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九卦|江南憤青:金融工作會議後一刀一刀的割肉開始

文 /江南憤青(扯淡堂),本文作者授權九卦金融圈發布。

  最近銀監會政策密集出台,想起五六年前有個座談會,我提了個國家龐氏騙局的說法,還被大家調侃了一頓,我堅持我的看法,跟領導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我說一個國家信貸規模增長不斷擴大的背後,是需要實體利潤增長為前提的,否則就是大面積透支未來的利益,最關鍵的是當信貸增長超越臨界點後,完全可以想像無論你怎麼發展,你會發現都無法跟得上利息增長的幅度,這點來看,國家和個人都是一樣的。

  我們這幾年大面積閉著眼睛擴槓桿,不斷投放信貸的背後就是龐氏騙局,因為很多企業壓根沒有還款能力,你還給他放款,他還不出就繼續借,借到最後光利息就已經夠讓他死幾百遍了,你還裝作看不到,最後看上去誰都沒逾期的結果就一定是來個超級大的逾期,不違約的結果一定是大違約,不犯小錯誤的背後一定是大錯誤。道理就是那麼簡單。任何違背常識的行為一定會出大問題。

  所以,想像得到用不了幾年一定死的很難看,而且是拉著很多好人一起死,這種問題越早解決包袱越小,越晚解決包袱越大,社會代價越大。所以,各位在座的領導只要問問內心,如果你們認為通過時間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就拖著,如果不能,那就手起刀落,直接幹掉。否則,以後屍野遍地。

  我自己感覺是撐不住的,時間越增長,代價一定越大。時間走到今天,我感覺高層一定想明白這個問題了。

  1

過去的金融環境中中美金融犯罪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

  有一年跟一個朋友吃飯,他推薦了一部美劇叫億萬,這部美劇反映的是兩個華爾街重量級人物,精明、強硬的檢察官查克·羅茲和才華橫溢、極具野心的對沖基金大亨鮑比·阿克塞爾羅德之間一系列鬥爭,反應了美國的強權政治和金融活動的權謀詭計,這部美劇給我最深刻的一個點是什麼呢?

  是在美國要從事金融犯罪活動,那必須是高智商犯罪,你必須是全才才行,精通法律、會計、食品、IT、等等各個行業的知識,簡直需要是全才,還需要會用商業間諜,必要時刻身體要好,能打架,心理素質還要足夠強大,權謀也是必須的,還要帥氣,有魅力。

  而反觀中國呢?中國的金融犯罪壓根不要那麼複雜,只要膽子大就夠了。

中國的金融犯罪是普遍性犯罪,比拼的本質其實是法不責眾。一個套利方式一出來,然後就全國蔓延開來,任何一個機構都可以操作,套利門檻極低,不需要智商,也不需要情商,只要膽子大就行了。

  監管要了解一個套利方式,很簡單,隨便大街上拉個人,然後問問他怎麼做的業務,基本上就把中國金融市場上在玩的所有套路都弄的比金融大佬還清晰和深刻,這個就是為什麼過去幾年在中國金融業里,你會發現膽子越大的機構套利機會越多,賺錢也越容易。

  跟能力有毛關係啊。許多大學剛畢業的各種小美女,只要有辦法混跡各種圈子,賺錢跟撿錢是差不多的。下面如此,上面更是如此了。

  所以,江湖也一直在流傳著德隆系、明天系等各種傳說,說他們能力超越,智商極高,其實斗膽說一句,我覺得都不是,核心還是膽子大能拿到各種牌照。

中國是牌照制社會,任何事情都牌照制以後,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一個人拿到牌照以後,立馬就成為了既得利益者,也就成為了所謂的自己人,然後一方面可以獲得牌照帶來的壟斷性利潤,另外一方面也就變相拿到了免死金牌,可以做很多違規動作。

  對於監管來說,每個牌照都相當於是自己生的孩子,如果他們出了問題,最容易被問責的不是這些孩子,而是他們這些媽。

  為什麼當初給他們發了牌照,所以千方百計為他們兜底擦屁股,所以即使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最後也就是罰款叫停而已。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說明天系,德隆系啥的很厲害,我覺得挺扯淡的,跟美國華爾街那些對抗監管的對沖經理大佬說,單兵作戰能力,簡直就是渣渣,但是他們的厲害無非就是能通過各種方式隱形控制很多金融牌照,讓這些牌照都成為工具,讓他們最大程度壓榨牌照利潤,尤其是金融牌照,那簡直就是變錢的魔術和遊戲。這個就是幾個所謂金融帝國的真相。

