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比你早那麼多知道比特幣?洞悉未來的科技媒體——《連線》

很多同學可能都有感觸,對於一些科技上的熱點趨勢,熱點技術,為什麼別人比你早這麼多了解到?這些人是通過什麼渠道洞見這些未來的趨勢的?

今天,我就為大家推薦一家著名的科技媒體,一家洞悉未來的科技媒體——Wired。中文翻譯成《連線》。

和一般科技媒體報道各種創業公司的八卦新聞不同,在我看來,Wired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科技媒體。關注科技新聞的同學,應該很熟悉著名的未來學家凱文.凱利吧?他就是《連線》雜誌的主編出身。他出版的幾本書,《失控》,《科技想要什麼》,《必然》,雖然在市面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我是很推崇的。不管批評家怎麼說,至少從我的角度看,閱讀的過程確實充滿了思維的樂趣,讓我看到了很多未曾思考的問題,腦子中多了許多不曾有過的角度。我想,這就足夠了。

說Wired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科技媒體,還有一個例子。或許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比特幣第一人李笑來先生。他是怎麼知道的比特幣這個東西的?答案就是《連線》。他曾經這樣敘述這個過程:

2011年年初,《連線》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講述的是某種電子貨幣兌換美元的比率超過了1:1,而且該電子貨幣還是個開源軟體!

如果說有人發布了一個開源電子貨幣系統,那隻能被稱為「試驗」,可一旦這個東西真的開始流通,並且居然可以與美元相互兌換甚至比率超過1:1的時候,它就應該升級為「實驗」了。

...

我從網上下載了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論文,從頭至尾反覆研讀了若干遍。

在我一點點搞清楚的過程中,比特幣的價格早就超過了3美元。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場越早參與就越划算的實驗,因為它本身就是錢。時間就是比特幣。於是,我賣掉了一部分當時被整個市場看好的蘋果公司股票,在Mt. Gox上開了個賬戶,以每個平均6美元的價格,購入了2100個比特幣。

當時,我的想法非常簡單,如果這場實驗成功了,我自己將擁有一個經濟規模的萬分之一,那一定是很酷的事情!

一切來得太快,在我購入2100個比特幣之後兩周之內,也就是2011年6月初前後,比特幣價格上漲到每個22美元……我的1.2萬美元已經變成了4萬多美元!我相信所有商品的價格背後都有心理因素存在。我有點兒害怕了,害怕失去幾天之內「賺到」的3萬美元。於是,我開始著手一點一點地賣出。等我賣掉1 500個的時候,其價格已經達到每個28美元!也就是說,我只是點了點滑鼠,手裡就多出了3萬美元,而且我還有600個比特幣!

...

當然,李笑來先生的成功不能完全歸功於《連線》。畢竟應該還有很多人看到這篇報道,但是不以為然;還有很多人注意到了,但是沒有認真研究一下中本聰的論文;還有很多人研究了中本聰的論文,但是沒有去買幣;還有很多人買幣了,但是手頭資金不充裕,買的很少... 等等等等。後續的這一系列行動,都是李笑來先生走到今天的關鍵步驟。但是,我在這裡注重的是這一系列行動的源頭:《連線》。畢竟,沒有這個源頭,就沒有後續的一系列。

倒不是說《連線》提及比特幣有多麼偉大,我很感興趣的是《連線》選擇提及比特幣這個事物的時間點:在比特幣和美元的匯率是1:1的時候。如同李笑來先生所說,這個時間點是一個臨界點,它意味著點兒什麼。這點兒意味,被《連線》捕捉到了。它沒有那麼激進,在比特幣剛剛出現的時候(2008年中本聰發布的白皮書)就大肆宣揚;也沒有那麼後知後覺,在別人都大談特談比特幣的時候再跟風報道(一般媒體是在2013年大肆報道比特幣的,那一年比特幣突破了1000美元。)個人認為,《連線》雜誌是一家擁有自己獨到思考的科技媒體。

他本身就是那個風,別人在跟它。

我也不是神話《連線》。《連線》有他的局限性。通常探討的內容比較「虛」,探討概念性的,方向性的內容比較多。如果你想看一些具體的技術,或者業內動態,還是需要有其他媒體的補充。而且,探討這些比較「虛」的內容,難免會有模糊的的論述和觀點。在事後,可能被證實是錯誤的。但是,私以為,《連線》一定能給你帶來不少驚喜,提前看看大家對未來的猜想:)

當然了,對於同樣的信息,看到以後怎麼理解,怎麼詮釋,又要怎麼行動,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而且,這個問題比「什麼IT資訊網站最好」這個問題,要有意義得多:)

附《連線》網站網址:

WIREDwww.wired.com


個人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有違反,必究法律責任。

我的更多文章,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是不是很酷


推薦閱讀:

讀讀《預見》,掌握打開未來的正確姿勢
美國預測20年後的世界!
在線三定律以及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TAG:未來 | 科技媒體 | 科技趨勢 |