輩學習。平安好醫生CEO王濤曾回憶,第一次見馬明哲時,他發現這個60多歲的老頭對互聯網的理解,超越了業內的絕大多數人,而馬明哲做「醫網、葯網、信息網」融合的想法,10年前便有了。

馬明哲對於互聯網的思考,催生了眾安在線、陸金所、平安好醫生等一系列全新業態。他和馬雲、馬化騰並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產業的「三巨頭」。其中,馬雲上榜靠螞蟻金服,馬化騰靠微信紅包,馬明哲則靠一長串企業所組成的龐大事業群。

很難統計清楚馬明哲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做了多少事情,他自己都在業績發布會上調侃稱「平安做了這麼多互聯網金融,外界看起來好像有點亂」。

從早期的陸金所、壹錢包,到平安好醫生、好車、好房,再到平安付和萬里通、一賬通、前海徵信……平安的互聯網版圖幾乎隨時都在更新。

新事業層出不窮,但馬明哲的心裡有本明白賬。他稱平安就是兩個聚焦,分別是「大金融資產」和「大醫療健康」。2017年,在兩個聚焦的基礎上,他又提出,平安要站在新起點,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

提出這個口號之前,平安已經拿出了足夠多的科技硬貨。馬明哲明確要求集團每年在科技領域至少投入百分之一的營收,截止2017年中旬,平安的科研投入已經超過500億。

這些投入培養了超過2萬名科技研發人員,在金融、醫療專利方面,平安申請超過3000項。

他們給業界展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金融世界:車險在線理賠申請,30分鐘內賠款到賬;人壽簽單通過「黑科技」認證,實現「秒級」簽約;離退休老人通過平安「城市一賬通」APP,只需「刷臉」即可在線領取養老金……

除金融本身外,平安的科技還輻射向了多個行業,比如,其全球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於多個機場和大型公共設施的安保;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務、財政、安防、醫療、教育、房產、環保、生活八個關鍵領域,平安均有深入布局,對於智慧生活有著提綱挈領的貢獻。

【「馬明哲只是一個打工的」】

互聯網與各項新技術,持續將平安隱於水下的儲備托舉而出,而在可見的部分,馬明哲幾乎都做到了最強。

「金融一賬通」服務超過450家銀行、2100家非銀金融機構;陸金所是全球交易規模最大的線上金融資產交易平台;平安健康管理平台覆蓋全國250個城市,服務人口超過5億……

這之外,汽車服務領域,平安還通過汽車之家、平安產險、平安好車主,覆蓋C端的車主;通過汽車經銷商平台、新車二網平台、二手車交易平台,打造了汽車服務生態圈。地產領域,超過300家開發商,正依託平安好房和房產交易所做大規模,共同構建了地產的金融生態圈……

伴隨生意規模做大的,還有平安的公益項目。2018年初,馬明哲宣布投入100億啟動「三村建設工程」,該工程包括100億元總公益投入、1000億元免息貸款、1000家鄉村診所、10000名鄉村醫生、1000所鄉村小學,以及10000名鄉村教師。

每個突破的背後都是一門大學問和一堆煩心事。計葵生稱陸金所成立初期,處處都是矛盾和衝擊。他和馬明哲找了三類人:一類做互聯網,一類做金融,另一類只負責溝通雙方,陸金所這才起步。這之後,還得不斷試錯和「轉舵」。

「馬明哲是一個很理性且很有危機意識的人,一直關注市場變化。」聯手期間,計葵生認為馬明哲最難能可貴之處,是能及時承認錯誤並且調整方向。「平安支付曾買了兩個牌照,但發現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優勢已經很難逆轉,於是馬上改做中間階段。陸金所也曾做了半年的小貸公司,不成功就及時停掉。」

做了5年陸金所,計葵生的「自信心爆棚」。身為美國人,他覺得過去10年間美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蘋果。而現在,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同樣的機會,「再過5年,全世界都會來學習中國在互聯網金融的成功經驗。」他說。

互聯網與科技領域的強勢,正催生平安出現更多的「馬明哲」。中文倍兒溜的計葵生是平安的新名片,平安好醫生的王濤也備受媒體追捧。

馬明哲應該很欣慰這樣的局面,因為他從不想出面「代表平安」。在他看來,自己為企業宣傳是對平安的不負責任,因為「一個人在這個位子上遲早要離開,不能把個人的興衰跟企業綁起來」,他馬明哲只是一個「打工的」。

馬明哲確實只是「打工仔」,一手創立中國平安的他,僅持有非常少量的股份,這還是證監會為了維護市場穩定、鼓勵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的背景下,馬明哲和其他管理層,用自己的長期獎勵從二級市場公開買來的。

「馬明哲在盡量淡化自己的烙印,他希望把平安變成一個職業經理人運作的集體產物。」一位平安前高層說。

馬明哲對於自己的定位是:平安創立100年時,時任CEO談起歷史時會說,我們最早的CEO叫馬明哲,那傢伙幹得還不錯。

平安離百年還有很長的路,馬明哲終究會離開。但在大多數人看來,平安從0走向5.98萬億的30年里,這個擁有超過160萬名員工和壽險銷售人員的龐大帝國,核心人物有且只有一個馬明哲。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推薦閱讀:

TAG:中國平安 | 馬明哲 |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