  牌照制帶來最大的危害,往往你會發現結果是什麼呢?是真正想做事情的公司拿不到牌照,而那些做不了什麼事情的公司卻能拿到一堆牌照。

  有一次我就問一家公司說,你拿了牌照也不做點事情,他說,這個牌照這麼貴,我做什麼事情呢?直接賣了就行了。

  也是,能躺著發財,誰還去做事情呢?但是問題就來了,牌照賣很多錢,那麼買牌照的人總要把這個錢給賺回去的,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轉嫁費用給市場,最終形成的是市場價格大幅度上升,最終危害消費者。

  因為大家都知道拿到牌照就可以發財,所以最後必然是騙子是更容易拿到牌照到的,跟古代做官一樣的道理,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知道做官利潤奇高,所以一堆人到處借錢擴槓桿去做官,然後當官後拚命壓榨利潤,歸還成本,惡性循環就開始了。這個的根源其實是牌照制的監管方式。

  當然對於監管來說,監管的悖論在於,如果放開市場,那麼所有的人都拿到牌照必然的結果大部分人拿了牌照一定是亂做事情的,然後就弄的烏煙瘴氣,一地雞毛,而如果不放開市場,限制牌照,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前面說的大幅度抬升社會成本。想想也是頭疼的事情。

  2

分業監管的模式必然需要得到修正

  回到金融工作會議這個正題來看,為什麼扯這個事情呢?我覺得很重要的是金融工作會議目前在提出幾個重要的點裡面最核心一點其實就是「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在過去五年里甚至更長的金融體系裡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分業監管這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和適應當前金融形勢的變化和發展了,美國是在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Banking Act),也稱《1933年銀行法》確立了分業監管的體系,一直堅持60多年之後,開始重新在反思分業監管的弊端,當時美國面對全球化的金融創新,明顯意識到了分業監管的體系的巨大的狹隘性和負面性,開始反思1933年的分業監管的模式。

  在1997年5月,美國財政部長魯賓代表柯林頓政府向國會提出了金融體制改革的建議。主要內容是:取消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經營的限制;試圖允許銀行和工商企業互相融合,以增進金融業的效率,保障金融業的穩定。

  然後1998年4月美國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合併,合併後的花旗集團將花旗銀行的業務與旅行者的投資、保險業務集於一身,這事實上已突破了分業經營的限制。成為美國第一個完全混業經營的銀行持股公司(BHC)。

  1999年11月4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廢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徹底拆除了銀行、證券和保險業之間的藩籬,允許商業銀行以金融控股公司(FHC)形式從事包括證券和保險業務在內的全面金融服務,實行混業經營。

《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結束了美國長達66年之久的金融分業歷史,當時的總統柯林頓稱這一變化「將帶來金融機構業務的歷史性變革」。

  該法案的通過對全球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這意味著在美國最早實行,並傳播到世界各地從而對國際金融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的金融分業經營制度走向終結。中國其實也到了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了。

  1933年之後上台的羅斯福政府,以及美國的民眾、銀行業都在反思1929年這場危機,都普遍的意識到金融監管的必要性,由於金融帶有極大的內在不穩定性,還有一旦崩塌之後的巨大負面效應,使得政府對金融業的管製成為了非常必要的手段。

  但是如何監管就成為了放在美國政府面前的一個巨大難題。在當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經驗,誰都不敢能保證是否有能力管好當時的金融機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採取分業經營。

  在當時確切的說,又應該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通過割裂金融各個業態之間的內在循環,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效率和投機因素,使得危機的爆發不帶有連續性,並具備可提前預警的可能,為政府的金融監管,大大的降低了難度,就成為了當時的一個主要的思路。

  在66年以後的1999年,美國廢止了分業經營的理念,開始了混業經營的時代,主要考量點,還是在於美國政府在長達六十多年的金融實踐中,具備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金融管理經驗,其間銀行、證券等監管當局對各自領域的監管已相當成熟、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美國政府下決心進行混業經營。

  我國的金融體系都是成長於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的摸索和學習蘇聯和美國的監管邏輯的,其中也不斷的融合了中國的國情,慢慢成長起來的現在的監管邏輯。

  但是最近五年轟轟烈烈的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我們發現過去的現實的金融監管的確很難跟的上業務發展了,尤其是互聯網的超常規發展,更是凸顯了監管的尷尬,互聯網的好處是兩個,一個是連接,一個是提效。

  我在14年的《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裡面,提到了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的時候,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得到極大的挑戰,互聯網讓保險、證券、銀行的各個金融活動在底層都被連接起來,逐個打通,任何一個金融模式在也很難清晰界定屬於那個範疇,然後互聯網金融的大量從業者,就在這種邊界里遊走。如果不能合力進行監管,必然是被逐個擊破,你還只能幹瞪眼,毫無作為。

另外一個是互聯網可以讓一個節點的事情,同時擴散至全國,因為互聯網沒有邊界,超越邊界,風險也隨之蔓延,而且規模會隨著互聯網極大的快速發展,本來可以發展十年的業務,互聯網的介入三年幹完,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大的超常規發展金融業務。

  這種金融和互聯網的交叉在一起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是很難界定的,加上彼時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大行其道,各個監管層之間,又是平行關係,誰也不服誰,協同很難,合力更難,最終除了監管兩頭受氣之外,同行之間也處處受氣,最終就是亂象叢生。

  劉主席當年喊話妖精土豪,很多人都在指責他粗口,但是也不想想如果他能管的住妖精土豪,又何必破口大罵呢?

  這些都是過去分業監管弊端的集中體現,目前應對監管,市場已經形成了極為成熟的游擊戰應對模式,反正出一個政策,出一個創新,出一個政策,出一個創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總有辦法搞定你。

  頗有當年蔣介石圍剿紅軍的情景,雲南、貴州、福建軍閥的想法就是只要不進入我的省,什麼都好說。這個現象在過去五年越演越烈,於是就有了今天這個金融工作會議。

  3

金融工作委員會的意義和目的

  當然關於所謂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看法,怎麼說呢,很多人質疑有用沒用,這個東西怎麼說呢,有用沒用,有時候跟機構真沒多大關係,關鍵是跟老大是誰有關係,你看我們那麼多領導小組,都是臨時組建啥都沒有,但是組長牛逼啊,那就啥都牛逼了。

  這個委員會的提法,我很多年前在好多次會議上就提了好幾次,核心是什麼呢,我覺得壓根不是協調監管,當然這個也很重要,其實核心是協調領導,為什麼呢?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期的時候,大幹特干,大上特上,經濟發展,政通人和,自然都好說話。

  但是進入了增速放緩的年代,比拼的其實就是精耕細作的專業管理能力了,而事實上我們很多領導崗位一直停留在過去的野蠻粗放的思維上,覺得經濟發展是核心,對於金融的重要性,第一評估不準確,第二準確了也不懂啊。

  金融說到底還是專業性非常強的行業,很多領導估計這輩子也無法理解金融是怎麼一回事。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這點,到處各種亂出主意,各種瞎指揮。也弄的監管層非常狼狽。領導的指示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所以最後如果沒有個緩衝部門,最終就是讓監管無法有所作為。

  這個也是現實。我在2016年初就寫過文字,提出有必要設立專業性機構來評估金融監管的一系列問題,讓技術官僚對技術負責,而不是對行政負責。否則許多事情沒辦法干。

  有一次會議上,有人提出普惠金融,領導說,好,這個好,中小企業貸款為什麼不能放,要加大力度放。

  我就說鬼扯呢。收不回來你兜底不?!還有人說法無禁止皆可為,別的領域可為,金融領域恰恰是法無規定不可為。

  沒規定的事情就是不能為。因為出了事情,沒有人兜的住。很多創新可以先做了再說,唯獨金融創新卻恰恰相反。穩步推進,逐步開放,保守前進才是王道。

  金融業是外部性很強的行業,一旦金融出問題,事涉億萬民眾的財富損失,帶來的社會危害是你發展再多的經濟都彌補不回來的。

  股災的教訓沒幾年呢

  另外一方面是金融是服務性行業,他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沒有經濟發展的穩定,就不可能有金融的迅猛發展,脫離經濟問題談金融問題,要求金融單兵突進,力挽狂瀾,本質都是扯淡的事情。所以昨天總理說「任何金融業務都必須納入監管」,證明了總理也在學習,也在進步。

  4

金融工作會議是對過去五年的金融工作的一次否定,也是一次肯定

  我個人感覺這次金融工作會議是對過去五年的金融工作的一次否定,也是一次肯定,否定了之前的金融行為,但是肯定了金融重要性。當然我也可以另外一個角度來陰謀論的揣測一下,這個是有一些依據的。

  建國之後,毛主席說文藝界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然後讓大家暢所欲言,於是一堆人開始放炮,牛鬼蛇神都冒出來了,大鳴大放之後,然後都抓了。這個叫什麼,叫引蛇出洞。

  金融界的邏輯也差不多啊,給你五年時間表演,各種表演,我在邊上看,看的差不多,學也學的差不多了,該跳出來的人也跳的差不多了,收網。即消滅了錢,消滅了人。又學習了本事,收穫了經驗,考驗了團隊,鍛煉了隊伍。挺好的啊。嗯,挺好的。雖然代價有點打,但是革命工作那裡有不死人的,成長的代價就是這樣的,有時候想想也是如此。

  再說了,跟以前不一樣的就是,金融又沒有人逼著你往裡跳。很難說政府忽悠你。當然這個屬於陰謀論,別太當真,但是從實踐角度來看問題,我黨的一貫作風是行之有效的,就是什麼事情都不是預防為主,而是補救為主。

  看上去社會成本最高,實際上可能是管理成本最低的。這個跟我國的國情是有關係的。

我國的國情是什麼呢?是國家縱深很深,社會階層眾多,民眾智商差距極大,生活水平,風俗差異也很大,導致的結果是很難有很好的事前防範預案效果。

  簡單舉例子來說,其實我國的監管層都針對金融創新出過不少好的管理規定,但是市場不接受,民眾不接受,甚至某個時候領導也不接受啊(因為領導不懂啊,被市場和民眾忽悠,經常反過來罵監管多事),最終結果就是監管成了夾心餅乾,然後乾脆兩手一攤,你們愛找死找死去。

  死了再收拾吧。那時候更簡單,現在各地處置非法集資案件就是這種情況,各種提示,各種預警,老百姓都當放屁,然後爭先恐後的往裡去送死,最後死了,找政府哭鬧,你說怎麼辦呢?還是死了再說吧,收拾起來總容易一些。

  我記得我當初參與過一個監管方案的商議,徵求意見稿發出去之後,那個意見稿的郵箱里,每天幾萬封郵件,全是罵我們傻逼的。還有很多人加我微信,罵我傻逼然後把我拉黑的。

  現在去網路上查還能查到說我是政府喉舌,說我是一元黨,比五毛高一倍。我們自己感覺出台意見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保護民眾不被金融欺詐,結果因為智商差異很大,大多數被保護的民眾因為短視,看不到未來,因為愚蠢,看不到騙局,還反過來還罵我們傻逼,那怎麼辦呢?屌絲總是自己的掘墓人。自己給自己挖坑,就是這個現狀啊。很多本意很好的思路和想法,根本推不下去,於是最終的結果是演變成什麼呢?

  演變成,事前隨他去,事後再來管,那麼就意味著監管的溝通成本大大降低。事實上,沒有股災的教訓在前,金融監管的難度估計會是現在的幾十倍。如果不是藍色錢江林家一家四口的命案,很多小區的消防水平估計還是原始社會階段。這個是中國國情決定的。

  中國太大,一線的中國趕超美國,二線的中國比肩歐洲,三線的中國非洲水平,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了一刀切的監管模式本身也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只有市場是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實質監管才有可能有金融監管的未來,才能把野蠻的金融發展漸漸提升水平,擺脫初級的牌照競爭,初級違規競爭,初級的野蠻競爭,才能升級為美劇里的智力競爭,大家靠腦子吃飯,總好過好膽子吃飯的年代吧。

  當然行為監管,功能監管帶來的最大的問題是監管的專業水平一定要提升,如果監管水平不提升,那麼只會是個更大的災難。

  總起來說,就是大大提升了金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這個對於從業者來說是好事情,也是壞事情。好事情自然是地位上升,重要性突出了,壞事情是一個事情越重要,越說明專業水平的重要,濫竽充數的人的危機就到了。

  過去幾年金融自由化浪潮里,大量的人擠入這個行業,入職一年就是資深從業人員,大學畢業一兩年就是投資經理,上過課的就是金融教授,動輒首席經濟學家等等,行業泡沫化極為嚴重,大量的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缺乏基本的金融風險意識,給行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隨著泡沫的擠壓,這些人的退場成為了必然的情況,與此對應的就是金融監管的跟上,大量的通道會被堵住,原先遊走在模糊邊界的商業模式都會打上很大的問號。所以在最近進入金融業的年輕人來說,如果沒有太多的積累,的確不是很好的消息,但是你們是想在一個充斥套利的市場里尋求暴富的機會呢。

  還是想在一個穩定發展的市場里尋求學習積累知識專業有用逐步成長的機會呢?絕大多數人應該是喜歡後者吧,只有我這樣的投機分子才喜歡第一種吧。所以,在中國的創業也好,從業也好,最大的風險一定是政策。

  擺平好心態吧,且行且珍惜。

回首2017年,可以說是國家金融監管的全面準備階段。本文為去年(2017年)的全國金融會議後作者江南憤青從另一個角度進行的解讀,今日重新整理編輯後再次推送。隨著金融監管持續進行,政策密集出台,金融風險高發多發態勢依然複雜嚴峻。

編輯:三味


推薦閱讀:

互聯網金融的紅與黑
本輪金融去槓桿監管政策全梳理
貨幣銀行學 - 國際金融監管協調
一周夜譚----這一行三會瘋狂輸出存在感的一周

TAG:金融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